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45)
- 2023(11914)
- 2022(9973)
- 2021(9014)
- 2020(7484)
- 2019(16691)
- 2018(16410)
- 2017(31529)
- 2016(16900)
- 2015(18778)
- 2014(18384)
- 2013(18048)
- 2012(16857)
- 2011(15481)
- 2010(15949)
- 2009(14940)
- 2008(14086)
- 2007(12926)
- 2006(11919)
- 2005(10908)
- 学科
- 济(85082)
- 经济(85011)
- 管理(44046)
- 业(41241)
- 企(30135)
- 企业(30135)
- 方法(27682)
- 数学(24372)
- 数学方法(24087)
- 中国(23359)
- 农(22826)
- 地方(20917)
- 财(19018)
- 学(16922)
- 业经(16561)
- 农业(15872)
- 贸(14714)
- 贸易(14705)
- 易(14209)
- 制(13848)
- 地方经济(13820)
- 融(11810)
- 金融(11809)
- 策(11807)
- 银(11666)
- 银行(11626)
- 行(11252)
- 环境(11130)
- 收入(10527)
- 理论(10306)
- 机构
- 学院(242736)
- 大学(239473)
- 济(111671)
- 经济(109479)
- 研究(91915)
- 管理(86188)
- 理学(72972)
- 理学院(72121)
- 管理学(70803)
- 管理学院(70356)
- 中国(69559)
- 科学(54191)
- 京(50791)
- 财(50454)
- 所(47894)
- 研究所(43095)
- 农(41237)
- 中心(40653)
- 财经(38820)
- 江(38450)
- 经济学(35867)
- 经(35184)
- 业大(33585)
- 院(33099)
- 北京(32485)
- 农业(32301)
- 经济学院(31876)
- 范(31783)
- 师范(31406)
- 州(29701)
- 基金
- 项目(154478)
- 科学(121154)
- 研究(113612)
- 基金(111397)
- 家(97779)
- 国家(96970)
- 科学基金(81752)
- 社会(72887)
- 社会科(68993)
- 社会科学(68979)
- 省(60020)
- 基金项目(56589)
- 教育(51546)
- 自然(51328)
- 划(50686)
- 自然科(50133)
- 自然科学(50115)
- 自然科学基金(49199)
- 资助(46981)
- 编号(45963)
- 成果(38215)
- 重点(35599)
- 发(35426)
- 部(33750)
- 课题(32991)
- 创(31465)
- 国家社会(30475)
- 创新(29488)
- 性(29154)
- 科研(29148)
- 期刊
- 济(135222)
- 经济(135222)
- 研究(78386)
- 中国(52415)
- 农(38570)
- 财(37063)
- 学报(36389)
- 管理(35155)
- 科学(34533)
- 大学(27575)
- 农业(26209)
- 学学(26204)
- 教育(25655)
- 融(25489)
- 金融(25489)
- 经济研究(23773)
- 技术(21351)
- 业经(20514)
- 财经(20041)
- 经(17578)
- 问题(16607)
- 贸(14562)
- 国际(13389)
- 业(13326)
- 世界(13098)
- 技术经济(12769)
- 统计(12171)
- 商业(11221)
- 现代(11040)
- 策(10664)
共检索到386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力行 周广肃
平台经济促使工作性质出现了从线下到线上、从固定到灵活、从单一到多元等方面的转变,使得依赖平台从事零工工作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占比上升,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分析表明,数字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工序的分解、分包以及相关经济主体承担的工作任务的重新组合,引发了生产活动去公司化、去组织化的趋势,使得传统的雇员工作被零工等新就业形态所取代,导致劳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建议以去公司化、将保险保障与劳动关系解绑的思路解决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建立起适用于平台经济发展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网,适应技术进步的变革。在鼓励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应完善弱势群体的保障体系,加大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分配调节手段的力度,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受损群体。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瀑 王培三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就业问题的挑战。劳动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阶段性,并与资本雇佣劳动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从根本上说,劳动就业如同资源配置一样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象,并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表现在需要创造更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就业岗位,促使就业不仅仅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有效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对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中国,如何更好地处理劳动就业问题无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劳动就业 市场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华
一、入世给劳动就业带来的机遇 1.入世后经济的增长会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获得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份额,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可以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效益收获,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与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合作的一项调查测算:入世后,中国GDP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兆萍
社会转型使人们的工作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重视自我价值实现、渴望工作安全性、期望获得工作权力、追求工作自主性、看重工作对社会的贡献。根据科层结构政策变迁模型,劳动就业政策的变迁始于人们工作价值观的改变。由此,文章认为未来我国劳动就业政策改革应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实施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就业战略,建立灵活安全的劳动就业政策模式,通过利益表达与利益均衡优化政策制定路径,以适应人们变化的工作价值观,避免社会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
工作价值观 就业质量 政策变迁 政策趋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辰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与劳动就业问题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目前已超过10亿,社会劳动者已近5亿。将人口与劳动就业联系起来研究,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对四个现代化建设,对实现2000年的宏伟战略目标,都是很有意义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牛根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夏杰长
一、经济增长是提高就业率的根本途径 1.国民生产总值和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CNP)是一国“永久居民”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年期间所生产的产品和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夏杰长
当实际的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就会出现失业率上升,因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让实际增长率能够接近潜在的产出增长,就可以防止失业率激增。这显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尽可能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劳动就业 国民生产总值 财税对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明勤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劳动就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国民教育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劳动就业压力大。目前,又面临大量的企业富余职工、下岗职工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等基本状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劳动就业的发展面临一次新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劳动就业 基本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福华
本文认为,“知识经济”已成为有关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中共识度最高的趋势与特征之一。知识经济对劳动就业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的类型即质别性科技创新和非质别性科技创新,以及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同时,知识经济将引起就业方式的转变,包括就业结构、就业时空、就业类型和就业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进劳动就业的战略重点应当是重视教育,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原新 黄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永孜
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发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广西的情况。就经济体制改革对劳动就业结构的影响问题及其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宜勇 池振合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蔼婷
准确测算劳动收入份额是揭示中国国民收入功能分配格局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广泛存在的未被观测经济视角,提出了一种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新方法——"两系统平行测算法"。基于全国和区域两个维度的重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基本上维持在50%以上的水平,并未大幅低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变化规律并非一味地下降而是呈现典型的"倒U型"走势。系统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是正向的GDP系统内效应和正向的NOE系统间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则是相对微弱的NOE系统间正效应无法抑制相对强大的GDP系统内负效应的结果。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夏杰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