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71)
- 2023(13776)
- 2022(11538)
- 2021(10469)
- 2020(8839)
- 2019(19487)
- 2018(19106)
- 2017(37255)
- 2016(20287)
- 2015(22511)
- 2014(22260)
- 2013(21874)
- 2012(20270)
- 2011(17971)
- 2010(18590)
- 2009(17913)
- 2008(18283)
- 2007(16595)
- 2006(15079)
- 2005(13859)
- 学科
- 业(92253)
- 济(85048)
- 经济(84908)
- 企(82981)
- 企业(82981)
- 管理(82438)
- 方法(33401)
- 财(32099)
- 农(31582)
- 业经(30115)
- 数学(24843)
- 数学方法(24532)
- 制(23570)
- 务(22761)
- 财务(22725)
- 财务管理(22695)
- 企业财务(21558)
- 农业(21529)
- 中国(20489)
- 策(18495)
- 技术(17969)
- 体(17261)
- 地方(16661)
- 划(16628)
- 和(15672)
- 理论(15515)
- 贸(14743)
- 贸易(14735)
- 体制(14602)
- 易(14318)
- 机构
- 学院(298198)
- 大学(291385)
- 济(125983)
- 经济(123437)
- 管理(120592)
- 理学(102954)
- 理学院(101967)
- 管理学(100596)
- 管理学院(100024)
- 研究(95719)
- 中国(76208)
- 财(64716)
- 京(59845)
- 科学(54926)
- 农(50323)
- 财经(49542)
- 江(48744)
- 所(47476)
- 经(44721)
- 中心(44143)
- 研究所(42188)
- 业大(41539)
- 农业(39071)
- 州(37782)
- 经济学(37218)
- 北京(36926)
- 财经大学(36198)
- 范(35912)
- 师范(35623)
- 院(34590)
- 基金
- 项目(189616)
- 科学(152210)
- 研究(143130)
- 基金(138851)
- 家(118329)
- 国家(117205)
- 科学基金(103204)
- 社会(93512)
- 社会科(88553)
- 社会科学(88526)
- 省(77292)
- 基金项目(72662)
- 自然(65336)
- 教育(64783)
- 自然科(63811)
- 自然科学(63792)
- 自然科学基金(62709)
- 划(61755)
- 编号(57721)
- 资助(55957)
- 成果(47284)
- 部(42444)
- 创(42317)
- 重点(42100)
- 制(41442)
- 发(40993)
- 课题(40455)
- 业(39810)
- 创新(38732)
- 国家社会(37980)
- 期刊
- 济(151814)
- 经济(151814)
- 研究(90235)
- 中国(60025)
- 财(54124)
- 管理(50140)
- 农(48849)
- 科学(39815)
- 学报(39267)
- 农业(33141)
- 融(31737)
- 金融(31737)
- 大学(31336)
- 学学(29844)
- 教育(28354)
- 业经(27598)
- 技术(26816)
- 财经(25008)
- 经济研究(22586)
- 经(21478)
- 问题(19235)
- 业(18779)
- 技术经济(16374)
- 现代(15270)
- 财会(15246)
- 贸(15209)
- 世界(14287)
- 版(14108)
- 商业(14028)
- 会计(13333)
共检索到459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胡瀚文
本文利用全国区域间IRIO数据,采用省域出口增加值分解框架,从路径偏好、参与程度、嵌入方向与省级关联四个方面,对广东省制造业价值链治理情况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制造业偏好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国内价值链参与程度低且为后向嵌入,国内价值链治理的关联省份较为集中。为此要适配内需、转换动能,加快完善“双链交互”价值链治理;因势利导、相机而动,加大国际性区域价值链建构耕拓;技术为先、自主创新,增强国内国际价值链体系建构主导能力;要强化文化赋能、立体营销,提升“广东制造”的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
广东省 制造业 价值链治理 测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松林 武鹏
本文运用一般均衡及超边际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制造组装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内生分工模型来探索全球价值链的"空间逻辑"。研究表明:促进制造组装环节与品牌营销环节空间分离的主要动力有两个:一是发挥各个区域的外生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整条价值链的生产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个区域的专业化经济,尽量降低整条价值链的固定学习成本。而要实现制造组装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空间分离,需要制造产品以及品牌服务的区域间交易效率提高到一定的临界值,其中,品牌服务在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方面的"正反馈效应"对上述两个环节空间分离的实现起着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模型衍生的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含义。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交易效率 分工 空间逻辑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决定当代及未来国际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全面认识全球价值链的十大特点及其政策含义对于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创造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锦其 项莹 陈奇远
本文从医药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和国内价值链(NVC)分工的视角出发,构建省际医药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双循环”测度框架,分析浙江医药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双循环”的测度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结果显示,相较于GVC分工,考察期内浙江医药制造业更多地参与了NVC分工,且药品制造业比医疗器械制造业在价值链分工上更具优势;在长三角地区的不同省份中,上海参与GVC分工程度最高,安徽参与NVC分工程度最高,浙江均处于中间位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改进前后的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差别较大,参与GVC分工可促进浙江药品制造业影响力系数的提高,而参与GVC和NVC分工并未引发浙江医疗器械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提高。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结构升级拉动,需求的拉动作用仍有待发挥。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英 陈佳茜
自200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实现国际贸易顺差以来,其产业规模和进出口贸易额均得到快速增长。在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已从产业层面深化到产品内部不同工序层面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测度和分析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促进其产业升级。基于OECD-WTO发布的附加值贸易(TiVA)数据库,通过GVC参与率和GVC地位指数,测算1995-2011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及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所处位置。结果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后向参与率偏高,GVC地位指数为负且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反"Z"形变化并逐渐逼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宗平 朱勤丰
运用E-G指数测度2006—2015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制造业占比与排名变化,藉此观察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转移态势。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的劳动、资本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均向外围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一直集聚在珠三角地区。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影响广东省制造业转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内部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因素和政府干预的作用均较微弱。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磊 步晓宁 张猛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模型(SFA)以及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分别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总体及15个细分行业2001-2014年间的产能利用率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并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地位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制造业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促进了产能利用率的提高,缓解了产能过剩。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生产效率和出口贸易是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作用于产能利用率的主要渠道。研发活动同样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而外商直接投资、国内重复投资、为解决就业压力增加的劳动力投入、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以及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则不利于提升产能利用率,加剧了产能过剩。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 产能过剩 产能利用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大鹏
促进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是发挥制造业在新发展格局中关键作用的重要举措。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间投入产出表计算我国制造业生产长度指数,利用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计算外资准入政策强度指数,并将其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相匹配,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外资准入政策对我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构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资准入政策放宽能够通过减弱信息外部性、抑制技术负外部性两个渠道减少市场失灵,促进我国制造业纯国内生产长度和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的增加,有利于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双重价值链的构建;在样本期内,成本不是影响制造业价值链构建的主要因素,并且增加主营业务费用还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外资准入政策对制造业生产长度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在样本期内,外资准入政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更有效,对制造业国家价值链构建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在某些行业甚至具有负面作用。我国应通过外资领域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外资准入政策的针对性,在促进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抑制外资技术负外部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大鹏
促进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是发挥制造业在新发展格局中关键作用的重要举措。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间投入产出表计算我国制造业生产长度指数,利用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计算外资准入政策强度指数,并将其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相匹配,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外资准入政策对我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构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资准入政策放宽能够通过减弱信息外部性、抑制技术负外部性两个渠道减少市场失灵,促进我国制造业纯国内生产长度和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的增加,有利于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双重价值链的构建;在样本期内,成本不是影响制造业价值链构建的主要因素,并且增加主营业务费用还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外资准入政策对制造业生产长度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在样本期,外资准入政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更有效,对制造业国家价值链构建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在某些行业甚至具有负面作用。我国应通过外资领域制度型开放加快新发展格局构建,提高外资准入政策的针对性,在促进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抑制外资技术负外部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贵富 何喆
本文在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并提出了假设猜想。采用中间出口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衡量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分别采用虚拟变量、税收优惠、政府研发补贴衡量产业政策,利用2001~2014年我国制造业15个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在五年规划中提及的鼓励、减税、增加政府补贴均能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但是随着政策强度的提高,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的边际效果产生了分化,减税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正向促进影响越来越强,而政府补贴的效果则越来越弱。最后,根据理论模型以及实证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学敏 王亚飞
随着价值链分工的深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分工地位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文章通过认识产品内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所处的价值链分工地位,借鉴国内外企业价值链升级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了我国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升级多元化路径,并提出企业层面、产业集群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三位一体"的升级对策。
关键词:
产品内价值链分工 升级 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飞
经济全球化下,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分工国家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分工国家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包括: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垂直FDI效应和链变迁效应。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中,我国应积极构建本土制造业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促进链条升级,短期中,应加快流程升级与产品升级,积极提升制造业利用FDI的行业结构层次,加强环境规制,加快构建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绿色生产技术与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
制造业 全球价值链分工 链条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武杰 李丹 赵鲁南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文通过构建数字全球价值链的测度框架,从路径分解、双向数字关联、国际比较及数字全球价值链联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融入数字全球价值链综合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数字贸易国家,数字化国内增加值是引致中国制造业数字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主要通过简单参与形式引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增加值增长,而发展中国家通过简单和复杂生产活动引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增加值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参与数字全球价值链分工经历了由数字化价值输入向数字化价值输出的转变,但相对地位依然较低;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增加值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发达经济体,其中美国既是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出口最大的目的地市场,也是制造业数字化进口最大的来源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增加值出口对发达经济体和欧美市场依赖性较强。
关键词:
数字贸易 数字全球价值链 投入产出技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以文 周勤 毛春梅 李卫红
中国制造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位置演化呈现收敛趋势。利用TiVA数据库提供的数据,采用附加值贸易法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995-2014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GVC1.0、GVC2.0、GVC3.0),在GVC1.0时期全球价值链位置不断下降,在GVC2.0时期全球价值链位置加速上升,在GVC3.0时期全球价值链位置稳步上升。构建全球价值链位置收敛计量检验模型,分别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绝对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演化存在绝对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是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演化存在绝对β发散和条件β收敛。研究结论可为促进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迈向全球价值链更高位置提供新证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珩
从研发和营销两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业价值链高度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8—2010年我国14个省市(包括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制造业价值链高度指数。测度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的制造业价值链高度呈良好的上升趋势;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价值链高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是长三角制造业的技术研发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江苏和上海制造业的营销能力急需快速提升。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制造业 价值链高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