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0)
2023(9127)
2022(7565)
2021(6747)
2020(5644)
2019(12701)
2018(12509)
2017(23642)
2016(12734)
2015(14230)
2014(14555)
2013(14309)
2012(13338)
2011(12377)
2010(12689)
2009(11629)
2008(11436)
2007(10605)
2006(9656)
2005(8509)
作者
(39486)
(33208)
(32989)
(31571)
(21009)
(16076)
(14988)
(12925)
(12642)
(11981)
(11737)
(11140)
(11024)
(10614)
(10555)
(10223)
(9579)
(9564)
(9450)
(9396)
(8413)
(8194)
(8024)
(7729)
(7624)
(7455)
(7445)
(7192)
(7031)
(6617)
学科
(77249)
经济(77196)
管理(34019)
(27219)
方法(25639)
地方(22584)
数学(22462)
数学方法(22124)
(21402)
企业(21402)
中国(17212)
(17196)
(15058)
地方经济(13721)
业经(13625)
环境(13543)
(11869)
(10563)
农业(10439)
(10028)
(9725)
(9125)
金融(9124)
经济学(8739)
资源(8709)
生态(8695)
理论(8538)
(8457)
(8213)
银行(8199)
机构
学院(189611)
大学(188719)
(84890)
经济(83069)
研究(73038)
管理(67521)
理学(56941)
理学院(56198)
管理学(54998)
管理学院(54655)
中国(53537)
科学(45876)
(40898)
(37889)
(36534)
研究所(34473)
(32979)
中心(32383)
(29926)
财经(28776)
业大(28669)
经济学(27170)
(26880)
北京(26152)
(25913)
(25518)
农业(25395)
师范(25277)
经济学院(23944)
(23675)
基金
项目(126077)
科学(98395)
基金(90248)
研究(89348)
(80152)
国家(79558)
科学基金(66907)
社会(58053)
社会科(55034)
社会科学(55016)
(49978)
基金项目(47160)
自然(42639)
(41897)
自然科(41499)
自然科学(41483)
自然科学基金(40669)
教育(39583)
资助(37661)
编号(33984)
重点(29410)
(29069)
成果(27374)
(26961)
课题(25398)
(24806)
国家社会(24559)
科研(23822)
创新(23480)
计划(23446)
期刊
(103747)
经济(103747)
研究(59145)
中国(40630)
学报(31355)
(29776)
科学(28808)
(27339)
管理(25461)
大学(23277)
学学(22121)
农业(20157)
教育(17741)
技术(17494)
经济研究(17110)
(16166)
金融(16166)
财经(14902)
业经(14384)
(13053)
问题(13006)
统计(12695)
技术经济(11213)
(11109)
资源(11050)
(10601)
决策(10187)
(8681)
科技(8463)
现代(8457)
共检索到296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杜素芹  王锐  郭俊梅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珂  夏清清  胡晓艳  
研究目的:避免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体系建立的主观性,通过“数据海选—非线性认知—线性规则转化”的方式,探索能反映城镇建设适宜性影响因素之间真实联系、评价结果易于理解、便于落地实施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方法:非线性机器学习、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贝叶斯网络非线性结构学习出的有向无圈网络(DAG)揭示了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影响的线性主次性,贝叶斯网络非线性参数学习出的各评价指标重要度映射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线性重要度。研究结论:对比“专家经验线性评价”、“非线性贝叶斯网络评价”“转化线性规则评价”三种方法评价结果,非线性贝叶斯网络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大大高于专家经验线性评价结果,转化线性规则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如非线性贝叶斯网络评价,但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评价出的城镇建设适宜用地更加集中连片,评价结果易于感知、理解,可行性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丽明  陈健飞  
从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因建设用地扩展所致生态不利影响出发,本文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为基础,选取已有建设用地作为扩展源,构建地形、地质、生态脆弱性和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体系。在生成的MCR面上,划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并利用Hydrology扩展模块提取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生态隔离带和生态关键点,为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结果包括:应用本文方法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面、线、点综合特征,比仅进行扩展面评价分析的常规方法更为全面,且更具可操作性;划分出建设用地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禁止扩展区和生态恢复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建设用地在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邵丽亚  陈荣蓉  侯俊国  程飞  付凯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县域尺度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情况,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采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了地形、社会条件和生态安全3大类8个指标,建立了适用于浅丘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荣昌县中心城区生态景观格局和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荣昌县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生态景观指数差异较大,但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均匀。荣昌县中心城区适宜分布建设用地的面积大,未来城镇建设开发潜力大,其中最适宜和适宜开发的面积为1.288 55万hm2,占中心城区面积的34.85%;可适度开发的土地面积为1.0 59 878万hm2,占中心城区面积的28.67%。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子生  
建设山地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模式之一。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其基础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法模式等关键技术方法问题需要深入、广泛的探讨和实证研究。论文针对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起由7个特殊因子和10个一般因子(其中有5个同时是特殊因子)共同组成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运用GIS技术,以第二次土地调查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图斑为评价单元,分析和评定了云南德宏州山区每一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孟霖  郭杰  孙驰  欧名豪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3)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婧  姚亦锋  盛鸣  夏曙光  
以甘肃省陇南市地震灾区为例,运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地区气候地形、人口分布、交通区位、经济基础和地震易发程度等影响因子,并通过用地适宜性分区,对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格局进行重新审视,从协调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的相互关系出发,空间开发强调因地制宜,即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而让生态和地质环境脆弱、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生态维护和生态产业功能。结果表明:陇南市用地适宜性呈现出极大的地缘差异性,适宜发展用地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丘陵盆地地区,南部地区以限制发展用地为主,西北部地区由适度发展用地和限制发展用地构成。其中适宜发展用地占地区总面积17.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华  徐勇  王丽佳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进行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对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严格人类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现行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高海拔地区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分别构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空气密度、坡地适建、气温和土壤抗蚀四个控制参数测算方法;以100 m间隔高程分级和1°间隔坡度分级为基准情景,选择林芝市为典型案例开展实证应用研究,并对两种增大高程和坡度间隔分级情景进行论证。结果表明:(1)林芝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均以不适宜为主体,不适宜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87.48%和87.42%,欠适宜区比例分别为5.58%和4.58%,适宜、较适宜和一般适宜区的面积之和占比分别仅为6.94%、7.60%;(2)基准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建设用地和耕地的适配效果较好,适配精度分别达到93.59%和90.89%,米林县、巴宜区和波密县的适配精度达到95%以上;(3)情景1和情景2下建设用地适宜性的适配精度与基准情景的误差分别为-0.48%和-2.31%,耕地适宜性的适配精度与基准情景的误差分别为+0.63%和+0.65%,误差处于可接受范围;(4)500 m高程间隔和3°、5°、8°、12°、15°、20°、25°的坡度间隔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魏宁宁  林奕冉  
在城镇用地适宜性与城镇用地承载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研究区,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区位因素两方面选取九个指标构建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城镇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制作城镇用地适宜性空间分布格局,进而评估出城镇用地承载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不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临界适宜区、较适宜区和极适宜区面积分别为594.84 km~2、518.23 km~2、726.06 km~2、407.91 km~2、1 062.79 km~2,优质承载区(极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22.33%,可承载区(极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临界适宜区)占比为33.35%,2015年南京市现状城镇用地离优质承载区尚有712.34 km~2的潜力空间,离可承载区尚有1 368.60 km~2的潜力空间;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南京市城镇用地承载能力在1 050.50万人~2 196.76万人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南京市城镇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诚  陈雯  吕卫国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静  冯金侠  卞新民  臧敏  胡大伟  
在分析了400多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因子的限制原理,在生态因子的稀缺性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变动赋权原理和方法,克服了传统主观赋权法的不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作物地域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海伟  张琳琳  孔繁花  闫伟姣  
快速城市化使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但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城市土地必须集约利用和合理开发,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有助于优化城市土地配置。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应用SPOT和ALOS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解译与分类,基于ArcGIS、Fragstats软件平台,采用层次分析(AHP)与移动窗口相结合的方法,将景观指标融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并结合城市土地利用的自然和其他限制因子,对济南市2004年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和等级划分,最后利用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评价和分析表明,2004年适宜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主要分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静  卞新民  胡大伟  
为评价作物生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提出了生态容量潜势和市场容量潜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作物地区组合的、各指标阈值具有动态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阈值体系,构建了单生态经济指标适宜性指数及反映最小因子定律的综合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表现作物生产现状的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地区综合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的计算方法。选取江苏12个典型县进行实例分析,得到77组作物地区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经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可用于作物在各决策区间进行生产安排优先顺序的指导依据,评价方法可用于不同作物地区组合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志威  王冬艳  李红  刘蜀涵  
以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核心区域长春市为例,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分析方法,通过城镇扩展适宜性评价确定城镇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规模,并将其与区域城镇化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规模进行对比,从城镇扩展适宜性角度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成熟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整体的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能够得到保障,但由于各县区城镇建设用地供需匹配度较低,导致部分县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未能得到保障,使得长春市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呈整体保障有余、局部保障不足的状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志威  王冬艳  李红  刘蜀涵  
以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核心区域长春市为例,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分析方法,通过城镇扩展适宜性评价确定城镇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规模,并将其与区域城镇化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规模进行对比,从城镇扩展适宜性角度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成熟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整体的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能够得到保障,但由于各县区城镇建设用地供需匹配度较低,导致部分县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未能得到保障,使得长春市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呈整体保障有余、局部保障不足的状态。因此,城镇建设用地保障研究应同时注重整体和局部两方面,从不同尺度对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