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84)
2023(4779)
2022(4005)
2021(3532)
2020(2947)
2019(6543)
2018(6262)
2017(12238)
2016(6810)
2015(7846)
2014(8029)
2013(7770)
2012(7378)
2011(6555)
2010(6723)
2009(5910)
2008(5673)
2007(5202)
2006(4596)
2005(3979)
作者
(19584)
(16583)
(16465)
(15783)
(10440)
(7718)
(7437)
(6533)
(6349)
(5919)
(5759)
(5558)
(5406)
(5356)
(5352)
(5294)
(4943)
(4898)
(4794)
(4598)
(4400)
(4155)
(4139)
(3700)
(3697)
(3692)
(3684)
(3639)
(3479)
(3276)
学科
(38785)
经济(38773)
地方(15436)
(13960)
管理(13337)
方法(13136)
数学(11906)
数学方法(11845)
地方经济(10838)
(9524)
(9084)
企业(9084)
中国(9051)
产业(8700)
业经(7762)
农业(6860)
(6572)
理论(5663)
技术(5484)
结构(5446)
环境(5180)
教育(5156)
(4625)
教学(4531)
(4405)
(4341)
贸易(4338)
(4152)
金融(4151)
(4128)
机构
学院(97693)
大学(93519)
(43680)
经济(42933)
研究(36381)
管理(33555)
理学(28954)
理学院(28583)
管理学(28104)
管理学院(27936)
中国(24556)
科学(22484)
(19560)
(18588)
研究所(17072)
(16857)
(16855)
中心(15729)
(15600)
业大(14360)
经济学(14311)
(14248)
师范(14096)
(13629)
财经(13399)
农业(13257)
经济学院(13100)
(12924)
技术(12779)
北京(12144)
基金
项目(68069)
科学(53669)
研究(51674)
基金(46508)
(40539)
国家(40232)
科学基金(34121)
社会(32790)
社会科(31250)
社会科学(31249)
(30159)
基金项目(24757)
教育(24067)
(24059)
编号(20875)
自然(20231)
自然科(19707)
自然科学(19702)
自然科学基金(19336)
资助(18557)
(18232)
重点(16570)
课题(16137)
成果(15978)
发展(15303)
(15092)
(14988)
(14325)
创新(14034)
国家社会(13649)
期刊
(48949)
经济(48949)
研究(29012)
中国(22228)
教育(15996)
(15085)
学报(14695)
科学(13761)
管理(12709)
(11750)
大学(10874)
农业(10824)
技术(10554)
学学(10363)
业经(8498)
经济研究(8329)
问题(6812)
财经(6699)
(6316)
金融(6316)
(6139)
职业(6017)
(5784)
技术经济(5399)
资源(5251)
科技(5226)
统计(5114)
(5076)
论坛(5076)
商业(4959)
共检索到146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杨英  甘增艳  
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广东经济工作一大重点。其中,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更是重中之重。广东的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存在三个主要的问题,今后的思路应将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纳入全省新产业体系,多圈层推进和"量身定做",优化产业共建及新经济增长极的投资环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杨英  甘增艳  
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广东经济工作一大重点。其中,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更是重中之重。广东的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存在三个主要的问题,今后的思路应将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纳入全省新产业体系,多圈层推进和"量身定做",优化产业共建及新经济增长极的投资环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朝明  杨玉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朝明  靳景玉  杨玉明  
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并由此导致区域增长极的孕育和形成。区域增长极从全国来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已具雏形;从西部来看,则有可能在川渝地区或成都和重庆形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增长极形成的条件最终取决于区域内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部门的竞争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志新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采取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以港口经济为核心、余慈地区和奉化鄞南组团为两翼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在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宁波经济面临着区域竞争的严峻挑战,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应该继续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选择和培育新的"增长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良武  黄臻  罗玲玲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良武  黄臻  罗玲玲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阮德信  屈晓华  
区域增长极培育是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路径之一 ,企业家是西部区域增长极培育中的核心行为主体。在西部区域增长极培育中 ,企业家的职能模式选择是外引内合、核心突破、梯度推进。在西部区域增长极培育中 ,宏观和微观层面制度的建立 ,是企业家职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的制度保障。从宏观层面上讲 ,一是构建一个亲市场的经营型政府 ;二是构建企业家政治地位的认知制度 ;三是构建金融制度创新与企业家的自我甄别机制。从微观层面上讲 ,要建立企业家激励制度、约束制度、监督制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付华  
增长极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特区、开发区和新区的发展历程与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可以发现,这些区域增长极不仅是我国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田,在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体制创新形成动力机制,推动经济要素集聚与产业发展。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应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极,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志元  牟卫康  
我国实行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山东的区域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与其它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其金融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有差距,并且省内地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从增长极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山东目前的金融业发展现状,并提出打造济南、青岛金融增长极,利用极点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山东金融业飞跃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劳动力流动是地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流入地的"乘数效应"与对流出地的"扩散效应"之间存在着效率差异,这种差异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对劳动力流动与增长极培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江苏区域差距的现实指出,必须建立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以江苏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为抓手,以培育区域增长极为核心,引致劳动力尤其是高级劳动力的流入,以推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贾冀南  杨丽倩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重点发展规划区,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前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快速发展。而培育增长极是吸引人才集聚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增长极带动人才集聚的理论机制,剖析了当前中原经济区人才集聚的现状,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进行计算,甄选出了中原经济区应该优先发展的三级增长极,并从交通一体化、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三个方面提出了该区域培育增长极进而带动人才集聚的具体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玲玲  
目前,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为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22个县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进而综合评价结果与各县域的区位因素甄选出可以作为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增长极重点培育的县域,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出促进这些经济增长极培育的路径选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华  赵勇  
西北地区新增长极的培育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但是,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区存在规模较小、经济结构不合理、辐射带动力与经济联系较弱、先导部门成长性不足等问题。西北地区新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应采取"突出总量和规模扩张,注重多元化发展,强化区域和区际合作,协同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战略思路,以加快核心城市发展来推动增长极经济规模扩大、以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来提高增长极产业支撑能力、以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合作推动增长极创新发展、以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功能分工来提高增长极的经济联系、以区域联通和发展环境塑造来优化增长极的发展环境、以信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童中贤  曾群华  马骏  
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新战略,培育区域增长极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武陵山地区作为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第一个试点,适合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带动区域发展。在对核心增长极的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的同时,选择培育增长极的合理路径,构建"组团增长极",以此优化区域增长极等级体系。从而带动像武陵山区这样连片特困地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脱贫致富,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