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13)
- 2023(3075)
- 2022(2616)
- 2021(2368)
- 2020(1938)
- 2019(4060)
- 2018(3877)
- 2017(7432)
- 2016(4046)
- 2015(4359)
- 2014(4229)
- 2013(4376)
- 2012(4010)
- 2011(3819)
- 2010(3924)
- 2009(3955)
- 2008(4139)
- 2007(3900)
- 2006(3482)
- 2005(3378)
- 学科
- 济(17097)
- 经济(17077)
- 管理(15496)
- 业(14741)
- 企(14298)
- 企业(14298)
- 方法(6936)
- 财(5856)
- 理论(5768)
- 学(5084)
- 业经(4964)
- 中国(4561)
- 数学(4550)
- 数学方法(4465)
- 务(4420)
- 财务(4411)
- 财务管理(4407)
- 教育(4369)
- 企业财务(4249)
- 制(3969)
- 和(3596)
- 农(3575)
- 贸(3186)
- 贸易(3185)
- 易(3083)
- 策(3030)
- 体(2952)
- 融(2713)
- 金融(2712)
- 划(2701)
- 机构
- 大学(68659)
- 学院(66044)
- 济(24756)
- 管理(24342)
- 经济(24214)
- 理学(20609)
- 理学院(20369)
- 管理学(20085)
- 管理学院(19946)
- 研究(19336)
- 中国(14618)
- 京(14257)
- 财(13914)
- 范(11641)
- 师范(11609)
- 财经(11038)
- 科学(10775)
- 江(10001)
- 经(9914)
- 所(9555)
- 师范大学(9464)
- 北京(9223)
- 州(8378)
- 研究所(8349)
- 中心(8217)
- 财经大学(8050)
- 经济学(7651)
- 商学(7626)
- 商学院(7571)
- 教育(7410)
- 基金
- 项目(36047)
- 科学(29039)
- 研究(28655)
- 基金(26754)
- 家(22220)
- 国家(21981)
- 科学基金(19364)
- 社会(18849)
- 社会科(17713)
- 社会科学(17707)
- 教育(13981)
- 基金项目(13618)
- 省(12860)
- 编号(12022)
- 自然(11777)
- 自然科(11505)
- 自然科学(11504)
- 自然科学基金(11308)
- 成果(11185)
- 划(11119)
- 资助(10549)
- 部(8620)
- 课题(8136)
- 项目编号(7937)
- 教育部(7900)
- 重点(7891)
- 人文(7776)
- 性(7637)
- 国家社会(7468)
- 创(7262)
共检索到103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蔡继明 江永基
分工交换的前提条件是交换双方存在着获取比较利益的可能。所谓比较利益就是生产者通过交换而得到的收益高于其所让渡产品机会成本的差额;均衡的交换比率即广义价值是根据比较利益率均等的原则确定的。所谓比较利益率均等,是指交换双方等量机会成本获得等量比较利益。比较利益率均等原则,如同平均利润率原则、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及效用最大化原则一样,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的,是一个合理的假定。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玉勋
广义价值论理论的核心命题“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率相等原则”,是一个未得到证明的命题,以该命题构建起来的广义价值论存在四个问题第一,比较利益率相等原则不适用于固定分工体系,也不适用于混合分工体系;第二,可变分工体系只是尚未完成的分工状态;第三,按照比较利益率相等确定的交换比例依赖于产量和交换数量;第四,比较利益率相等原则不适用于多部门商品交换。
关键词:
广义价值论 分工体系 比较利益率相等原则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乐易
本文旨在从理论上阐明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以期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文首先借助广义价值论框架,依次分析了数据要素的使用对劳动生产力、综合生产力和比较生产力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依据比较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论证了作为非劳动生产要素之一的数据要素可以提高部门单位平均劳动耗费创造的价值量,从而揭示了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途径。其次,在阐明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后,本文构建了引入数据要素的功能性分配模型,分解出数据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以及相应地参与价值分配的份额,强调数据要素的报酬应与数据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相一致。最后,本文具体分析了数据要素的产权界定与分配机制。数据要素的价值是通过数据价值链不同环节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实现的,接入各环节的每一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对数据要素的使用权,收益权按照其接入环节时控制数据使之收益增值的部分得到分配,并强调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必须借助于一个完备有效的要素市场才能实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岳宏志 寇雅玲
分析广义价值决定理论的两部门模型和N部门模型表明,无论是广义价值论的两部门模型还是广义价值论的N部门模型,都不仅不符合基本的经济现实,而且违背了正常的逻辑推理,根本没有资格成为继劳动价值论、新古典价值论和斯拉法价值论之后的所谓第四大价值理论体系。同时,广义价值论构建过程中逻辑推理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罗雄飞
在同一部门内,个别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正比的结论没有反映个别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对部门整体劳动生产力的影响,并把个别生产者的价值实现与价值决定混淆在一起。在两部门生产条件下,广义价值论认为:由于比较生产力高的部门广义价值大于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而比较生产力低的部门广义价值小于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因此广义价值与比较生产力成正比。由于这种大于、小于的比较不能反映"成正比"的本来意义,即比较生产力提高,广义价值必然提高,以此为基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都是似是而非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继明 江永基
在各生产要素分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可变分工交换体系中,假定各生产函数的技术系数是可变的,各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边际物质产品)的变动将依次引起各部门比较生产力的变动,进而影响产品广义价值量的变动。本文将这种由各生产要素边际变动所最终引致的产品广义价值量的变动,定义为各生产要素的价值,从而建立了一个以广义价值论为基础的功能性分配理论,使广义产品价值决定与广义要素价值决定内在地统一起来。本文的分析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价值理论中存在的循环论证,为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提供了更加严密的逻辑基础。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蔡继明 钟一瑞 高宏
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福利和一个国家的地位。文章运用广义价值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以分工为切入点,把分工产生的新增利益和该利益的公平分配统一起来,论述了递增性假设之外另一条增长的可能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交换可以持续地产生比较利益即超过自给自足收益的净收益,这一收益不依赖于技术的递增或递减变化,具有普遍持久稳定性;(2)由分工交换产生的净收益构成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既促进了生产规模和分工范围的扩大,又支持了研发和技术进步;(3)劳动生产力任何提高的效应都通过分工交换产生的比较利益加以放大,在一个分工交换系统中,行为主体提高比较优势产品和比较劣势产品的生产力分别具有正的和负的外部性;(4)基于广义价值论的内生经济增长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一个好的制度是能够保证在交易中各方的比较利益率相等,掠夺性制度不仅直接损害经济增长,也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幼民
利用非替代性定理的逻辑 ,在规模收益不变、充分竞争、生产者追求价值最大或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 ,从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的角度证明了商品的价值、以及作为投入的资本品价值可以由活劳动投入的数量同时决定 ,从而证明了在包括物化劳动的情况下 ,商品的价值由所投入劳动量决定、商品交换是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说明商品价值的决定与任何需求条件即消费者偏好和资源禀赋条件没有任何关系。发现了劳动价值论形成李嘉图难题的原因在于其前提 :等量的劳动时间投入只能够创造出与此投入相等的商品价值 ,因为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但如果再生产过程能够通过节约劳动时间或生产出更多数量的产品 ,创造出比全部劳动...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生产价格 李嘉图难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贺汉魂 廖鸿冰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对其交换者的价值,也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交换需要的效用,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商品对其使用者的效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广义看即指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在马克思的广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要的归宿正义论,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论主要是马克思的交换正义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财富主要由劳动创造,由于财富之源的生产资料并不会提出分配财富的要求,因此,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正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事实上也是其经济正义论的核心理论。从经济正义的角度看,必须坚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唐敏
一、坚持唯物辩证的态度。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无异于彻底否定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基础,是极其错误的、有害的;从本本主义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同样是极其错误的、有害的。一切从实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态度。因为实践是理论的唯一源泉,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为实践服务,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这一基本的唯物辩证法立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胜
英国学者弗利特伍德从批判实在论视角出发,指出演绎主义推动的数学化模型中预先嵌入以封闭体系为条件的事件恒常关联,因而反对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化模型,并针对劳动价值论的传统数学化提出批评。就其对劳动价值论数学化表述的批评来说,弗利特伍德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基于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所运用的辩证逻辑演绎,因而只能停留在资本主义的具体层面上,而陷入封闭体系与现实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离开辩证逻辑演绎构建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化模型,也是很多西方学者在价值转形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一重大缺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化,必须按照马克思的辩证逻辑演绎,基于完整的价值转形视角进行构建和说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陶生
评“三元价值论”余陶生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重要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价值学说是经济学体系的纯洁性的试金石"。①人们通过这块试金石,分辨哪些经济学说是科学的,哪些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之所以是科学,正是由于它具有科学的价值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蔡继明 钟一瑞 高宏
"价值总量之谜"反映的是在传统劳动价值论框架下,社会财富总量与价值总量脱节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劳动价值论以活劳动作为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不能反映非劳动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对价值创造和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在广义价值论框架下,建立了内生技术进步的消费-生产者一般均衡模型,认为消费-生产者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以学习技术,技术能够进入产品的生产函数,也是新增价值的源泉。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价值总量增加和经济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价值总量等于劳动总量,但从跨期来看,由于不同时期的劳动时间已经存在质的差别,只要这种质的差异体现的是技术进步的贡献,当期的价值总量就会大于前期的价值总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继明 江永基
本文运用修正后的消费—生产者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试图为广义价值理论建立一个严谨坚实的微观基础。首先,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时,采用了"消费—生产者两阶段决策"方法,即消费—生产者首先选择最大化总产值的生产决策,继而选择最大化效用的消费决策,藉以修正新兴古典原有框架下分工模式与结构外生于消费—生产者选择行为的缺点。也就是说,在本文修正后的新兴古典框架中,分工的模式与结构是消费—生产者两阶段决策的内生结果。其次,本文不仅考虑到了市场出清条件,并且加入了部门间劳动力受产能限制下的配置条件即比较利益率相等原则,赋予了一般均衡系统更加具体且实际的经济涵义。最后,本文由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特征和内生或外生的比较...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继明 高宏 陈臣
本文使用几何平均的方式引入标准生产力矩阵与合成机会成本概念,将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广义价值论两部门分工交换模型扩展为多部门模型,在坚持比较利益率均等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多部门模型下相对生产力系数、平均比较生产力、均衡交换比率、产品价值等概念的表达式,证明了当部门数量从两个变为多个时,多部门模型的相对生产力系数、均衡交换比例、平均比较利益率等变量的表达式与两部门广义价值论模型是一致的,是两部门广义价值论模型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扩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