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00)
- 2023(7064)
- 2022(5839)
- 2021(5262)
- 2020(4400)
- 2019(9829)
- 2018(9232)
- 2017(18200)
- 2016(9872)
- 2015(10711)
- 2014(10186)
- 2013(10131)
- 2012(9098)
- 2011(7894)
- 2010(7642)
- 2009(7185)
- 2008(7405)
- 2007(6458)
- 2006(5601)
- 2005(4869)
- 学科
- 业(41354)
- 济(39121)
- 经济(39059)
- 管理(38328)
- 企(36809)
- 企业(36809)
- 方法(21503)
- 财(19562)
- 数学(19498)
- 数学方法(19397)
- 务(15455)
- 财务(15442)
- 财务管理(15418)
- 企业财务(14967)
- 制(10790)
- 农(10082)
- 业经(8973)
- 体(8697)
- 贸(8036)
- 贸易(8034)
- 易(7850)
- 中国(7828)
- 体制(7722)
- 农业(7081)
- 学(6892)
- 环境(6661)
- 划(6535)
- 技术(6461)
- 公司(5607)
- 融(5407)
- 机构
- 大学(142999)
- 学院(141842)
- 济(59872)
- 管理(59495)
- 经济(58972)
- 理学(52827)
- 理学院(52357)
- 管理学(51684)
- 管理学院(51450)
- 研究(43185)
- 中国(33807)
- 财(30074)
- 京(28292)
- 农(28069)
- 科学(26541)
- 财经(24524)
- 业大(24408)
- 经(22615)
- 农业(22334)
- 所(21834)
- 研究所(19729)
- 中心(19700)
- 江(19087)
- 财经大学(18704)
- 经济学(18058)
- 商学(17931)
- 商学院(17799)
- 北京(17315)
- 经济学院(16523)
- 经济管理(16329)
- 基金
- 项目(99066)
- 科学(78669)
- 基金(76141)
- 家(68563)
- 国家(68017)
- 研究(64584)
- 科学基金(59018)
- 社会(44245)
- 社会科(42172)
- 社会科学(42159)
- 基金项目(41324)
- 自然(41285)
- 自然科(40420)
- 自然科学(40406)
- 自然科学基金(39794)
- 省(36907)
- 划(31955)
- 资助(30519)
- 教育(29112)
- 编号(23326)
- 部(22358)
- 重点(21883)
- 创(21015)
- 科研(20018)
- 创新(19659)
- 计划(19478)
- 教育部(19230)
- 发(19203)
- 业(19153)
- 国家社会(18888)
共检索到195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旭 桂昭君 郑东雅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和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以方正科技为典型案例,着重分析三次并购和五次减持公告对于目标公司股东收益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折的主要结果表明,尽管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并不成熟,公司收购行为仍然会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收益。
关键词:
事件研究 并购 减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边小东
本文运用比较成熟的"事件研究法",在样本选择较为严谨,尽量规避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性的前提下对目标公司并购后的绩效情况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前并购会给目标公司的股东收益带来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对于进一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制度因素对市场效率的影响起到一定的比较借鉴作用。
关键词:
并购 目标公司 股东收益 实证研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洪锡熙 沈艺峰
现代西方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主流学派认为 ,在由公司各种内外部控制机制构成的控制权市场上 ,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没有发挥其主要作用 ,只有作为外部控制机制的收购才是最为有效的控制机制 ,因为公司间的收购能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利益。本文以这种理论为背景 ,对申华实业被收购案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的主要结果表明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下 ,二级市场收购并不能给目标公司带来收益。
关键词:
收购 公司控制权市场 股东收益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涛 李善民 周昌仕
文章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结合中国并购活动中的关联性特征,研究支付方式对收购公司股东收益的影响。选取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的569个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股改后中国并购交易中收购公司股东获得正的超常收益;采用股票支付时收购公司股东收益显著为正,而现金支付对收购公司股东收益没有显著影响;关联并购比非关联并购能够为收购公司创造更大收益,关联并购中股票支付的股东财富提升更为显著,但是对于股权高度集中的收购公司就没有显著的正财富效应。
关键词:
支付方式 关联并购 信息不对称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汪强
本文对截至2011年3月底的创业板公司创投股东的减持行为及其收益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超过一半解禁项目的创投股东开始逐步退出,投资收益巨大。创投股东减持行为及收益随创投类型、投资时间、投资成本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减持收益率小于以市场价格计算的账面收益率。分析表明,解禁后创投股东减持力度较大,符合其退出套现的盈利模式。其中,券商直投的"快进快出"行为值得关注,而投资较晚、成本较高的创投机构减持意愿较高。另外,用账面收益来衡量创投机构的投资业绩有较大误差。
关键词:
创业板 创投股东 减持行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肖立见 才静涵
在"大小非"减持日益成为影响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的背景下,研究限售股东持股成本及减持收益,对于揭示股改后市场运行风险、完善解禁股份上市流通监管等都具有特别现实的、深远的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温军 冯根福 赵旭峰
本文按照资产专用性的不同对并购进行了界分,并将债务异质性因素纳入到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通过构建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债务结构与企业并购的匹配关系,并基于2004—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理论结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为提高企业并购的效率,不同类型的并购需要匹配以不同的治理机制;关系性债务对于具有较高资产专用性的并购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并购公司的短期和长期业绩随着被收购对象资产专用性的增加以及关系性债务的相应增加得以显著提升,而对于资产专用性较低的并购,交易性债务则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无论关系性债务对于较高资产专用性的并购,还是交易性债务对于较低资产专用性的...
关键词:
异质并购 债务治理 股东收益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蒋亚朋 张天西
本文对1455家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的"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数据统计发现,1420家公司因执行新会计准则导致股东权益发生变化,62.75%的公司股东权益差异率在[-10%,10%]范围内,剔除少数股东权益列报位置变化的影响,90.72%的公司变化幅度在这一区间内,所得税和长期股权投资差额会计处理变化对上市公司影响最为广泛。由此我们得出,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新准则实现了平稳过渡;稳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首次运用较为成功。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孙占辉
财税59号文中企业重组业务的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必要重组活动给予的鼓励,根据重组当事人的不同,其税收待遇也有所不同。本文结合财税59号文的规定对特殊重组业务中目标公司股东层面的税收待遇问题予以解析,并对其中有待进一步明确的地方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词:
重组业务 特殊税务处理 税收待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善民 郑南磊
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了股东—利益相关者博弈对并购方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公司是个人之间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联结,由于不完全契约的最终执行结果往往需要通过事后再谈判来决定,因此契约各方间的权力分布状况对各契约方的激励和决策有重要影响。在公司相对稳定的日常经营所创造的重复博弈环境中,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会形成较为稳定且均衡的权力分布格局。并购活动打乱了并购前的权力分布格局,而并购后的权力分布状况又尚未成型,此时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原目标公司中的利益相关者)难以预期不完全契约的最终执行结果及自己事后能获得的收入分配,这可能导致他们倾向于采取最大化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策略,而不是追求分享未来合作剩余的长...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重复博弈 股东财富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蒋晓萌
在"资本多数决"为基本原则的公司制度中,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经常是得不到保护的。在公司并购过程中,中小股东承担的投资风险将更高,而中小股东又是证券市场繁荣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中小股东在并购中予以特殊保护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建立系统的中小股东利益的综合保护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资本多数决 中小股东 救济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宏 景舒婷 国超
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在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比较热衷于配股融资,由于"同股不同权不同利"的现状导致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目标分离,非流通股股东利用其控制权通过配股融资侵占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达到"圈钱"的目的,从而导致两类股东财富失衡。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定向增发由于其门槛低优势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工具。虽然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股票从本质上都变为全流通股份,股东利益按原则趋于一致,但是定向增发的使用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一些地方还存在漏洞,大股东可能利用这些漏洞侵害小股东利益。
关键词:
配股 定向增发新股 股东利益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朝晖 夏芸
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在并购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创造财富。我们依据Harford研究方法,对我国的独立董事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并利用沪深A股285家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设立独立董事并不能有效地为收购公司股东创造财富;但有一些证据显示,在关联方并购交易中,独立董事为收购公司股东创造了财富,尽管统计结果并不显著;在并购交易过程中,收购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
独立董事 并购 关联交易 股东财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大武 张莹
国际上有限责任公司优先购买权的立法有四种模式。从部分国家或地区演变历史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立法演变可分为四种演进路径,并总体上体现了有限责任公司立法的三个共同原则。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立法模式是从法定主义模式到排除主义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表明了在我国公司活动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竞争性活动重要参与主体的背景下,我国公司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
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购买权 立法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