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02)
2023(2727)
2022(2153)
2021(1969)
2020(1464)
2019(3150)
2018(3154)
2017(4355)
2016(2235)
2015(2561)
2014(2570)
2013(2387)
2012(2213)
2011(2036)
2010(2151)
2009(1678)
2008(1611)
2007(1582)
2006(1405)
2005(1355)
作者
(7591)
(6396)
(6337)
(6044)
(4093)
(3024)
(2809)
(2477)
(2370)
(2281)
(2224)
(2124)
(2065)
(2035)
(2002)
(1946)
(1937)
(1931)
(1872)
(1860)
(1665)
(1607)
(1585)
(1473)
(1429)
(1423)
(1418)
(1380)
(1314)
(1308)
学科
(11738)
管理(10242)
技术(10131)
(10025)
企业(10025)
(9729)
经济(9728)
技术管理(5609)
方法(4048)
数学(3360)
数学方法(3339)
中国(3010)
(2924)
业经(2678)
新技术(2509)
高新(2502)
高新技术(2502)
农业(2352)
理论(2298)
教学(2154)
(2141)
(2001)
贸易(2000)
(1974)
产业(1899)
教育(1894)
信息(1727)
(1563)
总论(1541)
环境(1533)
机构
学院(37812)
大学(36894)
(14867)
经济(14557)
管理(13922)
研究(12918)
理学(11855)
理学院(11751)
管理学(11566)
管理学院(11493)
中国(8597)
科学(8291)
(7897)
技术(6855)
(6546)
(6462)
业大(6201)
研究所(5996)
(5912)
中心(5851)
(5228)
(5203)
师范(5154)
农业(5086)
北京(5006)
(4664)
(4586)
经济学(4481)
职业(4268)
科技(4232)
基金
项目(25630)
科学(19878)
研究(19641)
基金(17303)
(15438)
国家(15328)
科学基金(12810)
社会(12224)
社会科(11646)
社会科学(11642)
(10896)
教育(9238)
基金项目(8982)
(8806)
编号(7979)
自然(7484)
自然科(7336)
自然科学(7336)
自然科学基金(7210)
(6733)
创新(6354)
资助(6337)
成果(6208)
重点(6081)
(5952)
课题(5762)
技术(5664)
(5523)
国家社会(5262)
项目编号(5042)
期刊
(16461)
经济(16461)
研究(10263)
中国(9463)
技术(7245)
教育(6903)
学报(6569)
科学(6310)
管理(6055)
(5972)
大学(5026)
学学(4748)
科技(4507)
农业(4433)
技术经济(4076)
(4030)
(3307)
论坛(3307)
职业(2923)
(2642)
经济研究(2591)
业经(2406)
图书(2343)
财经(2255)
技术教育(2155)
职业技术(2155)
职业技术教育(2155)
(2110)
(2050)
业大(1900)
共检索到572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琛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闽  
公司运营是一个资本与人力等要素的联合生产过程,股东的投资行为使其自有资产得以向公司法人财产转换,这一转换完成之后,在公司中保障股东利益的主要途径是股权。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条件下,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董事与经理,与公司所有者——股东之间,由于公司中股东群体的扩大和在知识类型与劳动形态分化推动下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加上公司的多要素联合生产的性质,使股东通过股权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实际上被弱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尹冬华  
不少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称,互联网是中国民主化的催化剂,互联网的扩散会在中国导致西方式的民主,因为信息革命浪潮无法回避,互联网的政治影响难以控制。然而,批评者认为这只是技术决定论者的一种幻觉,它忽视了互联网在中国所处的环境及使用者特征。详细回顾西方文献后,研究认为,衡量互联网在中国的民主功能,不仅需要界定民主是什么,还需要考察技术所处环境和使用者特征。如果从中国语境中理解民主,学术争论会自然消解;如果摒弃技术决定论,对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则看得更清。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小悦  范辉政  
财政信息问题非常重要。最优信息系统选择理论认为,决策系统由信源、信道和决策规则组成。决策系统的所有构成内容都与信息有关,决策实际上是对已知信息或未知信息的可能状态的判断和处理。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对信息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形成了风靡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德信  
“制度幻觉”初探徐德信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可是在新制度经济学(The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之前,发展一般被解释为资源、技术和人的偏好的函数,制度被远远地置于一旁。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也许就是人们深深处于"制度...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徐诗举  
财政幻觉(Fiscal Illusion)形成于纳税人(投票者)对税收负担的错觉。按照其对纳税人的影响不同,财政幻觉分为乐观幻觉和悲观幻觉:乐观幻觉是指纳税人低估公共品价格(税收),悲观幻觉是指纳税人高估公共品价格(税收)。按照其产生的原因划分,财政幻觉包括政府主动创造幻觉和财政制度派生幻觉:政府主动创造幻觉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刘寅  
信用卡作为带有无担保小额信用贷款及滚动合约性质的支付结算工具,越来越受到使用者偏爱,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信用卡定价也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基于均值-方差框架构建了一个持卡人跨期用卡行为理论模型,通过引入持卡人行为差异与学习机制考虑不同持卡人认知与认知改进下的信用卡定价问题。本文发现:信用卡实际价格本质上是单位定价与风险补偿的和,银行将定价的风险补偿摊薄到每个合约;持卡人认为信用卡价格较高的原因是银行在市场中的有效用卡规模与风险补偿使持卡人对信用卡单位定价认知低于实际价格认知而产生的持续价格幻觉;一定条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丹  
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认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吻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要,该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现艺术设计,提高预算精确性,增强设计双方的互动性,有助于配景展现,突破了传统环境艺术设计表达思维的维度限制,是一种比较全面的设计表达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用该技术时,设计者必须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是为了满足人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应用中应避免技术中心和忽视客户的感知倾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鑫  鞠玉翠  
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由于某些认知偏差或操作局限,学校美育时常沉溺于审美素养的浅表化增值。儿童所拥有的令人惊叹的素朴审美力为审美素养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而此前其在学校美育中并未得到应然的重视和尊重。从现实意义来看,学校美育在于满足儿童的生理与本能、社会生存、生命存在的审美需要。审美素养作为学校美育的追求,亦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体验、行动和信仰。为实现审美素养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将儿童的素朴审美力作为坚实抓手,努力通过对素朴审美力的彰显、发掘和升华,实现从素朴审美力到生活艺术家的跨越,实现从用美培养儿童到培养美的儿童的突破。最终,达成学校美育从个体小美到万物至美的超越。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欧阳国仁  
艺术审美教育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艺术审美教育对研究生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对研究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郭静舒  
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原生代已成为数字音乐艺术的主角。他们在音乐艺术审美方面呈现出以流行音乐为主要音乐类型、以自主式音乐学习和个性化音乐欣赏为主要方式等特征。为此,培养和提高数字原生代的审美素养是当前大学音乐艺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剑锋  
日常生活产品经由当代设计艺术的包装源源不断地成为大众的主要审美资源,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则就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化,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图像符号系统。形而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靠抽象的概念灌输和说教实现,而应该在与中国民众日常消费生活的创造性融合中,通过触手可及、形象生动的形而下之器来"润物细无声"地达成,在审美认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国家民族层面的文化认同。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妥建清  苗文宇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沉浸式艺术的生产利用任何可塑造沉浸感的新旧媒介,实现“泛媒介融合”。其跨媒介叙事方式有助于构建去中心化生产模式,并将过去“传播—接受”的线性路径转变为“人即媒介,媒介即人”的不分彼此的状态。“沉浸场域”开放的意义空间促使观者以具身性的方式参与其中,藉由身体赋予作品生命力,形成技、身、心的合一。沉浸式艺术以观者的接受和创造性理解作为文本意义生成的根源。这一本己性体验不仅契合了沉浸式艺术“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特质,而且能够帮助观者建构自身精神世界的力量。沉浸式艺术使得媒介与人、身体与作品、文本与观者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从“间性”问题出发探讨沉浸式艺术生产,可以走出当代艺术发展中流行的“唯技术论”与“唯艺术论”的困境,重新审视未来艺术的发展和审美嬗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