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9)
- 2023(2196)
- 2022(1791)
- 2021(1335)
- 2020(948)
- 2019(2160)
- 2018(2123)
- 2017(4017)
- 2016(2339)
- 2015(2509)
- 2014(2655)
- 2013(2858)
- 2012(2746)
- 2011(2561)
- 2010(2385)
- 2009(1641)
- 2008(1448)
- 2007(1357)
- 2006(1221)
- 2005(1051)
- 学科
- 济(10847)
- 经济(10842)
- 环境(8384)
- 管理(8292)
- 方法(5292)
- 数学(5135)
- 数学方法(5082)
- 学(4736)
- 业(3916)
- 划(3563)
- 规划(3336)
- 环境规划(3304)
- 资源(3299)
- 生态(2984)
- 企(2915)
- 企业(2915)
- 和(2466)
- 经济学(2451)
- 中国(2275)
- 地方(2183)
- 环境经济(2006)
- 发(1829)
- 农(1821)
- 部门(1720)
- 门环(1714)
- 财(1653)
- 贸(1551)
- 贸易(1551)
- 易(1518)
- 业经(1448)
- 机构
- 学院(34463)
- 大学(34392)
- 研究(14931)
- 济(14608)
- 经济(14417)
- 管理(11501)
- 科学(10855)
- 中国(10624)
- 理学(9850)
- 理学院(9743)
- 管理学(9472)
- 农(9439)
- 管理学院(9423)
- 业大(8466)
- 所(8344)
- 研究所(7951)
- 京(7617)
- 农业(7519)
- 中心(6464)
- 院(6163)
- 省(5565)
- 财(5481)
- 经济学(5150)
- 研究院(5126)
- 农业大学(5050)
- 室(5044)
- 江(4856)
- 林业(4854)
- 北京(4848)
- 实验(4817)
共检索到48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徐期瑚 林丽平 薛春泉 罗勇 雷渊才
以2012年广东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源数据中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的分布为基础,按2, 4, 6, 8,12, 16, 20, 26, 32和38 cm共10个径阶伐倒90株樟树样木,获取树干、树皮、树叶、树枝、树根各器官生物量及含碳率数据,采用加权平均和总碳储量计算方法,计算了90株单木的碳储量。结果表明:广东樟树平均含碳率为0.509 6;树皮含碳率显著低于其他各器官(P<0.01)。以胸径和D2H为变量的樟树碳储量模型拟合效果优于以年龄为变量的模型,模型应用中应优先选择胸径和D2H为变量的模型进行碳储量估算,当胸径和D2H不易测量且年龄易知时,方可使用年龄为变量的碳储量模型进行估算。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含碳率 碳储量 樟树 广东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期瑚 林丽平 薛春泉 邓冬旺 钟海智 雷渊才
以2012年广东连续清查资源数据中木荷的分布为基础,按2 cm、4 cm、6 cm、8 cm、12 cm、16cm、20 cm、26 cm、32 cm、38 cm共10个径阶90株木荷样木,获取树干、树皮、树叶、树枝、树根各器官生物量及含碳率数据,计算90个单株各器官的碳储量。结果表明:(1)广东木荷平均含碳率为0.556 9,各器官含碳率排列顺序为树干(0.565 4)>树叶(0.558 4)>树枝(0.556 1)>树根(0.548 7)>树皮(0.508 8),各器官含碳率除树皮外,树干、树叶、树枝、树根差异不显著,树皮含碳率显著低于其它各器官。(2)木荷含碳率与胸径相关性不明显,胸径增加对含碳率的影响较小,天然林的含碳率与人工林差异很小,实际应用中可以忽略其差异。(3)各器官碳储量占全树碳储量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4)随着胸径增加,树干碳储量比例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树枝碳储量比例为先减少后增加,树根碳储量比例上下波动,但变化不大,树皮、树叶碳储量比例减少。(5)拟合出木荷人工林胸径、D2H的碳储量模型依次为Ct=0.007 8D3.164 8,Ct=0.004 3(D2H)1.189 7,R2值依次为0.996 4,0.995 5;天然林胸径、D2H的碳储量模型依次为Ct=1.109 1 D1.511 9,Ct=0.636 3(D2H)0.597 9,R2值依次为0.911 5,0.903 5。
关键词:
含碳率 碳储量 木荷 广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鞠鹏杰 黄长兵
【目的】研究了天童山阔叶林不同树种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储量及分配,为构建天童山阔叶林碳循环模型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连续3年研究了天童山阔叶林不同树种(木荷、青冈、烤树和石栎)各器官(叶、枝、皮、边材、心材、粗根和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储量,并且拟合了不同树种NSC储量与树干高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树种各器官NSC储量的相对误差。【结果】天童山阔叶林不同树种叶片光合速率在一天之内呈"M"型变化趋势,13:00气孔关闭,光合速率出现降低,此刻光合速率大小基本表现为烤树>青冈>石栎>木荷;光合速率在一年之内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相同季节光合速率大小基本表现为青冈>烤树>石栎>木荷。叶、枝、皮、边材、心材、粗根和细根NSC储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呈一致的变化趋势,其大小基本表现为烤树>青冈>石栎>木荷。不同树种NSC储量与树干高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P<0.05),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与树干高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不同树种叶、枝、皮、边材、粗根和细根NSC储量和可溶性糖的相对误差的贡献率高于可溶性淀粉相对误差的贡献率,并且不同树种地上相对误差的贡献率高于地下相对误差的贡献率。【结论】不同树种枝、皮、细根和粗根NSC储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烤树和青冈相关系数高于石栎和木荷,说明枝、皮、细根和粗根NSC储量主要取决于光合速率,烤树和青冈具有较高的NSC储量归功于较强的光合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文丽 雷丕锋 戴凌
对湖南省长沙市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和汨罗桃林林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三个林龄的樟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采艺 文仕知 欧阳钦 杨丽丽
以望城区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模型对望城区主要树种的生物量、碳储量、碳汇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望城区的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国外松、阔叶树,其中阔叶树是乔木树种的主体,面积占乔木林总面积的56.11%;幼中龄林占优势地位,其面积占到了全区林分总面积的93.47%;主要树种的生物量为1 362.59×103 t,碳储量为688.056×103 t,平均生物量为61.198 t/hm2,碳密度为30.898 t/hm2,碳密度低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说明望城区还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传艳 周国逸 王春林 王旭
该研究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及广东省1994—2003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量化10年间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碳储量动态变化.其中OBPA是指疏林、竹林、经济林和四旁林.研究结果如下:1994—2003年广东省森林植被共固定碳41.67 Tg,碳密度增加了1.58 Mg/hm2;林下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占总碳库的38%~44%,凋落物层碳储量略大于林下层;不同类型森林的碳储量排列如下:针叶林>阔叶林>OBPA>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碳储量在11种林型中最大,南洋楹林最小;10年中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储量皆有增长,幼龄林碳储量大幅度减少,中龄林碳储量小幅度波动,其碳储量始终高于其他4个龄级;阔叶林固碳率...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森林恢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文静 张树兰 杨学云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管理措施和作物轮作体系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剖面中无机碳含量分布和无机碳储量及其与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1990-2014年),以土娄土为供试土壤,设置裸地休闲、自然撂荒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以下简称作物轮作体系)3种土壤管理措施,其中作物轮作体系设9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氮肥(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秸秆+氮磷钾(SNPK)、低量有机肥+氮磷钾(M1NPK)和高量有机肥+氮磷钾(M2NPK),共计11个处理,测定耕层(0~20CM)有机碳含量、不同土层(0~300CM)无机碳含量,...
关键词:
土娄土 长期试验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炜玮 李凤日 董利虎 赵鑫
基于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生物量调查数据,建立了樟子松林生物量相容性模型,探讨了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各器官碳密度值的排序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各器官碳密度均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27、30、32、36、40和44年生樟子松各器官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449.5、460.2、470.8、485.1、489.2和513.6g/kg,林下植被与死地被物的碳密度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27~44年期间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碳储量都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从27年生的37.14t/hm2增加到44年生的168.46t/hm2,其顺序为...
关键词:
樟子松 人工林 生物量 碳密度 碳储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殷鸣放 杨琳 殷炜达 雷庆国 谭希斌 张艳会 李志伟
本文结合多学科研究提出了碳储量解析法,对北方人工造林主要树种碳储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旨在从现有人工造林树种中筛选碳汇造林树种并确定森林经营周期。结果表明:1)油松、刺槐和杨树数量成熟龄分别为67、40和30年。2)油松和刺槐木材密度初期呈缓慢增加趋势,到35年时均达到最大。35年后,油松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刺槐一直下降;杨树木材密度在4年以前增速较快,4~18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18~28年处于下降趋势。3)油松碳含量最大值在20年,达60.52%,最小值在40年,为46.14%,波动较大;刺槐碳含量最大值在5年,为56.96%,最小值在25年,为42.58%,波动较大,但25年后趋于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有明 江泽慧 鲍春红 曾光腾 龙光远 金发根
测定了樟树 5个品系精油组分含量及木材纤维、导管分子形态特征和木材基本密度等材性性状的变异 ,结果表明 ,樟树 5个品系间精油含量及精油中主要成份含量差异显著。品系间木材纤维形态 (纤维长度、宽度、直径、壁腔比、腔径比、长宽比、壁厚 )、导管形态特征和木材基本密度等多数性状差异不显著 ,品系间热水浸提物含量差异显著。浸提前木材基本密度与浸提后木材基本密度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5个品系中仅芳樟型类木材基本密度与胸径成显著的负相关 ;根中精油含量与胸径呈显著的正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颖丽 闫文德 田大伦 梁小翠 彭钢
多环芳烃(PAHs)是由2个或者2个以上苯环组成的一类复杂烃类,它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是由包含C和H的化合物不完全燃烧形成的(Ribes et al.,2003)。城市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最重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包括钢铁和石油工业生产中的排放和城市非工业区室外环境供暖燃煤和机动车燃油中的
关键词:
多环芳烃(PAHs) 樟树叶片 日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虎 李凤日 孙美欧 贾炜玮
利用设置在松嫩平原典型地区的6块杨树人工林样地和36株人工杨树解析木数据,建立了人工杨树相容性生物量方程,实测并分析了杨树人工林各个组成部分含碳率,估算并分析了人工杨树各个器官含碳量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密度特征。结果表明:胸径和年龄是影响人工杨树各个器官含碳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人工杨树各器官含碳率介于0.442 7~0.484 8之间。林下各层含碳率差异显著,枯枝层介于0.456 8~0.471 1之间,枯叶层介于0.368 3~0.445 4之间,半分解层介于0.418 4~0.460 0之间,草本层介于0.350 6~0.372 9之间。14~28年生人工杨树生物量和碳储量都随着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琴飞 郑威 黄小荣 刘秀 申文辉 何峰
以广西钦州湾沿海红树林区域内的3种乡土红树植物及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现场调查分析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红树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红树植物的生物量回归方程不同,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的总生物量方程表达式分别为W_t=a+bD2、W_t=a+bDBH、W_t=a+bD2H,且这些生物量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白骨壤(10.36 t/hm2)>秋茄(3.72 t/hm2),各组分的碳储量为树干>树根>多年生枝>树桩>树叶>幼枝>花果,地下与地上碳储量之比分别为0.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司婧 贾黎明 韦艳葵 邢长山 刘诗琦 郭正兴
研究了北京潮白河沿河沙地6年生I-214杨树速生丰产林地下滴灌(SDI)和常规灌溉(NI)条件下的林地碳储量,同时对10年生中林46杨树地下滴灌速生丰产示范林碳汇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与常规灌溉相比,地下滴灌能大大增加林地碳储量。2002年(栽植第6年),SDI区乔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碳储量分别为25.81、3.53和42.00t/hm2,是NI区的1.27、2.02和1.32倍;SDI区的林地总碳储量76.50t/hm2,比NI区49.61t/hm2增加了54.2%;年净碳增量9.49t/(hm2·a),是NI区5.01t/(hm2·a)的近2倍。2)2010年(栽植第10年),地下...
关键词:
地下滴灌 杨树 速生丰产林 碳储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国会 吴丽娟 张友焱 党宏忠 武晓莉 周泽福 刘志仁 张猛
杨树具有易繁殖、生长快、成林早、轮伐期短、木材用途广泛、经济效益高和防护功能强等优点,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营林树种。目前,我国杨树人工林面积达到742 hm2,占整个人工林面积的13%[1]。初期杨树成活率、保存率高,绿化效果好,但中后期林分抗逆性降低、自然枯死率增加,因此,需要对杨树林进行适时更新以达到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目的。我国杨树更新造林的常用方法是植苗造林更新,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