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8)
- 2023(13486)
- 2022(11200)
- 2021(9907)
- 2020(8665)
- 2019(19677)
- 2018(19288)
- 2017(38387)
- 2016(20581)
- 2015(22939)
- 2014(22827)
- 2013(23180)
- 2012(21508)
- 2011(19196)
- 2010(19493)
- 2009(18325)
- 2008(18641)
- 2007(16998)
- 2006(14692)
- 2005(13394)
- 学科
- 济(97392)
- 经济(97292)
- 业(89164)
- 企(79219)
- 企业(79219)
- 管理(73564)
- 方法(45355)
- 数学(36349)
- 数学方法(36072)
- 业经(30809)
- 农(29938)
- 财(29922)
- 务(21931)
- 财务(21908)
- 财务管理(21877)
- 农业(21479)
- 中国(21478)
- 企业财务(20771)
- 技术(20045)
- 制(19069)
- 地方(18170)
- 贸(17517)
- 贸易(17511)
- 易(17005)
- 和(16645)
- 学(15558)
- 理论(15491)
- 划(15246)
- 策(14844)
- 产业(14214)
- 机构
- 学院(309387)
- 大学(304470)
- 济(135491)
- 经济(132942)
- 管理(125751)
- 理学(108473)
- 理学院(107424)
- 管理学(105986)
- 管理学院(105411)
- 研究(98404)
- 中国(76551)
- 京(62680)
- 财(61597)
- 科学(59576)
- 农(56472)
- 所(50321)
- 财经(49499)
- 江(47346)
- 业大(46454)
- 中心(45913)
- 研究所(45477)
- 经(44872)
- 农业(44681)
- 经济学(41655)
- 北京(38908)
- 经济学院(38013)
- 州(37766)
- 财经大学(36505)
- 范(35466)
- 商学(35263)
- 基金
- 项目(203587)
- 科学(162002)
- 基金(149773)
- 研究(147715)
- 家(130197)
- 国家(129061)
- 科学基金(112155)
- 社会(96827)
- 社会科(92066)
- 社会科学(92042)
- 省(80750)
- 基金项目(79544)
- 自然(72151)
- 自然科(70541)
- 自然科学(70520)
- 自然科学基金(69396)
- 划(66144)
- 教育(65256)
- 资助(60399)
- 编号(58494)
- 成果(45813)
- 创(45520)
- 重点(45256)
- 部(45077)
- 发(44783)
- 业(43763)
- 创新(41787)
- 国家社会(40602)
- 科研(39010)
- 课题(38792)
- 期刊
- 济(149162)
- 经济(149162)
- 研究(85645)
- 中国(54964)
- 农(51827)
- 财(51245)
- 管理(48743)
- 学报(45707)
- 科学(43599)
- 农业(35441)
- 大学(34577)
- 学学(32947)
- 技术(27710)
- 融(27665)
- 金融(27665)
- 业经(26739)
- 财经(25243)
- 经济研究(23685)
- 经(21936)
- 业(21890)
- 教育(21502)
- 问题(20106)
- 技术经济(19020)
- 商业(16019)
- 贸(15831)
- 现代(15291)
- 统计(15132)
- 财会(14678)
- 世界(14631)
- 策(14498)
共检索到452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风华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广东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下降,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普遍大于需求拉动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赤平 陈海波
依据2004-2016年全国32个省直辖市和286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外资引入和制造业就业都对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直接正向的就业效应;外资引入通过制造业就业对全国及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均产生了间接正向的就业效应。并且,外资引入对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这类资金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效应是积极的,而对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具有抑制效应,对房地产业就业效应不显著。产业结构优化也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秀梅 臧霄鹏
运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2002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东北三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文章部分结论有: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最弱;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第二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在减弱;辽宁和黑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在2007和2002年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而吉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由2002年的"高附加值、低带动型"行业转变为2007年的"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2007年的系数小于2002年值;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因此东北三省应该主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庞德良 苏宏伟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1973年、1986年、1992年和2011年四个时点的日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内生与联动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一,日本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显著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第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制造业向中高技术制造业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呈不断升级,低技术制造业中间需求比重不断下降,而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间需求比重不断提高;第三,日本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强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金融、电气以及广告业对日本制造业不仅存在较强的推动效应,对日本制造业也具有...
关键词:
日本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郑少智 李敏
本文基于广东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理论和二者的作用机理,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了两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并且利用OLS回归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分析的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有正向支持作用,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拉动作用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效应相较而言比较薄弱。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升级,必须要努力挖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广阔的贡献空间。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关联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丽娴
传统服务贸易模式的深刻改变,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地区间形成空间关联关系。本文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2004—2019年间,中国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强度逐渐提高,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30个省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地理位置和细分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具有异质性特征;(3)机制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增加服务需求途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本文丰富了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研究,并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放 成丹
本文以1990年、1995年和2000年亚洲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东亚各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制造业服务投入比重相应提高;两产业之间融合度的变动方向是:制造业需求主导→对称性均衡→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主导;经济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发展水平越低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越依赖于制造业。中国在各项指标的比较中,基本上都位于东亚地区最后一位,尤其是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服务投入比重下降这一与演进规律相悖的现象。
关键词:
东亚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书瀚 张瑞 刘立霞
本文以1997、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均呈现不断升级趋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互动关系,但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研究对于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毅 申玉铭 邱灵
以天津1997、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道路运输等行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要制造业的行业特点直接影响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状况;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上升,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道路运输业、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中间投入特征明显,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制造业的关键环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宵 申玉铭 邱灵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立足于产业关联,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本文基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7年与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MRIO模型,编制了京津冀区域间12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从京津冀地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天津市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较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主要起拉动作用。(2)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天津市信息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市其他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大丰
文章利用上海市投入产出表的计算表明,上海商务服务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所增强,生产消耗与产品需求有行业集中趋势。上海商务服务业与金属制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关联密切,对上海经济的波及效应明显。上海商务服务业的行业内消耗与产品的行业内分配程度都有所增强,上海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内生性。
关键词:
投入产出 影响力系数 生产诱发系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闫明 陈恋
流通业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支撑,二者的融合发展对于新经济格局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双重维度测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并基于耦合度理论构建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耦合效应模型,对二者的动态耦合效应进行分析;进一步地,采用空间面板Tobit模型遴选出影响二者耦合效应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耦合状态整体呈现向好趋势,其中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耦合效应明显更优,且二者的耦合发展度优于耦合度;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耦合效应在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地耦合效应较强,青海、海南和甘肃等地的耦合效应相对较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是影响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耦合效应的主要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