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70)
- 2023(12982)
- 2022(10884)
- 2021(9944)
- 2020(8135)
- 2019(18367)
- 2018(18272)
- 2017(35398)
- 2016(18809)
- 2015(20908)
- 2014(20693)
- 2013(20838)
- 2012(19799)
- 2011(18398)
- 2010(18772)
- 2009(17633)
- 2008(17016)
- 2007(15354)
- 2006(14183)
- 2005(13111)
- 学科
- 济(102019)
- 经济(101924)
- 管理(51431)
- 业(50533)
- 企(36843)
- 企业(36843)
- 方法(34868)
- 数学(30932)
- 数学方法(30781)
- 中国(30241)
- 地方(26306)
- 农(25967)
- 业经(20646)
- 财(18930)
- 贸(18463)
- 贸易(18449)
- 学(18071)
- 农业(18024)
- 易(17814)
- 制(17610)
- 银(16204)
- 银行(16153)
- 地方经济(16082)
- 行(15680)
- 融(15573)
- 金融(15573)
- 环境(14190)
- 发(13738)
- 技术(12589)
- 产业(12051)
- 机构
- 大学(284254)
- 学院(284058)
- 济(130972)
- 经济(128569)
- 研究(104973)
- 管理(104328)
- 理学(89025)
- 理学院(87946)
- 管理学(86656)
- 管理学院(86144)
- 中国(80276)
- 科学(62014)
- 京(60448)
- 财(58719)
- 所(54500)
- 农(51199)
- 研究所(49098)
- 财经(46266)
- 中心(45834)
- 江(42781)
- 业大(42008)
- 经(41961)
- 经济学(41616)
- 农业(40141)
- 北京(39015)
- 经济学院(37301)
- 范(37010)
- 院(36862)
- 师范(36550)
- 财经大学(34174)
- 基金
- 项目(179576)
- 科学(140742)
- 基金(130260)
- 研究(128499)
- 家(114767)
- 国家(113763)
- 科学基金(95807)
- 社会(85221)
- 社会科(80906)
- 社会科学(80887)
- 省(69709)
- 基金项目(68815)
- 自然(60116)
- 划(58848)
- 自然科(58688)
- 自然科学(58668)
- 自然科学基金(57634)
- 教育(57493)
- 资助(52911)
- 编号(49924)
- 发(44408)
- 成果(40680)
- 重点(40585)
- 部(39726)
- 创(37118)
- 国家社会(35743)
- 发展(35524)
- 课题(35429)
- 展(34996)
- 创新(34815)
- 期刊
- 济(155251)
- 经济(155251)
- 研究(90988)
- 中国(59611)
- 农(47200)
- 学报(45463)
- 财(41855)
- 科学(41791)
- 管理(40593)
- 大学(34074)
- 学学(32493)
- 农业(31824)
- 融(31287)
- 金融(31287)
- 经济研究(26707)
- 教育(25576)
- 业经(25076)
- 财经(23914)
- 技术(23476)
- 问题(20838)
- 经(20738)
- 贸(16914)
- 业(16192)
- 技术经济(15666)
- 商业(15429)
- 国际(15294)
- 世界(14312)
- 统计(13430)
- 理论(13336)
- 现代(12939)
共检索到445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文珍 李文静
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和挑战。面对平台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冲击,立法和政策层面应当谋定而后动,要加快制定《劳动基准法》,为各种形式下从事劳动交换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劳动保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利用平台经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创新工会工作方式。
关键词:
平台经济 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劳动权益保障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文珍 李文静
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和挑战。面对平台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冲击,立法和政策层面应当谋定而后动,要加快制定《劳动基准法》,为各种形式下从事劳动交换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劳动保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利用平台经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创新工会工作方式。
关键词:
平台经济 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劳动权益保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平利
文章选取2001~2012年的相关统计年鉴面板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会组建情况等宏观因素对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会导致集体劳动关系趋于缓和,集体争议案件发生频率的减少,城镇化、失业率的增加会导致集体劳动关系紧张,增加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
关键词:
集体 劳动争议 劳动关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高文书 周灵灵
一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劳动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会员大会于2016年5月15日在北京京西宾馆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的研究机构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近百所高校约400位嘉宾和会员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劳动学会、中国人口学会、中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文华 何翘楚
互联网平台创造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共生生态系统,吸纳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分享其集群效应。这就从根本上消解了集体劳动关系的对抗基础,形成互利共生性的劳动关系。并且,信息鸿沟导致劳动者的分化,引起劳动关系结构的分层。为此,我国原有的旨在化解劳资冲突的集体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应进行变革。在协调主体上,应将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下的平台自治;在协调对象上,应将面向劳动者集体的整体协调转向适用于劳动者两极分化的分层治理;在协调方式上,应将工会领导下的集体协商转向更具民主性的双轨协商。
关键词:
平台经济 劳动关系 去集体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熊健益 丛日玉
我国劳动力对经济发展而言,其生产率高于资本,因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逐渐变小)。据测算,我国2013年以前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2015年以后劳动力又会供不应求。所以,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2014年前后应采用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来充分满足劳动力就业的要求。
关键词:
就业弹性 年龄移算法 劳动力需求与供给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高帆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视作是一个劳动剩余逐渐消减的过程,但是人们对于劳动剩余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传统的劳动剩余理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将劳动剩余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则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出发将劳动剩余视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我们利用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提出了有关劳动剩余经济的几个命题,揭示了劳动剩余对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的两种均衡,解释了其决定性的因素是交易效率和对土地的依附程度。我国改革以来的经济格局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本文的结论。
关键词:
劳动剩余 分工演进 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程延园
一、劳动争议现状分析和考察 1.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的数量及成功处理争议数量逐年减少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选择先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经调解不成,再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选择直接向仲裁委员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巩丽霞
文章认为,目前劳动者低工资状况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性驱动力难以有效形成。因为过低的薪酬直接制约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及对企业的认同,无法形成有创新的驱动力。推进工资形成机制的理性变革,并在业已初见成效的对传统产业的产能控制和行业整合的背景下,显然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文章提出,在合理考量地方经济承受能力、企业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制度规则的完善,建立起劳动者工资水平随经济增长及其他有关因素变化而相应协调、合理、持续增长的制度化的运行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命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智勇 苏宗沛
构造了"劳动力负荷"相关因子模型,并通过相关数量分析研究,认为东亚经济的蓬勃发展归功于劳动力的释放,然而老年负荷和儿童负荷的影响作用不一样。收入增加因素、劳动力供给因素、公共财政机制等多种因素使得东亚人口劳动力的负荷运转有所减缓;但以后的劳动力负荷是未知数,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也会造成冲击。
关键词:
东南亚经济发展 劳动力负荷 年龄构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萍华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锐敏 沈坤荣
平台经济的兴起伴随着发展不平衡的挑战。文章在构建平台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13—2022年中国行业—地区层面数据探讨平台经济发展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发展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呈“倒U”型特征,但目前仍未跨越拐点。机制分析表明,平台经济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行业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平台经济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比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更大;对信息传输、教育、科学研究等行业的工资水平影响效应显著为正;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其影响效应显著为正。进一步分析发现,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交易水平对行业工资差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平台经济的作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佳钦 阳杨 高媛
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各地区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平台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效应评估。结果发现:平台经济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南方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更加明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农村创业就业是平台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渠道;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政府合理干预能够强化平台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平台经济、农村创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理,对改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探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薛继亮 杜凤莲
本文利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测度了非公经济的马尔萨斯指数、边际技术替代率、产出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和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等指标,结果发现:我国非公经济发展有动力以劳动来替代资本,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非公经济的就业速度明显快于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的速度和能力。保证非公经济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还需要宽松活跃的政策环境和充分优化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非公经济 劳动力市场 马尔萨斯指数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珺
劳动力由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的转移既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结果,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这已为许多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所证明,然而,如何实证性地衡量劳动力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呢?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推动力的程度是否有所变化呢?这些问题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