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44)
2023(12754)
2022(10731)
2021(9570)
2020(8089)
2019(17798)
2018(17731)
2017(33196)
2016(17702)
2015(19674)
2014(19110)
2013(18555)
2012(17173)
2011(15779)
2010(15993)
2009(15457)
2008(14696)
2007(13205)
2006(12096)
2005(11217)
作者
(51368)
(42965)
(42751)
(40794)
(27374)
(20371)
(19203)
(16490)
(16416)
(15244)
(14937)
(14343)
(14039)
(13704)
(13632)
(13344)
(12765)
(12622)
(12314)
(12308)
(10853)
(10569)
(10418)
(9955)
(9802)
(9570)
(9430)
(9265)
(8683)
(8370)
学科
(87613)
经济(87512)
管理(55314)
(47198)
(39330)
企业(39330)
方法(28931)
数学(25133)
数学方法(24839)
中国(21283)
(20527)
地方(19803)
(19505)
(18681)
业经(18089)
(17276)
(13755)
地方经济(13257)
(13145)
贸易(13133)
农业(13011)
(12741)
金融(12738)
(12665)
(12493)
银行(12457)
(12143)
环境(12132)
财务(12112)
财务管理(12082)
机构
学院(254575)
大学(254225)
(113333)
经济(111165)
管理(92670)
研究(91272)
理学(78894)
理学院(77994)
管理学(76614)
管理学院(76149)
中国(69706)
(53849)
科学(53461)
(52908)
(46489)
财经(41708)
研究所(41612)
(40962)
中心(40875)
(39660)
(37699)
经济学(36528)
业大(35519)
北京(33191)
(32906)
经济学院(32315)
农业(31980)
(31375)
师范(30934)
(30863)
基金
项目(165431)
科学(130589)
基金(121279)
研究(119764)
(106303)
国家(105484)
科学基金(90212)
社会(79004)
社会科(74955)
社会科学(74937)
(64398)
基金项目(62795)
自然(57093)
自然科(55785)
自然科学(55765)
教育(54808)
自然科学基金(54771)
(53860)
资助(49807)
编号(47146)
成果(39055)
重点(37974)
(36448)
(36139)
(34720)
(34465)
国家社会(33541)
课题(33458)
创新(32467)
教育部(31730)
期刊
(136008)
经济(136008)
研究(79780)
中国(55366)
(43046)
学报(39947)
管理(38839)
(38591)
科学(37034)
大学(30814)
学学(29449)
(25731)
金融(25731)
农业(25567)
教育(24232)
经济研究(23135)
财经(22240)
技术(22073)
业经(20340)
(19311)
问题(16753)
(13222)
技术经济(12884)
(12882)
世界(12516)
国际(11965)
统计(11939)
(11792)
现代(11312)
理论(11310)
共检索到399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磊  
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表明,劳动从属性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控制权反向变化,明辨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从属性强度的关键在于考察劳动过程控制权演化的特点和影响。在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平台经济下,劳动时间和地点等控制权向网约工转移,劳动的人身和组织从属性弱化;劳动过程控制权的生成根源由物质资本所有权向数据所有权扩展,劳动的数据从属性强化;劳动过程控制手段数字化且重点不一,劳动从属性多层分化;劳动过程控制主体向消费者扩展,劳动从属性易被遮蔽。有效保护网约工权益,需要以"自主劳动→从属劳动"为据分类推进劳动关系保护,完善政府、工会、平台、消费者协同共促的社会保护。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昕蔚  刘刚  
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过程的数字化演化是技术形式演化与社会组织形式演化的统一,其在技术形式上表现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数字化变革,在社会组织形式上则表现为技术形式数字化影响下,劳动方式的数字化演变。数字化条件下,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与直接劳动过程的不断分离,劳动方式的演变在不同产业部门间出现了分化。数据要素生产中的劳动方式演化呈现出集中化趋势;物质资料生产中的劳动方式趋于分散化和网络化;数字内容产业和“零工经济”等新业态的劳动组织方式则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特征。数字化条件下,劳动方式的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的演化趋势,增强了劳动者对资本的依附性,同时亦使数字化条件下的价值增殖过程呈现出复杂性、非线性和隐秘性特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善奇  刘岩  
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经过智能算法处理过的数据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智能算法具有二重属性,既可以充当生产资料提升劳动效率,也可以充当监控手段,成为资本控制劳动的工具。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从任务分配、劳动过程监管、绩效考核和非雇佣化无酬劳动四个方面考察智能算法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重塑,智能算法就像是一个隐形的大脑和与之串联的"神经系统"监管和支配着劳动者的一言一行,充当虚拟管理者的角色主导并控制整个劳动过程,深化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因此,应该反思数据和智能算法技术的资本主义过度使用,对数字垄断资本进行引导和规制,保护数字劳工的合法权益。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孙兆阳  
本文以控制和抵抗为线索,总结并评论了西方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过程。资本为了消除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并稳定的获得剩余价值,需要加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工人为了提高自身收益,也会争夺劳动过程的主导权,从而与资本控制产生冲突。不同控制形式的转变正是资本应对工人抵抗而不断尝试掌握劳动过程决定权的结果,这一理论为理解中国劳动关系和劳资冲突现状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分析路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景一  赵慧  
基于技术控制、责任自治、制造同意的差异化管理策略,劳动过程理论经典作家构建了技术变迁背景下的劳动控制策略理论研究框架。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视阈下,基于劳动控制策略研究框架,以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劳动过程为例,考察平台的“算法控制、众包生产和制造同意”的劳动控制策略及其对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平台通过“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算法和内容质量评估算法深化了对劳动过程的技术控制,单边决定平台利益分配格局,损害劳动者的经济权益;平台众包生产策略将弹性雇佣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置换为责任自治下的劳务合作模式,平台规避了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弱化了劳动者的社保权益;平台通过展示“赶超游戏”中头部主播的成功范式和示范效应,制造普通主播的“过度劳动”同意,损害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面对当前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变化与挑战,现行的法律法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存在着应对不足与制度效力受限的问题,应构建零工劳动者多元协作治理对策以解决上述现实问题: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补齐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提升治理主体效能,完善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共建共治,优化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范玉仙  王晨  
平台经济使资本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更隐蔽、更精密。资本对平台的逻辑宰制体现在使劳动力转化为劳动的劳动过程控制中,具体以控制机制与同意机制为手段:一方面,它通过数据垄断和算法应用及计件薪资机制、竞争激励机制、评价反馈机制构建起隐蔽的强技术控制机制与精密的软组织控制机制;另一方面,平台经济时代资本的手段也更加高明和巧妙,它通过制造梦想、公平感知和劳动游戏化,从而“获取”劳动者的自发同意,导致劳动者抵抗意愿不断下降。平台的劳动控制机制,揭示了平台劳动者面临的技术囚徒、虚假自由和主体性消解等劳动困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超越资本逻辑,确立平台经济新型劳资关系,强化平台责任,放大平台经济积极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蒋水全  孙芳城  王雷  
劳动是重要的要素资源,以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1~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自然实验、两阶段回归等方法,从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地区工会化率及职工集体协商覆盖率等四个维度实证考察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对公司持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强化劳动保护能通过压缩利润空间、增加经营风险、挤出外部融资等多种路径影响公司的持现需求,且该效应在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更突出。上述结论不仅有助于透彻理解《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工会制度、职工集体协商制度等劳动保护制度的政策传导机理以及企业面临制度变革的主观能动性,为评价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微观证据,而且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和企业应对制度变革的策略选择也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盖凯程  李孟杰  
本文借由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所生发出来的“技术-劳动过程-劳资关系”三维作用机制,探讨了智能化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属性。经智能化技术重塑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生产继承和发展了机器的技术逻辑,生产系统的智能化和柔性化并未消除劳动异化,资本对劳动的控制越来越隐蔽和高效。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为限度的劳资关系呈现出以下这些新特征:从事简单劳动的低技能工人将变成“无用阶级”,资本家有动力对工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资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新技术只有在超越了资本主义应用的狭隘界限后才能成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高栋  
新修订的《工会法》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在法律规范层面确认了我国协商对话机制将成为调整平台用工领域劳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以集体协商形式实现“平台算法取中”业已成为一项重要政策目标。然而,由于平台用工模式存在“去用人单位化”、劳动者零散化分布、工作环境数字化等特点,建立在传统用工模式基础上的传统协商制度面临适用困境。一是无从确定集体协商主体中的“用人单位”,二是劳动者零散化分布使协商容易失衡,三是协商对话机制基础薄弱。为保障平台协商对话机制有效行使,我国应当依托已有的集体合同制度,构建一体多元的协商制度体系,以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政策转变和现实需求:首先,扩大集体劳动法规中“用人单位”的外延;其次,引入均衡原则,针对平台企业设置专门的层级性协商体制;再次,在传统集体合同制度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工会、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参与的协商对话机制,在协商代表选派、诉求表达以及协商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以适应数字化的工作环境;最后,推动平台用工协商对话机制尽快进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路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文龙   董鑫玮   唐湘  
快速发展的智能经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在人工智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过程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文章以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新变化,以及生产力基本要素变化对智能劳动过程的影响。在智能经济中,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是统一的,只是智能生产的“无人化”趋势正在改变着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创造方式。同时,随着智能设备和工具的大量使用,智能劳动过程中的监督越来越精准化和隐形化。为减缓智能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的不利冲击,需要充分发挥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协同治理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丽生  邬雪芬  
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来解释经济制度对自利个人的行为影响。分析表明,由制度所决定的“偷抢”交易对手财物活动费用系数提高时(偷抢的成本增大),自利的个人偷抢活动水平就会降低,投入偷抢的时间下降,投入生产的时间会上升,生产率会提高,真实收入会增加,从而改善社会的经济绩效。本文对目前我国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的经济秩序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首次劳动过程进行了透彻地研究。一百多年后,布雷弗曼等人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扩充。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互联网与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逐渐渗透到了各个工业部门,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劳动过程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劳动过程理论,怎样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生产劳动,已经成为经济学界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劳动过程中技术性质、管理与控制这两个构成要素的变化总结出劳动过程的几个新特点。希望这些总结能够进一步丰富劳动过程理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韩文龙  刘璐  
数字劳动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资料的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在数字生产方式下,传统的劳动过程正在向数字劳动过程转变。这种转变将会深刻影响雇佣关系、劳动的控制过程和劳动报酬支付形式等。根据劳动过程特征差异性的大小,本文将数字劳动过程划分为传统雇佣经济领域下的数字劳动过程、互联网平台零工经济中的数字劳动过程、数字资本公司技术工人的数字劳动过程和非雇佣形式的产销者的数字劳动过程四种类型,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批判地分析四种数字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形成,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内在矛盾及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黄静秋  邓伯军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空间生产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趋势。通过显现土地、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智能重置和揭露生产要素空间重置的资本逻辑,映现数字空间生产规划的合理性与异常性。通过明晰数字空间生产结构的优化布局与揭示生产结构的二元对立性,展现数字空间生产结构的智慧调整与分化升级。通过指明数字空间生产造就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呈现数字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新样态及异化性。中国需要联合其他国家打造数字空间生产要素的公平配置模式、构建数字空间生产结构的均衡性、重建阶级的反抗力量、推进数字空间生产的多元共治、形构数字生命共同体等,重构数字空间生产的正义性。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霞   邹开亮  
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平台通过弱化“网约工”的主体适格性、组织从属性及淡化自身劳动管理职能的方式掀起了“去劳动关系化”的浪潮。通过比较劳动关系“二分法”和“三分法”,以及探讨劳动关系从属性的法理基础可知,“网约工”与传统劳动者的形成路径并无实质区别。传统劳动关系构成要件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当遵循事实优先原则,聚焦指示权和惩戒权的认定以及平台经营业务的实质范围。本文旨在通过对劳动关系构成要件的因应提升其适用性,同时为搭建《劳动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对平台用工的综合治理桥梁提供理论铺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