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35)
2023(16271)
2022(13969)
2021(13207)
2020(11055)
2019(25496)
2018(24814)
2017(46558)
2016(25482)
2015(28880)
2014(28548)
2013(28384)
2012(26169)
2011(23927)
2010(23422)
2009(21565)
2008(21048)
2007(17836)
2006(15517)
2005(13818)
作者
(76519)
(63896)
(63203)
(60188)
(40344)
(30614)
(28626)
(25195)
(24345)
(22477)
(21690)
(21560)
(20249)
(20044)
(19677)
(19588)
(19209)
(18915)
(18211)
(18065)
(16012)
(15503)
(15387)
(14377)
(14330)
(14038)
(13989)
(13908)
(12894)
(12571)
学科
(101062)
经济(100924)
管理(68641)
(64788)
(51956)
企业(51956)
方法(46175)
数学(40627)
数学方法(40219)
中国(29427)
(27759)
(24418)
(24183)
(21447)
业经(21442)
贸易(21435)
(20897)
地方(19759)
(19085)
农业(18442)
环境(16489)
(15648)
(15387)
银行(15308)
技术(15239)
(15064)
金融(15061)
(14675)
理论(14655)
(14112)
机构
大学(367414)
学院(361859)
(147504)
经济(144656)
管理(139206)
研究(132672)
理学(121356)
理学院(119871)
管理学(117764)
管理学院(117116)
中国(97619)
科学(84970)
(79544)
(68590)
(68465)
(64105)
研究所(63308)
业大(60169)
中心(58489)
农业(54328)
财经(51949)
北京(50620)
(49967)
(47973)
(47845)
(47599)
师范(47290)
经济学(44766)
(40469)
经济学院(40416)
基金
项目(257184)
科学(200581)
基金(187973)
研究(180140)
(168483)
国家(167180)
科学基金(140570)
社会(114015)
社会科(107933)
社会科学(107907)
基金项目(100071)
(97203)
自然(93849)
自然科(91605)
自然科学(91574)
自然科学基金(89943)
(84658)
教育(81361)
资助(77119)
编号(70749)
重点(58793)
(56791)
成果(56642)
(54681)
(53085)
科研(49828)
创新(49751)
课题(48986)
计划(48666)
国家社会(47737)
期刊
(154839)
经济(154839)
研究(105871)
中国(68914)
学报(68341)
(61331)
科学(60669)
大学(50232)
管理(48700)
学学(47472)
(46145)
农业(42563)
教育(36341)
(28614)
金融(28614)
技术(27272)
经济研究(26049)
财经(25188)
业经(23784)
(23208)
(21612)
问题(20411)
科技(18910)
(18283)
图书(18123)
业大(18068)
资源(17986)
(17840)
理论(16797)
世界(16475)
共检索到525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育  朱耿睿  
气候类型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包含了综合性的气候信息,同时研究气候类型变化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本文使用气候类型面积变化这一地理学指标来探讨中国1961-2010年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型的划分基于国际通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计算了东亚夏季风指数(EASMI)、南亚夏季风指数(SASMI)、夏季西风指数(SWI)、东亚冬季风指数(EAWMI)等指数,分析这些气候要素的强弱对各气候型面积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主要气候型为草原气候(Bs)、沙漠气候(Bw)、常湿温暖气候(Cf)、冬干温暖气候(Cw)、冬干冷温气候(Dw)和苔原气候(ET);2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德娟  莫兴国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显著,但不同流域径流对各气候因子敏感性不同,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本文以位于半湿润、湿润地区的松花江、子牙河以及西苕溪流域为例,基于Budyko水热平衡经验模型,采用归因分析方法分离了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和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与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2008年,在上述3个流域中,降水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变化的贡献比潜在蒸发大。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各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排序为:温度>风速>水汽压>日照时数,而西苕溪流域为:温度>日照时数>风速>水汽压。在气候要素共同作用下,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平均年径流分别以0.48和1.51 mm a-2的速率减少,而西苕溪流域年径流则以1.42 mm a-2的速率增加。所得结果加深了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机制和程度的认识,可作为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的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学勤  陈成忠  林振山  
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数据基础上,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研究发现,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EF存在明显的4.3a、10.8a两个波动周期和一个递增趋势。选取与中国人均EF变化高度相关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发电量、居民消费、城市化水平等7个指标,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驱动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重工业、原油消费、发电量、居民消费、城市化率7个因素是驱动其不同周期性变化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稳定经济增长,优化产业机构,降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凌霜  赵景波  
通过对中国西北典型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半荒漠区4个不同气候区1951—2015年降水和气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研究区1951年以来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并对其进行M-K突变检验,总结ENSO事件对气候与旱涝灾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4个气候区降水量逐年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半干旱区为变化幅度最小区域,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变化幅度最大但出现降低的趋势,而半荒漠区则是降水量增长最明显的区域;降水的集中度由东往西变化逐渐增大,东部比西部滞后5 d左右。2 4个气候区气温上升幅度存在差异,半湿润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干旱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小。3 El NiO事件使4个气候区发生不同程度的降水减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翌  卢显晶  刘潇潇  施沪静  
以2000—2010年的中国345个地市为研究样本,分析人口老龄化的4个直接影响因素,即人口自然老化、出生、死亡和迁移。利用人口统计方法计算4个直接因素对各地市人口老龄化的改变值、改变率,检验了计算精度,通过人口自然老化、死亡和出生计算出的2010年老龄化率与"六普"真实值仅相差0.01%。结果显示:人口自然老化和死亡是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因素,贡献值为70.7%,这两个因素与寿命水平密切相关,西部地区人口自然老化作用显著提高了老龄化程度,死亡作用又显著降低了老龄化程度,而东部地区则更稳定。出生对短期老龄化的降低作用较低,贡献值为27.6%,对老龄化的降低呈现聚集特征和明显的"四角分布"格局。迁移对老龄化的作用则表现出省会城市的"异常值"现象,发达地区主要依赖人口迁入降低老龄化程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杰  杨维旭  张苏文  王小艳  
基于区级、省级、地级3个空间尺度,综合运用差异指数、尺度方差、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等方法模型,分析了2000—201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异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0—2017年,城乡收入差异表现为地级>省级>区级的尺度格局,且各尺度差异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城乡收入差异尺度方差和构成均表现为地级>省级>区级的尺度格局,即尺度越小,对区域城乡收入差异的贡献度越大。(2)不同尺度城乡收入差异空间类型均以中等城乡收入差异类型区为主,东部沿海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异均表现出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尺度越小,集聚特征越明显;城乡收入差异空间关联总体以正相关为主,显著关联以HH和LL类型集聚为主。(3)自然区位、战略政策及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于不同尺度城乡收入差异,但在各尺度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姗姗  王涛  刘康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就是根据物种特征和植被类型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反演地质时期的气候特征,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林线作为气候变化的"强信号",是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器。不同尺度林线研究差异显著,均可反映诸多尺度气候变化信息。基于此,文章创新从样点尺度、景观尺度和区域尺度分别阐述了林线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方法新动向。通过新视角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林线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晶   石培基   李雪红   王梓洋   许澳康  
对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开展多尺度定量分析,是揭示生态系统服务演化机理和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既有研究侧重于从行政或流域的等级确定研究尺度大小,缺乏科学合理的尺度划分方法。论文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评估了食物供给、碳固存、产水量和防风固沙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应用小波分析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确定了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影响因素研究的最佳尺度及不同尺度下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食物供给、碳固存、产水量和防风固沙4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呈上升趋势。食物供给服务增幅最大,增幅为138.3%,碳固存、产水量和防风固沙服务增幅分别为0.97%、7.6%和9.5%。(2)根据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小波方差主周期,2000—2020年和2010—2020年分别构建了6个、2000—2010年构建了7个影响因素研究的特征尺度。(3)随着尺度增大,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的作用程度逐渐增强,且不同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食物供给和碳固存服务在小尺度上主要受人文因子影响,大尺度上受自然因子影响;产水量服务在不同尺度上始终受自然因子影响;防风固沙服务随尺度增大人文因子影响程度显著增强。(4)尺度增大过程中不同交互因子q值的增加趋势不同,其中碳固存和防风固沙服务中人文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强。论文通过小波分析改进了传统的多尺度序列构建方法,可为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及制定多级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魏兆珍  李建柱  冯平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1956—2005年的年降雨量和水面蒸发资料以及DEM、土地利用和土壤的遥感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划分一定单元流域,对海河流域进行水文类型分区划分,并讨论了土地利用转移变化及单元流域尺度大小对水文类型分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水文类型分区的结果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流域水文类型分区的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变化越大,水文类型分区的转移变化也越大。单元流域尺度较小时,水文类型分区分布较为离散,反之,单元流域尺度较大时,水文类型分区的分布则较为连续。当单元流域平均面积变化小于150 km2时,分区分布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袁磊  杨昆  
研究目的:揭示多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尺度因素对驱动力的定量影响。研究方法: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二分类反应变量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基于面向尺度对比的多尺度回归分析和基于系统观点的多水平模型分析两个角度,探讨多尺度土地利用变化核心驱动力及其定量影响关系,并对两类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面向尺度对比的多尺度回归分析法能够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揭示各个尺度层级上地类变化的核心驱动因子,而基于系统观点的多水平模型分析方法则能够更好地顾及尺度因素的定量影响。研究结论:多水平模型分析方法揭示的各个地类的核心驱动因子集与多尺度回归分析法推导的对应地类的核心驱动因子集之间呈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琳琳  李保峰  陈宏  
随着城市气候问题的突显,作为城市微气候环境有机组成的街区尺度微气候研究尤为关键。对我国在街区尺度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学科分类、研究历程、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街区尺度的空间界面属性与空间形态组织等方面对促使微气候发生显著改变的人为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述评,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提出展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琳琳  李保峰  陈宏  
随着城市气候问题的突显,作为城市微气候环境有机组成的街区尺度微气候研究尤为关键。对我国在街区尺度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学科分类、研究历程、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街区尺度的空间界面属性与空间形态组织等方面对促使微气候发生显著改变的人为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述评,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提出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焦胜  胡曦  韩宗伟  
在多尺度栅格单元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开展变化尺度下内涝灾害的影响驱动因素定量评估与作用机制分析,并结合现行排水体系格局探究各尺度内涝成因。研究发现各影响因子的效用规律、作用机制与极限阈值不同,导致各尺度等级内涝成因差异。针对各尺度内涝问题提出相应的空间建构策略:干管尺度下,以2 000米为阈值布设干管系统,辅以低影响开发和雨水适应性空间营造;支管尺度下,规整和优化支流管涵的体系化格局,保留和恢复泄洪廊道的空间范围并进行适度的复合功能开发;场地尺度下,发挥场地内点状绿地的雨水高效渗透功能和场地间绿地廊道的雨水快速转移功能,以期因地制宜地应对多重现期雨洪安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睿  张彧  
中国城市经历了高速建设发展阶段,街区尺度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带来众多社会问题。本文借鉴类型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归纳和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城市街区形态的成因以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其演变特点和规律,为探索中国街区的适宜尺度和规模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熊浩  王强  鄢慧丽  余军  
[目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确立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形式,基于各种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研究,以期为各省市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使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多尺度视角下对22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集分布状态;(2)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示范点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周围,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分布密度最高,珠三角、闽东南等地次之;(3)无论省域尺度还是县域尺度,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正自相关性,表明示范点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4)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结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应突出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突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的效应,实现休闲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