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66)
2023(15793)
2022(13836)
2021(12880)
2020(10994)
2019(25278)
2018(24895)
2017(49235)
2016(26340)
2015(29327)
2014(29057)
2013(28311)
2012(25751)
2011(22825)
2010(22532)
2009(20494)
2008(19826)
2007(17357)
2006(14942)
2005(12710)
作者
(72468)
(60134)
(59726)
(57210)
(38517)
(28878)
(27362)
(23691)
(23005)
(21304)
(20679)
(20241)
(18882)
(18855)
(18760)
(18285)
(17987)
(17838)
(17277)
(17193)
(14623)
(14609)
(14559)
(13808)
(13560)
(13387)
(13214)
(13065)
(12044)
(11763)
学科
(105112)
经济(104903)
管理(74736)
(73651)
(60397)
企业(60397)
方法(54105)
数学(47198)
数学方法(46629)
中国(29505)
(29003)
(27622)
业经(23462)
(20979)
地方(20386)
(19750)
(18622)
财务(18548)
财务管理(18506)
农业(18165)
理论(17936)
(17785)
贸易(17778)
企业财务(17625)
(17241)
(16731)
银行(16691)
(16650)
(15760)
(15757)
机构
大学(364182)
学院(360988)
管理(148366)
(145687)
经济(142659)
理学(129531)
理学院(128183)
管理学(125810)
管理学院(125152)
研究(114211)
中国(88107)
(76064)
科学(70087)
(68615)
财经(55896)
(54769)
(53849)
中心(53560)
业大(53088)
(51055)
(51050)
研究所(50053)
北京(47619)
(46113)
师范(45665)
经济学(45017)
财经大学(42094)
(42064)
农业(41820)
(41181)
基金
项目(255297)
科学(202220)
基金(188074)
研究(185817)
(162796)
国家(161473)
科学基金(140850)
社会(119680)
社会科(112915)
社会科学(112882)
基金项目(99825)
(98121)
自然(92092)
自然科(90037)
自然科学(90016)
自然科学基金(88413)
教育(85477)
(82627)
资助(78241)
编号(75324)
成果(59720)
(56718)
重点(56327)
(52763)
(52610)
课题(50351)
科研(49445)
国家社会(49375)
教育部(49336)
创新(49074)
期刊
(149630)
经济(149630)
研究(105452)
中国(62925)
学报(55492)
管理(52152)
(51734)
科学(51269)
(47646)
大学(43364)
学学(40850)
教育(35863)
(33559)
金融(33559)
农业(32530)
技术(31102)
财经(26913)
经济研究(24487)
业经(24468)
(22860)
问题(19669)
图书(18627)
理论(18075)
统计(17866)
技术经济(17195)
实践(16538)
(16538)
科技(16530)
(16357)
(16060)
共检索到512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士斌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国民储蓄行为的机理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发现:储蓄的滞后是城镇居民储蓄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方式是二阶滞后的;暂时收入对储蓄有显著正影响,持久收入对储蓄的影响为负而不显著。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具有正影响,少儿抚养比则具有显著的负影响;社会保险支出水平对居民的储蓄没有显著影响,导致社会保障的虚置。消费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的影响显著但较弱;地区虚拟变量对中部有显著性影响,对西部则没有;真实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歌  
我国的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确保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其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因素入手,选取我国31个省份2010-2022年的样本数据,建立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对此展开了实证研究。首先,探讨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即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其次,讨论了人口性别比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机制,以及城市化水平、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长率、实际利率、城乡收入比、人均消费支出等控制因素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最后,考虑了我国居民消费的总体情况,总结了人口年龄因素和性别比因素的影响状况。结果显示,随着少儿抚养比的降低,居民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老年抚养比的提高,消费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人均收入增长率和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少儿抚养比和性别比的相关系数在扩展模型中不显著,城乡收入比、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分别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促进了居民消费率的增长。居民消费率和滞后一项居民消费率呈正向关系,其人均收入增长率、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系数显著,而老年抚养比系数则与扩展模型系数一致,性别比系数在模型中不显著,在此模型中性别比系数为正值,说明性别比升高会促进居民消费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波航  方齐云  宋德勇  
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年龄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然居民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文章基于中国29个省份1989-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城镇化、人口年龄结构这些人口消费环境或制度变量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动态面板一步系统GMM估计发现:城镇化水平与我国居民消费率呈正向关系,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居民消费率就增加0.04%,城镇化通过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变居民消费习惯和扩展消费领域等途径间接地提高了总体消费水平,预计这一正向作用还会增强;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部分成立,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降低了我国居民消费率,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也阻碍了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提...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习宁  
从人口年龄结构角度解释经常项目差额是一个中长期的结构性研究视角。东亚国家的典型事实分析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很可能是可贸易品在国家间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常项目差额受到国内储蓄、投资等经济变量的显著性影响,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内投资率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少儿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与经常项目差额存在反向关系。可以推断,中国在人口总抚养比较低的"人口红利"期贸易顺差换得的外汇储备具备了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的战略价值。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毅  
文章采用组群分析方法,利用CGSS2003—2008年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定量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人口年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年龄效应和组群效应均呈线性递增趋势,前者的增长率高于后者。消费差距的年龄效应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消费差距的组群效应则保持稳定增长。老龄化和组内效应对消费差距变动的贡献明显。最后,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教育投资、缓减老龄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毅  
文章采用组群分析方法,利用CGSS2003—2008年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定量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人口年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年龄效应和组群效应均呈线性递增趋势,前者的增长率高于后者。消费差距的年龄效应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消费差距的组群效应则保持稳定增长。老龄化和组内效应对消费差距变动的贡献明显。最后,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教育投资、缓减老龄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查奇芬  郭燕  
高储蓄率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文章基于江苏省1995-2010年人口抚养负担比和居民储蓄率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人口抚养负担比同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二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同时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并绘制出脉冲响应分析图。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孟令国  卢翠平  吴文洋  
"全面两孩"政策导致人口结构转变,引起养老保险支付以及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本文选取199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和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会使得养老压力不断增大,从而增加了居民的储蓄;(2)居民储蓄率与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居民收入越多储蓄越多;(3)"全面两孩"政策对居民储蓄具有抑制性效果,会降低居民的储蓄率;(4)养老保险参保率与居民储蓄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居民在参加养老保险的同时也增加了养老储蓄。因此,建议制定差异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明确养老保险预期,并适当提高社会养老金的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邱俊杰  李承政  
本文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不足与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基于生命周期储蓄率模型逆推出居民消费率模型,利用中国1991-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主要结论如下: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正相关,人口性别比系数为正,但稳健性较差,养老保险覆盖率的上升并未显著提升居民消费率。因此,政府应继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并在制定长期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将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考虑进来。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胡颖  齐旭光  
社会保险与居民储蓄的关系对一国社会保险政策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下的OLG模型,分析"统账结合"制度下社会保险的储蓄效应,结论是中国的社会保险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但缺乏弹性,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此观点。当前应建立成熟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使社会保险能够发挥降低储蓄率以促进消费的作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郝东阳  张世伟  
基于中国微观数据,本文建立了家庭收入方程、消费方程和储蓄方程的半参数模型,用于分析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年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户主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费均明显上升,导致家庭储蓄率呈轻微上升趋势;随着户主年龄的上升,家庭收入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家庭消费呈向右上倾斜的S型分布,导致家庭储蓄率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因此,政府发展教育事业,鼓励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助于拉动城镇居民消费,降低城镇居民储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居民家庭福利提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徐升艳  刘培松  
居民部门高储蓄、低消费困扰中国经济。笔者采用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ECM模型方法,通过研究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的关系,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探索居民部门高储蓄的原因。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少儿抚养比下降提高居民储蓄,老年抚养比上升降低居民储蓄,少儿抚养比的影响较老年抚养比大,约是老年抚养比的3倍;从影响时间上看,少儿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是长期影响,时间长达20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钟晓华  
长期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深入探究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9-201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高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志媛  盖骁敏  
使用1995—2016年省级城镇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养老金依赖程度高的区域,老龄化加剧对储蓄率的降低作用更大;依赖程度低的区域,养老金占工资比例上升对储蓄率的降低作用更显著,养老保险缴费率降低会减少储蓄率;在职人员参保率上升,在依赖程度低的区域对储蓄率有降低作用,在依赖程度高的区域变为增加作用。因此,在依赖程度高的区域积极开发老年市场,在依赖程度低的区域继续增加参保人数,提高养老金并减少养老保险缴费,有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