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16)
2023(14140)
2022(12091)
2021(11433)
2020(9353)
2019(22044)
2018(21986)
2017(42785)
2016(22978)
2015(25808)
2014(25964)
2013(25494)
2012(23290)
2011(21084)
2010(21296)
2009(19453)
2008(18634)
2007(16434)
2006(14471)
2005(12288)
作者
(67226)
(56047)
(55601)
(53142)
(35364)
(26959)
(25135)
(22044)
(21300)
(19884)
(19204)
(18799)
(17738)
(17606)
(17267)
(16983)
(16628)
(16571)
(15916)
(15829)
(13928)
(13792)
(13512)
(12752)
(12484)
(12383)
(12300)
(12226)
(11209)
(11013)
学科
(97216)
经济(97124)
(62828)
管理(61453)
(48912)
企业(48912)
方法(45508)
数学(40276)
数学方法(39573)
(35389)
中国(24245)
农业(23449)
业经(23377)
地方(23189)
(21469)
(21118)
(17085)
理论(15669)
(15411)
贸易(15402)
(14891)
(14354)
环境(14062)
技术(13635)
(12702)
(12641)
银行(12598)
(12522)
财务(12446)
财务管理(12424)
机构
学院(328874)
大学(327921)
管理(132318)
(126334)
经济(123404)
理学(115826)
理学院(114478)
管理学(112037)
管理学院(111464)
研究(107612)
中国(78456)
科学(69975)
(69520)
(56987)
(54825)
(53632)
业大(51691)
研究所(49421)
中心(49223)
(46855)
(45425)
师范(45026)
财经(44575)
农业(43622)
北京(43513)
(40507)
(39239)
(38796)
经济学(37316)
师范大学(36227)
基金
项目(232744)
科学(183495)
基金(168833)
研究(168289)
(147515)
国家(146305)
科学基金(126278)
社会(105498)
社会科(99775)
社会科学(99746)
(92005)
基金项目(90419)
自然(83526)
自然科(81617)
自然科学(81601)
自然科学基金(80082)
教育(77099)
(76722)
资助(69900)
编号(69216)
成果(55053)
重点(52090)
(50272)
(49811)
(47702)
课题(47376)
创新(44447)
科研(44372)
教育部(42895)
国家社会(42822)
期刊
(138653)
经济(138653)
研究(91526)
中国(59938)
(55867)
学报(53743)
科学(50459)
管理(45813)
大学(40948)
(38823)
学学(38689)
农业(38065)
教育(36053)
技术(28867)
业经(25807)
(25078)
金融(25078)
经济研究(21171)
财经(20498)
图书(18396)
问题(18110)
(17391)
(17181)
(16727)
科技(16629)
资源(16473)
技术经济(15987)
统计(15848)
理论(15438)
(14754)
共检索到465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静波  张博  杨昌新  
快速城镇化时期,人口收缩的乡村空间结构变得越发单一化、线型化,从而导致结构可承载的社会交往活力降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空间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借鉴空间活力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识别传统乡村空间的活力结构类型,发现传统乡村具有节点众多、层间交叠、中度关联的半网络特征,以此构建激发乡村活力的半网络结构模式,并利用该模式通过完善节点构造、巧设跨级交叠、实现中度关联等方式重塑三产融合示范村的结构活力。希冀半网络活力结构模式能推动平原河湖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益龙  魏婉怡  
首都地区是高度城镇化的区域,推进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特殊的责任和意义。首都地区的乡村振兴需结合首都实际和都市特色精准有效地推进实施。目前,首都地区乡村呈现出人口减少、村庄消失、农业受困的态势。为了更好地推进首都北京的乡村振兴,要准确把握其性质和意义。都市圈乡村振兴属于保护性发展,目的是保护社会系统的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途径。精准推进首都地区乡村振兴需做到精准分类、精准均衡、精准施策和精准监测。在路径选择上,结合当前首都“三区四类”村庄的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人文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休闲乡村和现代乡村五类典型乡村,在政策上可实施“千村百镇”振兴计划、开展“村庄庭院美化”行动、强化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益龙  魏婉怡  
首都地区是高度城镇化的区域,推进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特殊的责任和意义。首都地区的乡村振兴需结合首都实际和都市特色精准有效地推进实施。目前,首都地区乡村呈现出人口减少、村庄消失、农业受困的态势。为了更好地推进首都北京的乡村振兴,要准确把握其性质和意义。都市圈乡村振兴属于保护性发展,目的是保护社会系统的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途径。精准推进首都地区乡村振兴需做到精准分类、精准均衡、精准施策和精准监测。在路径选择上,结合当前首都“三区四类”村庄的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人文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休闲乡村和现代乡村五类典型乡村,在政策上可实施“千村百镇”振兴计划、开展“村庄庭院美化”行动、强化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淑萍  
中原地区村落旅游以本区域内的乡村建筑群落为基础开发而成,并以此衍生出各类人文旅游形式,实现了村落资源的商业化运作,也开辟了乡村观光旅游的经营新路径。在乡村观光旅游同质化日益明显的背景之下,中原地区村落旅游的优势也不再明显。应调整整体发展理念,更新产业运作手段,逐步实现中原地区乡村村落旅游模式的提档升级,进而促进乡村经济的提档升级、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二玲  邓晴晴  何伟纯  
在全球乡村面临衰退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振兴的实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农区发展理论出现争论的基础上,从产业兴旺和集群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中部传统平原农区乡村振兴的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农区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化解当前国际上农区发展理论中关于内力驱动与外力驱动、多样化与专业化的争论,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三个维度,即专业化程度、空间集聚性和组织厚度,可以将乡村振兴模式划分为五种模式,在空间上体现了不同乡村发展高地的实体马赛克,在时间上又恰好耦合了一个产业集群的动态发展规律。因此要在中部传统平原农区实施乡村振兴的"集群"战略,可以从促进农区的产业集聚开始,通过培育专业村和产业集群、走精明专业化发展道路,来促进集群区域成为本地的"乡村创新极",带动全域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慧娴   杨蓓   陈思静   刘筱喆   祁飞宇  
[目的]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兼具共性与个性,对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以黄河流域9省(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7、Excel 2021、Nvivo 12、fsQCA 3.0软件分析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评估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提炼乡村旅游发展要素、归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结果](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点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核密度较高区域呈“Z”字型结构;(2)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水平较高,但9省(区)差异显著;(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包含产业共富、党建引领、教育筑梦、资金助力、科技开拓、人才带动、生态涵养、体育盘活、文化赋能和艺术助推10种核心范畴;(4)单一核心范畴难以推动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需以条件组态形式出现。[结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共有文化教育内拉型、文化人才外推型和人文党建三驱型3种发展模式。同时文化赋能发挥了普适性效应,艺术助推发挥了辅助性效应,人才带动和教育筑梦具有替代性效应,党建引领发挥了补充性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吕惠明  
如何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和旅游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葛宣冲  赵子涵  李忠  
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旨在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进而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为此,逻辑起点始于准确界定“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科学内涵,阐明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提出的依据及其基本要素,以把握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基本特征;关键环节则是理性剖析“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模式选择,厘清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运行机理,以归纳总结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有效举措在于贯彻落实“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推进机制,互通互融顶层设计引导机制、乡村主体培育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的市场机制、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机制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世蓉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着许多优秀的自然资源,在民生视域下,合理制定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现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民生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出发,探究并寻找适合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左莉   郑世林   韩箫亦   张瑞雪   王婷睿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内蒙古巴林右旗作为调查对象,分析边疆地区乡村特色产品营销模式优化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巴林右旗特色产品的营销模式开展调研,从产品、品牌、渠道与电商四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推动边疆地区乡村产业均衡发展,促进边疆地区乡村振兴培育内生动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走深走实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柏林  
市场、副食品流、服务区是城市副食品购销网络的三个组成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市场是副食品流的集散地、服务区的核心,其布局不仅制约副食品流的流向和流量,而且影响到服务区的空间特性。副食品市场的合理布局是城市副食品购销网络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柳   黄春晓  
产权结构是乡村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乡村自然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了福建省4个代表性村庄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我国乡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产权组织问题。研究认为:我国乡村资源的产权转化过程分为股权量化、经营权流转与收益权共享3个阶段;产权的组织结构可分为3种模式“:开放性”“封闭性”与“半开放性”,模式的形成受到区位的引力作用、资源禀赋的导向作用和治理基础的约束作用3个方面要素的影响。文章认为对资源禀赋较强的乡村在制度设计上应更为关注村民的主体地位,而对资源禀赋较弱的乡村,如何吸引优质资本投入与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应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燊  余斌  张向敏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依托社区节点,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彼此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空间系统,探究其空间结构与优化策略对认识乡村生活空间内涵、重塑乡村日常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以江汉平原典型乡建片区培育的9个节点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三元系统,构建社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运用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描述网络结构总体与节点特征,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区域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处于发育阶段,网络兼具整体松散与局部集聚特征,社区间联系正在加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节点质量有待提升,网络呈现层次清晰的3级节点体系,核心节点虽具有无法替代的网络地位但本身质量不高,次级节点的结构具有相似性需要择优培育,边缘节点需要丰富网络内外联系;基于此,必须构建"1心、8点、1轴、3区"的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为评估并识别区域网络节点特征,预测并构建区域网络化发展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平原农区的乡建片区提供了网络化发展的新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园林  刘玉亭  权东计  
以关中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干预、社会变迁、空间演变"的辩证分析视角,从政府、乡村二元主体出发,分析其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历史追踪,总结了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繁荣—弱化—复兴—衰落—迷茫"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主体是政府和乡村,不同时期驱动力分别表现为乡村内生发展、制度干预、乡村内生恢复、乡村离散、行政干预。行政力量的强制介入会造成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落,而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单靠乡村内生生长也难以为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充分正视行政力量再次干预造成的乡村公共空间衰落问题,进而更多重视在多方力量协调互动下实现其有机生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丽  覃建雄  杨建春  
[目的] 分析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探析重点村的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以期为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模型和ArcGIS分析软件,对西南地区2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旅游产品结构和类型进行梳理,综合探讨其空间结构异化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和空间数据叠加法综合剖析其内在的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结果] 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表现为 “核心-边缘型”集聚形态;集聚核心包括贵州片区、西藏片区2个高密度区,以及重庆、四川2个次密度区;重点村类型以民俗文化类最多,占比44.0%,其次是自然风景类和特色农业类;从省域层面来看,重庆以特色农业类居多,贵州以自然风景类为主,四川、云南和西藏重点村类型相对均匀;区域GDP值、国家5A级景点数、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数与重点村分布的地理联系率L值分别为99.76、99.85、99.86,空间关联程度紧密;重点村分布具有沿地势起伏较大区域和河网区域集中分布的趋势,并集中分布于GDP较高区、省会城市缓冲区、以及道路主干网集中地带,并以此为核心向周边呈发散状绵延。[结论] 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类型结构以文化民俗类占比最高,各省区类型分布不均衡,组成结构差异明显。地势和自然条件对大部分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人口、道路交通等因素影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