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1)
2023(7184)
2022(6046)
2021(5837)
2020(4826)
2019(10859)
2018(11017)
2017(21181)
2016(12064)
2015(13460)
2014(13892)
2013(13327)
2012(12671)
2011(11675)
2010(12083)
2009(11616)
2008(11493)
2007(10742)
2006(9750)
2005(9104)
作者
(35185)
(28977)
(28908)
(28110)
(18990)
(13750)
(13343)
(11310)
(11139)
(10989)
(9952)
(9898)
(9764)
(9616)
(9586)
(9106)
(8704)
(8601)
(8455)
(8273)
(7751)
(7247)
(7174)
(6881)
(6785)
(6666)
(6664)
(6541)
(5985)
(5929)
学科
(43900)
经济(43847)
管理(33988)
(29537)
(24277)
企业(24277)
方法(16682)
数学(14089)
数学方法(13847)
(13545)
中国(13186)
(13054)
(12266)
(11510)
(10042)
银行(10022)
(9993)
贸易(9989)
(9837)
(9771)
理论(9751)
(9628)
(9621)
金融(9613)
业经(9182)
(8973)
地方(8268)
农业(8203)
教育(8081)
及其(7683)
机构
大学(171871)
学院(171793)
(69919)
经济(68116)
研究(62622)
管理(60003)
中国(52059)
理学(49223)
理学院(48662)
管理学(47628)
管理学院(47304)
(37852)
(37310)
科学(36558)
(32743)
(29409)
中心(29371)
(29326)
研究所(29095)
财经(28367)
(25568)
(24645)
师范(24408)
北京(24095)
(23396)
业大(22931)
农业(22681)
(22576)
经济学(21534)
财经大学(20706)
基金
项目(102613)
科学(79665)
研究(78620)
基金(72480)
(62860)
国家(62270)
科学基金(51889)
社会(47546)
社会科(44875)
社会科学(44868)
(39781)
教育(37127)
基金项目(35925)
(34363)
编号(33238)
自然(32325)
资助(31941)
自然科(31550)
自然科学(31538)
自然科学基金(30964)
成果(30148)
课题(24801)
重点(23327)
(23221)
(21894)
(21215)
(20399)
(20046)
项目编号(19981)
教育部(19851)
期刊
(85025)
经济(85025)
研究(61129)
中国(38677)
(29694)
(29045)
金融(29045)
学报(27125)
(27035)
教育(25874)
管理(23543)
科学(23524)
大学(20701)
学学(19214)
农业(16960)
财经(15391)
技术(15087)
经济研究(13774)
(13197)
业经(13024)
问题(10907)
(10166)
国际(9251)
理论(9217)
图书(8788)
(8492)
论坛(8492)
统计(8483)
(8414)
实践(8252)
共检索到285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范云朋   刘正南   刘赟德   李林桦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广义信贷作为重要的审慎监管指标。广义信贷更加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变化,丰富和拓宽了货币政策传导,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和金融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的理论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广义信贷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了广义信贷渠道传导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我国货币政策广义信贷渠道传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屠堃泰  赵胜民  蒋双田  张瀚文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是我国在“双支柱”框架下的重要探索和创新,旨在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降低其风险承担。MPA于2016年首次提出,于2017年升级。本文利用2009—2018年中国47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推算银行广义信贷规模,通过设计双重差分模型,探究MPA对银行广义信贷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MPA的实施显著抑制银行广义信贷的过快扩张,并且显著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第二,MPA对银行广义信贷的影响存在结构差异。面临考核压力的银行倾向于先压缩非狭义类型信贷规模,但对狭义信贷和表外理财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这将推动银行资产配置结构的转变。第三,以上结论在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分组与基于广义信贷增速的分组中保持一致,表明实施MPA的政策效果是稳健的。
[期刊] 征信  [作者] 范云朋  郑联盛  胡滨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广义信贷作为重要的宏观审慎监管指标。广义信贷监管要求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微观主体行为,也可能会对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产生影响。基于2007年1月—2019年7月的宏观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广义信贷数量型和价格型代理变量,检验广义信贷和货币政策利率在信贷市场的传导渠道和传导效率。实证结果表明,自从央行实施MPA后,表内表外融资结构、融资溢价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等经营行为产生影响。未来,应不断提升我国MPA的监管效率,强化广义信贷监管,继续完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培育市场化的定价基准,健全利率市场化机制,提升货币政策在信贷市场的传导效率。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志洋  
面临低通货膨胀率的环境,2008金融危机表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稳定金融体系存在局限性。其原因在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忽略了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且货币政策忽视了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不同步问题,进而忽略了金融体系的失衡,因此导致宏观审慎监管的角色缺失。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认为货币政策应专注于经济体的调控,金融体系的稳定应由宏观审慎监管负责,且两个部门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志洋  
面临低通货膨胀率的环境,2008金融危机表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稳定金融体系存在局限性。其原因在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忽略了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且货币政策忽视了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不同步问题,进而忽略了金融体系的失衡,因此导致宏观审慎监管的角色缺失。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认为货币政策应专注于经济体的调控,金融体系的稳定应由宏观审慎监管负责,且两个部门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彭兴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中国进入了经济新时代,其最基本特征就是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迈向了高质量的增长。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以7月份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契机,中国金融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总书记特别强调的金融回归本源、要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与此同时,从2016年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胜民  何玉洁  
本文采用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和房价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兼具利率效应和替代效应,但以利率效应为主导,即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影子银行信贷。(2)信贷是房价上涨的原因,并且影子信贷比银行信贷对房价影响更迅速也更强烈,时变性也更高。房价上升会提高影子信贷,而降低银行信贷,表明房价与影子信贷具有相互推升的内生机制,与银行信贷有内生稳定机制。(3)本文根据实证结论制定了合理的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方案,并指出政策协调要根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馨  
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促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反映在央行职能上,加强了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审视以及对金融稳定方面监管职能的重新思考,我国除了关注逆周期调节以外,还应将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引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中来,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本文在阐述货币政策从逆周期向宏观审慎管理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足以及在引入动态资本充足率之后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实证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顾海峰   于家珺  
本文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纳入分析框架,基于2007-2020年中国340家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信贷周期性特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宏观审慎监管在抑制银行信贷顺周期性方面存在权衡机制,宏观审慎监管虽能通过“提高银行资本缓冲逆周期性”与“倒逼业务多元化”来抑制信贷内生顺周期性,但也会降低逆周期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从而减弱其对信贷总体顺周期性的抑制作用。宏观审慎监管的治理效果在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国有银行中依次递减,在货币政策扩张期相对更弱,在抑制信用贷款顺周期性方面相对更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紫薇  陈一稀  
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及政策框架,又结合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教训,提出以通胀率为主要或唯一目标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是否合理和以单个金融机构为监管对象的微观审慎监管模式是否完善的两大质疑,得出货币政策必须与宏观审慎监管相协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借我国正努力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契机,对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逆周期调控机制、政策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董琦  赵柏功  
基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视角,本文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当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基准利率敏感性低于一定阈值时,资本缓冲的提取会改变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利用20072014年银行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为:银行流动性提高将降低其信贷行为的货币政策敏感度,存贷比监管指标在过去提升了银行的货币政策敏感度但对流动性管理不具备显著作用,宏观审慎政策中的杠杆率、资本充足率指标对银行信贷行为产生约束的同时对其货币政策敏感度不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董琦  赵柏功  
基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视角,本文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当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基准利率敏感性低于一定阈值时,资本缓冲的提取会改变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利用2007~2014年银行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为:银行流动性提高将降低其信贷行为的货币政策敏感度,存贷比监管指标在过去提升了银行的货币政策敏感度但对流动性管理不具备显著作用,宏观审慎政策中的杠杆率、资本充足率指标对银行信贷行为产生约束的同时对其货币政策敏感度不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郭敏  赵继志  
一、资产价格泡沫的分类从泡沫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不稳定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来看,存在两种泡沫:一种是高度危险的"信贷驱动型泡沫",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这类泡沫的运行机理如下: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或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导致信贷扩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温建东  李永宁  
各国中央银行都有宏观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目标职责,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存在潜在冲突和动态不一致,文章从政策目标、工具等角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GDP-at-risk方法对二者进行协调。20多年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使人们深刻认识到金融体系的不断变化,需要在货币政策调控和微观审慎监管之外引入宏观审慎管理。2009年4月2日结束的G20峰会宣布成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本·布罗德本特  赵天奕  
货币政策的比较优势是稳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则略胜一筹英国的公共服务因具有"目标文化"的特点总是受到周期性批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家们更关注公共服务中效果显著或可考核的目标,对不太容易考核的目标,即使它们同样重要,也会投入较少的精力。现实中许多工作都会涉及多个目标,并且其中一些目标比其他目标更容易考核。这就需要在目标分配时进行选择,即在可考核目标和不可考核目标同样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