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17)
- 2023(4340)
- 2022(3650)
- 2021(3336)
- 2020(2969)
- 2019(6929)
- 2018(6442)
- 2017(13408)
- 2016(7145)
- 2015(8254)
- 2014(8009)
- 2013(8230)
- 2012(7868)
- 2011(6742)
- 2010(6721)
- 2009(6383)
- 2008(6429)
- 2007(5506)
- 2006(4682)
- 2005(4083)
- 学科
- 济(37631)
- 经济(37593)
- 业(27980)
- 管理(26512)
- 企(23896)
- 企业(23896)
- 方法(22885)
- 数学(21440)
- 数学方法(21382)
- 财(14183)
- 务(9987)
- 财务(9977)
- 财务管理(9960)
- 企业财务(9714)
- 制(8537)
- 中国(7588)
- 农(7505)
- 体(6532)
- 贸(6286)
- 贸易(6282)
- 易(6090)
- 融(5952)
- 金融(5952)
- 业经(5846)
- 体制(5840)
- 银(5602)
- 银行(5600)
- 农业(5376)
- 行(5193)
- 地方(4989)
- 机构
- 大学(104384)
- 学院(101788)
- 济(49440)
- 经济(48728)
- 管理(42990)
- 理学(37977)
- 理学院(37675)
- 管理学(37367)
- 管理学院(37171)
- 研究(29511)
- 财(25825)
- 中国(24708)
- 财经(20782)
- 京(20496)
- 经(19199)
- 经济学(17073)
- 财经大学(15875)
- 经济学院(15700)
- 中心(14562)
- 江(13888)
- 科学(13610)
- 商学(13240)
- 商学院(13150)
- 所(13062)
- 北京(12852)
- 业大(11781)
- 农(11759)
- 经济管理(11636)
- 研究所(11314)
- 融(11247)
- 基金
- 项目(67443)
- 科学(55406)
- 基金(53158)
- 研究(50374)
- 家(44516)
- 国家(44170)
- 科学基金(39791)
- 社会(35712)
- 社会科(34083)
- 社会科学(34077)
- 基金项目(27802)
- 自然(24703)
- 自然科(24215)
- 自然科学(24212)
- 教育(24161)
- 省(23920)
- 自然科学基金(23853)
- 资助(22983)
- 划(20379)
- 编号(18806)
- 部(17323)
- 教育部(15977)
- 国家社会(15544)
- 成果(15486)
- 人文(15391)
- 重点(14800)
- 制(14054)
- 大学(13977)
- 创(13933)
- 发(13282)
共检索到147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潘红波 饶晓琼 张哲
并购为什么会产生商誉?效率观认为,商誉是收购方为了获取协同效应而支付的成本;而套利观认为,商誉是理性内部人利用市场无效率和公司间估值差异套利的工具。本文以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分析并购商誉是否影响内部人减持股票,实证检验这两种观点在我国的适用情况。研究发现:在商誉占总资产或净资产比重越高的公司,内部人越可能减持公司股票、减持套现的金额也越大,本文的检验结果支持套利观假说。进一步检验发现,内部人减持套现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越严重。本文从内部人减持的视角证明了溢价并购背后存在的风险,有助于揭示我国上市公司热衷溢价并购的深层动因,为监管层治理高溢价并购和内部人违规减持现象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安郁强 陈选娟
由于制度和市场的差异,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对象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即绝大部分并购标的是非上市公司。由于具有相对于非上市公司的估值优势,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并购非上市公司来增加其价值,其中的关键动因是通过并购获取估值套利。利用2008—2017年A股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估值套利"并购动机假说,结果发现:(1)与潜在非上市并购标的估值差异越大,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的概率和相对规模都显著增大,在控制了协同效应、代理成本以及错误定价假说后此结论仍然成立;(2)与以往文献中并购方收益不确定不同,样本中并购方在公布并购信息10个交易日内获得了近30%的超额收益;(3)并购一年之内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质押股票比例显著增大。本文发现了错误定价在并购理论中新的表现形式,拓展了并购动机理论的相关研究,也以中国企业并购的现实佐证了公司并购中的估值套利理论。
关键词:
非上市公司 公司并购 估值套利 股权质押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正勇 李玉
本文以披露2009-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高管减持视角研究了高管自利动机对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高管计划减持公司股票时会策略性地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以向外界传递企业良好的环境表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且高管拟减持规模越大,该策略性披露行为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注册地市场化程度较低或企业股权集中度较低时,高管减持动机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正向关系更强。另外,在区分披露形式后发现以上所有结论均在强制披露样本中更为显著。本文结论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环境信息披露
关键词:
环境信息披露 高管减持 自利动机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杨道广 张传财 陈汉文
内部控制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的作用已为大量经验证据所证实,但鲜有文献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在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围绕企业并购活动,以2008—2009年已完成交易且上市公司为收购方的并购事件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收购方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并购完成当年及其后3年内破产风险增大的幅度越小、并购业绩也越好。这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增强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能力,从而提高并购业绩。该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与内部控制和企业并购相关的文献,对于企业并购活动与内部控制实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并购 整合能力 业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学陶 刘艺哲 左峥
本文采用百度指数作为衡量投资者关注度的代理变量,以股票收益率、成交量和股价波动率来描述股票市场的表现,考察投资者关注对当期和下一期股市表现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关注的增加对当期股票成交量和股价波动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下一期会明显减弱。对收益率而言,投资者关注对其的影响具有反转性和非对称性。此外,通过买入关注度低增长股票、卖出关注度高增长股票构建零投资套利组合,并运用Carhart四因素模型进行分析,发现零投资套利组合能够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
关键词:
投资者关注 百度指数 股票市场 套利组合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井林 刘淑莲 汪玉兰
本文通过构建修正的局部调整模型与"负债-权益选择模型",将资本结构的动态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与市场择时理论纳入统一的模型中同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优序融资理论与市场择时理论,动态权衡理论对于公司资本结构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从而间接验证了公司存在目标资本结构。具体而言:首先,资本结构均值回归模型检验结果支持并购公司可能存在目标资本结构;其次,为控制资本结构机械回归,局部调整模型所估计的并购公司目标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从理论上证实了公司存在目标资本结构;最后,所构建的"负债-权益选择模型"检验结果从并购融资政策上验证了并购公司存在资本结构的目标调整行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作华 陈娇娇
本文选用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特质信息的视角,检验了内部人交易对信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人减持有助于企业特质信息反映到股价中,企业信息效率得以提升,这种影响在国有企业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人减持对信息效率的影响因企业信息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内部控制质量较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较高以及分析师关注较多的上市公司,内部人减持更有助于企业特质信息反映到股价中,企业信息环境发挥的是"激励效应"而不是"挤出效应"。最后,基于中国证监会放松卖空管制这一准自然实验,排除了"噪音信息"对结论的干扰。结论提供了中国制度背景下内部人交易对信息效率的影响存在中西方差异的证据,为政府监管部门立足本土实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内部人交易 信息效率 特质信息 内部控制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赵息 张西栓
本文分析了内部控制与高管权力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并购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高管权力与并购绩效负相关,并且内部控制与高管权力之间存在反向的相互作用关系。当高管权力缺乏制衡时,并购成为高管实现个人收益的手段,而企业本身并不能实现预期的并购价值,内部控制是针对高管权力的制衡机制,对并购绩效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高管权力 并购绩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孟晖
在委托代理理论中,现金股利可以减少公司内部人控制的资源,对其自利行为具有限制作用。然而,由于具有不同的股权特征,不同控制模式公司对待现金股利的态度存在差异性。本文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终极所有权与控制权比例划分了4种控制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选取2008—2009年中国沪市和深市206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模型特点,本文分别选择Logit模型方法和Tobit II模型方法分别估计了不同控制模式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和水平,实证结果表明:股东控制类公司具有较高的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和水平,治理的重点在于建立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限制其现金股利的非理性行为;经营者控制公司具有较低的现金股利支付...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章卫东 李泽宇 郑鸿锐 胡鹏波
近年来,上市公司内部人利用信息披露、盈余管理、并购等手段操纵股票价格违规减持的现象,引起了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及参与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07―2019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内部人减持与并购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人减持公司可能采取并购方式的伪"市值管理"来迎合内部人减持,并且上市公司发起跨行业和未经证监会审核的套现并购时,内部人减持的可能性更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相较于并购后内部人未进行减持的上市公司,并购后内部人进行了减持的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比例更高,套现并购的"双高"现象更加严重。本研究从内部人减持前发起并购视角揭示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潜藏的动因,不仅有助于投资者识别内部人减持前发起并购的真实意图,还可以为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并购及内部人减持行为实施有效的"精准监管"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
内部人减持 战略并购 套现并购 市值管理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孙乐天 王华春
本文使用2012—2019年实施跨境并购的上市企业数据,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考察跨境并购对高管薪酬的实际影响、作用机制与差异化特征。结果表明,跨境并购显著提升了中国上市企业高管薪酬,且在并购后第3年仍然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跨境并购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兼具相对合理的市场渠道和不合理的非市场渠道。市场渠道表现为跨境并购能让有海外经历的高管获取更高的薪酬;非市场渠道包括跨境并购使得权力更大的高管获得更高的薪酬以及跨境并购增加了高管的超额薪酬。本文厘清了中国上市企业跨境并购影响高管薪酬的作用渠道,不仅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企业高管薪酬激励具有一定参考意义,而且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一步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增泉 余谦 王晓坤
本文选取我国资本市场 1 998— 2 0 0 1年间发生的 41 6起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非上市公司事件为研究样本 ,实证考察了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或掏空动机对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公司具有配股或避亏动机时进行的购并活动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提升公司的会计业绩 ,而无保资格之忧时进行的并购活动目的在于掏空资产 ,会损害公司的价值 ,但掏空行为对公司的会计业绩却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掏空 支持 并购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肖红军 李井林
本文针对传统上静态视角对责任铁律检验的缺陷,将2006~2015年的中国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并购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外延式边界扩张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增进效应,间接反向地动态检验责任铁律的存在性与合意性、权变性与异质性,探寻责任铁律的可能逻辑路径。实证研究表明,并购引致的外延式边界扩张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产生积极的增进作用,证实了责任铁律在现实中的存在性与合意性;相比于相关性并购,非相关性并购引起的外延式边界扩张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增进效应更强,即责任铁律具有权变性与异质性,表明"利益相关方网络规模(结构性嵌入)—社会影响力—社会权力—社会责任"是责任铁律的逻辑路径之一;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变化和市场地位变化是外延式边界扩张的企业社会责任增进效应的中介机制,沉淀性冗余资源变化则没有展现出明显的中介作用,"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企业能力—社会权力—社会责任"和"市场地位—市场势能—社会权力—社会责任"是责任铁律的另外两条逻辑路径。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徐士伟 陈德棉 陈鑫 乔明哲
以2011-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信息对并购绩效具有正向的披露效应;同时,还比较不同分组的披露效应作用强度,结果显示:国企组、高研发投入组分别比各自的对立组效果明显。进一步对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样本进行探讨,发现社会责任表现与并购绩效具有倒U型关系,且93%以上的企业处于倒U型关系的上升阶段。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田高良 韩洁 李留闯
本文以社会镶嵌理论为基础,选择2000-2011年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均是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主要探索并购双方的连锁董事关系是否会影响并购绩效。研究发现,并购双方的连锁董事关系会减损并购公司、目标公司以及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并购后实体的并购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质量较高时,这种减损作用会降低。当并购双方存在连锁董事关系时,目标公司更易接受股票作为并购支付方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解释我国证券市场的"并购损益之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媒体报道倾向与公司并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高管社会联结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并购能否带来资本结构的优化?——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机构持股、股权制衡与并购绩效——来自上市公司并购的经验证据
并购基金是否创造价值?——来自上市公司设立并购基金的经验证据
战略群组、策略选择与并购效率影响研究:来自我国银行并购案例的经验证据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下的并购溢价——来自我国私人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定向增发的期权特征与投资者套利动机——基于股权再融资政策修订后的经验证据
高管减持、信息环境与社会责任报告印象管理——来自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高管在减持期间会主动进行媒体披露管理吗?——来自中国深市A股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