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17)
- 2023(18921)
- 2022(16038)
- 2021(15082)
- 2020(12721)
- 2019(29089)
- 2018(29161)
- 2017(55187)
- 2016(30740)
- 2015(34643)
- 2014(34963)
- 2013(33967)
- 2012(31024)
- 2011(27881)
- 2010(28257)
- 2009(26093)
- 2008(25978)
- 2007(23330)
- 2006(20649)
- 2005(18782)
- 学科
- 济(120603)
- 经济(120433)
- 业(105460)
- 管理(99733)
- 企(93305)
- 企业(93305)
- 方法(55946)
- 数学(45853)
- 数学方法(45081)
- 财(37405)
- 农(36669)
- 业经(34401)
- 中国(33864)
- 制(26891)
- 务(25976)
- 财务(25884)
- 理论(25851)
- 财务管理(25846)
- 学(25687)
- 技术(25551)
- 农业(25271)
- 企业财务(24537)
- 教育(24038)
- 地方(22654)
- 和(20824)
- 贸(19806)
- 贸易(19794)
- 划(19416)
- 体(19412)
- 易(19229)
- 机构
- 大学(436774)
- 学院(436110)
- 管理(170725)
- 济(168176)
- 经济(164330)
- 理学(147098)
- 理学院(145428)
- 研究(143553)
- 管理学(142701)
- 管理学院(141863)
- 中国(104975)
- 京(94197)
- 科学(88954)
- 财(81009)
- 所(72532)
- 农(72458)
- 江(67467)
- 研究所(65633)
- 业大(64887)
- 中心(64787)
- 财经(63888)
- 范(62410)
- 师范(61886)
- 北京(59789)
- 经(57970)
- 农业(56580)
- 州(53764)
- 院(51650)
- 师范大学(50038)
- 经济学(49710)
- 基金
- 项目(289452)
- 科学(229460)
- 研究(215455)
- 基金(208287)
- 家(180362)
- 国家(178731)
- 科学基金(154561)
- 社会(134067)
- 社会科(126908)
- 社会科学(126873)
- 省(116196)
- 基金项目(109458)
- 教育(104316)
- 自然(100615)
- 自然科(98283)
- 自然科学(98257)
- 划(97094)
- 自然科学基金(96502)
- 编号(89255)
- 资助(86199)
- 成果(73608)
- 重点(65381)
- 部(64788)
- 课题(63511)
- 发(61649)
- 创(61624)
- 创新(57012)
- 教育部(56005)
- 制(54941)
- 项目编号(54908)
- 期刊
- 济(188947)
- 经济(188947)
- 研究(134239)
- 中国(92346)
- 教育(71106)
- 农(66870)
- 学报(66496)
- 管理(66275)
- 财(65469)
- 科学(62015)
- 大学(51818)
- 学学(47783)
- 农业(46175)
- 技术(44059)
- 融(36523)
- 金融(36523)
- 业经(32473)
- 财经(31683)
- 经济研究(28742)
- 经(27135)
- 业(25935)
- 问题(23988)
- 技术经济(23001)
- 科技(20892)
- 版(20180)
- 图书(19909)
- 现代(19773)
- 理论(19440)
- 统计(19278)
- 财会(18988)
共检索到653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徐向东
根据2004年~2009年广东省的经济数据,选取广东省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与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相关程度。结果表明,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与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并可构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伴随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变化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给定的高校在校生数,得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估计值。最后,建议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高校相关专业的招生,扩大高校在校生规模,来推动广东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
高技术制造业 高等教育规模 线性回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伦蕊
近年来,在中国高技术产业内,企业规模结构经历着从集中化到两极化的悄然变化。为了解析企业规模结构的演化动因,本文构建动态面板Sys_GMM模型,对1995—2002年和2003—2010年的两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别回归和比较分析。研究证实了效率竞赛论、政府偏好论、分工深化论、市场容量论、两化融合论的理论解释力,但进入壁垒论和外资导入论未能得到实证支持。
关键词:
高技术制造业 企业规模结构 演化动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彭华
以二战后日本制造业的产品上市额与对外贸易额数据为基础,用E-VIEWS软件分别计算了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其内部主要产业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相关系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相关系数在产业间存在差异,特定产业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负相关是产业转型的判断依据。
关键词:
日本 支柱产业 贸易结构 产业结构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肖仁桥 陈忠卫 钱丽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区域间创新水平存在差距,且可分解为5大高技术行业。传统研究关注区域间效率差异,并未考虑区域间技术异质性和区域内行业并联等特征,整体提升产业创新效率有赖于区域技术差距缩小和各行业效率同步提升。基于此,探讨异质性技术视角下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机制。考虑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异质性,利用共同前沿理论,在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构建并联网络DEA模型,测算分析2007年至2015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和区域间技术差距,并对无效率值进行生产技术差距无效和管理无效分解以及行业无效率分解。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田小平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的三个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两个共生单元的产出水平均高于其独立经营时的产出水平,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为互惠共生关系。现阶段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还比较脆弱,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建立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利共生的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推动制造业的高技术服务外包,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建立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体的监测预警机制。
关键词:
高技术服务业 制造业 共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初大智 杨硕 崔世娟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五大类制造产业421家企业的调研,探讨了技术合作对创新水平,即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影响。与已有利用二元变量,即技术合作与创新是否存在来研究二者关系不同的是,本研究搜集的数据不仅限于技术合作和创新的规模,而是对其多个维度进行了度量。实证分析的结果是:垂直合作是影响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合作关系的强度而不仅仅是其存在性,对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正向显著影响。此外,技术合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大小随产业类型、垂直还是水平产业链,以及是产品创新还是过程创新的不同而不同。某些产业部门的水平合作尽管程度较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
技术合作 创新绩效 制造业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冯建民
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运用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理论,对华中3省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不仅有利于总结扩招十年来3省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上的模式与特点,而且有利于探索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智文 凌江怀 王健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实证检验广东金融发展水平对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信贷水平和资本市场规模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高技术制造业金融支持效应欠佳的原因在于,广东金融体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总量规模的扩张,功能和效率并未同步提升。经验分析所蕴涵的政策含义是,应提高金融发展的效率,形成将金融资源向高技术制造业适当倾斜的配置机制,促进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
面板数据模型 高技术制造业 金融支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郑贤贵 吴桂修 王绍洪
基于Bain Joe S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运用对比分析、主成分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四川省和广东省的制造产业进行区域优势比较。结果显示:两省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51.1%,存在较大差异,四川省的传统产业结构偏重、资源依赖性强、新兴产业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偏低;而广东省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较大的技术型、信息性产业以及利用外资能力方面较强,四川和广东两省存在区域合作互补的潜力。
关键词:
SCP 制造业 区域优势 相似系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杨如雪
基于1997—2019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时序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如何影响产业韧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对高技术制造业韧性具有正向效应,且对冲击韧性的正向效应更强;从中介效应角度,产业升级在技术创新对产业韧性的正向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存在技术创新通过推进产业升级,进而增强产业韧性的间接效应,且对断裂韧性发挥的中介效应强于冲击韧性;从门槛效应角度,产业韧性能够做为门槛变量,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产业韧性的促进作用中发挥门槛效应,高产业韧性水平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产业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增强。研究结论为高技术制造业增强产业韧性水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韦帅民
数字创新韧性增强能够推动高技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选取2012—20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创新韧性能够显著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创新韧性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融合以及优化金融结构间接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创新韧性的促进效应仅在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大型企业及高金融监管强度地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创新韧性可发挥产业升级效应,驱动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韦帅民
数字创新韧性增强能够推动高技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选取2012—20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创新韧性能够显著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创新韧性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融合以及优化金融结构间接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创新韧性的促进效应仅在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大型企业及高金融监管强度地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创新韧性可发挥产业升级效应,驱动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华广敏
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析中美制造业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投入率和需求率,进一步运用非竞争型I-O,将制造业效率分解为国内增加值效率和进口产品效率,立足于制造业国内增加值效率,分析中美制造业对高技术服务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低端制造业增加值效率比美国高,而美国高端制造业增加值效率比中国高。为此,中国应借鉴美国高端产业经验,采取加大高端产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等措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马银戌 贾亚美
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端核心技术的竞争。高技术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部分,是驱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近10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发展规模、产业扩张能力、创新投入及产出效益四方面构建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并结合BP神经网络建立的BP-DEMATEL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及各省份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探析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竞争力较强;在影响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众多因素中,有效专利数是关键的原因型因素,出口是关键的结果型因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马银戌 贾亚美
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端核心技术的竞争。高技术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部分,是驱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近10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发展规模、产业扩张能力、创新投入及产出效益四方面构建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并结合BP神经网络建立的BP-DEMATEL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及各省份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探析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竞争力较强;在影响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众多因素中,有效专利数是关键的原因型因素,出口是关键的结果型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