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77)
2023(10684)
2022(9459)
2021(8922)
2020(7365)
2019(17061)
2018(17033)
2017(32906)
2016(17841)
2015(19976)
2014(19825)
2013(19619)
2012(17897)
2011(15973)
2010(15820)
2009(14395)
2008(13695)
2007(11608)
2006(10156)
2005(8694)
作者
(50274)
(41681)
(41115)
(39418)
(26789)
(19942)
(18856)
(16379)
(15901)
(14769)
(14507)
(13810)
(13081)
(12987)
(12932)
(12480)
(12445)
(12350)
(11841)
(11711)
(10248)
(9951)
(9900)
(9430)
(9314)
(9226)
(9175)
(9144)
(8293)
(8163)
学科
(71606)
经济(71530)
管理(50003)
(45064)
(37368)
企业(37368)
方法(32333)
数学(27905)
数学方法(27597)
中国(20472)
(17847)
地方(16689)
(15976)
(15426)
业经(15389)
理论(12462)
农业(12080)
环境(11775)
(11672)
贸易(11668)
(11526)
(11249)
(10755)
技术(10463)
教育(10100)
(9962)
(9897)
财务(9839)
财务管理(9822)
企业财务(9302)
机构
大学(247799)
学院(246346)
管理(101071)
(93543)
经济(91250)
理学(88278)
理学院(87261)
管理学(85792)
管理学院(85345)
研究(81433)
中国(57790)
(53274)
科学(52116)
(40648)
(39800)
业大(36885)
研究所(36622)
中心(36495)
(36081)
(34523)
师范(34267)
(34259)
北京(33590)
财经(33484)
(31328)
(30429)
(30246)
农业(28213)
师范大学(27979)
经济学(27031)
基金
项目(176470)
科学(138730)
研究(129629)
基金(127419)
(110254)
国家(109327)
科学基金(94670)
社会(80599)
社会科(76197)
社会科学(76174)
基金项目(69239)
(68912)
自然(62489)
自然科(61020)
自然科学(61007)
自然科学基金(59857)
教育(58953)
(58099)
编号(53682)
资助(51597)
成果(42645)
重点(38801)
(38029)
(37359)
课题(36569)
(36267)
创新(33730)
科研(33375)
项目编号(32975)
大学(32877)
期刊
(100851)
经济(100851)
研究(73179)
中国(41584)
学报(37881)
科学(35778)
管理(35516)
(32417)
教育(28794)
大学(28390)
(28390)
学学(26579)
农业(23197)
技术(20794)
(17690)
金融(17690)
业经(16915)
经济研究(15892)
财经(15250)
问题(14591)
图书(14523)
理论(12831)
(12806)
科技(12528)
实践(11976)
(11976)
现代(11782)
资源(11767)
(11422)
技术经济(11351)
共检索到346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孝祥   苏逸轩  
中国传统城市景观营建智慧是彰显中华文明独特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文化表达。广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演变出辐射整个岭南的独特景观营建模式,表现出各朝代景观特色与观景偏好,记载了不同时期自然景致与人文思想的碰撞交融。文章对宋朝至清朝时期广州传统城市景观营建变迁展开研究,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城市景观营建的多尺度多维度因素。借鉴审美适应性理论从山水演变、形胜认识、空间布局等方面阐释基于营建主体的广州传统城市景观营建智慧。文章对解读和传承中华城市景观营建传统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闫东升  朱战强  黄存忠  
广州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但观光旅游对城市旅游发展的贡献有所下降。近年来,针对观光旅游资源相对欠缺的现象,广州市致力于打造更多优质观光旅游资源。作为国内较早开始绿道建设的城市,广州市绿道建设较为完善,大力发展绿道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对提升城市观光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目的地意象对研究旅游者行为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旅游者对广州市绿道的景观意象特征,进而探讨广州市绿道建设与旅游开发状况。对广州市绿道旅游者问卷调查获取相关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振宇  张振  逯海勇  
当下传统民居闲置资源的转型与升级较多呈现出发展方向较为单一、辐射面积狭窄的状态,难以依托互联网与科学技术形成创新价值及多元化发展。提出将传统民居闲置资源依托互联网技术形成智慧景观设计,从而将闲置房屋转变发展方向,促成多元发展的万物互联生态设计系统,自下而上地提升传统民居闲置资源空间使用效果。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美婷  孙冰  陈雷  罗水兴  陈勇  黄应锋  张静  张珂  
以地理位置及游客组成划分代表性,以广州城市中心区越秀公园、城市近郊火炉山森林公园、城市远郊黄山鲁森林公园这3个广州市典型性城市公园为主要对象,研究植物景观美景度。为避免非植物因子,如道路系统、园林小品、建筑设施等干扰,在不同空间结构下选择不同的面积空间:每个公园内选取3块典型性密林绿地,面积为20 m×40 m;3块典型性半开敞疏林绿地,面积为20 m×20 m;3块典型性开敞性绿地,面积为30 m×30m。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心理物理学美景度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月亮  成方龙  黄勋  赵冠伟  
文章将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安全和功能安全相结合,对1995—2015年广州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据此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建设用地景观类型出现大面积增长,其余土地利用景观类型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为水田和林地。(2)研究期间,广州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并有下降趋势。景观生态安全低等级区面积增长一倍,高等级区面积整体不变,较低、中等、较高等级区面积减少。(3)景观生态安全水平低等级主要分布在越秀、海珠、天河和荔湾区,高等级分布在从化、增城和南沙区。2005年后,景观生态安全水平低等级逐渐向中心城区周边的花都、黄埔和番禺等区域扩张,高等级分布稳定。(4)研究期间C0和C0/(C0+C)先增加随后保持稳定,说明广州市景观生态安全2010年之前主要受非结构因素影响,之后受到结构因素与非结构因素共同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凤  巩汝龙  田春阳  王越  
州城,古东平治所,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核心区之一,地处大汶河入东平湖口地带,人、水、地矛盾突出,风景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明清时期州城为研究对象,对古籍舆图和相关文献整理,结合ArcGIS地理配准,从择址、营城、理水和造景四个方面剖析其风景体系营建特征。并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趋避裁成,人与天调”的营建智慧,“避灾适灾,平灾结合”的治理智慧和“协调发展,诗意栖居”的共生智慧。以期为同类运河聚落在推进新型城镇建设、传承地域文脉和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聚落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丽明  陈健飞  
1999—2009年,广州市花都区经历了经济腾飞的10 a,不断变迁的城市景观格局时刻影响着热环境的分布。论文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获得地温反演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图。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划分热力等级以分析热力重心变化,并与建设用地重心变化作对比。通过移动窗口得出可视化的景观指数,指数刻画包括景观多样性和建设用地密度、形状和分布状况,进而分析景观指数与地温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南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剧烈;土地利用类型并非是影响地温分布的唯一因素;区内城市景观格局多样性与地温虽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多样性程度加剧且各组合面积比例均匀,降低了两者相关程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卢道典  蔡喆  
重大项目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强度高、工程时间短等特点,而近年来大量传统村落则在快速的城乡规划建设中消亡,许多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濒临遗失。本文以广州小谷围岛练溪村为研究案例,总结其在村落选址与区域格局、空间布局与肌理、历史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梳理了在广州大学城选址小谷围岛实施建设中对文化景观特色保护与传承的做法,包括开展历史建筑调查研究、纳入文保体系、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探索兼顾村落文化保护与功能置换的共赢模式、引入民营资本与运营机制等,最后文章从项目背景、运营体制、物质景观保护、文化传承等角度进行了反思。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琴  宫庆华  王峰  
梅园属特殊的植物专类园。本文以南京梅花山景区的营建为例,梳理其发展历程,着重对现有的景观系统进行分析,从而结合时代背景与发展契机提出景观优化措施,同时展望景区的未来,以期为梅花山景区的景观完善提供依据,也能为其他梅园的景观营造所借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赛男  王成  张昶  裴男才  王子研  段文军  孙睿霖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小南  刘洪杰  王兵  
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城市景观发生改变,而城市景观的改变又可反过来影响一个城市的功能与服务。持久的高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空间环境都处在前所未有的巨变之中,机遇和风险并存。经常性地对城市景观做不同类型和专题的回顾,乃至综合评价均是十分具有建设性的。从中能大量总结关于城市景观变迁与城市功能服务之间的互动关系,吸取和归纳当中宝贵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城市家园。为帮助城市景观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城市景观综合评价框架。如何振兴老城区而不进一步损害其城市风貌,同时营造宜居的新城区来满足定居城市人口客观上高速增长的需要,是许多中国城市必须长期应对的两大挑战。广州的例子具有一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芙蓉  李和平  
我国现代化城市中尚存很多传统集市。从文化景观视角考察这些集市,可以发现其成因与商业需求、地域环境、城市化进程和日常生活的延续性有关。城市中传统集市的构成可以从空间、时间和文化三个方面研究。空间上,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传统集市的位置多延续最早集市形成时的选址,位于交通便利的节点位置;城市传统集市数量基本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分布趋势;空间形态呈现出线状、网格状和面状的特征。时间上,集市的集期受到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双重影响。文化上,这些目前仍活跃在城市中的传统集市具有传统商业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和传统日常生活公共空间文化价值。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集市文化景观的承续发展应该采取活化保护的原则,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景观的有机更新上,可以通过作为现代城市商业体系的有益补充、作为地域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和作为具有活力的传统日常公共生活空间三条路径实现。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金一博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乡村河流整治实践中,大部分新农村河流建设采取的方法都是以水利工程为主,渠化现象较为严重,这种不恰当的乡村河流建设模式形成千河一面的局面,景观特色缺失,同时降低了河流的生态效益。加强对乡村河流研究,有效识别乡村河流风貌特征,进行基于地方特色乡村河流建设模式的探索已成为乡村河流治理建设的关键。本文借通过鉴英国景观特征法对广州南沙第3、7、11、14、18涌景观风貌带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河涌景观风貌带的建设策略,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河流景观风貌带的概念,确定了基于视觉感知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亚鹏  闵忠荣  郭禹哲  
传统建筑的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沉淀千年的建筑技艺,是人们长期以来顺应、利用和改造自然所积累的科学技术和营建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江西地区传统建筑的造型、空间和构造设计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其蕴含表达和谐秩序的美学智慧、合理利用自然气候条件的科学智慧和力求创造舒适环境强调务实的适用智慧,以期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一步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寒  王敏  惠宁  王林平  邢庆玲  
为探究科研发展对于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驱动效应,采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三个一线城市的产业园区总产值、科研人员数量、政府科研投入和智慧城市发展相关指标,基于2000-2017年面板数据,应用VAR模型,通过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科研发展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具有明显驱动效应,其中产业园总产值起到的作用最大;智慧城市的发展对政府科研投入也具有较大的影响。方差分解分析进一步印证了科研发展对于智慧城市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