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34)
2023(16462)
2022(14141)
2021(13390)
2020(11300)
2019(26176)
2018(25430)
2017(47078)
2016(25388)
2015(28973)
2014(28332)
2013(28027)
2012(25734)
2011(23323)
2010(22924)
2009(21448)
2008(20928)
2007(18072)
2006(15445)
2005(13846)
作者
(72811)
(60766)
(60645)
(57810)
(38534)
(29478)
(27606)
(23928)
(23239)
(21486)
(20748)
(20601)
(19254)
(19189)
(19188)
(19061)
(18495)
(18148)
(17575)
(17481)
(15044)
(14907)
(14817)
(14026)
(13870)
(13609)
(13516)
(13376)
(12268)
(12160)
学科
(102494)
经济(102381)
管理(67996)
(64311)
(52011)
企业(52011)
方法(49018)
数学(43776)
数学方法(43243)
中国(30873)
(27876)
(27262)
(24414)
贸易(24402)
(23879)
(21740)
业经(21041)
(19724)
农业(18155)
地方(17829)
(16046)
财务(15995)
财务管理(15950)
(15722)
银行(15672)
(15425)
金融(15422)
理论(15239)
(15220)
企业财务(15034)
机构
大学(359303)
学院(355749)
(150370)
经济(147424)
管理(134068)
研究(126979)
理学(115769)
理学院(114439)
管理学(112318)
管理学院(111653)
中国(95138)
科学(77070)
(76431)
(66981)
(63920)
(62363)
研究所(58362)
中心(57738)
业大(54305)
财经(53569)
(51954)
农业(49404)
(48975)
北京(48117)
经济学(47409)
(46573)
(46412)
师范(46010)
经济学院(42809)
(40902)
基金
项目(243203)
科学(190975)
基金(178103)
研究(174640)
(157418)
国家(156183)
科学基金(132680)
社会(111061)
社会科(105254)
社会科学(105227)
(93275)
基金项目(92956)
自然(86588)
自然科(84641)
自然科学(84611)
自然科学基金(83111)
教育(81705)
(79988)
资助(74086)
编号(69538)
成果(55992)
重点(55846)
(54692)
(52479)
(50673)
课题(48479)
科研(47918)
创新(47523)
国家社会(47036)
教育部(46789)
期刊
(159146)
经济(159146)
研究(105569)
中国(71621)
学报(59752)
(55508)
科学(54111)
(52645)
管理(48013)
大学(45161)
学学(42299)
教育(40258)
农业(38306)
技术(30856)
(29965)
金融(29965)
经济研究(27533)
财经(26352)
业经(25033)
(22780)
(21537)
(20808)
问题(20665)
国际(18199)
(17696)
统计(17650)
世界(17352)
图书(17045)
技术经济(16833)
科技(15726)
共检索到5288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吕利丹  陈一迪  
关于人工流产的研究大多从时期视角展开,缺乏生命历程视角的分析。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数据中1930~1969年出生队列女性的终身怀孕信息展开分析,采用APC分层混合效应模型分离出影响女性终身人工流产水平的时期、队列和年龄效应。研究发现,在时期效应上,中国女性的人工流产水平呈现出波动性特征,生育政策调整和生殖健康服务发展对其有重要影响;在队列效应上,人工流产的数量选择机制和性别选择机制在不同出生队列的女性中产生分化;在年龄效应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出生队列女性的人工流产年龄模式表现出差异性和规律性。建议继续完善生殖健康服务,减少非意愿怀孕,促进性别平等,重点关注经历过人工流产的中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支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吕利丹  赵翔宇  
利用2014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生命历程数据,探究中国1930~1969年出生队列的迁移历程及其性别差异,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解释重要生命事件(教育、就业、婚姻、生育)对男性和女性迁移历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出生年代人口的迁移历程呈现明显的队列差异和性别差异;与1940~1949年和1950~1959年出生队列相比,1930~1939年和1960~1969年出生队列在迁移高峰年龄(20~24岁)时的政策限制较少而终身累计迁移频率更高,性别差异也更显著;教育和非农就业转移会促进终身迁移机会,较早结婚和较多生育的作用则相反;非农就业转移对女性的多次迁移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会缩小男女之间的迁移差距;结婚和生育会降低迁移概率,而离婚会增加迁移概率,这些事件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甜   谭惟伊   韩璐   姜全保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现象增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基于队列的视角计算了各出生队列的年龄别未育比例及其城乡和教育差异,分析了队列生育的推迟与补偿效应,并对各队列未育比例的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较晚出生队列的女性在29岁时的未育比例明显上升,且高学历、城市女性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反映了较晚出生队列的女性推迟初育的现实;虽然在育龄期后期存在生育的补偿效应,但在较晚出生队列中相应的补偿程度降低。初婚年龄越晚,女性终身无子女的可能性越大;在较晚出生的队列中,未婚比例上升对年龄别未育比例升高的贡献不断增大。通过逐步替换法对队列未育比例变动进行分年龄的分解,结果显示,在生育年龄早期,晚出生队列年龄别未育条件概率的升高导致了队列未育比例的增加;在生育年龄中后期,女性年龄别未育条件概率有所降低,存在一定程度的补偿生育,但补偿能力有限。预期未来年轻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将进一步上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卫  董浩月  刘金菊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余年的9期追踪数据,使用分层生长曲线模型,分析我国女性生育对工资水平及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并考察这种影响的长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生育对女性工资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随着女性年龄增长,工资增长速度也随之减缓,显示出生育影响的长期效应;越晚出生的队列,生育对母亲的工资水平及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均越大;同时,市场部门影响的队列效应更为明显。对于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长期下降和低生育率趋势,分析生育对女性工资水平影响的长期效应和队列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就如何减少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的负向影响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即积极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落地见效,通过一揽子社会经济政策完善生育支持的配套措施,加快构建家庭和生育友好型社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冬梅,查波,张戎舟,陈伟颖,沙神才  
调查结果显示,未婚人流女性以20—24岁年龄组为主,占70.4%,许多未婚人流女性有过人流史,近1/3的人首次性行为及首次人流年龄小于法定结婚年龄,78.6%的人此次人流的原因是没有采取避孕措施。提示24岁及以下年龄组是未婚先孕人流的高发人群,特别是一些不到结婚年龄的女青年正在受到人工流产的威胁,没有采取避孕措施是导致未婚人流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在未婚青年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向她们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特别是避孕药具的服务指导。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雷琳旋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出生地信息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口径的研究视角,应加强迁移流空间扩散趋势、双向迁移流的存在条件与因果机制等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嘉陵  
本文提出用队列生育年龄因子作为度量生育水平的基本指标,建立生育的时期指标和队列指标的关系,从而分解出年度的生育时期变动系数。并通过计划生育率估计年度的计划生育变动系数和分年龄的绝对超生率、既往瞒生率和控制调整率,为分析、制定、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和动态监测计划生育的执行情况提供定量的依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妍  
文章运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纵向和队列的角度考察了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队列成员教育成就影响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出生队列规模对队列成员教育成就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规模较大队列成员的教育成就低于规模较小队列。这种影响也受到性别和城乡差异因素的调节,表现为出生队列规模对队列成员中男性和女性、非农业和农业成员的教育成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通过模拟分析发现了出生队列规模对队列成员教育成就存在拉高或拉低效应。最后指出出生队列规模变动效应的存在是宏观上人口再生产节律与教育承载力变动不匹配的结果,应当准确把握社会政策回应和调整的机会窗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查瑞传,刘金塘  
任何人口现象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间(时点或时期)。对人口现象本身的观察、描述、分析和研究,以及对人口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关系的研究,都必须明确规定所观察与研究的时间范围。对人口现象的研究绝大多数也是就某一时点或时期来进行的,即人口学中所称的时期分析。我们也常常把不同时点或时期的人口现象进行动态对比,以考察人口的发展变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Robert McCaa  Lara Cleveland  Patricia Kelly Hall  Steven Ruggles  Matthew Sobek  
文章根据国际微观数据系列整合共享数据库中的13个亚太国家各自多次人口普查微观数据,检测了不同出生队列的小学毕业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例在历次普查之间的一致性。研究发现,中国、越南、蒙古和印度尼西亚4个国家的一致性很高,平均差异不到0.5个百分点,回归系数为0.93~1.07,R~2高达0.99。然而,另外一些国家的一致性较差,有的国家与平均值的绝对差异高达16个百分点。这13个亚太国家的回归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62~1.44,R~2为0.65~0.99。总体而言,这些国家小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例在各自历次普查中的统计一致性较高。最后,文章就如何专业化地使用数据库中统一整合过的微观数据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耀岭  原新  
数据一致性是反映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人口死亡因素,比较同一出生队列人口在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规模,以此对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分时期进行分析,在"三普"至"六普"的28年间,九成以上出生队列人口存活率大于1,发生正偏离现象;二是对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邻两次普查依次进行比较,普查时处于0~90岁的91个出生队列人口偏离量逐渐增大,偏离率渐次上升;三是分性别来看,1982~2000年出生队列人口偏离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当数量的出生队列人口出现系统性正偏离,表明在人口普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漏报、人口重报或死亡漏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甫宁  王亚楠  刘亚洲  
已有研究运用全国生育率统计数据,验证了利用初育年龄能够对终身生育率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文章应用2010年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和四川五省以及2013年吉林省的农村人口整村抽样调查数据,对初育年龄和终身生育数量的显著负向相关关系进行了再次验证,并通过对微观个体生育行为的分析,发现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他因素对二者同时产生的反向影响,并从队列视角讨论了农村人口生育水平的估计方法。实证结果表明,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初次生育前有过外出非农就业经历的,初育年龄越大,同时终身生育数量越少;其配偶的上述个人特征对于生育时机和数量的影响则表现出与前者相异的作用。虽然独生子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Marcus W.Feldman  杜鹏  
文章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利用混合效应的多层线性模型对1899~1908、1909~1918和1919~1928年3个出生队列的中国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这一过程中的年龄、队列效应以及内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同时存在于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在死亡前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具有趋同性,与日历年龄相比,尚余存活时间与生活自理能力变化之间的关联更为密切。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存在显著的队列差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童年经历、健康行为以及生活环境对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影响显著,也是造成队列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魏下海  董志强  
文章运用队列分析方法,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企业代际和年龄视角诠释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模式。结果表明:(1)劳动收入份额代际效应呈"U形"特征,1985年后诞生的企业呈逐代上行趋势;劳动收入份额年龄效应呈"倒U形"特征,在企业年龄为30年达到峰值;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明显不同。(2)所有制变迁和技术进步对代际效应与年龄效应皆有解释力,但所有制变迁的影响相对更突出。上述结果表明,不同代际的企业在其成长路径上都带有制度变迁之"烙印",进而形成要素分配的系统性差异。这为理解我国当前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屈坚定  杜亚平  
文章以“性别人流指数”为量化指标具体反映中国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育龄妇女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也不一样,其中对农村中女儿户妇女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育龄妇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