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12)
- 2023(6962)
- 2022(6213)
- 2021(6130)
- 2020(5060)
- 2019(11772)
- 2018(11595)
- 2017(20893)
- 2016(12025)
- 2015(13977)
- 2014(13982)
- 2013(13146)
- 2012(12722)
- 2011(11421)
- 2010(11638)
- 2009(10763)
- 2008(10634)
- 2007(9595)
- 2006(8592)
- 2005(7729)
- 学科
- 济(45246)
- 经济(45188)
- 管理(26883)
- 业(24631)
- 企(17811)
- 企业(17811)
- 地方(17580)
- 农(15296)
- 方法(14161)
- 学(13839)
- 中国(12914)
- 数学(11794)
- 数学方法(11550)
- 农业(10620)
- 土地(9314)
- 业经(8690)
- 地方经济(8645)
- 教育(8206)
- 财(8179)
- 理论(7695)
- 制(7580)
- 环境(7524)
- 贸(7423)
- 贸易(7411)
- 易(7054)
- 和(6627)
- 融(6233)
- 金融(6230)
- 发(6081)
- 教学(5980)
- 机构
- 大学(167704)
- 学院(162678)
- 研究(63369)
- 管理(55175)
- 济(54827)
- 经济(53238)
- 理学(46503)
- 中国(46092)
- 理学院(45636)
- 管理学(44273)
- 管理学院(43970)
- 科学(43881)
- 京(39803)
- 农(35213)
- 所(33557)
- 江(32357)
- 研究所(30797)
- 中心(29966)
- 业大(29269)
- 农业(27859)
- 范(27556)
- 师范(27234)
- 财(24747)
- 北京(24429)
- 院(23426)
- 省(22507)
- 州(22368)
- 师范大学(22094)
- 科学院(19377)
- 财经(19321)
- 基金
- 项目(112422)
- 科学(86278)
- 研究(79933)
- 基金(78003)
- 家(71490)
- 国家(70481)
- 科学基金(57495)
- 社会(47220)
- 省(45871)
- 社会科(44168)
- 社会科学(44152)
- 基金项目(42060)
- 划(39354)
- 自然(39222)
- 自然科(38125)
- 自然科学(38110)
- 自然科学基金(37351)
- 教育(37186)
- 编号(32856)
- 资助(31311)
- 成果(28086)
- 重点(26444)
- 发(25104)
- 课题(24687)
- 部(23605)
- 创(22421)
- 大学(22166)
- 计划(22151)
- 科研(21402)
- 创新(20848)
共检索到263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翠 王丽平 章明奎
为正确识别平原地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磷流失敏感区,利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设计的水文模型中的CN值描述地表状况,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下垫面对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运用等标污染负荷计算方法评估不同类型污染源强度;建立了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氮、磷流失敏感区的综合指数评价体系。构建的氮、磷流失评价方法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应用评价结果表明,氮磷流失敏感性高的区块主要为研究区内的居民区、畜牧场和一些施肥量大的种植区,而敏感性最低的区块集中在具有良好植被覆盖的绿化区。高的污染源和高的迁移因子叠加区构成了高的流失敏感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永忠 吴次芳 王庆日
选择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省海盐县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诊断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检验了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农业总产值、城镇化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5个因子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楼燕敏 冯柏栋
解译浙江省德清县1991年、2000年和2010年3期遥感影像,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县土地城镇化过程显著,农用地、建设用地、林地与未利用地的变化速度在加剧,水域面积的增加速度有所减缓,建设用地的增加对区域农用地、林地等影响强烈;德清县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地形、经济、交通、区位、社会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的综合结果。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GIS 时空变化 德清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卜晓燕 米文宝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类型多样且组合度变化复杂,以宁夏彭阳县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灰色线性规划法,分析了使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的模式,构建集数量与空间、微观与宏观于一体的优化模型,提出了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力求使区域土地利用不仅空间布局趋于优化,而且数量结构要素组合趋向合理。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优化模式 彭阳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晓敏 陈文俊
21世纪以来,由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大环境威胁,低碳经济也逐渐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与工业节能减排的高投入、高成本相比,林业减排具有成本低、持续性强等优势。因此,在我国工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当前阶段,林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其对低碳经济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进程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地区为例,通过回顾湖区生态林业建设历程,对湖区生态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并指出湖区生态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发展平原地区生态林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平原地区 效益评价 生态林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寇光涛 卢凤君 刘晴
我国东北稻米产业链环节众多且人为分割明显,依靠供应链整合,或照搬国外粮食供应链发展模式等传统研究思路很难推动稻米产业链转型升级。本研究以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发展为例,针对稻米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风险大,产业链中游加工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下游销售过度竞争、品牌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深度理论分析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了稻米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经济主体主导的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和下游渠道拓展的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并通过新旧模式对比,验证了以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等形式实现价值再分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从营造行业环境、调优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东北稻米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传华 张凤太 王钟书 邓炜
评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有助于揭示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江津区为例,在剖析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土地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研究村域尺度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江津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逐渐变坏,总体表现出低等级村域空间挤压高等级村域空间的趋势,且土地生态系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2)江津区土地经济系统发展呈现向好趋势,但土地经济系统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并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分界;(3)江津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朝着子系统相互促进的方向演进,但全区整体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还有待提升;(4)江津区村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高耦合协调的村域零星分布,中、低耦合协调的村域广泛分布,失调村域主要分布在城区范围之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洪光荣
中心村作为农村居民集聚点及周边自然村服务中心,在建设美丽乡村、科学安排乡村用地布局,引导农村产业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实践中,政府决策与管理人员、规划设计人员、乡村干部与群众对于中心村选择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目的]文章通过构建中心村选择的ROG模型,科学合理选择中心村。[方法]以公众参与规划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鄂东平原地区乡村规划编制与管理为实践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影响中心村选择的主要因子,构建村庄质量模型(M)与总相互作用力模型(G)。然后结合住区选址限制性条件(R)与村民意愿(O),构建中心村选择的ROG模型,并进行典型例证。[结果]用ROG模型计算各自然村的ROG数据,选择ROG数据最大的自然村为中心村。[结论]该模型可减少中心村选择的盲目性与主观性,实现中心村选择的科学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为实际工作提供直接指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洪光荣
中心村作为农村居民集聚点及周边自然村服务中心,在建设美丽乡村、科学安排乡村用地布局,引导农村产业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实践中,政府决策与管理人员、规划设计人员、乡村干部与群众对于中心村选择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目的]文章通过构建中心村选择的ROG模型,科学合理选择中心村。[方法]以公众参与规划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鄂东平原地区乡村规划编制与管理为实践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影响中心村选择的主要因子,构建村庄质量模型(M)与总相互作用力模型(G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咏华 项亚量
生态敏感区环境的复杂性对处于区内的建筑遗产保护提出挑战,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体现了单纯的文物本位价值观,忽视了生态敏感区的特性及其对保护区划分、空间格局保护及遗产保护策略的主导性和先决性。重新审视处于生态敏感区内的建筑遗产保护问题,认为建筑遗产与特定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和高度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流程和技术方法进行再思考。提出了基于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整体性的可辩护的规划框架,将现行保护规划中环境规划部分从一个独立的简单的单项规划转变为生态先导下的一系列规划环节,强调在特定生态敏感区的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对以建筑遗产评价为主导的保护区划的修正和补充。最后结合之江大学旧址保护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余思奇 朱喜钢 孙洁
以浙江大学新校区周边的望月社区为例,分析了学生化新社区中原住民与学生群体两类居民地方感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生产性功能植入后带来的利益共享使得居民与地方产生了直接而密切的联结;学生文化使社区居民建构起"此处"与"他处"的差异;不同先验文化的两类群体混居同一空间之内,因学生化的作用,快速建构起新的空间认同与情感依附。据此认为,应多方位评估学生化对城市邻里的影响,积极发挥学生化的正外部性,促进高校与周边社区功能的良性互动,推动城市包容性发展。
关键词:
混居 融合 学生化 地方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贝贝 杨浩 姜俊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N)和磷(P)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不同树种对平原造林地生境的生态适应及养分利用机制。【方法】以刺槐、千头椿、旱柳、毛白杨、白蜡和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新鲜叶、凋落叶的N、P含量,计算叶片N、P再吸收率并分析其与叶片、土壤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刺槐的叶片N含量最高,旱柳的叶片P含量最高;白蜡叶片的N∶P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 <0.05),毛白杨叶片的N∶P最低,刺槐、千头椿、旱柳和油松之间叶片N∶P差异不显著。不同树种凋落叶N、P含量及N∶P与新鲜叶养分相关性不同。刺槐叶片N再吸收率和千头椿叶片P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多数树种的叶片N再吸收率或P再吸收率与其凋落叶养分含量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结论】刺槐、旱柳、白蜡和油松的生长受到P限制,千头椿和毛白杨生长受到N限制。树种能通过叶片N、P再吸收来适应养分限制环境。建议在平原林养护中加强林分结构调整、凋落叶归还林地、人工补植补造等措施以改善平原林养分限制状况。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殷俊 陈爽 彭立华
通过划分不同类型和尺度的作用区,利用吴江市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29个水质监测点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数据,分析不同作用区内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吴江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水质有重要影响。城市建设用地与溶解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园林地同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在所有尺度带状作用区和部分尺度的圆形作用区上存在显著负相关;耕地同溶解氧在圆形和带状部分尺度作用区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对吴江市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有负面影响,而耕地和园林地则会对水质起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多用地类型与水质的偏相关分析...
关键词:
平原河网 土地利用 水质 相关分析 吴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易平 马泽忠 谢洪 钟敦伦
长江上游是我国山地灾害异常活跃区,其频繁活动与该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自然和人文交叉最密切的领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入手,选择区内山地灾害频繁活动区———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坡度土地利用方式对山地灾害的综合敏感性,发现易致灾的土地利用方式依次为:道路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15°的旱地、>15°低盖度草地和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城市建设用地、>8°的裸岩地、>25°的滩地、>35°的高盖度草地,并根据敏感值的大小进行了敏感性区划。研究成果对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布局水土保持工程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