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31)
2023(4338)
2022(3654)
2021(3483)
2020(2920)
2019(6385)
2018(6218)
2017(11655)
2016(6596)
2015(7498)
2014(7635)
2013(7539)
2012(7228)
2011(6730)
2010(6823)
2009(6542)
2008(6706)
2007(6182)
2006(5588)
2005(5030)
作者
(20616)
(17524)
(17350)
(16567)
(10990)
(8487)
(7950)
(6941)
(6668)
(6139)
(5971)
(5907)
(5586)
(5577)
(5513)
(5254)
(5248)
(5208)
(5030)
(4963)
(4619)
(4315)
(4239)
(3972)
(3890)
(3839)
(3830)
(3814)
(3621)
(3554)
学科
(35078)
经济(35045)
管理(18390)
(15106)
方法(13680)
(12922)
企业(12922)
(11884)
数学(11537)
数学方法(11357)
地方(10532)
中国(8124)
地方经济(7335)
(6409)
(6190)
理论(5924)
业经(5588)
(5027)
(4822)
环境(4658)
经济学(4640)
(4545)
贸易(4541)
教育(4482)
(4465)
金融(4464)
农业(4368)
(4284)
(3995)
(3955)
机构
大学(104644)
学院(101649)
(38785)
经济(37843)
研究(37083)
管理(35349)
理学(30336)
理学院(29841)
管理学(29064)
管理学院(28881)
中国(27185)
科学(25025)
(22644)
(19874)
研究所(18176)
(17228)
(16933)
(16577)
师范(16415)
中心(16356)
(15911)
业大(14812)
北京(14263)
财经(13914)
农业(13519)
师范大学(13500)
(13252)
(12991)
(12544)
经济学(12530)
基金
项目(65994)
科学(51896)
基金(47568)
研究(46358)
(42268)
国家(41915)
科学基金(35143)
社会(29810)
社会科(28076)
社会科学(28071)
(25599)
基金项目(24761)
自然(22752)
自然科(22226)
自然科学(22219)
(22011)
教育(21912)
自然科学基金(21815)
资助(19665)
编号(18381)
成果(15972)
重点(15349)
(14489)
(14323)
课题(13166)
(12971)
科研(12535)
国家社会(12284)
创新(12173)
计划(12056)
期刊
(46243)
经济(46243)
研究(29626)
中国(21058)
学报(19701)
科学(17305)
(15107)
大学(14243)
教育(13990)
管理(13195)
学学(13169)
(13048)
农业(10374)
技术(8463)
财经(7427)
(7359)
金融(7359)
经济研究(7103)
图书(6647)
(6504)
业经(6333)
(5761)
问题(5662)
资源(5542)
统计(5519)
(5318)
(5068)
技术经济(4980)
业大(4918)
书馆(4704)
共检索到155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岳喜  李洪星  
由于传统的知识化教学长期以来受"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师生关系亦表现为一种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的两元对立,无法促成教学中师生在精神生活中的"相遇"。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师生关系则转变为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我与你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对话的主体间关系,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师生关系观念的根本转变与超越。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勇  郑三元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阐述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教师持有成见是理解课程的前提 ;理解是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看“视界融合”的过程 ;而对话是双方实现“视界融合”的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邓丽芳  
通过认识论、主体能动论、交往关系论和发展观等哲学视角,探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角色互换、师生之间平等主体地位能动性发挥,在"主体——主体"和"主体——客体"的师生关系和谐互动中,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共同发展。通过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管窥,期望在哲学的关照下对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提供一定的启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冯茁  曲铁华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靳玉乐  
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传统解释学认为。课程实施是试图恢复和符合课程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图的过程;而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课程实施是师生和课程设计者的视界融合过程,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生成过程,是师生精神相遇、经验共享的过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洪修   刘笑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了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变革,也重构了教科书的理解图景。哲学解释学是一门揭示精神活动中“理解”问题的哲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审视数字教科书理解的潜在风险,能够为数字教科书的科学建构提供理论支持。当前数字教科书在知识选择、内容组织以及学生使用等方面受数字技术影响颇深,学生对数字教科书的理解存在被异化的风险。因而,基于理解取向的数字教科书研究需要以理解主体为本位,明确数字教科书知识选择标准;以教育逻辑为组织依循,把握数字教科书理解的整体性;以对话为基本方式,促进数字教科书的教学方式变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张华  
具有传统认识论思维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不具有可对话性,结果造成课堂师生交流的IRE模式。若从解释学的视域看,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则具有可对话性。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共同的可通约的"基础",而在于理解,具有问题优先性、持续循环性、游戏性等特征,其价值在于追求教育的创新性、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以及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理念的不断变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白金香  史成明  
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的观点经历了"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双主体说",这些观点都没有很好的诠释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反让研究者们陷入了混淆的境地。机体哲学视角下的"师生机体"突破了以上观点的缺陷,在指导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郑敏希  
提问是儿童哲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好的提问策略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儿童哲学既重视对苏格拉底诘问法的继承,也重视进一步的改良与创新,在李普曼等人的研究中提出了更为符合儿童经验特征的提问与探究方式。从儿童哲学对提问的研究可以看到,它试图建立起儿童提问与儿童思考之间的联系,而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同样关注提问与促进理解之间的本质关联,因此借由解释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对儿童哲学的提问活动产生为更深入的解读与思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长吉  陶丽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探讨,由于根植于实体思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思维困境和实践尴尬。从机体哲学的视角去考察"师生关系",意味着要以"师生机体"概念取代"师生关系"概念,回归教师和学生发展与共生的本性。对于师生来说,强化二者之间的信任,将师生身份作为一种"天职",进行个性化的交往,创造性地对待师生冲突,把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是建构师生机体应有的诉求。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辛继湘  唐泽霞  
教师的发展是一种融入教师生命的实践,离不开时间的绵延与经历的承载。在技术至上、效率至上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往往被"科学时间"所裹挟,这使教师生活沦为"无我化""制度化""平庸化"的存在,从而造成教师深层自我与表层自我的分离,导致意义感与自由的阙如。通过对科学时间局限的反思,发现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时间观给予教师发展以新的启示。基于对柏格森"真正时间"的理解,教师时间的重建与自我生命的发展需要从主体层面使教师拥有"反思的时间",唤醒自我觉知;从制度层面使教师获得"连续的时间",突破制度阻隔;从意义层面使教师享有"自由的时间",获得生命成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马玉学  王慧青  
早期分析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重视逻辑的语言分析,主张对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做到终极分析,对命题都有较为细致的分类,在命题如何与事实相符合的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感觉经验是最终的保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魏宏聚  
教学经验是教师日常话语与教师教育领域的关键词,重视教学经验是哲学思维变革的结果,特别是实用主义哲学对经验的重视、后现代哲学对默会知识、个体知识的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验、教学经验的价值。以实用主义的视野透视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支配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力量,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一贯做法,是中小学校校本研修的对象与核心媒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基础;但现实中教师教学经验的增长与利用处于原初经验状态,对教学经验概念化以发挥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具有迫切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宁殿霞  
21世纪的人类处在一个深度金融化的生存世界中,几乎所有财富都通过金融的运作进入流通领域,资本金融体系在最大化满足人类欲望的同时造成的不平等也史无前例。《21世纪资本论》用"财富=资本"揭示了资本金融化带来代际不平等的现实,然而作者用各国资本"头寸相等"遮蔽了头寸背后的资本与资源的双向流动机制,导致他只看到不平等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比皮凯蒂揭示的一国内部的富人和穷人之间因"承袭"带来的不平等更为惊心动魄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家内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平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琼  姚伟  
哲学解释学有关"理解"的理论阐释对我们反思当前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理解"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价的管理和控制倾向严重,评价标准忽视个体差异,评价过程中缺少真实的对话和交流,评价结果缺少全面的反馈和解释。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评价应彰显"理解"的意蕴,评价目标应定位于在"理解"中促进教师发展,评价标准应是评价双方达成的"理解"共识,评价过程应是主体间的对话,评价结果应是一种"理解"性阐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