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17)
2023(14086)
2022(11177)
2021(10197)
2020(8216)
2019(18225)
2018(17771)
2017(33855)
2016(18497)
2015(20317)
2014(20402)
2013(19823)
2012(17760)
2011(16240)
2010(16228)
2009(15116)
2008(14554)
2007(12937)
2006(11622)
2005(10276)
作者
(56275)
(48047)
(47266)
(44608)
(29615)
(22943)
(21198)
(18696)
(18053)
(16525)
(16255)
(15970)
(15292)
(14904)
(14603)
(14596)
(14156)
(13863)
(13711)
(13274)
(12096)
(11676)
(11549)
(10996)
(10943)
(10665)
(10395)
(10331)
(9607)
(9445)
学科
(87453)
经济(87377)
(53331)
(51091)
管理(45370)
农业(33949)
方法(32798)
(31123)
企业(31123)
数学(29837)
数学方法(29426)
地方(23369)
业经(23354)
中国(22340)
(17938)
(15865)
(15225)
(14212)
(13750)
贸易(13741)
(13331)
农业经济(12886)
环境(12837)
发展(12079)
(12068)
土地(11872)
技术(11531)
(11251)
银行(11212)
(10997)
机构
学院(267924)
大学(261797)
(108776)
经济(106630)
管理(101278)
研究(93578)
理学(88744)
理学院(87721)
管理学(85684)
管理学院(85239)
(73107)
中国(71260)
科学(62315)
农业(56442)
(54999)
业大(52707)
(48334)
研究所(44586)
中心(44367)
(43327)
(40602)
农业大学(36057)
财经(35016)
(34882)
师范(34431)
北京(33373)
(33173)
(33131)
经济学(32272)
(32011)
基金
项目(192385)
科学(151277)
基金(140045)
研究(133800)
(125863)
国家(124773)
科学基金(105711)
社会(87495)
社会科(82602)
社会科学(82580)
(77530)
基金项目(74699)
自然(69445)
自然科(67791)
自然科学(67769)
自然科学基金(66496)
(64574)
教育(58876)
资助(55259)
编号(53205)
(43809)
重点(43600)
(40922)
成果(40155)
(39777)
(39660)
创新(37249)
计划(37150)
国家社会(37117)
科研(36862)
期刊
(122828)
经济(122828)
(76484)
研究(68351)
中国(55287)
农业(51671)
学报(51202)
科学(46475)
大学(38423)
学学(37150)
管理(31548)
(29249)
业经(27790)
(24717)
金融(24717)
(24445)
技术(21630)
教育(20840)
问题(18149)
经济研究(17615)
(16958)
资源(16149)
业大(16046)
财经(15851)
农村(15485)
(15485)
农业经济(15482)
科技(14247)
农业大学(13833)
统计(13638)
共检索到386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方  刘彦随  李裕瑞  梁昊光  
科学揭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选取了平原农区典型县域山东省禹城市和桓台县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县域土地非农化与乡村系统演化特征,剖析了县域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县域经济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土地非农化的规模与比重呈现增长态势,乡村系统整体处于正向演化态势,禹城市和桓台县E指数分别由0.295和0.197增至0.798与0.700。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土地非农化比重的增加会带来乡村一些要素的剧烈变化,其中,乡村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对土地非农化过程的敏感性较强。构建乡村人口转移与农地规模经营的保障机制,规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增强县域辐射能力,是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调控重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方方  梁昊光  刘彦随  
深入探讨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理,是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山东省禹城市与桓台县7个城郊型回迁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传统型村庄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资料,应用可行能力分析方法,从生态、社会及经济等3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行为响应评价体系,分析了典型平原农区农户对土地非农化的行为响应特征,揭示了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微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土地非农化是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与空间重构的过程,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包括由城镇征地、村庄扩展与农村社区化产生的直接影响与城镇辐射的间接影响,提升或降低了农户行为主体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福利;(2)不同类型村庄对土地非农化直接影响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唱唱  邓楚雄  李忠武  孙惠芳  陈韶清  赵浩  
[目的]城郊型乡村可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区域,选取典型的城郊县域湘潭县为例,基于拓展的“人-地-业”框架开展土地非农化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可助推其空间优化从而实现人地关系的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标准差椭圆、全局莫兰指数及冷热点分析乡村土地非农化的空间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1)湘潭县乡村土地非农化总体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特征且在此方向上的向心力逐渐趋强;(2)乡村土地非农化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呈“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减小”的趋势,但空间关联程度在样本期间有所下降;热点区始终向西北部集聚,不平衡的“川”型分布格局在不断地强化,土地非农化不平衡现象突出且不断加剧;(3)对乡村土地非农化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距最近建制镇距离、坡度、人均农村建设用地面积超标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次数、村内企业个数、规模经营耕地面积比例和是否有合法村庄规划,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论]基于“人-地-业”视角探讨不同区域乡村土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可为科学制定乡村空间优化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玉恒  黄惠倩  王晟业  
乡村韧性是乡村系统应对外界扰动冲击,维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文章基于河北省景县16个乡镇、451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评价传统农区县的乡村经济韧性。研究结果显示:(1)景县乡村经济韧性平均值为0.061,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北部和西南部偏低、中部相对较高的格局特征,县城所在地及其邻近的周边地区、主要交通干线过境的乡镇乡村经济韧性较高,偏远地区的乡村经济韧性水平较低。(2)人均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乡村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与乡村人力资本为乡村经济韧性的主要短板因素。(3)文章对比分析河北省阳原县显示持续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产业的投入有利于提升乡村经济韧性。文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旨在推进传统农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智  张小林  李红波  
从"要素—结构—功能"的视角构建多要素非农化指数和乡村多功能发展指数,分析2000—2015年江苏省县域非农化与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非农化和乡村发展指数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非农化指数高值区为环太湖地区,乡村发展指数高值区为苏南沿江地区,而低值区均为苏北北部地区。2000—2015年全省县域非农化指数和乡村发展指数均普遍提高,但其年均变化率呈明显的南北区域差异,其中,苏北非农化进程最快,而乡村发展水平提高最快的为苏中地区。通过耦合分析发现,县域非农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耦合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方  刘彦随  龙花楼  李裕瑞  
基于土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阶段耦合规律的理论分析,应用承载力模型,开展了2008年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非农化适度性的评价和土地适度非农化阈值的界定。结果表明:①受区域土地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建设用地供给之间呈现为正反双向的"S"型曲线,两者之间的耦合变化规律以工业化完成阶段最为显著;②工业化初期至后期阶段土地非农化趋势表现为缓慢增长,土地适度非农化阈值为10.0%~17.5%;③工业化与城镇化驱动作用强度决定着土地非农化规模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科学调控土地非农化进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刁怀宏  
本文通过对传统农区5省6县村级层面的典型调查发现,传统农区当前土地流转需求正在逐步形成,但流转活跃程度的地区差异较大,流转对象具有局限性且形式单一,流转补偿价格大多不合理,但局部地区已经出现市场流转价值,从整体上看流转行为皆缺乏规范性。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可归结为"蔬菜豆腐保平安"的传统观念、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等内部因素、农户承包地面积狭小带来的高流转交易成本、政府引导和集体经济公共服务缺乏。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明  
在典型农区,经历了"人口外流-地权离散-乡村失序"及"资本下乡-地权争夺-乡村重构"两个阶段之后,目前已经进入到专业农户崛起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专业农户饱经市场化的洗礼,崇尚公共性的社会,率先成长为乡村在地富裕阶层,他们是典型农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全面实现典型农区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改革,突出增强土地经营权的产权强度,探索组建跨社区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有效提升专业农户生产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格局演化趋势布局乡村治理体系,达到市(镇)标准的村庄组织可以转置为城镇政府,分散居住在开放式乡村的专业农户归属附近城镇管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明洋  刘彦随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乡村土地非农化问题是当前乡村所面临的"乡村病"之一。对传统平原农区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黄淮海平原县域数据,选取乡村非农化土地相关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多元回归的方法解析了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黄淮海平原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占据非农化土地的比重最大;(2)黄淮海平原不同非农化土地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出典型的带状或组团状格局,如沿太行山东麓带、环渤海经济圈、黄河经济协作带、沿京九和陇海铁路线轴带等;(3)黄淮海平原乡村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县域人均GDP、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乡村人均一产增加值、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6个变量,自然因素则不显著;(4)黄淮海平原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发展有待提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集约化发展初见成效,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与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呈现出驱动逻辑的一致性,政府财政导向的发展道路仍是主导。提出了破解乡村土地非农化问题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洁瑕  陈佑启  冯建中  朱禎安  赵军  
[目的] 准确预测区域农业人口规模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文章针对传统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时间序列的中期预测的缺点,借助抗噪音迭代模型在中期人口预测方面的优势,将传统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的求解问题化为模型参数的非线性问题,推导并完整给出了模型的代价函数关于模型参数的梯度,继而给出了模型参数的迭代求解公式,从而构建了改进的自适应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并以黄淮海平原2个典型生态区——曲周县传统农业区和北京市都市农业区为例进行农业人口中期预测。[结果] 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结果可信。传统农业区曲周县的农业人口呈小幅波动性增加且增速趋缓并逐渐趋向于一个理性范围内;都市农业区北京市的农业人口呈小幅波动性下降且降速趋缓并逐渐稳定在一个理性范围内。[结论] 改进的自适应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可很好地进行区域农业人口的中期预测;针对黄淮海平原2个典型生态区——曲周县传统农业区和北京都市农业区的农业人口变化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人口策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裕瑞  李峰  范朋灿  曹智  王志炜  龙花楼  刘彦随  
[目的]空心村整治是一项涉及规划设计、社区建设、土地复垦等诸多内容的系统工程。充分利用空心村内各类表土和建筑垃圾进行精准复垦实现土体有机重构和耕地快速熟化,是空心村整治的关键技术之一。以典型空心村内不同类型土体为例,分别测定其容重和含水量,建立土壤压实程度分级标准,明确不同利用类型土体的压实等级,进而探讨不同压实等级土体的改良措施及资源化利用途径。[方法]采用环刀法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基于文献研阅和数据分析提出土壤压实指数及压实程度分级标准。[结果](1)普通农田、院落农地与林地表土压实程度相对较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明洋  李琳娜  刘彦随  周扬  
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镇化未能有效带动乡村发展,并造成严重的乡村病问题。现有关于城镇化对乡村人—地—业影响的研究较少,关于影响机制的探讨更显匮乏。文章基于黄淮海平原县域数据,刻画县域乡村系统与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人口发展空间分异不明显,而乡村土地、产业发展空间分异明显,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环渤海湾周边地区等;②黄淮海平原县域城镇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京广铁路沿线周边地区、环渤海湾周边地区等;③城镇化对乡村土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土地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不显著,乡村人口和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交互作用能够增强对乡村的影响力;④合理的城镇化发展可有效促进乡村人—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志华   姚佳雯   夏慧  
[目的]构建响水县空心村整治规划评价体系、揭示苏北县域农村空心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促进苏北地区空心村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县域视角下以具有内陆型和沿海型空心村共性问题的响水县为研究区域,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从人口、土地和经济3个方面构建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揭示农村空心化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1)响水县农村空心化程度普遍较高,各乡镇间空心化差异明显,人口、土地、经济和综合空心化指数的区域差异明显,人口空心化水平整体高于其他维度;(2)人口集聚度、人均纯收入、宅基地粗放利用度是影响响水县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因素;(3)响水县空心村的形成源于内部推力与城镇化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同时受限于村内基础设施与教育医疗资源的不足。[结论] 响水县农村空心化是人口、土地、经济等多维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理农村空心化,首先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及平衡教育医疗资源为保障,其次加强落实乡村自治和保护环境等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孔晴晴  陈玉福  唐海萍  
我国平原农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尤为突出,亟待开展综合整治工程。空心村综合整治需要规划先行,规划中需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山东省禹城市典型村庄为例,通过面对面的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风俗等方面分析农民对空心村综合整治意愿。结果表明,在生产方面,100%农户希望将细碎的耕地进行整合和在本村镇附近就业,74.24%的农户支持土地流转;在居住生活方面,90%以上的农户支持社区分区规划、建养老院和停放农业机械的场所,70%左右的农户希望住宅有院落、私家车库和居住区人车分行;在生态环境方面,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孔晴晴  陈玉福  唐海萍  
我国平原农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尤为突出,亟待开展综合整治工程。空心村综合整治需要规划先行,规划中需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山东省禹城市典型村庄为例,通过面对面的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风俗等方面分析农民对空心村综合整治意愿。结果表明,在生产方面,100%农户希望将细碎的耕地进行整合和在本村镇附近就业,74.24%的农户支持土地流转;在居住生活方面,90%以上的农户支持社区分区规划、建养老院和停放农业机械的场所,70%左右的农户希望住宅有院落、私家车库和居住区人车分行;在生态环境方面,绝大多数农户支持使用环保道路材料和污水处理设施,但多数农户基本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在文化风俗方面,绝大多数农户认为应该简化婚丧嫁娶习俗、建设统一墓地,农户期望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广场舞、球类运动、棋牌等。研究表明,农民有着自己对空心村整治规划、对未来生产生活状态的愿望表达和诉求。因此,在进行空心村综合整治规划时,需要做好功能分区、整合农地,社区规划要以民生为本、结合农村实际设计生活环境保护措施和乡村文化传承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