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56)
- 2023(6711)
- 2022(5454)
- 2021(5080)
- 2020(3856)
- 2019(8799)
- 2018(8539)
- 2017(15976)
- 2016(8446)
- 2015(9301)
- 2014(9123)
- 2013(9016)
- 2012(8494)
- 2011(7854)
- 2010(7786)
- 2009(7034)
- 2008(6474)
- 2007(5796)
- 2006(5257)
- 2005(4113)
- 学科
- 济(35548)
- 经济(35521)
- 农(25665)
- 业(19246)
- 农业(17429)
- 管理(15727)
- 地方(14843)
- 业经(11251)
- 中国(10469)
- 方法(9663)
- 数学(8911)
- 数学方法(8729)
- 企(8490)
- 企业(8490)
- 农业经济(7880)
- 发(7537)
- 制(7169)
- 学(7046)
- 财(7038)
- 发展(6150)
- 展(6147)
- 地方经济(6092)
- 收入(6067)
- 土地(5645)
- 环境(5547)
- 村(5392)
- 农村(5362)
- 融(5357)
- 金融(5354)
- 工作(4888)
- 机构
- 学院(115971)
- 大学(111441)
- 济(42085)
- 研究(41112)
- 经济(40840)
- 管理(39984)
- 理学(34454)
- 理学院(33857)
- 管理学(32993)
- 管理学院(32762)
- 中国(31644)
- 农(28077)
- 科学(27778)
- 京(23718)
- 农业(20751)
- 业大(20542)
- 所(20464)
- 中心(20213)
- 范(18985)
- 江(18937)
- 师范(18863)
- 研究所(18621)
- 财(18267)
- 省(16713)
- 院(15219)
- 师范大学(15136)
- 州(14826)
- 北京(14136)
- 财经(13882)
- 农业大学(13879)
- 基金
- 项目(83575)
- 科学(65457)
- 研究(61403)
- 基金(59130)
- 家(51924)
- 国家(51403)
- 科学基金(43871)
- 社会(39333)
- 社会科(36892)
- 社会科学(36881)
- 省(35566)
- 基金项目(32703)
- 划(28096)
- 自然(27653)
- 自然科(26935)
- 自然科学(26932)
- 自然科学基金(26391)
- 教育(25975)
- 编号(25927)
- 资助(22191)
- 成果(20177)
- 发(19948)
- 重点(18662)
- 课题(18013)
- 农(16898)
- 部(16636)
- 创(16606)
- 国家社会(16147)
- 发展(16029)
- 展(15795)
共检索到175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文升 姜玉培 罗静 王晓芳
以湖北公安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计量方法,借助Arc GIS10.0和Geo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分析了公安县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结果表明:公安县用地规模较小的聚落分布密度高,用地规模较大的聚落分布密度低,全局与局部Moran指数分析进一步发现了小规模聚落局部集聚明显,大规模聚落集聚不明显。水文、地形、交通等基础地理要素仍是影响平原水乡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迁徙、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管理政策等影响因素正深刻冲击聚落格局。研究认为新时期聚落格局的优化需要解决聚落体系结构与布局不适应发展要求以及中心聚落、散居聚落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并基于集聚人口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视角提出了集镇社区、中心村和散居村庄的科学布局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国安,赵牡丹
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技术手段 ,以国家 1:2 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等数字信息为主要信息源 ,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位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综合应用基于GIS的缓冲区分析、多层面的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 ,揭示了该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城乡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资料。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建和 柳肃 熊鹰 李磊
以湘南临武县西山瑶族乡32个自然乡村聚落为实证对象,通过对地形测绘与实地调查所获得数据的比对分析与归纳总结,分析了湘南山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从土地资源因素与交通条件视角探索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格局优化手段与措施,探讨了山地环境下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量化的数据判断。研究提出遵循乡村聚落发展的自然演变规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案例区的乡村聚落分为3种类型,结合村庄合并与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工作,做到聚集、迁移、保留相结合,并缩兼顾,基于居民生活与生产需求做好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调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 布局 格局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胜坤 张毅 闫欣 牛利强 汪洋洋 曹娟
以200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DEM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从分布、规模和形状3方面对秦巴山区的竹溪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并分析不同地形梯度下的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竹溪县乡村聚落为集群分布,拥有多条核密度高值分布带,表现出"中东部密集、北部次密集、南部密集程度较低"的特征;2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出"北部较大,中、南部偏小"的分布格局;3乡村聚落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较高,总体上看,中部和南部聚落斑块的不规则程度高于北部。南—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分布的均质性最佳,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大;4地形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王璐瑶 李仁东 邱娟
以血吸虫病典型流行区湖北省公安县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分组分析方法探究公安县钉螺空间分异规律,进而运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公安县钉螺分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如下:(1)公安县钉螺密度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性,形成2个较大的热点集聚区;综合考虑公安县钉螺密度水平和空间连接性,将公安县划分为高、中、低3个钉螺密度区。(2)人口密度、水网密度、水田比例、春季NDVI和秋季NDVI是公安县村级尺度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3)从整个研究区来看,两因子交互作用均产生非线性增强(NE),即两因子交互作用于钉螺密度时要比单因子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从钉螺密度类型分区来看,高、中钉螺密度区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BE)和非线性增强型(NE);而低钉螺密度区各因子交互作用均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江汉平原乃至全省钉螺及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卫华 高涛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对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农村居住点,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自然环境特征,从市域和县域尺度,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系统分析该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结果](1)湖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2)中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其中云梦县最高,为0. 447个/km~2。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 21个/km~2。(3)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 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 289个/km~2,但聚落规模较小。神农架林区以发展林业为主,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仅为0. 021个/km~2。[结论]基于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化迈进。针对乡村聚落规模比较小的地区,向中心村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颜梅艳 余斌 郭新伟 卓蓉蓉
乡村人居环境是农户日常生产生活据以展开的设施及条件,基于主客观比较视角的乡村人居环境适配性评价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论文立足江汉平原公安县乡村抽样调查和访谈数据,以乡村生活空间可及性解析环境供给水平,以居民生活条件满意度解译农户需求意愿,以乡村人居环境适配性解构供需差异,据此提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方向及路径。结果显示:2017年案例区乡村生活空间可及性聚集分布最大值为44.75%,隶属"中类",以就业空间与休闲空间可及性最为薄弱;乡村居民生活条件满意度聚集分布最大值为0.467,隶属"中类",其中农村自然环境与经济运行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最低。主观需求与客观供给适配性在县域尺度和农户个体尺度均呈"中—中"类型适配模式,但在不同尺度的不同维度表现出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案例地区及相似地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霖
[目的]通过江西省乡村聚落发展及演变现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乡村聚落发展优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对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以乡村聚落密度、乡村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进行空间等级划分,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江西省市域和县域内的乡村聚落在乡村规模、人口密度以及聚落分布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包含宜春市、萍乡市和上饶市大部分县域的北部密集区,主要为北部赣江流域下游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抚州市南部和赣州市大部分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小;(2)江西省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3)其乡村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分布在上饶、赣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反映出江西省丘陵区和山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邵楠
[目的]通过研究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可以揭示人类活动与生态形成的机制,对南阳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优化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渐变尺度空间结构度量法、最近邻指数模型和分布密度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探测力指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定量探究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VCM曲线分析结果表明63.70%的乡村聚落与相邻聚落的距离在500~1 000m内,该范围内乡村聚落比较集中。通过研究距离城镇的距离与乡村聚落分布的关系,发现距离城镇越远,乡村数量越少;距离城镇越近,乡村的数量越多。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最邻近指数N=0.886 3,属于集聚分布,各县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结论]该文利用不同的模型对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测到乡村分布的特征及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空间分布的重构应该以集约用地、提高有效耕地面积为前提,合理安排土地结构的有效利用,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丽琼
[目的]由于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加剧并面临重构,研究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为丰富乡村聚落的市域空间格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对广西乡村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方法]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为时间节点,对表征乡村聚落空间规模的聚落人口密度进行测算与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桂北地区近15年乡村聚落在空间上的演变特征。[结果](1) 2001—2016年桂北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遵循"由西向东"的规律,即西部地区分布密度先下降,继而中部地区下降,最后是东部地区分布密度下降;(2)聚落的分布特点由全区域范围内规模分布趋向于集中分布,最终呈"C"状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即桂林和贺州两市。[结论]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存在聚落密度依然较大、乡村建设"重西部,轻东部"、演化周期长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优化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密度升"级";加强"C"区建设;优先建设小城镇,促进就地城镇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晓东 马利邦 张启媛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文兰 周万村 李爱农 张宝雷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相对集中,其余的则弥散分布;大部分聚落(约78.2%)分布在海拔1500~2700 m的中高山处,海拔1200~2200 m干旱河谷区聚集的聚落约55.2%,80%以上聚落的坡度大于15°;大多数聚落的水源和交通状况良好,水系和道路缓冲区较小半径内的聚落多沿道路聚集,而较远的则多沿水系聚集。分析还发现,少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宜于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天明,王祥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