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65)
2023(11931)
2022(10523)
2021(9878)
2020(8216)
2019(19239)
2018(19323)
2017(36670)
2016(20284)
2015(22920)
2014(22849)
2013(22691)
2012(21003)
2011(19066)
2010(18895)
2009(17270)
2008(16797)
2007(14459)
2006(12729)
2005(10929)
作者
(60384)
(50379)
(49889)
(47435)
(32257)
(24178)
(22475)
(19949)
(19245)
(17826)
(17607)
(17095)
(16050)
(15967)
(15489)
(15382)
(15166)
(14737)
(14468)
(14312)
(12646)
(12363)
(12113)
(11512)
(11203)
(11171)
(11139)
(11104)
(10147)
(10083)
学科
(80052)
经济(79965)
管理(56546)
(53201)
(43507)
企业(43507)
方法(37005)
数学(31505)
数学方法(31130)
(23229)
(20650)
中国(19721)
地方(19475)
业经(18381)
(17456)
农业(15999)
(14513)
理论(14065)
环境(14045)
(13607)
贸易(13598)
(13150)
(12738)
技术(12263)
(11572)
资源(11455)
(10898)
财务(10835)
财务管理(10816)
教育(10631)
机构
大学(291500)
学院(288841)
管理(117336)
(108171)
经济(105645)
理学(102373)
理学院(101124)
管理学(99306)
管理学院(98799)
研究(98160)
中国(70417)
科学(65890)
(62661)
(51892)
(50213)
业大(47675)
(46814)
研究所(46610)
中心(43943)
(42301)
(41071)
农业(40889)
师范(40726)
北京(39083)
财经(38344)
(35602)
(34891)
(34608)
师范大学(33243)
经济学(30813)
基金
项目(207327)
科学(162585)
基金(149912)
研究(149051)
(131972)
国家(130896)
科学基金(111801)
社会(91658)
社会科(86695)
社会科学(86666)
(82707)
基金项目(81274)
自然(75191)
自然科(73299)
自然科学(73278)
自然科学基金(71941)
(69223)
教育(67288)
编号(61258)
资助(60626)
成果(48934)
重点(46541)
(44946)
(44294)
(42592)
课题(41827)
创新(39709)
科研(39612)
计划(38389)
教育部(37668)
期刊
(117862)
经济(117862)
研究(79711)
中国(54285)
学报(50629)
科学(46754)
(46687)
管理(40237)
大学(36798)
学学(34386)
农业(32843)
(32473)
教育(31865)
技术(23862)
业经(19999)
(19595)
金融(19595)
图书(18272)
资源(17744)
财经(17287)
(17017)
经济研究(16803)
问题(15462)
科技(15199)
(14603)
(14225)
理论(14173)
技术经济(13691)
实践(13261)
(13261)
共检索到410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美靓   刘洛   王璐   彭一平   李建华   杨颢   王子锦  
【目的】研究耕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内在驱动机理,为国家制定耕地政策与高效管护耕地,维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二级区、市级和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其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结果】(1)2000—2020年,二级区、市级、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的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且随空间尺度的降低而加剧,县级尺度的耕地资源承载力失衡最显著。(2)研究期内,广东省整体耕地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县级尺度的变化幅度最大,低值区在珠三角地区形成聚集分布,逐渐形成倒“U”型格局;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重心呈波浪式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3)广东省市级尺度的驱动因子作用力整体上大于县级尺度,市级尺度下耕地资源承载力受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的显著影响,县级尺度下则受人均耕地面积的显著影响;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条件的驱动作用最大。(4)不同尺度下的因子相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因子相互作用呈协同增强的效果,自然立地条件与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等因素能显著增强两两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结论】建议提高广东省农业生产收入,平衡粮食供需矛盾,助力农业发展,为乡村生产体系提供技术、金融资本,加大财政支持,推动粮食生产转型,以提高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保障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岩  
在总结山东省耕地资源及人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00年山东耕地生产能力及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探讨了山东耕地的承载力问题,并提出提高耕地承载力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枝茂  
[目的]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因子,针对耕地生态环境,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层面构建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从数量、空间分布两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方法]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选取14个指标因子,分析河南省不同区域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结果]从数量分布方面看,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为主,占比达到41.54%,承载力良好区最少,占比11.93%。空间分布上,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由周围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三门峡市、商丘市等处于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第I等级;郑州市、开封市等处于第Ⅳ等级。[结论]虽然文章针对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可为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测提供依据,并服务于其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金利  匡耀求  黄宁生  朱照宇  刘宇  肖慧娟  
本文研究利用生态踩占(Ecological Footprint,EF)模型定量研究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①2003年广东省的人均生态踩占面积为1.7338hm 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424hm 2,人均生态赤字为1.0914hm 2,广东生态踩占是其生态承载力的2.7倍。②从人均生态踩占的供需结构看,耕地、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林地和水域相对平衡,而建设用地供给充足。③结合以前研究,从1999年到2003年广东省生态承载力有所提高,但是生态踩占需求越来越大,生态赤字有比较快的上升趋势。④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广东省的人均生态踩占需求中等,但人均生态赤字很高。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熊梦森   陆晓俊   刘洛   谢元贵   廖小锋   张洪亮  
【目的】细化耕地利用类型,探究耕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为国家优化耕地资源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耕地利用状态,将广东省耕地利用分为水田、旱地和撂荒地3种类型,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时间、空间、结构3个角度研究广东省长时序耕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探讨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背后驱动机制,明晰不同耕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结果】①广东省近30年耕地利用类型在时空变化和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水田、旱地、撂荒地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点,主要集中在耕地分布广泛但经济欠发达的粤西雷州半岛丘陵台、粤西南丘陵以及粤中南丘陵等部分地区。耕地重心呈现 “U字型”的移动轨迹,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②旱地转水田和旱地转撂荒地是最显著的变化特征,这些变化普遍聚集在耕地分布广泛但经济欠发达的广东省西南丘陵和雷州半岛丘陵台地区。③广东省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是基于自然环境,受社会、经济、农业发展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农业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第一产业劳动力是3种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生产总值、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经济和农业因素对水田、旱地、撂荒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是逐年上升的。【结论】广东省水田、旱地和撂荒地在时空分布、地类转换及驱动机制形成不同的演变格局,应基于耕地利用类型分异格局展开耕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重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贵军  朱永明  张蓬涛  傅海利  
该文以石家庄市为例,在对该区域耕地资源及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耕地资源现实粮食生产潜力和可承载的人口数量进行了评价。石家庄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评价以2009年为基础年,对2009年及以前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以2015、2020、2030年为目标年,确定不同的营养标准,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法相结合对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两个指标进行了预测,继而对该区域预测目标年的人口承载能力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  郝晋珉  陈爱琪  王楠  
为研究我国耕地承载力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供需平衡关系为切入点,以"hm~2"为计量单位,用"中国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算法,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盈余/赤字系数;以2015年为例,对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约70%的土地面积上仅承载着约30%的人口,而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仅约30%的土地面积上却承载着70%的人口,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已严重失衡。2)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从严重超载状态向富富有余状态过渡,且耕地生态赤字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城市地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强  王森林  
本文通过机制法、时间序列法计算了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潜力,分析了未来30年在不同生活标准水平下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承载力,认为中西部地区棉花、油料供给相对充足,粮食生产基本能满足需求,但近10年内粮食生产要满足小康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从全国范围来看近期粮食生产供需较紧,不能因短期粮食供大于求而放松粮食生产,否则将给国民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宁凌  曹阳春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是海洋开发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海洋开发潜力的重要标准。为了更好地了解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从海洋经济承载、海洋资源承载和海洋环境承载三个层面构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借助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模型计算承载水平,对2008—2017年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及三个子系统水平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在2008—2017年,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总体提高态势,其中,在历经2008—2009年的快速上升阶段之后,2009—2016年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并且在2016年之后存在下行态势。广东省在制订海洋开发战略时,应该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海洋环境动态监督。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熊平生  谢金宁  谢世友  
通过确定并计算土壤有效系数和社会有效系数,得到耕地社会生产潜力,运用"机制法"理论计算重庆地区耕地资源生产潜力。通过预测重庆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人均粮食需求量、粮经比、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探讨重庆地区耕地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粮食单产虽然增产潜力比较大,但总产增产潜力不大。耕地资源短缺与锐减及其导致的粮食资源不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潇  
从资源条件优越、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民生改善4个方面,构建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维状态空间模型,对2002—2013年湖北省17个地市(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对指标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看,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不断提高,且仍在可承载的范围内,承载状态较好;(2)从空间差异来看,湖北省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明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湖北省西部的襄阳、宜昌和随州等地以及孝感、武汉等地区,其中孝感、武汉、宜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潇  
从资源条件优越、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民生改善4个方面,构建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维状态空间模型,对2002—2013年湖北省17个地市(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对指标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看,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不断提高,且仍在可承载的范围内,承载状态较好;(2)从空间差异来看,湖北省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明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湖北省西部的襄阳、宜昌和随州等地以及孝感、武汉等地区,其中孝感、武汉、宜昌、荆门、潜江、鄂州等地承载力变化显著;(3)根据分类指标评价结果,可知制约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障碍因素具有地域差异性,各地区分类指标评价得分最低的即为制约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各地区协调发展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通过构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了中国31个地区2004-2013年间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13年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雪莲  邓峰  王海灵  
本文探讨了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需要考虑时间尺度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其上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并且与人类设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参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以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上级系统的整体协调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新的思路,并以199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新疆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