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22)
- 2023(4142)
- 2022(3897)
- 2021(3801)
- 2020(2920)
- 2019(7256)
- 2018(7208)
- 2017(14224)
- 2016(7866)
- 2015(8688)
- 2014(8654)
- 2013(8730)
- 2012(8360)
- 2011(7493)
- 2010(7309)
- 2009(6636)
- 2008(6256)
- 2007(5199)
- 2006(4657)
- 2005(3966)
- 学科
- 济(36411)
- 经济(36383)
- 管理(17254)
- 业(16539)
- 地方(15892)
- 方法(12074)
- 农(11541)
- 企(11182)
- 企业(11182)
- 数学(10888)
- 数学方法(10809)
- 学(9432)
- 土地(8899)
- 农业(8256)
- 地方经济(7994)
- 中国(7313)
- 业经(6469)
- 财(6088)
- 环境(6065)
- 贸(5470)
- 贸易(5466)
- 易(5121)
- 资源(4937)
- 经济学(4686)
- 制(4621)
- 和(4445)
- 发(4338)
- 城市(4207)
- 问题(4128)
- 划(3718)
- 机构
- 学院(104204)
- 大学(102931)
- 研究(39460)
- 济(37998)
- 管理(37944)
- 经济(37049)
- 理学(32698)
- 理学院(32094)
- 管理学(31447)
- 管理学院(31270)
- 中国(29497)
- 科学(27619)
- 京(23808)
- 农(22048)
- 江(21595)
- 所(20919)
- 研究所(19451)
- 业大(18529)
- 中心(18524)
- 农业(17451)
- 范(17033)
- 师范(16861)
- 财(15983)
- 省(15437)
- 院(14874)
- 州(14260)
- 北京(13800)
- 师范大学(13779)
- 科学院(13231)
- 财经(12628)
- 基金
- 项目(76128)
- 科学(59463)
- 研究(53870)
- 基金(53694)
- 家(48270)
- 国家(47857)
- 科学基金(40149)
- 社会(33294)
- 省(31840)
- 社会科(31305)
- 社会科学(31294)
- 基金项目(30403)
- 自然(27487)
- 自然科(26717)
- 自然科学(26712)
- 划(26301)
- 自然科学基金(26187)
- 教育(23303)
- 编号(22087)
- 资助(20612)
- 发(17896)
- 重点(17681)
- 成果(16872)
- 部(15972)
- 课题(15912)
- 创(15013)
- 计划(14750)
- 科研(14492)
- 江(14198)
- 创新(14061)
共检索到157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殷俊 陈爽 彭立华
通过划分不同类型和尺度的作用区,利用吴江市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29个水质监测点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数据,分析不同作用区内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吴江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水质有重要影响。城市建设用地与溶解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园林地同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在所有尺度带状作用区和部分尺度的圆形作用区上存在显著负相关;耕地同溶解氧在圆形和带状部分尺度作用区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对吴江市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有负面影响,而耕地和园林地则会对水质起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多用地类型与水质的偏相关分析...
关键词:
平原河网 土地利用 水质 相关分析 吴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鹏程 徐向东 潘根兴
采用耕地质量监测资料,分析了2003年江苏省吴江市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并与该市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肥力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3年吴江市土壤耕层平均有机碳密度比1982年提高(0.14±0.05)t.hm-2.cm-1;在稻田、桑园、菜地、林地、果园、旱地6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中,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并比1982年稻田耕层有机碳密度增加(0.21±0.06)t.hm-2.cm-1。近20多年来,吴江市水稻土的碳固定增加了1.8×103t,但由于该市的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总土壤表层有机碳库的减少量为14.32×105t。因此,稻田作为...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有机碳 水稻土 碳固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熊兴 江源 任斐鹏 董满宇 田育红 雷一鸣
论文以东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0、2009年3期遥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标,分析了近20 a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水体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0 a东莞市土地利用结构由农业用地、林地为主向城市建设用地为主迅速转变,耕地、园地、林地比例由1990年的23.56%、13.39%和28.73%下降为2009年的11.35%、3.26%和17.39%,与此同时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则由20.21%增加为53.62%,此外,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较1990—2000年更为剧烈;②东莞市农业用地面积逐年降低,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减少58.3...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冬梅 濮励杰 韩书成 周强
结果表明,吴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原因是耕地、园地减少及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增加,其主要诱因是吴江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土地利用和配置中,应以土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为目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诱因 吴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翠薇 濮励杰 孟爱云
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部分,其数量和质量变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江州区和吴江市经济发展具有时序差异性,是进行区域对比研究较为理想的对象。利用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江州区经济发展伴随着耕地面积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3.8×104hm2增长到2003年的5.6×104hm2;吴江市则相反,耕地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1990年以来耕地面积持续下降,13年中共减少了1.6×104hm2。以耕地标准系数表征的耕地质量表明,吴江市耕地质量提升较快,但近年有降低趋势;江州区耕地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年际变化不大,1996年~2000年间略...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常毅 张家波 张沙龙 任泷 朱梦娟 朱新鹏
为掌握江苏吴江市长漾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于2011年7月-2012年6月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299种,其中绿藻门132种(占44.15%),硅藻门次之为66种(22.07%),蓝藻门48种(16.05%),优势种共30种,均为污染指示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数量分别为6.87~13.56 mg/L和1.46×106~23.15×106cells/L,生物量硅藻最高,而绿藻数量最多;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而夏季数量最多,受滤食性鱼类影响,浮游植物变化规律与PEG模型有所差异。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依其进行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创办于1997年9月,1999年2月创建为江苏省实验学校。学校设本部和越秀两个校区,学生2090名,教职工160人,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是吴江市一所教育现代化窗口学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帆 李祝 罗文丽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流域城镇空间的高强度建设开发不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对流域的水生态系统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流域内河网型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急剧扩张、填埋大量支流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水安全影响尤为显著。文章以典型河网型城市——岳阳市为例,总结其1990—2018年以来土地利用的总体演变特征,探究岳阳市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水安全的影响规律,发现建设用地扩展规模和强度与水生态安全等级呈显著反相关关系,进而构建水安全约束条件下岳阳市建设扩展适宜性评价体系,依据评价结果划定城镇建设用地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较不适宜建设区、禁止建设区面积分别为2 551.52 km2、3 338.23 km2、4 858.59 km2、3 974.66km2,最后针对岳阳市建设扩展现状建立管控与问题反馈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新焕 徐建刚 于兰军
本文以吴江市芦墟镇为例,以2000年和2004年SPOT影像中提取出的用地信息为基础,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定量与定位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SPOT影像的前期处理与用地信息的提取过程,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然后依据解译的信息对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计算研究期内各类用地的增长规模、变化速率与变化强度的变化,并通过GIS中的叠置功能分析出各类用地的转移矩阵,以此解释不同类型用地之间的消长关系;接着剖析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空间问题,主要表现在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镇区空间快速无序的扩张、建设用地过于分散这3个方面;最后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
关键词:
水网密集区 土地利用/覆被 适宜性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润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带之一,也是国土开发及经济布局中重要一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计划的高度,要求进一步加大对长江经济带的政策、资金、资源投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也需要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的创新。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土地利用方式创新的要求近年来,国务院针对长江经济带提出了多项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江龙 曲福田 王启仿
结构决定功能,把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趋势,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以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江阴市为例,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结构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江阴市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其变化特征,以此来研究经济发达地区近期内可能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存在着非农化趋势加快,农地数量减少加速的现象,如果为保证耕地的数量平衡,则可能导致农地内部结构极其不合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适当释放农地,促进经济发展;运用经济杆杠,提高非农用地利用效率;重视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马尔柯夫链 转移矩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耿焕侠 张小林 李红波
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缓冲区法、空间叠置分析法以及景观格局分析法,分析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驻地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丰县的景观基质,聚落(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是丰县主要的景观类型。与行政中心的距离越近,人为景观的面积比重就越高,大于各景观类型的现状比重,表现出较强烈的空间吸引特性;相反,自然景观所占比重远远低于现状比重,反映出较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与镇政府的距离变大,土地利用景观的破碎程度、聚集程度、斑块形状的规则程度均先减弱后增强;与县政府驻地的距离变大,景观的破碎程度呈现"减弱-增强-稳定"模...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行政中心 江苏省丰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殷俊 陈爽 相景昌
以河流近域土地利用构成与水环境质量间定量关系为研究对象,基于巢湖流域40个水质监测断面和320个河流近域作用区,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不同尺度作用区内土地利用构成,借助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数理统计手段,分析土地利用构成与水质指数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和比较了流域内山区和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构成与水质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巢湖流域近河道地区土地利用构成对各水质指数有重要影响,且受地形因素影响。其中,建设用地对河流水质恶化具有明显作用;河流沿岸林地布局能显著改善水质,尤其是对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敏感;耕地面积变化与水质相关性不显著。RDA冗余分析证实了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水环境影响具有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陆汝成 黄贤金 张兴榆 赵小风 肖思思
基于1980~2005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4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分析了1980~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单元。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构造了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江苏省环太湖地区1980~2005年的生态风险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1980年和1990年处于低生态风险等级,2000年和2005年处于中生态风险等级。主要原因是低生态风险用地转移到高生态风险用地面积较多,建设用地快速扩展,造成生态风险不断上升。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转移 生态风险 环太湖地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兴榆 黄贤金 赵小风 陆汝成 刘欣
研究目的:利用江苏省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江苏省近1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量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研究结果:(1)1997—2006年,江苏省各地市中扬州市的土地利用最为活跃,而连云港市的土地利用最不活跃。(2)全省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存在差异。(3)全省区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4)DEA弱有效和DEA非有效区域应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水平。研究结论:DEA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分析并有效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