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3)
2023(1293)
2022(1078)
2021(1033)
2020(947)
2019(2041)
2018(2042)
2017(4265)
2016(2231)
2015(2505)
2014(2377)
2013(2454)
2012(2187)
2011(1932)
2010(1886)
2009(1910)
2008(1900)
2007(1806)
2006(1621)
2005(1431)
作者
(5869)
(5181)
(5117)
(4701)
(3274)
(2383)
(2252)
(1962)
(1920)
(1819)
(1724)
(1660)
(1578)
(1572)
(1544)
(1541)
(1521)
(1484)
(1460)
(1424)
(1271)
(1253)
(1182)
(1158)
(1127)
(1100)
(1082)
(1015)
(1015)
(1008)
学科
(11934)
(11591)
企业(11591)
管理(10137)
(9939)
经济(9917)
方法(5584)
(5354)
(4943)
数学(4922)
数学方法(4879)
(4240)
体制(4035)
(3942)
财务(3930)
财务管理(3925)
企业财务(3804)
业经(2164)
(2083)
贸易(2083)
(2070)
供销(2069)
(2035)
(2024)
(1675)
银行(1675)
(1586)
金融(1586)
(1575)
中国(1513)
机构
大学(33052)
学院(32669)
管理(15517)
(14756)
经济(14508)
理学(13622)
理学院(13529)
管理学(13395)
管理学院(13322)
(8169)
研究(8050)
中国(7372)
财经(6469)
(6411)
(5930)
财经大学(4993)
(4578)
商学(4490)
商学院(4459)
经济学(4352)
北京(4131)
经济管理(3990)
中心(3942)
经济学院(3906)
业大(3877)
科学(3845)
(3741)
(3729)
(3590)
工商(3302)
基金
项目(20701)
科学(16994)
基金(16605)
研究(14574)
(13918)
国家(13807)
科学基金(12743)
社会(10164)
社会科(9714)
社会科学(9709)
自然(8810)
自然科(8647)
自然科学(8645)
基金项目(8636)
自然科学基金(8526)
(7360)
资助(7312)
教育(6659)
(6162)
编号(5722)
(4998)
人文(4556)
教育部(4538)
(4271)
国家社会(4185)
成果(4184)
大学(4148)
重点(4128)
(4066)
科研(4048)
期刊
(15586)
经济(15586)
研究(9338)
(7549)
管理(5916)
中国(4933)
(3766)
金融(3766)
科学(3605)
学报(3452)
财经(3451)
(3112)
大学(2953)
(2864)
学学(2803)
技术(2694)
业经(2638)
经济研究(2621)
财会(2429)
理论(2100)
技术经济(2010)
会计(1964)
农业(1933)
问题(1918)
实践(1896)
(1896)
商业(1851)
统计(1692)
(1669)
会通(1581)
共检索到473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翟进步  
上市公司以定向增发方式并购资产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但倍受市场诟病和质疑的是该行为中存在利益输送现象,而交易中所涉及两笔资产的双重定价公允性是其核心问题。相比于提高增发股份股票折价率,通过操纵所收购资产评估价值、以较高资产估值增值率进行利益输送的方式则更为隐蔽。本文以2006-2014年期间发生的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方式购买资产的223例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研究对象,从标的资产评估价值增值和定增股份折价的结合角度,研究这种双重定价安排下的更复杂的上市公司利益输送行为。研究发现,高估值增值率与高增发折价率在定增并购中相伴而存,这加剧了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程度,而资产评估行业内部的声誉约束机制有利于抑制资产高估值从而减轻利益输送程度。实践启示在于声誉约束机制是提升重大资产重组中资产估值和定价公允性、减轻利益输送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声誉约束比较弱的资产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完善其投诉和举报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开资产评估机构的信用信息和处罚信息等措施以提升会员执业质量,这也为新近通过的《资产评估法》中有关行业协会和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的更好落实和履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凯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担保网络影响企业绩效的直接和间接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负向冲击会沿着担保网络"传染",降低企业绩效;担保网络通过大股东侵占、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产生负效应,其中,大股东侵占降低了企业信用评级,使企业再融资能力下降,即担保网络加重了融资约束,降低了企业绩效;在动因方面,大股东侵占是企业加入担保网络的内因,而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减少政府过度干预是抑制大股东侵占动机的有效途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玲  王昊  
本文以2004-2008年上市公司153起关联固定资产交易为样本,以资产评估中经调整的超额溢价比率作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剥削程度的度量,实证研究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剥削行为以及关联交易背后的利益输送关系。研究发现:控股股东通过非公允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剥削的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关系是倒U型的,与上市公司偿债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与上市公司当前经营业绩之间存在较弱的U型关系。上述证据表明控股股东通过制定关联交易价格来进行他们所期望的利益输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彬  潘爱玲  杨洋  
定增并购的出现为追溯探讨定向增发的价值驱动性或利益输送性提供了新证据。本文采用2006—2013年交易数据对定增并购中大股东参与效果及其双主体关联性的经济后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参与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给市场传递涉嫌利益输送的不利讯号,但从长期看却能起到提升内部资本配置效率及公司价值的战略效能,且大股东参与程度越高,其提升效果越显著;进一步观察双主体差异性发现,只有大股东未参与时,定增主体关联度才与利益输送呈现正相关性,而并购主体关联度则以积极效应为主。由此不仅能够自然破除"大股东剥夺假说",同时还可为定增并购的科学决策以及"全要素"监管模式的架构提供经验支持。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彬  杨洋  潘爱玲  
定增并购为探讨定向增发的驱动因素或利益输送提供了新线索,但定增折价与并购溢价的相关性不仅为利益输送提供更加隐秘的通道,同时也会导致市场评价的错位。本文以大股东是否参与为背景,对定增并购价格要素进行检验发现:大股东的参与是评价其价格偏离是否涉嫌利益输送的重要条件;从整体上看,价格偏离并非利益输送的绝对证据;定增折价率系大股东支持的代理变量,能够有效提升内部资本配置效率;但大股东未参与下的并购溢价率与利益输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观察发现,定增并购主体关联性是价格偏移的关键诱因。由此既验证了"定增折价治理假说",同时也为定增并购的科学决策与全要素监管提供经验支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丽  
以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为研究期间,选取沪深两市A股成功实施定向增发并购非上市公司的36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运用事件研究法、单变量T检验和多元回归方法,对上市公司的折价率、市场绩效以及并购之后的经营业绩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已经转移到并购之后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其中关联交易就是一种重要方式,而且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存在多期进行的特点。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龙文  魏明海  
本文利用我国证券市场分析师层面的数据,研究了分析师在面对公司并购行为时的乐观倾向,以及声誉和利益关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分析师对存在并购行为的公司发布更高的评级;代表个人声誉的明星分析师对存在并购的公司发布更高的评级,但代表机构声誉的规模大的券商没有对存在并购的公司发布更高的评级;当存在承销关联、自营关联和基金关联时,分析师也未对存在并购的公司发布更高的评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我国分析师的评级越来越倾向乐观,但利益关联对分析师乐观倾向的影响却有所降低;此外,分析师对存在并购行为的公司发布更高评级的现象仅存在于信息透明度低的公司。本文的研究表明监管约束和信息透明有助于降低分析师的乐观倾向。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慧娟  
本文选择2015年全通教育定向增发新股收购继教网技术和西安习悦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通教育定向增发过程中的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动因、方式和造成的经济后果进行探讨,并提出规范定向增发基准价格的确定、规范资产评估增值行为、限制大股东参与的定向增发后的减持套现行为等相关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杜依倩  费一文  
基于2008至2015年的290个定增并购事件,针对业绩承诺制度能否有效解决大股东参与下的利益输送问题,结合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双重差分(DID)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业绩承诺产生的信号效应下短期利益输送未得到完全解决,但其产生的激励效应下长期利益输送程度有所改善,且股份补偿方式对大股东参与的定增并购效果更好。研究结果说明业绩承诺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而股份补偿方式的业绩承诺在大股东参与的定增并购中值得推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叶苨  赵远榕  刘莉亚  
为弱化定向增发中的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证监会于2017年2月15日出台规定,定向增发的定价基准日为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期首日。本文以此为背景,对2015—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与董事会决议公告日相比,以发行期首日为定价基准日的增发折价率显著较低,但理论和实证结果都证明,以发行期首日为定价基准日时,大股东仍有低价认购的机会主义动机,并且停牌操控和市场择时等利益输送手段依旧能够帮助其实现低价认购的目的,控制了自选择的内生性后甚至负面影响更大。故对停牌时间长度的限制有利于削弱大股东通过停牌操控进行利益输送的途径,但对大股东的基准日择时行为作用有限。为促进定向增发市场的市场化定价,本文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叶苨  赵远榕  刘莉亚  
为弱化定向增发中的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证监会于2017年2月15日出台规定,定向增发的定价基准日为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期首日。本文以此为背景,对2015—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与董事会决议公告日相比,以发行期首日为定价基准日的增发折价率显著较低,但理论和实证结果都证明,以发行期首日为定价基准日时,大股东仍有低价认购的机会主义动机,并且停牌操控和市场择时等利益输送手段依旧能够帮助其实现低价认购的目的,控制了自选择的内生性后甚至负面影响更大。故对停牌时间长度的限制有利于削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海涛  李小荣  张帆  
并购重组是财务学研究的经典话题,而中介机构声誉在并购重组中的作用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本文研究了资产评估机构这一之前鲜有文献提及的中介机构的声誉对并购重组定价的影响,并考察了资产评估机构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安排。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资产评估机构的声誉越好,其评估值越会被作为并购重组定价的依据,表现为并购重组成交价与评估值差异越小;(2)非国有企业中,资产评估机构声誉和并购重组成交价与评估值的差异显著负相关,在国有企业中,这一相关性不存在;(3)在制度环境好的地区,资产评估机构声誉和并购重组成交价与评估值的差异显著负相关,在制度环境差的地区,资产评估机构的声誉机制没有影响;(4)在外部治理好的企业中,资产评估机构声誉和并购重组成交价与评估值的差异显著负相关,在外部治理差的企业中,资产评估机构的声誉未对并购重组定价产生影响。这些结论在经过资产评估机构声誉度量替换和Heckman(1979)两阶段检验方法控制自选择问题后依然稳健地成立。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中介机构声誉和并购重组方面的学术文献,同时对并购重组实践和评估机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海涛  李小荣  张帆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杨文平  刘嫦  
本文以上市公司熊猫烟花定向增发为例,研究实际控制人以现金认购方式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过程中的利益输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现金认购定向增发股份盲目追捧,熊猫烟花定向增发后并没有降低公司财务的负担、提高盈利能力,反而稀释了中小股东的权益。熊猫烟花实际控制人利用市场时机,在定向增发前后高卖低买股票,既保持控股股东地位,又获取巨额资本利得。本文的研究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定向增发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艳秋  江涛  姜薇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定向增发由于其发行门槛低、定价灵活、募集资金额度自由等独特优势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对我国三种股权再融资方式加以对比,分析了定向增发资产注入的动因、现状以及其中的利益输送方式,为定向增发资产注入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