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46)
- 2023(8437)
- 2022(7091)
- 2021(6652)
- 2020(5379)
- 2019(12117)
- 2018(11900)
- 2017(22422)
- 2016(12547)
- 2015(14016)
- 2014(13962)
- 2013(13819)
- 2012(12990)
- 2011(11960)
- 2010(12156)
- 2009(11027)
- 2008(10768)
- 2007(9624)
- 2006(8774)
- 2005(7323)
- 学科
- 济(52333)
- 经济(52272)
- 农(29293)
- 业(26933)
- 管理(24308)
- 地方(21637)
- 农业(20118)
- 方法(15249)
- 中国(14563)
- 企(14427)
- 企业(14427)
- 业经(13623)
- 数学(13419)
- 数学方法(13197)
- 学(12818)
- 发(10545)
- 地方经济(10258)
- 制(9888)
- 财(9671)
- 环境(8819)
- 农业经济(8670)
- 发展(8430)
- 展(8413)
- 融(7662)
- 金融(7659)
- 土地(7268)
- 和(7029)
- 银(6848)
- 银行(6826)
- 行(6617)
- 机构
- 学院(174006)
- 大学(170688)
- 研究(66599)
- 济(63932)
- 经济(62042)
- 管理(60358)
- 理学(51510)
- 理学院(50635)
- 管理学(49501)
- 中国(49487)
- 管理学院(49164)
- 科学(44808)
- 农(40612)
- 京(37044)
- 所(35044)
- 研究所(32252)
- 中心(31184)
- 农业(30777)
- 业大(29846)
- 江(29599)
- 范(29138)
- 师范(28916)
- 财(28826)
- 省(25809)
- 院(24371)
- 师范大学(23487)
- 州(23319)
- 北京(22690)
- 财经(21954)
- 科学院(20922)
- 基金
- 项目(122054)
- 科学(95454)
- 研究(90008)
- 基金(85695)
- 家(76029)
- 国家(75311)
- 科学基金(62700)
- 社会(55564)
- 社会科(52030)
- 社会科学(52015)
- 省(51902)
- 基金项目(46798)
- 划(42621)
- 自然(40098)
- 教育(39346)
- 自然科(38995)
- 自然科学(38981)
- 自然科学基金(38198)
- 编号(37841)
- 资助(32779)
- 成果(30982)
- 发(29527)
- 重点(28427)
- 课题(27016)
- 部(25438)
- 创(24371)
- 发展(23364)
- 计划(23075)
- 科研(22998)
- 展(22980)
共检索到268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娜琳 石博源 李小建 武小妮
明确集市村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条件与潜力是科学定位其在村镇聚落体系中功能的前提。以豫东平原宁陵县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分布、资源规模等多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法、景观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将72个集市村与274个非集市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平原县域集镇布局基本符合“六边形”格局;(2)集市村多位于行政边界地带,是二级中心地远距离辐射不足的补充;(3)集市村居民点用地更加集聚高效;(4)集市村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更加丰富,非农产业发展基础更具优势,基础设施条件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且综合发展潜力更大。鉴于此,在村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集市村可以作为仅次于集镇的重要节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娜琳 卫怡珂 李立 杨涵璐
明确非粮作物空间分布格局、演化机制及包括土壤质地类型在内的影响因素,不仅是对人地关系的解读,也可为限制“非粮化”的盲目扩张提供决策依据。论文以河南省宁陵县14个乡镇339个样本村为例,以时间为轴线,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县域内非粮作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非粮作物始终在土壤质地粗、养分含量低的“西北—东南”方向的带状区域内演变。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土壤因素决定了非粮作物“带状”分布的初始格局,“邻里效应”逐步扩展了该带状区域,区位交通条件及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得这一格局得以强化;虽然地方政府早期的非粮激励政策扩展了“带状”区域,但之后的非粮整治举措有望收紧这一趋势。研究认为,土壤质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发挥着基底的作用,而且始终与其他因素产生交互作用,时刻影响“非粮”作物格局。因此,“非粮化”治理工作需要重视包括土壤质地类型在内的更多自然地理要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克帅 赵永宏 李裕瑞
以中心地理论为依据,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探讨了县域范围内三级生活圈服务中心(县域中心、中心镇、中心村)的选择及其发展路径。首先,在确定各级服务中心地服务半径后,运用区位—配置模型,确定郸城县域服务圈由2个县域服务中心、7个中心镇和112个中心村组成。其次,根据基层干部的建议和农民意愿,提出了不同等级中心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类型。最后,从政府投入、公众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讨论了中心村镇公共服务的配套建设及其维护营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倩 韩婧 范利瑶 蔡天毅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14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二玲 胥亚男 雍雅君 魏莉霞
农业转型升级是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国际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本文以两个不同乡村转型道路的典型县域(工业化转型的巩义市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鄢陵县)为例,利用区位熵、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在乡镇尺度深入分析新世纪以来乡村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乡村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再造。主要结论为:(1)基于市场需求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农产品提质增效倒逼耕地利用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并引致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再造。未来中国农业的转型方向将是规模化大宗农业与专业化精细农业并存;(2)无论是乡镇的非农化转型还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均可带来乡镇耕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利用以及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并引致乡村的进一步转型。工业转型县农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县以粮食和特色农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并形成了特色专业村或产业集群;(3)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更加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匹配,空间配置更加合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乔亦昕
收集了309个村庄1 766位大病患者等数据,利用Arc GIS软件,展示了河南省兰考县农村大病患者分布的空间分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这种格局的环境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大病患者的空间分布整体分散又局部集中,高发村庄多沿交通线呈带状分布,且具有行政边缘化的特征;(2)以本村患病率为因变量,选取本村贫困人口数、人均纯收入等9个指标作为自变量,通过散点图绘制、回归函数拟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均展示了自变量变化对因变量变化有关联却无明显的关系,不足以解释村庄患病率的空间分异性;(3)影响农村患病的因素极为复杂,文章并未找到真正的地方性原因,这实际上是次生地方病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合理、科学解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娜琳 李小建
从村域视角探讨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透视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实现过程。以河南省西峡县香菇产业为例,以村域为单元,运用调查数据,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法,对该县香菇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西峡县香菇种植专业村数、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村数均在逐年增加,且以西北部为重心,空间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回归分析法对以上空间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能人带动作用、政府推动作用对村域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机会成本深刻影响村域专业化生产水平的状态;但并非所有类型的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纪广 李二玲 李小建
基于对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农户、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的实地调查,构建了影响农户企业化演变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农户企业化是农户内生能力、外部契约关系和企业家精神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对164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将农户企业化的演变过程分为自给经营阶段、商业经营阶段、联户经营阶段和农业企业阶段。计量经济建模分析结果表明:①农户的内生能力对农户的企业化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知识累积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自农户生产中的种植品种、技术人员和设备技术。②农户契约关系对农户企业化演变影响复杂。提供额外服务和市场可信度越大,农户企业化演变的可能性越小;而守密性越好,农户企业化演变的可能越大。③企业家精神也是促使农户企业化演变的显著因素。户主的学历与感知度越高,演变成企业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促进这些因素的充分发挥,才能使农户在组织和经营方式上真正转变为现代企业。
关键词:
农户企业化 过程研究 影响因素 鄢陵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瑞霞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选取河南省淇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县域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指出了该规划值得肯定的成果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合我国县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原则与编制思路,重点突出规划编制的可持续发展、深度开发和可操作性原则,提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资源组合、规划乡村旅游和加强支持系统建设等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思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荣朝 苗长虹
优化县域城镇空间结构是科学决策、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河南省镇平县1990~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ETM数据,利用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经济增长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镇平县域城镇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形成机理和优化趋势。研究发现:河南镇平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具有廊道效应明显、复合通道地带城镇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城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镇生态环境效益较差等现状特征,其形成机理为边缘效应作用、交通道路促动、产业簇群支撑等,具有"廊道效应"进一步强化、"交通节点作用"更加突出、以镇平县城为副角的南阳都市区雏形显现、重点小城镇建设日益凸现等发展趋势,今后的优化重组必须科学规划...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威 侯东东 李俊浩
本文以河南省光山县三个样本村为例,考察了光山县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了村干部参与对互助资金风险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村干部把关,互助社确实有效地控制了贷款风险,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互助社的民主程度,进而阻碍了互助社的健康发展。对此,本文建议,互助社应该做到真正放权,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同时可以通过引进一些专业人才等,实现互助资金操作规范化,从而保证互助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卫国 李裕瑞 刘彦随
以黄淮海平原南端的郸城县为例,利用157个农户、63个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以及村级农业普查数据、县域遥感影像资料及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策略。研究认为:①产业空心化、基建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和宅地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四个主要特征;②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可理解为特定城乡地域系统内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演化结果,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是其资源环境诱因、历史基础与社会文化是其社会经济诱因、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其外源性制度原因,而不同维度农村空心化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也不可忽视;③农村空心化调控的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娄帆 李小建 陈晓燕
以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平原县(延津县)和山区县(宝丰县)为例,基于1972、1990、2013年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两县聚落空间演变进行对比分析表明:1两县聚落均呈集聚分布,平原县聚落逐渐趋向随机分布,而山区县集聚趋势逐渐增强。2景观指数显示两县聚落斑块面积占比变动相似,而平均斑块面积平原县明显大于山区县,且增长程度较大;平原县聚落斑块数量、密度均持续减小,而山区县持续变大;平原县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明显,而山区县有所下降;聚落邻近程度均在增强,但山区县表现更突出;1990年代前聚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娄帆 李小建 陈晓燕
以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平原县(延津县)和山区县(宝丰县)为例,基于1972、1990、2013年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两县聚落空间演变进行对比分析表明:1两县聚落均呈集聚分布,平原县聚落逐渐趋向随机分布,而山区县集聚趋势逐渐增强。2景观指数显示两县聚落斑块面积占比变动相似,而平均斑块面积平原县明显大于山区县,且增长程度较大;平原县聚落斑块数量、密度均持续减小,而山区县持续变大;平原县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明显,而山区县有所下降;聚落邻近程度均在增强,但山区县表现更突出;1990年代前聚落扩展明显快于1990年代后,这一差异在山区县更为明显。3平原县中间位序聚落较多,聚落规模分布趋于集中,各等级规模聚落扩展差异较小;而山区县聚落规模分布趋于分散,中等规模聚落相对较少。4两县聚落扩展均快于人口增长,但1990年代后山区县两者趋于一致;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解释两县聚落扩展的差异;地形直接造成两县聚落分布模式和景观指数的不同;交通对平原县聚落的影响较山区更为显著;乡镇点对山区县聚落的影响更为复杂,其辐射带动作用均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邵留长 乔家君 汪永新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现"多核心"格局。全局趋势分析表明:河南省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强于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强于南部,近年来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缩小。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达县域之间集聚更加明显;高高集聚区县域分布集中稳定,低低集聚区县域数量多且不稳定。经济实力增长的热点分析表明:2004—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集中分布在豫西县域;2009—2014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向东偏移并呈现零星分布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