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25)
2023(12757)
2022(10498)
2021(10020)
2020(7888)
2019(17360)
2018(16898)
2017(32356)
2016(17238)
2015(18812)
2014(17932)
2013(17344)
2012(15715)
2011(14305)
2010(14339)
2009(12925)
2008(12185)
2007(10357)
2006(8951)
2005(7324)
作者
(45838)
(38536)
(37991)
(36653)
(24013)
(18555)
(17309)
(14738)
(14496)
(13552)
(12999)
(12966)
(12141)
(11766)
(11653)
(11613)
(11594)
(11138)
(10897)
(10746)
(9373)
(9282)
(9083)
(8732)
(8673)
(8461)
(8412)
(8332)
(7732)
(7674)
学科
(60447)
经济(60374)
(43031)
管理(42613)
(30397)
企业(30397)
(30138)
方法(21050)
农业(20276)
中国(19031)
数学(18039)
数学方法(17767)
(17538)
业经(17255)
地方(16855)
(13893)
(13314)
(10195)
贸易(10189)
(10135)
银行(10119)
(10103)
(9769)
(9750)
金融(9745)
(9692)
理论(9624)
环境(9546)
(9276)
财务(9250)
机构
学院(226296)
大学(220476)
(85099)
经济(82984)
管理(82084)
研究(76727)
理学(70926)
理学院(69941)
管理学(68586)
管理学院(68126)
中国(57043)
科学(48429)
(48048)
(42735)
(40763)
(37374)
中心(36348)
业大(35124)
(34406)
研究所(34003)
(33162)
师范(32870)
农业(32340)
财经(31940)
北京(29608)
(28997)
(28598)
(27975)
师范大学(26262)
经济学(26094)
基金
项目(159839)
科学(126438)
研究(119743)
基金(114811)
(100102)
国家(99190)
科学基金(85325)
社会(76809)
社会科(72410)
社会科学(72392)
(64203)
基金项目(61458)
(54239)
教育(54127)
自然(53525)
自然科(52261)
自然科学(52248)
自然科学基金(51281)
编号(50043)
资助(43865)
成果(40209)
(36285)
重点(36155)
课题(34832)
(33845)
(33808)
国家社会(31762)
(31480)
创新(31455)
科研(30261)
期刊
(100132)
经济(100132)
研究(64499)
中国(47349)
(44794)
学报(36620)
科学(34276)
(31724)
农业(29534)
大学(28098)
教育(27425)
管理(27159)
学学(26440)
业经(20916)
(20832)
金融(20832)
技术(17261)
经济研究(15115)
财经(14591)
问题(13497)
(13401)
(12911)
(12670)
图书(12116)
资源(11203)
(11072)
科技(10719)
现代(10364)
农村(9908)
(9908)
共检索到332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世玉   何羽丰   陈语轲   丁涣茹   张云路  
“23·7”极端强降雨对北京西南部山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乡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损失较大。重构具有韧性特征的乡村公共空间,是科学推进受损乡村恢复重建和有效应对未来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但既有研究尚未系统提出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韧性重构的框架和路径。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揭示了平灾结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韧性特征内涵;其次,通过构建“双明确—双评估—双响应”乡村公共空间韧性重构的技术框架,明确参与主体和空间类型,并基于平时空间品质评估和灾时空间韧性评估,提出了宏观、中观、微观空间规划路径和应急管理响应机制;最后,以“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北京市灾后重建示范点房山区佛子庄村为例进行应用实践,以期为灾后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重构和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和实践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敏   曹蕾   杨学亮   张云路  
[目的]以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为研究区域,构建应对暴雨灾害的乡村生态空间韧性网络,并提出具体的生态空间要素优化策略,以期降低暴雨灾害及其带来的潜在生态威胁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方法]文章从水安全、地质灾害、生物保护3大方面,基于GIS水文分析、水量平衡计算及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应用,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建立了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考虑前期现状单一要素安全格局及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空间韧性网络,并针对生态空间要素提出具体优化措施。[结果]佛子庄乡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高、中、低安全3大区域分别约占52%、40%、8%,基于各大生态安全格局并结合各现状生态要素分布形成由“一带、多廊、五斑块、多节点”组成的乡村生态空间韧性网络,并针对重要的乡村生态空间要素(山体、水系、重要湖泊、湿地、农田、林地等)分别提出优化策略,最终构建了“现状情况分析及关键因子识别-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乡村生态空间韧性网络优化”的抵御暴雨灾害的乡村生态空间韧性网络路径。[结论]本研究深入探索了应对暴雨灾害的乡村生态空间韧性网络路径的构建方法,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不仅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加强了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推动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更在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保障乡村生态环境及居民生活安全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霞   姜群鸥   齐元静   张宝林  
为推进乡村分类发展,优化乡村发展模式,以大都市外围北京昌平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法和三维魔方法,进行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并基于双评价结果进行三类空间分区和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以打造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化绿色新城。结果表明:1)昌平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全区56.83%,分布在西部和北面地表植被覆盖为森林的广泛山区;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相对较小,占全区2.01%,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紧密交错分布在昌平平原中部;城镇建设适宜区占全区11.58%,占昌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4.43%。2)昌平区生态保护功能区、城镇建设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功能区,面积依次是1 076.47、181.61和87.96 km2,分别占全区80.12%、13.52%和6.55%。全区以生态保护功能区为主,且三类空间分区在镇域分布极不均匀。3)昌平中心集约提质区、科教文娱引领区、文旅康乐涵养区和城乡腹地承载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16%、15.96%、69.08%和9.29%。中心集约提质区主要包括城北街道、城南街道和南邵镇;科教文娱引领区主要包括百善镇、北七家镇、沙河镇和小汤山镇;文旅康乐涵养区主要包括阳坊镇、流村镇、南口镇、十三陵镇、延寿镇、崔村镇、兴寿镇;城乡腹地承载区主要包括东小口镇、回龙观镇、霍营街道、马池口镇和天通苑北街道等。本研究可为昌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夏陈红   马东辉   郭小东   王志涛   王威  
当代中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多种作用和影响,已进入高度风险的社会。作为风险社会形构的国土空间,其时空结构的形成必然蕴含着不断组构重建、互相融合的微观基础和机理。为了探索国土空间在不确定灾害事件影响下的自组织、自适应机制,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提供结构和过程双重耦合的路径图式,引入韧性概念的来源——适应性循环模型,对国土空间系统“突变—涌现—适应”的动力和非动力涨落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具备适灾韧性特征的国土空间系统转换为韧性规划语言,搭建适宜于多层级系统韧性升级的“吸收—适应—转变”框架,以揭示国土空间系统在单一适应周期内的涨落过程、不同适应周期之间的层级关系和上下联系,实现对国土空间风险运行演进过程的空间映射。为国土空间韧性防灾专项规划提供交叉视角和路径支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臧玲  王兵  
"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乡村发展中存在的村庄布局散乱、资源利用低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滞后、生态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的系统工程,是科学引导乡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加强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依据。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村庄点多量大、类型多样,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十分重要。基于对河南省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的归纳,总结了规划编制模式和基本特点,分析了存在的村庄分类不准确、村庄定位不合理、规划目标不务实、重点内容不突出、规划方法不接地气、乡村气息不浓郁等突出问题及原因,为提高村庄规划质量、服务村庄规划实施管理,提出了加强村庄问题研究、创新规划编制思路方法、统筹规划编制节奏、强化公众参与、加强规划编制队伍建设等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飞  段西  
本文与时俱进地确立"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农村规划内容框架,指出应从建设"两型社会"的角度,合理确定村庄性质与发展主题,并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赵村为例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规划策略,包括应基于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进行村庄经济发展规划;尊重环境的工程管线规划;公建设施的按需配套;提供多样化的户型,满足村庄经济发展对公建设施的弹性需求等。本文还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规划策略,包括基于调整用地的空间发展策略;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的面积,建设节约型新农村;因地制宜地共享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丽红  安祥生  
当前,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我国广大乡村地区仍存在着用地粗放低效、建设散乱无序、设施不足及"空心化"等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地区土地精细化管理,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势在必行。本文从乡村重构的理论出发,基于"三生"空间重构的视角明确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多规合一"的必要性,以及"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进行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并以汾阳市贾家庄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同类型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在规划内容、用地分类、空间管制和村民参与等方面总结了创新经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斌  杜姗姗  黄小兵  
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地编制村庄规划、促进村庄整治的顺利进行成为规划工作者面对的一道难题。本文以北京房山区石楼镇夏村为案例进行剖析,探讨公众参与架构下村庄规划的新思路,把公众参与从体现规划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手段变成规划决策的依据,使得村庄规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利于规划的顺利实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悦风  项铭涛  王梦婧  吴次芳  
新形势下城市巨系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风险与未知扰动,要求安全防灾规划从目标对象、战略定位、技术手段与规划理念等方面做出适应调整,通过韧性城市建设引领区域安全稳定发展。对韧性城市的概念起源、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结合我国"多规合一"后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层级类型、流程形式与公共治理进行认识与思考;并从深化韧性城市的理论构建与机理研究、转变规划编制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流程、完善韧性实践中的规划传导和尺度治理、关注韧性建设中的基层治理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韧性规划的实践路径展望,力求有序推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代化治理建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超  
新时代城市规划正在从工程建设转向空间治理,公共空间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公私利益博弈和空间事务集中的糅合体,是聚焦规划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领域。通过回溯城市治理的“空间性”及公共空间对于社会生产与社会治理的核心意义,阐明公共空间已成为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空间治理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规划手段之间的关联机理,从而提出公共空间规划模式治理化转型的四方面要点。最后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在地实践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公共空间治理的规划设计方法论,以期发现改良以往技术弊端和盲点的可能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兆凯  
在从理论上厘清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影响要素、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农业产业化规划的基本路径。并以成都市总工会返乡农民工万亩创业园规划为例,进行农业产业化模式及规划的实践探索。以期提供一种思路,为推进我国西部灾后重建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与决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靳亦冰  王军  
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陕西省南部受到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宁强县和略阳县,灾后重建任务十分艰巨。面对社会各界的支援,灾后村庄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何在灾后全方位地营建乡村社区,并充分体现其地域特色,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地震灾后重建,不仅要考虑房屋建筑等生活空间的营建,还应统筹和规划考虑农村主导产业的生产恢复与技术提升,更新产业结构,以及建设新的循环农业模式。为此针对陕南地震灾后乡村现状,选取宁强县受灾最严重的广坪镇骆家嘴村为例,提出应结合该地区地域特点、产业结构和农村社会发展现状,从村庄规划及建设发展模式开发与新型民居示范等方面营建绿色乡村社区,探索灾后绿色乡村营建策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狄洋  李瑞芬  李书瑜  王梦圆  郑怡坦  郭瑞玮  
文章基于北京市怀柔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采用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才建设、组织机构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方式、筹资方式及盈余分配方式七大方面分析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剖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夏支平  
战略性重建,是一种不同于恢复性重建的新思路,战略性重建不是简单的还原式的复兴,而是以灾害为契机,因地制宜,着眼长远,使灾区获得一次再创造机会。战略性重建要求灾区乡村重建应当有前瞻性、预见性、全面性、整合性和规划性。灾区乡村重建是一个理性决策的动态过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果  王沛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诞生于灾后重建这一特殊背景之下,与常规规划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汶川县12个乡镇的灾后重建规划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分析中的KJ法,逐步解析KJ法应用步骤,得到灾后重建规划的整体结构图。通过将其与常规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灾后重建规划在规划内容和应对上位规划方式两方面的特征,并对未来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提出借鉴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