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87)
- 2023(9757)
- 2022(8211)
- 2021(7795)
- 2020(6377)
- 2019(14706)
- 2018(14345)
- 2017(27342)
- 2016(14910)
- 2015(16684)
- 2014(16450)
- 2013(16340)
- 2012(15489)
- 2011(14157)
- 2010(14247)
- 2009(13078)
- 2008(12951)
- 2007(11476)
- 2006(10492)
- 2005(9090)
- 学科
- 济(67331)
- 经济(67262)
- 农(50351)
- 业(42465)
- 农业(33629)
- 管理(30623)
- 地方(23084)
- 方法(22032)
- 企(20008)
- 企业(20008)
- 数学(19675)
- 数学方法(19466)
- 业经(18716)
- 中国(16421)
- 学(14708)
- 农业经济(12679)
- 发(12564)
- 制(12416)
- 财(11357)
- 贸(10599)
- 贸易(10592)
- 环境(10396)
- 易(10110)
- 土地(10050)
- 发展(9958)
- 展(9940)
- 村(9669)
- 农村(9637)
- 地方经济(9630)
- 体(8912)
- 机构
- 学院(213529)
- 大学(208210)
- 济(83703)
- 经济(81731)
- 研究(78654)
- 管理(78095)
- 理学(67726)
- 理学院(66739)
- 管理学(65322)
- 管理学院(64956)
- 农(61324)
- 中国(59427)
- 科学(52406)
- 农业(46786)
- 京(44706)
- 业大(41483)
- 所(41149)
- 江(37869)
- 研究所(37849)
- 中心(37553)
- 财(35004)
- 范(32367)
- 师范(32098)
- 省(30225)
- 农业大学(29162)
- 州(27911)
- 院(27861)
- 财经(27578)
- 北京(26813)
- 师范大学(25800)
- 基金
- 项目(149963)
- 科学(117956)
- 研究(108655)
- 基金(107420)
- 家(95270)
- 国家(94349)
- 科学基金(79659)
- 社会(68755)
- 社会科(64484)
- 社会科学(64463)
- 省(62295)
- 基金项目(59191)
- 自然(52182)
- 划(50879)
- 自然科(50793)
- 自然科学(50776)
- 自然科学基金(49820)
- 教育(47040)
- 编号(44807)
- 资助(41297)
- 发(35029)
- 成果(34998)
- 农(34458)
- 重点(34164)
- 部(32311)
- 课题(31158)
- 创(30366)
- 科研(28455)
- 创新(28411)
- 计划(27929)
- 期刊
- 济(104410)
- 经济(104410)
- 农(65651)
- 研究(59051)
- 中国(46411)
- 农业(44818)
- 学报(38495)
- 科学(36904)
- 大学(29231)
- 学学(27934)
- 业经(24714)
- 财(23549)
- 管理(21828)
- 业(20786)
- 融(20555)
- 金融(20555)
- 教育(19317)
- 资源(16384)
- 技术(15868)
- 问题(15409)
- 农业经济(14980)
- 农村(14592)
- 村(14592)
- 版(14351)
- 经济研究(12239)
- 财经(12055)
- 业大(12024)
- 世界(11598)
- 经济问题(10869)
- 社会(10642)
共检索到3227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传明 王呈祥 何品蓉 曹蕾 吕嘉顺 李顺茂
准确揭示村庄迁居安置意愿的空间特征及其与村庄通达性的关系,对于推动乡村聚落体系重构和合理发展就地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淮安市为研究区,以全样本行政村调查数据和交通网络数据为支撑,利用描述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与表达、熵权-TOPSIS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村庄迁居安置意愿(Y)空间差异不甚明显,而货币迁居安置意愿(Y_1)的空间差异高于实物迁居安置意愿(Y_2)。Y、Y_1和Y_2都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②外部连通性对村域综合通达性(C_i)的贡献最大,C_i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市域北部平原村庄C_i高于南部低山丘陵和中部河网密布地区村庄。③Y_1、Y_2和C_i在市区和县城周边都表现出明显的圈层分异特征。其中,Y_1是内圈低外圈高,而Y_2和C_i是内圈高外圈低。④在迁居安置意愿与通达性的空间耦合关系上,L(Y_1)-H(C_i)、H(Y_2)-H(C_i)空间耦合村庄集中分布在城区外围,主要原因是这些村庄因近城区优势区位,能得到实物安置潜在的预期增值和享受较高的公共服务。各类空间耦合区和同类空间耦合区的不同片区形成原因也不尽相同。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储卫东
土地资源是生态资源的核心要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生态系统实施保育或恢复重建,对于确保自然资源持续再生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大力推进村庄土地整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推进了生态淮安、美丽淮安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淮安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生态建设基础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力
调查显示,江苏省淮安市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与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开展农民培训的机构大多设在市、县(区)两级,真正深入农村基层的很少。因此,在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稳定师资队伍,多渠道筹措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到农民培训工作中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璨 于法稳 任鸿昌 薛同良 吴水荣
农田林网和小片林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分析了农田林网和小片林对农业总产值、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生态贡献程度。结果表明 ,农田林网对上述三个产值的生态贡献率均为负值 ,小片林对上述三个产值的生态贡献率均为正值 ,并且林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联合生产效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璨
本文以江苏淮安市为例,对农田林网和小片林对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生态贡献程度进行了分析。1978—1990年农田林网和小片林对种植业的发展为正向作用,1991—2001年为负向作用;对畜牧业的发展则呈现出与种植业相反的效果,这与林分结构和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存在密切联系。需要对小片林和农田林网进行适当调整,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尚正永 张小林 卢晓旭 董留群
基于GIS平台,提取了淮安市主城区城市用地的矢量数据,借助Fragstats3.3软件,计算了主要功能用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并对城市功能用地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自1982年以来,城市功能用地斑块数量增多,斑块面积逐渐增大,面积差异不断缩小,用地斑块空间聚集程度渐渐上升,连通性水平逐步提高,功能用地斑块的形状特征与规整性变化明显;居住用地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格局特征,斑块面积由小变大,斑块之间距离增大,密度降低,用地斑块的规整性与形态变化较大;工业用地由分散布局逐渐趋向于集中,斑块面积规模由小变大,完整性与集聚程度不断提高,相互连通性明显增强,斑块形态复杂性低;城市公共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春香 张智光 柳超 廖冰
为提高农业绿色科技应用普及率,有效支撑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依据场动力理论,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198个大棚蔬菜种植户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以是否愿意接受绿色科技服务作为因变量,从大棚蔬菜生态化生产经营环境特征和大棚蔬菜种植户行为态度认知两个层面,选取影响农户接受绿色科技服务意愿的自变量,实证分析农户对绿色科技服务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参加技术培训、合作偏好、种植面积、投入态度对大棚蔬菜种植户接受绿色科技服务的意愿均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降低。从供应链视角提出构建大棚蔬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付光辉 刘友兆 祖跃升 王永章
以农用分等成果为基础,探讨了不同等级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法。通过建立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与单位标准量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各等别的理论单位标准量产量,将其与区域粮食需求量相对照,构建最优线性规划模型,求出不同等别耕地保有量的最优方案,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测算的耕地保护方案既体现了优先保护优等地的原则,又能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遏制耕地数量迅速减少,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耕地质量保护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尚正永 张小林 周晓钟
利用遥感影像和城市建成区图,运用GIS分析技术,以淮安市主城区为例,对城市空间扩展与外部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安主城区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各向异性特征,1965年以前,城市扩展缓慢,以北向、西北向扩展为主,1965—1979年,扩展规模较小,以西南向扩展为主,1979—1995年,扩展速度开始加快,以西北向、西南向为扩展的主导方向,1995年以后,城市空间加速扩展,以东向、东南向扩展为主。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可概括为扇翼缓慢扩展型、圈层式扩展型和扇翼快速扩展型三种类型。淮安主城区形态经历了由星形向块状演变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趋圆性特点,城市空间扩展的阶段性与各向异性对外部形态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外部形态演变 淮安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韶骏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积极推动区域内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工作,通过收购储备、实施流转、协议置换、增资技改、司法拍卖等途径对闲置用地实施盘活利用,着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东杰 周海生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又重新开启,城市化使我国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无论理论深化抑或现实社会发展都对基于城市化背景的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系统化研究的需要。本文紧紧围绕城市化这一主旨背景,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分析开展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新问题,探讨治理这些新问题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包括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弱化、乡村社会治理资源的稀缺、乡村社会治理观念的冲突与乡村社会治理合法性的削弱,这些困境给城乡社会并轨同治带来严重的制约。针对困境,提出了增强乡村社会治理主体能力、乡村社会治理资源供给、消弭乡村社会治理观念冲突与增强乡村社会治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许加明 华学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在空巢老人聚居的城市单位型社区中,社会资本比较丰富,空巢老人彼此之间存在比较频繁的日常交往,并自发形成了非常普遍的互助之风,由此导致了空巢老人对于互助养老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为了实现个人分散的养老资源的集聚与互补,可以组织空巢老人开展诸如男女互助、轻老互助、精英与大众互助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养老实践,构建一张多元立体的互助养老网。这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时代背景下开展"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孔晴晴 陈玉福 唐海萍
我国平原农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尤为突出,亟待开展综合整治工程。空心村综合整治需要规划先行,规划中需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山东省禹城市典型村庄为例,通过面对面的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风俗等方面分析农民对空心村综合整治意愿。结果表明,在生产方面,100%农户希望将细碎的耕地进行整合和在本村镇附近就业,74.24%的农户支持土地流转;在居住生活方面,90%以上的农户支持社区分区规划、建养老院和停放农业机械的场所,70%左右的农户希望住宅有院落、私家车库和居住区人车分行;在生态环境方面,
关键词:
空心村 土地整治 乡村规划 农民意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孔晴晴 陈玉福 唐海萍
我国平原农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尤为突出,亟待开展综合整治工程。空心村综合整治需要规划先行,规划中需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山东省禹城市典型村庄为例,通过面对面的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风俗等方面分析农民对空心村综合整治意愿。结果表明,在生产方面,100%农户希望将细碎的耕地进行整合和在本村镇附近就业,74.24%的农户支持土地流转;在居住生活方面,90%以上的农户支持社区分区规划、建养老院和停放农业机械的场所,70%左右的农户希望住宅有院落、私家车库和居住区人车分行;在生态环境方面,绝大多数农户支持使用环保道路材料和污水处理设施,但多数农户基本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在文化风俗方面,绝大多数农户认为应该简化婚丧嫁娶习俗、建设统一墓地,农户期望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广场舞、球类运动、棋牌等。研究表明,农民有着自己对空心村整治规划、对未来生产生活状态的愿望表达和诉求。因此,在进行空心村综合整治规划时,需要做好功能分区、整合农地,社区规划要以民生为本、结合农村实际设计生活环境保护措施和乡村文化传承方式。
关键词:
空心村 土地整治 乡村规划 农民意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尚正永 卢晓旭 张小林 吴启焰
分析了淮安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过程,将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导性调整,即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1964年淮阴县与清江市的县市分治,1971年淮阴县政府驻地北迁王营镇,牵引了淮安主城市区近30年的南北向发展。2001年的"三淮一体"行政区划调整,又引导着主城区东南向扩张与楚州城区的北向发展,并在两个城区之间形成新产业空间与生态新城,强烈地影响着城市的地域结构。二是适应性调整,即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能够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矛盾。2001年的"三淮一体"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淮阴县城并入主城区,不仅解决了"市县同城"问题,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也适应了市区与县城连为一体的现实。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影响的作用机理主要为三个方面,即通过改变城市辖区范围,进而改变城市经济规模与发展能力影响城市地域结构,通过城市规划工具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通过城镇原来的空间格局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江苏省淮安市城市品牌定位研究
农户采用不同稻作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农户调研数据
法治城管品牌创建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为例
政府干预、寻租竞争与农业保险的市场运作——基于江苏省淮安市的调查
中小企业互保融资风险的博弈分析——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江苏省淮安市“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初探——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服务也是生产力——江苏省淮安市财政服务企业发展活动纪实
中国工程外迁移民社区安置中的冲突及其解决——基于江苏省大丰市移民安置点的调查分析
社会资本影响农村长期互助护理保险参与意愿吗——来自江苏淮安市调查数据的经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