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8)
2023(9441)
2022(7936)
2021(7089)
2020(5662)
2019(12688)
2018(12572)
2017(24476)
2016(12575)
2015(14140)
2014(14276)
2013(14200)
2012(13379)
2011(12405)
2010(12977)
2009(11962)
2008(11294)
2007(10330)
2006(9634)
2005(8868)
作者
(36484)
(30669)
(30637)
(29110)
(19989)
(14326)
(13988)
(11743)
(11720)
(11133)
(10620)
(10138)
(10015)
(9791)
(9589)
(9529)
(9323)
(8827)
(8820)
(8810)
(7934)
(7380)
(7325)
(7067)
(7052)
(6990)
(6668)
(6550)
(6303)
(5885)
学科
(72522)
经济(72468)
管理(38303)
(35429)
(25130)
企业(25130)
方法(21545)
地方(19135)
数学(19043)
数学方法(18839)
中国(17345)
(16214)
业经(14248)
地方经济(12923)
(12650)
(12124)
贸易(12113)
(11937)
(11886)
(11642)
农业(11023)
(10464)
(9742)
银行(9737)
(9598)
金融(9598)
(9510)
环境(9390)
产业(8326)
及其(8313)
机构
学院(189349)
大学(187152)
(91277)
经济(89375)
管理(72363)
研究(66458)
理学(61340)
理学院(60695)
管理学(59776)
管理学院(59417)
中国(51969)
(40775)
(38258)
科学(36128)
(32856)
财经(31261)
中心(30149)
(29771)
研究所(29190)
经济学(28668)
(28195)
(25575)
经济学院(25310)
北京(24606)
(24339)
师范(24105)
(23698)
(23660)
业大(22779)
财经大学(22739)
基金
项目(117365)
科学(93140)
研究(89424)
基金(84984)
(72070)
国家(71418)
科学基金(62168)
社会(59309)
社会科(56207)
社会科学(56195)
(45483)
基金项目(43523)
教育(40227)
自然(37330)
(36938)
自然科(36499)
自然科学(36490)
编号(36473)
自然科学基金(35817)
资助(35095)
成果(30260)
(27088)
重点(25883)
(25809)
课题(25406)
国家社会(24730)
(23976)
发展(22865)
教育部(22770)
人文(22510)
期刊
(115193)
经济(115193)
研究(63085)
中国(38674)
管理(30522)
(29483)
(23323)
学报(22472)
科学(22138)
(21362)
金融(21362)
经济研究(20444)
技术(18808)
大学(18309)
教育(17860)
业经(17574)
学学(17040)
财经(16193)
农业(15662)
(14177)
问题(13447)
(11620)
图书(11572)
技术经济(10938)
商业(10937)
国际(10257)
统计(9849)
世界(9823)
(9277)
现代(9063)
共检索到305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加需求的内生动力,应紧紧围绕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来展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我国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接近商品消费,并呈现消费分级、需求渐趋理性的趋势。在围绕到店消费的信息服务形成完整闭环的大背景下,数字化平台已然成为承载品质生活与理性购买决策的载体。平台通过增进服务供需匹配扩大了贸易范围,通过增加新业态和新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供给方透过数字生态系统挖掘服务消费潜力。为此,应从监管方式转型、生态体系打造、助力开放式创新、治理虚假评论等方面入手,推动平台经济成为驱动消费的长效动力,促使其更好地发挥畅通服务消费内循环的重要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世贵  许玉久  秦国伟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助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农业农村数字化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动能。农业农村数字化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实质是以数字化建设为实践起点,以政策资源引导为契机,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从而对传统城乡间产品流动和要素配置进行系统性调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在于产品循环和要素循环。需从投资引导、人才保障、财政配套、人员素质、完善机制等方面探索农业农村数字化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路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杜庆昊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可见,畅通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经济循环体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从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经济分析框架看,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关键是找准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的"催化剂"。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翟方明  丁一  
分析平台经济理论和"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实践效果,反思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是精准扶贫成功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本文结合平台经济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现状,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提出人才培养提高贫困户嵌入能力、政府支持发挥传递和衔接作用、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应对优胜劣汰的路径选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小月   余斌   王彬燕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工程。论文从供需关系、产业链接、要素流动和循环载体4个维度解析城乡经济循环内涵、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以2010—2020年为研究期、江汉平原为案例区,综合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揭示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寻其畅通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水平较低但持续非均衡增长,城乡经济循环综合指数及供需关系、产业链接、要素流动和循环载体4个分维度指数分别从0.2164、0.0616、0.0534、0.0641和0.0373增长到0.4095、0.1308、0.0850、0.0990和0.0947,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92%、11.24%、5.93%、5.45%和15.35%。(2)同期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总体呈低水平聚集、区域差异小幅增大,空间变异系数由0.2055增长为0.2126。城乡经济循环供需关系和循环载体分维指数高值区逐渐向主要交通干线及沿线城市地区聚集、空间变异系数分别由0.3166、0.5665减小到0.2636、0.4705,但产业链接和要素流动空间分布特征不甚显著。(3)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障碍度呈逐年下降态势,分维度障碍度排序为产业链接(28.20%)>循环载体(27.89%)>要素流动(23.98%)>供需关系(19.93%),分指标障碍度排序前四为夜间灯光指数(11.23%)>建成区面积比例(10.79%)>单位GDP农业服务业产值(10.65%)>单位GDP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82%)。(4)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畅通优化可分为单一障碍型、双重障碍型和三重障碍型等3种类型6个分区,根据各区不同障碍类型分别提出针对性城乡经济循环畅通优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城乡经济循环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戴翔   华笑烨  
本文基于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和空间莫兰指数等进行的特征事实分析发现,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引入出口产品质量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分析得出,内循环畅通不仅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直接效应,而且省际循环畅通水平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而对出口产品质量产生间接影响。在创新性地对省内和省际循环畅通水平进行科学有效测度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省内和省际循环畅通水平对出口产品质量起到显著提升作用的同时,省际循环畅通还表现出显著的出口产品质量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以市场分割作为省际循环畅通表征变量的进一步分析中也得到了证实。此外,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省际循环畅通水平的出口产品质量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大规模省市最为显著。本研究对于畅通内循环进而更好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探寻贸易强国之路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沈建光   朱太辉  
<正>为了更好地释放数字消费金融对消费全面恢复的推动作用,建议综合发力,推动数字新型消费金融快速发展202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消费持续恢复,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4.8%,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不同城市、不同人群、不同渠道、不同品类消费的恢复并不均衡,金融支持消费增长还面临着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消费场景和信贷服务循环不畅的制约。
关键词: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肖亮  王家玮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关联畅通和经济良性循环流转,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处于核心环节,是衔接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桥梁和纽带,在破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及堵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着眼畅通双循环,构建了“四功能打造、六化转型、五体系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逻辑模型,提出了现代流通体系在实现更高水平生产与消费循环、更高质量城市与农村循环、更高层次内外贸市场循环、更加协调跨区域市场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信息传导、结构牵引、要素优化和科技创新四大功能出发,阐述了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双循环的内在机理及关键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愈泽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金融系统不断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普惠金融受益群体持续扩展,在量增、面扩、价降、提质四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急需更多金融资源的支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深化市场分工合作和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数字经济正以数字和信息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重塑传统经济发展格局,势必会对国内大循环产生深刻影响。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撬动消费需求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两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呈现出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创新创业是数字经济促进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据此,应因地制宜地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以数字经济带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多元化数字市场消费格局,共同助力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子洋  宋冬林  谢文帅  
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减少碳排和增加碳汇两种基本途径,归根结底则是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逻辑主线,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能够以数据生产要素推动生产方式低碳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数字科技革命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绿色低碳价值。实践中,为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助力作用,应当深化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推进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化发展;健全有效市场机制,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夯实数字经济助力低碳发展的政策基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开钊  赵慧娟  
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着力打通国民经济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诸环节,作为流通经济重要业态形式的商品市场,上接供给下联需求,有助于配置国内外市场资源,提高供给效率,增强需求动能,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阵地。但商品市场要嵌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尚面临供应链双重挤压效应、数字经济转型阵痛、转型升级后劲乏力、生态圈建设不足等诸多挑战,应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机遇,从政策精准度、市场联动发展、数字供应链建设、市场主体赋能和商业生态圈等方面发力,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在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骆柳毅  
当今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文章以近年中国电商政策为研究基础,从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因及机遇入手,用图表、数据、案例等资料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反映数字经济对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外双循环新格局的推动作用,提出中国产业数字化发展道路的痛点问题,并建议各级机构进一步扩大消费、改善和创造公平营商环境、加大财政及货币政策支持及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鼓励新业态发展,继续推进数字化、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重点开放区域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添砖加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尧  王宝珠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实体经济,发挥数字经济的动力源与润滑剂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绎,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循环强调经济结构的稳定性、经济活动的时间继起性和经济空间的协同性,是经济活动周而复始的过程。工业经济循环的技术空间和社会空间无法分离必然导致工业经济活动受到空间的限制,进而存在断链可能。以“数字空间+物理空间”虚实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降低断链风险:一是通过要素数字化和数据要素化,精准实现生产要素的比例协调和结构匹配;二是利用数字技术的信息聚合与算法控制,保障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时间继起;三是以数字空间的无限性和融通性,促成均衡化、网络化的区域空间生产结构,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勇   包筱莹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数字经济为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也改变了乡村居民依靠务农带来收入的单一就业途径。目前来说,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在乡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巨大潜力尚未激活。本文首先从数字经济为乡村创业创造机会、帮助农民实现就业转型以及灵活就业为农民拓展职业空间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经济助力乡村就业的机理。其次,根据现状提出了落后思维阻碍乡村劳动力参与数字经济相关工作、基础建设不发达阻碍劳动力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乡村劳动力缺乏数字技术素养在数字经济助力乡村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三种数字经济助力乡村就业可以选择的路径:积极培育乡村数字型人才、完善乡村数字经济就业政策体系、发挥平台经济带动乡村就业的积极作用并得出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