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40)
2023(13439)
2022(10875)
2021(9766)
2020(8125)
2019(18210)
2018(18332)
2017(35358)
2016(19070)
2015(21657)
2014(21802)
2013(21341)
2012(19626)
2011(17864)
2010(18445)
2009(17101)
2008(16571)
2007(14797)
2006(13652)
2005(12241)
作者
(57062)
(47820)
(47636)
(45671)
(30710)
(22781)
(21438)
(18466)
(18457)
(17152)
(16690)
(16279)
(15737)
(15218)
(14824)
(14814)
(13971)
(13843)
(13713)
(13526)
(12029)
(11840)
(11655)
(11195)
(10872)
(10704)
(10472)
(10179)
(9599)
(9360)
学科
(105207)
经济(105037)
管理(49470)
(42896)
方法(37633)
(33273)
企业(33273)
数学(31829)
数学方法(31235)
地方(27348)
中国(27233)
(25563)
(23061)
业经(22125)
农业(17239)
环境(16975)
理论(15488)
地方经济(15480)
(14820)
(14660)
(14290)
(13547)
(12245)
金融(12242)
(11856)
贸易(11848)
(11761)
经济学(11756)
(11290)
(11218)
机构
学院(281615)
大学(280837)
(120867)
经济(118293)
研究(104048)
管理(103867)
理学(89186)
理学院(87991)
管理学(85940)
管理学院(85428)
中国(76645)
科学(65216)
(60781)
(53606)
(50950)
研究所(48896)
(48316)
中心(45918)
(44002)
业大(42270)
财经(40680)
(39719)
师范(39384)
经济学(38035)
北京(37986)
(37468)
农业(37373)
(36724)
(34749)
经济学院(33743)
基金
项目(189910)
科学(150428)
基金(137973)
研究(135533)
(121068)
国家(120163)
科学基金(103160)
社会(89538)
社会科(83895)
社会科学(83863)
(76477)
基金项目(72645)
自然(66374)
自然科(64760)
自然科学(64745)
自然科学基金(63510)
(63131)
教育(61187)
资助(56238)
编号(53326)
重点(43788)
(43010)
成果(42562)
(40449)
课题(38472)
(38127)
国家社会(36946)
创新(35899)
科研(35513)
发展(34616)
期刊
(143734)
经济(143734)
研究(85817)
中国(60098)
(45330)
学报(44553)
科学(44440)
管理(38997)
(36647)
大学(33905)
学学(32194)
农业(30718)
教育(27950)
技术(25329)
(23043)
金融(23043)
经济研究(23026)
业经(22426)
财经(20444)
问题(19575)
(17766)
资源(16516)
统计(16317)
(15825)
技术经济(15123)
(14666)
(13710)
现代(13375)
决策(13217)
世界(12795)
共检索到429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久枫  余华飞  付迎春  赵耀龙  
多维城市化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方面,探究城市化时空聚类模式则是分析区域城市化特征的有效方法。针对目前城市化协调度评价缺乏多维度时空综合分析的现状,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时空权重矩阵的复杂时空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运用此模型分析2006-2014年城市化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时空扫描方法分析其聚类模式。研究结论为:(1)近10年来城市化水平呈现3种时序特征,人口城市化水平表现出随时间均衡发展的"集中"特征,而经济与土地表现出低频次的"集中与分散"交替,社会、生态及综合水平表现出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汤青  徐勇  刘毅  
研究目的:分析广东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划分快速型、中速型、慢速型和稳定型4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耦合关系。研究方法:GIS技术,统计分析与耦合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粤东地区次之,粤西地区和北部山区相对稳定;城市化、产业非农化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有较高一致性,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土地利用变化越剧烈的地区,其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越大;处于城市化加速和完成阶段、工业化中期和后期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研究结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掌握广东省土地利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明月  胡竹枝  
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国内外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进展,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6-2007年间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96-2007年间,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土地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长约15%;与全国范围内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不同,广东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基本同步。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德胜  王占岐  蓝希  
将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构建城市化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特征,借助均方差权值法和协调度模型研判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研究发现:(1)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均呈现递增的时序演变特征,土地城市化的演进速度更快;市域人口城市化差距逐渐扩大,离散程度逐渐缩小;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分异和两极分化现象相当明显。(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两者的耦合度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由磨合阶段向协调阶段递进式时序演变的规律;空间格局上表现出市域协调发展等级极化现象明显和城市化发展类型以土地城市化滞后型为主的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真  潘竟虎  胡艳兴  
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数据支持下,对甘肃省2000和2010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测度。构建空间生态资产价值经济协调度模型,测算了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状况。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系统在2000和2010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分别为2 430.84×108和2 487.40×108元;2)林地对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的贡献量最大;陇南市和甘南州的生态资产价值占甘肃省总价值的一半左右;3)生态资产价值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11 a间生态资产价值增加较多的区域主要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真  潘竟虎  胡艳兴  
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数据支持下,对甘肃省2000和2010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测度。构建空间生态资产价值经济协调度模型,测算了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状况。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系统在2000和2010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分别为2 430.84×10~8和2 487.40×10~8元;2)林地对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的贡献量最大;陇南市和甘南州的生态资产价值占甘肃省总价值的一半左右;3)生态资产价值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11 a间生态资产价值增加较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和陇东;4)11 a间,甘肃省各市州生态资产价值与GDP比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生态资产价值增长与GDP增长不协调;5)生态-经济协调分区中,潜在危机区的面积最大,其次是低度冲突区和关系恶化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凤凯  张凤荣  李灿  焦鹏飞  王静霞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重要转型,认识把握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协调性和区域差异,对统筹区域城市化的"人地配置"和实现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选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协调度指数、塞尔指数等模型,考察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快速发展以来,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速率及其协调性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由此造成的建成区非农人口密度变化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土地财政主导下,城市扩张速度普遍加快,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不协调现象由东部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非农人口密度普遍下降,而直辖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区的大幅扩张导致非农人口密度区域差异缩小;③区域间建设用地指标与人口非农化相匹配的"人地挂钩",是未来实现健康、协调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齐昕  
包容性与均衡型城市化是中国推进深度城市化的新模式与战略导向。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作用于经济所产生的"金融经济力"是协调各种新型城市化模式以充分发挥其政策组合效益的动力:它致力于城市化均衡模式突出效率属性,诉求于城市化包容模式体现公平属性,融合均衡和包容则兼顾城市化的效率与公平。它既是突破城市化转型过程中非包容、非均衡瓶颈从而凝集"包容"与"均衡"的内驱力,也是协调城市与城市化运行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策动力。通过探讨"金融经济力"、"包容性、均衡型城市化",探索应用现代金融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新视角。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齐昕  
包容性与均衡型城市是中国深度城市化的新模式与战略导向。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作用于经济所产生的"金融经济力"是协调各种新型城市化模式以充分发挥其政策组合效益的动力:它致力于突出城市化均衡模式效率属性,诉求于城市化包容模式以体现公平属性,融合均衡和包容则兼顾城市化的效率与公平。本文通过探讨金融经济力、包容性均衡型城市化等问题,来探索应用现代金融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新视角。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程开明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但两者关系在不同阶段、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及特征。文章利用关联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全国、省级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分析,发现全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总体协调性较强,但波动明显;两者的协调度在省份之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为了增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转变城市增长方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筱娟  徐维祥  刘程军  
以2008-2016年粤港澳2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土地-人口-社会"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粤港澳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粤港澳城镇化总体的绝对差距逐渐缩小,而相对差距趋于扩大;粤港澳城镇化空间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分化现象明显,粤港澳城镇化协调水平有所上升,但协调度偏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由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珠海和澳门围合的倒"V"型区域,长期失调区域主要位于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深圳、东莞为显著热点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外部驱动、政府行为及信息化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作用强度较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慧玲  白景锋  
本文对1998年到2012年中原经济区30个士也区的城市化与非农产业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农产业的内部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化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中原经济区城市化与非农产业的耦合度有下降趋势。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第三产业落后于城市化。中原经济区城市化与非农产业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明显。基于此,有计划地调整非农产业结构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引导第三产业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章伟  陈凤桂  张虹鸥  陈莉  
利用文献资料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分析广东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分异,探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程度,为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功能调整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差异明显,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滞后型,珠江三角洲外围城市则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滞后型。广东省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符,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与社会经济效益逆向发展的态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志强  卿姗姗  邓睿  庞容  
选取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1世纪的最初10年为研究时段,运用协调度模型,结合GIS技术,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及二者协调性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整体上看,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城市化增长率在逐年降低,而土地城市化增长率几乎保持稳定,且二者差距在不断拉大;人口城市化增长速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土地城市化增长速率为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快于中部,东北最慢;85%的城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2002-2007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不协调问题在全国城市普通存在,2007-2012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呈进一步扩散之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罗丽英  连泽凡  雷日辉  
为探讨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1982-2 0 1 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广东省人口城市化对就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进行动态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化有利于就业结构的演进发展。城市化对就业结构影响体现在第一产业的长期负效应、第三产业的持久正效应。最后笔者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