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73)
- 2023(10227)
- 2022(8616)
- 2021(7769)
- 2020(6199)
- 2019(14175)
- 2018(13947)
- 2017(25811)
- 2016(13960)
- 2015(15387)
- 2014(15468)
- 2013(15635)
- 2012(15169)
- 2011(14386)
- 2010(14909)
- 2009(13674)
- 2008(13357)
- 2007(11997)
- 2006(11240)
- 2005(10507)
- 学科
- 济(85052)
- 经济(84978)
- 管理(33554)
- 业(32039)
- 地方(27088)
- 方法(24250)
- 中国(23515)
- 企(22804)
- 企业(22804)
- 数学(20914)
- 数学方法(20703)
- 农(19580)
- 业经(17431)
- 学(16944)
- 地方经济(16527)
- 农业(14082)
- 融(12806)
- 金融(12805)
- 发(12591)
- 贸(12291)
- 贸易(12278)
- 环境(11825)
- 制(11783)
- 财(11716)
- 银(11654)
- 易(11645)
- 银行(11632)
- 行(11438)
- 和(10009)
- 产业(9673)
- 机构
- 学院(213342)
- 大学(212864)
- 济(97928)
- 经济(96046)
- 研究(86879)
- 管理(73305)
- 中国(64620)
- 理学(61497)
- 理学院(60575)
- 管理学(59426)
- 管理学院(59015)
- 科学(52753)
- 京(47111)
- 所(46188)
- 财(42115)
- 研究所(41829)
- 农(38288)
- 中心(37233)
- 江(34099)
- 财经(32624)
- 经济学(31570)
- 范(31461)
- 师范(31133)
- 院(30902)
- 北京(30680)
- 业大(30000)
- 农业(29660)
- 经(29411)
- 经济学院(28027)
- 州(27318)
- 基金
- 项目(135812)
- 科学(106395)
- 研究(98213)
- 基金(97373)
- 家(86143)
- 国家(85457)
- 科学基金(71297)
- 社会(64048)
- 社会科(60703)
- 社会科学(60691)
- 省(53168)
- 基金项目(50767)
- 划(44841)
- 自然(43994)
- 教育(43632)
- 自然科(42930)
- 自然科学(42917)
- 自然科学基金(42114)
- 资助(39832)
- 编号(38019)
- 发(36444)
- 重点(31846)
- 成果(31823)
- 发展(29485)
- 部(29483)
- 展(28992)
- 课题(28316)
- 创(27529)
- 国家社会(27268)
- 创新(25956)
- 期刊
- 济(123630)
- 经济(123630)
- 研究(72181)
- 中国(48334)
- 农(36521)
- 学报(34322)
- 科学(32990)
- 管理(29943)
- 财(29789)
- 大学(25647)
- 农业(25079)
- 学学(24232)
- 教育(23019)
- 融(22975)
- 金融(22975)
- 经济研究(20825)
- 技术(19113)
- 业经(18877)
- 财经(16947)
- 问题(15723)
- 经(14892)
- 业(13161)
- 世界(12391)
- 贸(12079)
- 技术经济(12008)
- 国际(11376)
- 资源(11078)
- 统计(10933)
- 商业(10552)
- 经济问题(10040)
共检索到348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杰 刘传明
平台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经济高质量运行目标的达成。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之上,围绕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等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上升,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异呈“N+V”型的变化趋势;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内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内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表现为东-西差异最大、中-西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是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异、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相对较小;考察期内的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两极化或多极化趋势明显。
关键词:
平台经济 地区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杰 李卫东 张杰斐 刘文杰
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划分超大和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种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组别,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分析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结果显示,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趋势,但城市之间的绝对差异有所扩大;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不同程度地减弱,造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首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收敛趋势。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钟水映 李强谊 肖攀
本文利用1997~2014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Arc GIS技术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空间格局分析,同时将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与非参数估计方法相结合,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表明,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现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和地区间差距是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2)Kernel密度估计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有部分省份保险业发展速度较快,但部分省份保险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并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谦 董艳玲
研究目标:测度1993~2015年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经济实虚结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方法: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探究实体经济总量及经济实虚结构的地区差异,并使用核密度估计研究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及经济实虚结构均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两者总体差异均呈递增趋势,且区域间差异均为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东中西实体经济总量均呈多极化趋势,东北则呈两极分化,经济实虚结构极化趋势则不显著。研究创新:揭示实体经济总量和经济实虚结构地区差异及其来源,并进行动态演进分析。研究价值:把脉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实虚结构现状,为解决实虚结构失衡提供现实依据,为缩小地区间实体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四大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艳丽 江润泽 刘嘉卿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对2010~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Markov链分析法、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揭示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地区差异,研究发现:2010~2020年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以年均3.72%的增长速度稳步上升,各地级市表现出由低质量水平向高质量水平转移的动态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正向空间聚集为特征的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既存在向更高等级转移的可能性,又具有一定的向下转移风险,且邻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越高,其空间溢出效应越大;东北地区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主要来源是组内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水映 李强谊 肖攀
文章采用了Dagum基尼系数与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中国1997—2013年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并且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显示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演变态势,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几乎不明显,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演变态势。核密度估计表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态势,总体呈扩大态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传明 尹秀 王林杉
本文利用"腾讯互联网+"数字经济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长中游以及成渝这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运用Kernel核密度和空间Markov链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呈逐渐下降趋势,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城市群间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Kernel核密度存在多峰现象,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邻近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化趋势,对持续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技术分析其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全国及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表现出“东高、东北次之、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先扩散后集聚;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其余区域均稳步上升且无极化现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科学有效测度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是响应国家科技战略的有益尝试。运用熵权法,从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生产应用4个维度测度2003—2018年中国省际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对其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属于人工智能发展领跑者,山东、辽宁、天津、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福建属于追赶者,其余省份属于落后者;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东—西、东—中、东—东北差异是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差异和西部地区内差异为次要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可以分为2003—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4年和2015—2018年4个阶段;考察期内,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扩展效应,东北地区呈现出两极分化效应,中部地区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相当,西部地区呈现出多极化效应。结论可为健全科技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为研究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供实证数据,为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优势提供政策依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魏守华 方聪波
基于1990-2017年中国25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首位城市集中度和首位/次位城市规模比两个指标测度城市首位度的演变特征,并计量检验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中心分布的影响。统计描述显示,中国省区的城市首位度呈分化特征,内陆省区"一城独大"且首位度偏高、沿海省区"双城记"而首位度相对合理。计量结果发现,城市首位度受经济发展水平倒U型影响,与政治中心分布集中度正相关,还受表征区域特征的城镇总人口、国土面积和对外开放度的影响。计量结果还表明,沿海省区相对合理的城市首位度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率先超越临界值、多政治中心分布等因素影响,而内陆省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达到临界值、单一政治中心分布等因素而城市首位度高。这一结果有助于解释中国省区城市首位度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在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政策启示是省级政府应科学认识城市首位度,不必千篇一律地追求过高的城市首位度,避免"一城独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光峰涛 卢晓丹 邓雅婷
文章在构建经济内循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6—2020年经济内循环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探究了我国经济内循环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并进一步通过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了经济内循环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虽然我国经济内循环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但呈明显上升趋势;经济内循环发展水平的空间异质性明显,大体呈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经济内循环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中低水平地区和中高水平地区更易发生俱乐部趋同效应。
关键词:
经济内循环 耦合协调度 空间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建国 李悦
为更好地对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开展定量分析,文章从4个维度选取13个指标,对我国30个省份2011—2021年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核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对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全国层面,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区域层面,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地区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高于全国水平,地区整体水平提升速度快、差距小;中部地区稳步提升,极化现象明显缓和;西部地区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扩大。(3)不同发展水平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同时,邻近省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本省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跃迁。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炳南 王宇 张浩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收敛性。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格局,东部城市群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群总体的相对差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主要来源是群间差异,而群内差异的贡献率最小;各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延展性和极化特征;十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关中、山东半岛和北部湾城市群存在σ收敛,同时所有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岳昌君
本文运用基尼 (Gini)系数的方法对我国省际之间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 ,从经济地理、公共财政、城市化 ,以及劳动力要素的流动等方面讨论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关键词:
地区差异 城市化 教育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