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50)
- 2023(14355)
- 2022(11959)
- 2021(11144)
- 2020(9324)
- 2019(21707)
- 2018(21854)
- 2017(42483)
- 2016(22963)
- 2015(26080)
- 2014(26194)
- 2013(25807)
- 2012(23626)
- 2011(21575)
- 2010(21971)
- 2009(20136)
- 2008(19408)
- 2007(17006)
- 2006(15150)
- 2005(13328)
- 学科
- 济(112460)
- 经济(112357)
- 管理(64809)
- 业(58938)
- 企(49518)
- 企业(49518)
- 方法(47326)
- 数学(41493)
- 数学方法(40789)
- 地方(24711)
- 中国(24652)
- 农(24105)
- 学(23811)
- 业经(22888)
- 财(20618)
- 理论(17376)
- 农业(16361)
- 制(16098)
- 和(15996)
- 贸(15780)
- 贸易(15771)
- 环境(15356)
- 易(15177)
- 地方经济(14990)
- 技术(13729)
- 融(13575)
- 金融(13571)
- 银(13372)
- 银行(13329)
- 划(13267)
- 机构
- 大学(336554)
- 学院(334707)
- 济(137584)
- 经济(134709)
- 管理(132380)
- 理学(115107)
- 理学院(113783)
- 研究(113721)
- 管理学(111473)
- 管理学院(110874)
- 中国(82531)
- 京(71580)
- 科学(71281)
- 财(59496)
- 所(57536)
- 研究所(52764)
- 农(51346)
- 中心(49804)
- 业大(49234)
- 财经(48366)
- 江(47975)
- 北京(45419)
- 范(45048)
- 师范(44661)
- 经(43847)
- 经济学(41745)
- 院(41033)
- 农业(40101)
- 州(39543)
- 经济学院(37211)
- 基金
- 项目(228257)
- 科学(179381)
- 研究(165771)
- 基金(165221)
- 家(143873)
- 国家(142734)
- 科学基金(122617)
- 社会(104102)
- 社会科(98648)
- 社会科学(98617)
- 省(89197)
- 基金项目(87250)
- 自然(80286)
- 自然科(78417)
- 自然科学(78399)
- 自然科学基金(76953)
- 教育(76441)
- 划(75175)
- 资助(69285)
- 编号(67251)
- 成果(54670)
- 重点(51118)
- 部(49887)
- 发(48825)
- 创(46875)
- 课题(46733)
- 创新(43738)
- 科研(43312)
- 教育部(42842)
- 国家社会(42358)
- 期刊
- 济(154260)
- 经济(154260)
- 研究(99628)
- 中国(59264)
- 学报(52488)
- 管理(49671)
- 科学(49389)
- 农(46378)
- 财(43231)
- 大学(39727)
- 学学(37485)
- 教育(36711)
- 农业(32410)
- 技术(30859)
- 融(26024)
- 金融(26024)
- 经济研究(25426)
- 财经(23749)
- 业经(23552)
- 经(20314)
- 问题(19403)
- 技术经济(18103)
- 图书(17287)
- 统计(16739)
- 业(16294)
- 理论(16056)
- 科技(15753)
- 现代(15044)
- 版(15000)
- 策(14882)
共检索到486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斌
广东山区经济主要是依靠开发本地资源而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源开发的不断加剧,出现了资源枯竭与浪费严重、环境趋于恶化、企业老化、经济发展极不景气等问题。目前广东经济在转型,山区若跟不上发展形势,将继续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文章对广东山区经济转型的紧迫性、经济转型战略及其发展模式重构进行了重点研究。
关键词:
广东山区 经济转型 模式重构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静 张虹鸥 吴旗韬
从林下经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内涵出发,分析了广东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的困境,然后对林下经济的效益、广东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广东山区经济绿色增长,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出路,但由于地形、市场、管理、技术等原因,广东山区林下经济仍未得到大力发展;走适合广东山区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径,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目的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广东山区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天生自然和资源优势、发展模式和市场需求转变的经济拉力、政策鼓励等有利条件。最后,从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探索了广东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广东山区 林下经济 发展路径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佳燕 陈伟旋 卢丹梅
首先,对"森林小镇"理论进行解读;其次,简单介绍广东省城镇的情况;接着,分析广东山区欠发达城镇存在产业类型单一、空间建设分散等问题;最后,提出"农林+新型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形成"微、生、小、环"的森林小镇空间发展路径,为大多数偏远山区城镇的特色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世忠 谭前进 赵万里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地处欠发达地区的辽东山区宽甸县青椅山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观察、调研和深度访谈所获得的数据,分析村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推进路径和面临的困境,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2017—2022年青椅山镇在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指导和帮扶下,带动各村累计取得村集体经济收益达581.54万元,平均每村年均获得集体经营收入为10.77万元,原有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青椅山镇乡村干部和村民积极作为,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路径,主要包括承包经营、龙头企业带动、飞地经济、自主经营、集体资产租赁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欣欣向荣。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面临着缺乏综合素质高的带头人、“造血”能力不强、留守村民老龄化、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等困境。为此,本文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发挥村支书引领带头作用、激活内生发展动能、完善引才育才机制、汇聚帮扶合力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岩
本文从辽东山区人口的地域分布和人口的迁移趋向入手 ,探讨了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及副作用 ,并指出了几项调控人口适宜分布的措施
关键词:
辽东山区 人口迁移 经济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兴召 孙晓梅 张守攻 陈东升
基于60株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样木生物量的实测数据,分析不同林龄条件下立木各部分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并应用度量误差方法建立立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树叶、树枝、树皮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值随林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干材占总生物量的比值随林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筛选出总生物量与各分量最优独立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三级控制的方法建立生物量相容性模型,并采用加权回归方法消除总量和各分量模型的异方差。建立的总量、地上部分、树干、干材、树皮生物量模型,其R2均大于0.9;树根、树冠、树叶和树枝生物量的R2略低,介于0.7 0.9之间。通过独立样本对模型的相容性和预测精度进行检验,各分量预测值所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之...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生物量 度量误差模型 相容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天翼 刘笑嶂
对广东山区五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实际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各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GDP数量关系的变化,并且定量分析了各分项财政收入对各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的贡献。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波 苗景锐
在阐述绿色贫困、沟域经济理论基础上,以梅州市5个贫困县为例研究粤东山区贫困问题。分析认为粤东山区绿色贫困影响因素有:土地资源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产业为主,高科技、现代化的产业聚集不多;地处重要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限制较多。粤东山区绿色沟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有:逐渐凸显的区位优势条件,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绿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逐步显现;丰富的历史文化根基。从建设生态设施,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打造现代文化生态旅游体系;壮大绿色经济产业;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政策扶贫等5个方面提出粤东山区绿色沟域经济扶贫开发对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平 于磊 李仁平 王玉涛
为评价辽东山区油松建筑材林的立地质量,以辽东山区大量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油松人工林临时样地数据、解析木数据、油松人工林二类清查数据为依据,开展了辽东山区油松建筑材林划分标准与立地质量评价表的编制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辽宁省用材林龄组划分标准和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生长过程,提出了辽东山区油松建筑材林按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4个龄组,每1龄组分别划定了小径材、中径材、大径材3个径材规格的胸径分级标准。使用数量化理论Ⅰ方法计算出坡度、坡向、坡位、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枯落物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等7个立地因子所有水平的得分,编制出辽东山区油松建筑材林立地质量得分表;构建了7个立地质量数量化预测方程,并经χ2检验查表所得值与方程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得分值范围编制立地质量等级评价表,辽东山区油松建筑材林立地质量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Ⅴ共五级。为进一步与辽东山区油松建筑材林按龄组径阶划分标准相对应,使用Richard方程拟合了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优势木树高与胸径生长曲线,构建了辽东山区油松建筑材林按胸径划分的立地质量等级评价表,并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绘制了辽东山区3个地级市的油松建筑材林立地质量等级分布图。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立地质量大多为II,III,IV 3个等级,I级地块数量很少,没有V级地块,其中I,II级地块可以用来生产大径材,III级地块只可以生产中径材,IV级地块可以生产中径材和小径材。
关键词:
油松 建筑材林 立地质量评价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平 韩金城 于磊 荆欣 王玉涛
为探明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以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固定样地标准木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开展辽东山区不同林分密度油松人工林单株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单株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枝条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和单株地上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加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相似密度条件下,枝条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和单株地上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油松人工林从中龄林到过熟林,分配到树干的生物量最大,为45.7%~64.1%;分配到枝条的生物量次之,为16.8%~36.0%;分配到叶的生物量最小,为9.8%~19.1%。构建了预测精度较高的油松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和全龄级单株地上生物量模型,绝对系数R2为0.6926~0.8827。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96×107t,其中抚顺市油松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最大,为1.79×107t;本溪市次之,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05×106t;丹东市最少,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05×106t。研究结果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管理和林分生产力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生物量 林分密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辽东山区作为辽宁省中东部城市群的生态屏障,其水源涵养、生产生活用水及生态安全保障的区位作用不可替代。本研究针对辽东山区山多坡陡,土层薄,水土流失成因多强度大,难于治理等实际问题,在充分认识水土流失规律的基础上,对辽宁东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进行集成和创新。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为:(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年调查数据,揭示了区域水土流失分布及强度;(2)以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殷有 阎品初 井艳丽 魏亚伟 倪鹏跃 刘源跃 周永斌
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底层(20~30cm)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含量及其二者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土壤pH值较次生林和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分别平均降低了5.4%和4.5%,落叶松纯林土壤存在酸化趋势。各林分类型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碳氮比均表现为次生林>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纯林,且各指标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p<0.05)。土壤微生物含量受土层的影响显著(p<0.05),其中表层含量最高,表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含量分别为19.09~29.68nmol·g~(-1)、2.47~3.71nmol·g~(-1)和5.59~7.68nmol·g~(-1);次生林表层土壤细菌、放线菌的含量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p<0.05)。土壤总微生物含量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辽东山区的天然次生林、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与落叶松纯林相比,土壤环境水平改善,为提升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纯林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清海 张朝华 邹小娜 柳琴华
农业是山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山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广东粤北山区农户与农技员的调查表明,要实现山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遵循农户的需求与意愿,将资源聚焦在水稻高产优质品种、国产农业机械的改进、机耕路的修建与管理、农资价格与质量监管的市场取向与政府调节、农技员的制度激励八大焦点问题上。
关键词:
农户 可持续性发展 山区 焦点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莉莉 汪成成 赵济川 刘红民 王建军 高英旭 李兴忠
[目的]分析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天然次生林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组成和数量、高度级分布、更新方式以及环境因子(林下光环境、地被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幼苗(株高(H)≤1 m)、幼树(H>1 m,胸径<0.05),与叶面积指数、枯落物厚度、土壤pH值、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幼树密度与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同,幼苗密度主要受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pH值影响,幼树密度主要受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结论]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丰富,但幼苗死亡率高,幼树数量少,天然更新困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时,可采取清理枯落物、割除灌木和抚育间伐相结合的经营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