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03)
2023(16406)
2022(14368)
2021(13571)
2020(11420)
2019(26494)
2018(26566)
2017(51887)
2016(28618)
2015(32475)
2014(32780)
2013(32555)
2012(30367)
2011(27439)
2010(27657)
2009(25734)
2008(25428)
2007(23069)
2006(20401)
2005(17946)
作者
(83962)
(70434)
(69987)
(66876)
(44707)
(33663)
(31803)
(27642)
(26514)
(25271)
(23836)
(23650)
(22228)
(22199)
(21897)
(21708)
(21595)
(20723)
(20225)
(20071)
(17728)
(17391)
(17134)
(16165)
(15944)
(15897)
(15679)
(15602)
(14345)
(14229)
学科
(118274)
经济(118157)
(82561)
管理(77352)
(59800)
企业(59800)
(52738)
方法(52506)
数学(46182)
数学方法(45655)
农业(34796)
中国(30942)
(29120)
业经(28771)
地方(25660)
(24962)
(22517)
(22204)
贸易(22199)
(21555)
(18054)
(17613)
理论(17567)
银行(17553)
(17232)
环境(17229)
财务(17155)
财务管理(17117)
(17113)
技术(17023)
机构
学院(411976)
大学(409789)
(165793)
管理(162273)
经济(162066)
理学(140324)
研究(139558)
理学院(138787)
管理学(136433)
管理学院(135690)
中国(105100)
科学(87750)
(86776)
(84630)
(74291)
(71787)
业大(67297)
农业(65445)
研究所(65332)
中心(64765)
(62510)
财经(58973)
(54841)
北京(54636)
师范(54370)
(53570)
(51825)
(49589)
经济学(48433)
经济管理(44255)
基金
项目(276976)
科学(216095)
研究(203632)
基金(198648)
(172655)
国家(171127)
科学基金(145670)
社会(126156)
社会科(119120)
社会科学(119084)
(109567)
基金项目(105905)
自然(94556)
教育(92655)
自然科(92235)
自然科学(92208)
(91405)
自然科学基金(90536)
编号(85562)
资助(81902)
成果(69949)
重点(61601)
(61215)
(60125)
课题(58187)
(56550)
科研(52806)
创新(52763)
教育部(51684)
大学(51128)
期刊
(186802)
经济(186802)
研究(119169)
(83457)
中国(79374)
学报(67379)
科学(61664)
农业(56672)
(55090)
管理(54319)
大学(50723)
学学(47958)
教育(43612)
(39022)
金融(39022)
业经(35083)
技术(34955)
财经(27751)
经济研究(27576)
(27383)
问题(25727)
(23567)
(21828)
图书(20990)
技术经济(20499)
理论(19890)
科技(19492)
现代(18958)
资源(18701)
世界(18269)
共检索到6067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勇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简玉兰  
随着土地的减少,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就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晓华  黄延信  姜文胜  
本文在详细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同时剖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丁仁船  郑文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秀荣  
针对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对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分析了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及优化劳动力转移环境等措施与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申秀清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效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顺利实施转移应采取的措施有:(1)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就地转移;(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3)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4)招商引资,拓展劳动力转移空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骆友生  刘剑文  
以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亿万农民不再是被紧紧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凸显出来。随着城乡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过去牢固的城乡壁垒被初步冲破,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这种条件下,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尤以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为典型代表,对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安良  金彦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梅华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必将会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获得高于其在家务农的收入。文章结合湖北省孝感市的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解决好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实现劳动力的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鲁士海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鲁士海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6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80%,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国祥  
从发展观角度研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解决农民非农机化问题,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国祥  
从发展观角度研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解决农民非农机化问题,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兰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迁出地的推力和转入地的拉力,前者包括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差异激励、资源环境竞逐和个体预期;后者包括劳动力密集型出发的产业政策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减的社会政策。但是,既有的城乡二元化身份、用工制度恶化等,阻碍了劳动力转移。而利用既有的SA8000制度引导用工环境,扭转二元身份差异,推进职业培训教育券,完善多元化劳资纠纷解决途径,将是有效地促进劳动力良性转移的法律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燕翔  
本文认为 ,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也存在着难得的机遇。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 ,需要采取的对策是 :( 1)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 ,拓展农业就业空间 ;( 2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 ,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 ,扩大本地就业 ;( 3)加快城镇化进程 ,构建四川城市网络 ,从根本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4 )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农村经济新兴产业来抓 ,拓展劳务输出空间 ,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 5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开发 ,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 ;( 6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探索城乡统筹就业新路子 ,扫除农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