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94)
2023(19294)
2022(16707)
2021(15408)
2020(13227)
2019(30268)
2018(29888)
2017(57265)
2016(31332)
2015(35166)
2014(35169)
2013(34734)
2012(31877)
2011(28944)
2010(28831)
2009(26570)
2008(25867)
2007(22927)
2006(19804)
2005(17273)
作者
(93549)
(78564)
(77789)
(74159)
(49718)
(37865)
(35405)
(30914)
(29592)
(27648)
(26470)
(26299)
(24952)
(24568)
(24322)
(24174)
(24039)
(23285)
(22512)
(22371)
(19734)
(19137)
(19023)
(17802)
(17761)
(17306)
(17293)
(17240)
(15982)
(15570)
学科
(137715)
经济(137573)
管理(88731)
(83796)
(68797)
企业(68797)
方法(61055)
数学(53640)
数学方法(52984)
(33899)
(33887)
中国(31880)
(30471)
业经(28577)
地方(28148)
(23409)
贸易(23400)
农业(23100)
(22641)
(21975)
(20764)
财务(20682)
财务管理(20636)
理论(19815)
(19696)
环境(19670)
企业财务(19525)
技术(18848)
(18157)
银行(18073)
机构
大学(452672)
学院(451094)
(183964)
经济(180163)
管理(174921)
研究(153570)
理学(152407)
理学院(150690)
管理学(147781)
管理学院(147001)
中国(111828)
科学(98778)
(95217)
(81897)
(81059)
(79071)
业大(73222)
研究所(72704)
中心(69679)
财经(65827)
(64975)
农业(64961)
(59840)
北京(59560)
(57494)
师范(56782)
经济学(55989)
(55053)
(52316)
经济学院(50403)
基金
项目(312724)
科学(243228)
基金(226193)
研究(219631)
(200337)
国家(198717)
科学基金(168917)
社会(137729)
社会科(130510)
社会科学(130473)
(122828)
基金项目(120165)
自然(112951)
自然科(110319)
自然科学(110284)
自然科学基金(108282)
(103719)
教育(100651)
资助(93969)
编号(88105)
重点(70433)
成果(70381)
(67853)
(66509)
(64334)
科研(60937)
课题(60516)
创新(60184)
计划(59193)
大学(57672)
期刊
(197520)
经济(197520)
研究(126201)
学报(80469)
中国(78177)
(73634)
科学(69675)
(62158)
管理(62116)
大学(59250)
学学(56398)
农业(50408)
教育(41702)
技术(38768)
(34774)
金融(34774)
经济研究(32732)
财经(32191)
业经(31403)
(27588)
(26171)
问题(25610)
技术经济(22748)
(22562)
科技(21957)
统计(21821)
图书(21760)
理论(20649)
业大(20607)
商业(20251)
共检索到643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兰品   王姗姗  
数字革命催生的平台经济以强大的就业效应重塑劳动力就业形态和收入分配机制,为缩小性别收入差距带来契机。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平台经济发展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善女性就业条件、削弱女性家庭责任限制、便利女性就业搜寻及提升女性人力资本,平台经济提高了女性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给女性劳动者带来比男性更大幅度的收入增长,从而缩小性别收入差距;性别收入差距缩小效果对已婚、中低技能、受雇型及服务行业的劳动者群体更为明显;当今劳动力市场上禀赋收益率差异(性别歧视)依然是性别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来源,女性具备的平台经济接入优势和回报率优势都对性别收入差距起到收敛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董志强   彭娟   刘善仕  
数字平台和灵工经济兴起,引发了人们对新就业形态下性别收入差距的关注和忧虑。本文以独特的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平台灵工经济中的性别收入差距状况。研究发现:在灵工经济中,性别仍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女性/男性月收入比为85%,较传统就业有所改善;即使控制个人特征、工作特征等可观察因素后,性别收入差距仍然存在;灵工经济中少部分职业(网约车服务、配送服务、在线教育)存在一定的职业分隔,但灵工女性不再集中于低收入工作,传统就业的“职业拥挤假说”不再成立;绝大部分性别收入差距来自职业内因素,职业分隔对收入差距影响非常有限;收入差距大部分来自可观察因素,不可观察因素对差距的贡献小于传统就业情形,意味着隐性的性别歧视减少;女性更厌恶算法控制、更偏好工作灵活性、工作更孤立而更少职业社交,是影响性别收入差距的新因素。总体而言,灵工经济中性别收入差距较传统工薪就业有所改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迟巍  
本文利用三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研究在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里性别收入差距的程度以及成因。研究发现在1980年代,性别收入差距程度较小并且在各个收入水平上类似。而到了1990年代以后,性别收入差距的程度有所扩大并且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里。本文还发现在低收入群体里较大的性别收入差距主要是由性别歧视造成的。本文由此建议社会更加关注低学历、低收入的女性劳动者,保护她们的权利,该群体是劳动力市场上最弱势的群体。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毛宇飞  曾湘泉  胡文馨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减小性别工资差距带来了新的可能。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文章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及偏好对性别工资的影响作用,利用RIF回归分解的方法分析了互联网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使用互联网促进了性别工资的增长,并且对于不同婚姻状况、年龄和学历的就业者而言,这种影响作用存在差异;第二,上网时长与性别工资之间呈"倒U形"关系,并且男性无论在家还是在工作场所上网,均对工资有正向影响,而女性在工作场所上网对工资有显著影响;第三,利用网络收发邮件和信息获取能够提高男性工资,但娱乐游戏会减小男性工资,而上网专业学习能够提高女性工资;第四,使用互联网能够减小低收入层和中高收入层就业者的性别工资差距,但却加大了高收入层就业者的性别工资差距。据此文章建议,为减小性别工资差距,不仅要强化网络建设和扩大教育培训,增加女性互联网使用率和使用技能,而且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升级产业结构,减小职业性别隔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慧敏   薛启航   魏建  
缩小收入差距、释放“性别红利”,对于家庭福利改善以及共同富裕实现都至关重要。通过构建测度数字经济的指标体系,结合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从母职惩罚角度检验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缩小性别收入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缓解母职惩罚,帮助母亲群体增强工作的稳定性和便利性并促进她们的就业参与,从而提高女性收入、缩小性别收入差距。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宁   李明真   李达   王永路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重塑行业内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群体的“技能-技术”匹配关系和收入分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探讨其内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进步扩大了行业中的性别工资差距,但使整体工资水平趋于上升;(2)技术进步使低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缩小,但却扩大了高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3)制造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教育程度、行业内性别偏好、女性精细化能力优势及低技能工作对体力技能需求下降的方式影响性别工资差距。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长安  苏丽锋  李芳  
选取中国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了描述经济稳定增长状态的经济稳定偏离指数,并运用Johansen协整理论和VECM模型,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明显。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即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时,经济增长将趋于更加稳定,并且还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短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将加剧经济增长的波动而出现不稳定状况。这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稳定的冲击作用在总体上可能呈现倒"U"型关系。上述发现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奇峰  苏群  
基于CFPS(2010)数据,实证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和RIF回归分解法测度了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子代收入的提高,且对城镇的收入边际效应大于农村;(2)政策允许家庭生育数量越多,越不利于农村家庭子代收入的提高,家庭一旦超生则会显著降低子代收入,而且相对于农村家庭子代而言,城镇家庭超生对子代收入的负向影响更大;(3)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力呈现出U型特征,对低、高收入群体的影响较大,而对中等收入人群的城乡收入差距贡献相对较小,其中政策允许生育胎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应统筹全局、因地制宜、奖惩兼施,以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子女的教育质量,促使城乡居民生育率和人力资本水平趋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佳钦   阳杨   高媛  
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各地区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平台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效应评估。结果发现:平台经济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南方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更加明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农村创业就业是平台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渠道;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政府合理干预能够强化平台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平台经济、农村创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理,对改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探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冯素玲   熊龙婷   房孝宇  
在数字经济深刻影响劳动力收入分配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性别收入分配随之发生改变,性别工资差距呈现新特征。从理论层面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14—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了性别工资差距,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和平台经济效应来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更有助于缩小低工资收入、低技能和农业户籍的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申云  朱玉芳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检验了社会经济地位和基尼系数对个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个人的健康水平,而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造成个人自评健康水平的下降。基尼系数每扩大1个标准差,其对个人自评健康水平负面影响的概率将提高16.8%。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减缓收入差距扩大对个人健康状况的不利影响。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也表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对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在2010~2012年间呈逐年依次显著下降的趋势。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地区农民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能够更好地提升个人的自评健康水平,而且对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负面影响所起到的缓冲作用也更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申云  朱玉芳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检验了社会经济地位和基尼系数对个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个人的健康水平,而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造成个人自评健康水平的下降。基尼系数每扩大1个标准差,其对个人自评健康水平负面影响的概率将提高16.8%。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减缓收入差距扩大对个人健康状况的不利影响。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也表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对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在20102012年间呈逐年依次显著下降的趋势。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地区农民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阳杨   郭佳钦   江玲玲  
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平台经济通过就业吸纳效应和创业激励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就业结构在其中所起的门槛作用,并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平台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平台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变化趋势,教育资源的丰富有助于调节这一趋势;目前多数省份还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平台经济通过就业吸纳效应和创业激励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业层面和技能层面就业结构能够强化平台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建  
文章使用“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JSNET2021)调查数据,考察了职业流动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职业流动通过“机会差异”和“回报差异”两个关键渠道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距。在机会差异方面,由于体制分割形成的流动机会不均衡分布以及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女性跨体制流动的几率明显低于男性,这限制了女性进入市场体系并获得高收入的机会;在回报差异方面,职业流动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对女性效果甚微,但对男性大有裨益。这一过程主要涉及两种差异化机制:一是收入溢价机制,即部门内部流动以及由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跨部门流动大大增加了男性收入,但这些流动对女性收入增长的效果十分有限;二是收入惩罚机制,体制外向体制内的跨部门流动增加了男性收入,却降低了女性收入。职业流动过程所引发的性别收入差距及其分异效应,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不平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耿蕊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收入分配对消费、创新等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韧性的水平。研究收入差距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有益于增强经济应对风险时的预防、抵抗、恢复以及创造新增长路径能力。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对经济韧性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京津冀三地为样本,选取反映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与城乡收入比作为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数据研究收入差距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发现不论地区收入差距还是城乡收入差距均对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