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57)
2023(3125)
2022(2548)
2021(2176)
2020(1791)
2019(3967)
2018(3934)
2017(7480)
2016(4045)
2015(4531)
2014(4336)
2013(4521)
2012(4239)
2011(3842)
2010(3793)
2009(3392)
2008(3409)
2007(2899)
2006(2631)
2005(2222)
作者
(13369)
(11553)
(11336)
(10818)
(7322)
(5601)
(5170)
(4600)
(4247)
(4065)
(3914)
(3859)
(3795)
(3678)
(3637)
(3530)
(3350)
(3348)
(3290)
(3264)
(2984)
(2922)
(2916)
(2585)
(2575)
(2557)
(2556)
(2450)
(2405)
(2346)
学科
(17777)
经济(17761)
管理(12866)
(11457)
(9891)
企业(9891)
方法(8132)
数学(7115)
数学方法(7061)
(5820)
环境(5584)
中国(4347)
(4251)
(4047)
地方(3887)
(3697)
业经(3384)
(3145)
(3027)
贸易(3026)
(2959)
(2943)
税收(2927)
资源(2921)
(2894)
技术(2849)
(2829)
(2817)
(2674)
金融(2673)
机构
大学(61214)
学院(60444)
研究(23160)
(22901)
经济(22386)
管理(22135)
理学(19348)
理学院(19053)
管理学(18571)
管理学院(18485)
中国(16717)
科学(16381)
(13160)
(12616)
(12601)
研究所(11787)
业大(11240)
(10526)
农业(10512)
中心(10384)
(9113)
(8668)
财经(8566)
(8350)
师范(8248)
(7976)
北京(7919)
(7835)
(7343)
(7278)
基金
项目(44442)
科学(34940)
基金(32911)
(30418)
国家(30174)
研究(28170)
科学基金(25373)
社会(18268)
基金项目(18049)
自然(18032)
自然科(17624)
自然科学(17619)
(17487)
社会科(17312)
社会科学(17307)
自然科学基金(17302)
(15040)
资助(12839)
教育(12361)
重点(10697)
编号(9750)
(9727)
计划(9525)
(9273)
(9233)
科研(9069)
创新(8675)
科技(8635)
(7877)
国家社会(7657)
期刊
(24339)
经济(24339)
研究(16097)
学报(13733)
科学(12120)
(11251)
中国(10950)
大学(9701)
学学(9411)
管理(7832)
农业(7707)
(7352)
(4581)
(4336)
金融(4336)
教育(4244)
资源(4099)
财经(3924)
林业(3899)
经济研究(3862)
技术(3857)
业经(3829)
业大(3727)
(3547)
科技(3429)
(3328)
问题(3079)
商业(2843)
农业大学(2828)
(2803)
共检索到872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狄化炤  胡增旬  丁远学  杨建材  狄咏梅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影响茶叶香型明显。名茶清爽嫩香化合物有(顺)—3—已烯醇、(顺)—3—已酸已烯酯、芳樟醇、反—3—戊烯—2—酮、吲哚和正已醛、正庚醛、反—2—戊烯醛等;花香化功香化合物有吡嗪类、香叶醇、β—紫罗酮十(顺)—茉莉酮、苯乙腈、橙花叔醇、苯甲醇、芳樟醇氧化物、2—苯乙醇等。两香型成分含量同香气总量的比率,是影响名茶香气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绿针名优茶加工过程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绿针茶主要的芳香成分是:正己醛、反-3-戊烯-2-酮、庚醛、三甲基吡嗪、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Ⅲ、香叶醇、苯甲醇、苯乙腈、β-紫罗酮+顺茉莉酮、橙花叔醇、博伏内酯、二氢海癸内酯和吲哚。杀青是绿针茶香气形成的主要工序。在做形过程,多数香气趋于减少,这可能同揉捻后茶叶体内环境状态的变化有关。干燥阶段萜烯醇、芳香醇、酮类、酯酸类、含氮化合物、酚类中部分香气物质有所增加,多数香气含量继续减少。增香过程除醛酮类和酚类成分有所降低外,其余芳香成分均大量形成,这有利于提高绿针茶香气品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双明   艾仄宜   穆兵   代祥   杨亦扬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江苏主要产区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与不同产区的关键差异香气组分,为江苏红茶香气形成和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电子鼻(E-nose)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江苏主要产区的代表性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电子鼻分析表明萜烯类、芳香环类物质是江苏红茶香气最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宜兴的醇酮醛类、硫化物、萜烯类含量显著(P<0.05)高于句容和金坛。HS-SPME-GC-MS分析表明醇类物质是所有江苏红茶中占比最高的挥发性化合物,约占挥发物总量的62.06%~75.66%,以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大于1.00为标准,共筛选出12种关键呈香物质,推测芳樟醇、香叶醇、癸醛、反式–β–紫罗兰酮、柠檬醛、二甲基硫醚、2–甲基丁醛是江苏红茶中最关键的呈香物质(ROAV>10.00)。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不同产区的红茶香气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变量权重值(VIP)值大于1.00为标准筛选出7种差异成分,其中果香型的2–甲基丁醛与苯乙醛与木质香型的反式氧化芳樟醇(呋喃类)是区分金坛产区与宜兴、句容产区的关键香气成分,花香型的顺式茉莉酮是区分句容产区与金坛、宜兴产区的关键香气成分,这些物质是造成产区间香气差异的关键因素。并且推测香叶醇与芳樟醇约为1:1的含量比是江苏红茶区别于其他名优红茶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本研究通过结合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明确了江苏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探明了不同产区的江苏红茶的差异香气组分,该结果为丰富我国工夫红茶香气理论奠定了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分别对同时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SA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提取绿茶香气后茶汤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香气提取方法不同程度地影响绿茶和速溶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 ,其中 SDE法和 HSA法的影响较大 ,SDE法引起儿茶素异构和降解 ,HSA法影响可溶性单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但 VDE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较小 .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 :经 S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已完全没有原茶的滋味 ,其次是 HSA法 ,而 V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尚有茶的滋味 .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胡建程  
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炒青绿茶不同温度辉锅过程中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辉锅温度能明显增加芳香醇和萜烯醇类含量,而具青气的脂肪醇、醛保留较少,有利于茶叶香气的发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辉锅过程氨基酸、可溶性糖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辉锅温度有利于2类物质向香气成分转化。根据茶叶外形和香气品质要求,提出了辉锅前期低温长炒,后期逐渐升温干燥的分段干燥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钟应富  李中林  袁林颖  周正科  敬廷桃  尹旭敏  邓敏  刘佳红  
本文通过对秋季不同品种茶鲜叶进行绿茶杀青工艺试验,从杀青叶叶象、成品茶感官品质和内含物3个方面分析了杀青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认为:微波、汽热杀青能很好地保持绿茶色泽和提高茶叶鲜味品质,更适于秋季绿名茶的杀青工艺,锅炒杀青虽然熟粟香更明显,但对于叶质较厚的中、大叶种,不容易杀透、杀匀,而且苦涩味较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聚英  王军  戴蕴青  苏春元  陈敏  
为探讨香椿特征香气的组成及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富集香椿香气成分,气相色谱--嗅闻法(GC--O)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法(GC--O--MS)辨识出在43个化合物中有2个化合物A和B具有香椿特征香气,又经GC--FPD检测器确定了A和B属于含硫化合物。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香椿在0、5及20℃下,特征香气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0℃下,化合物A和B含量基本维持恒定;5℃下A和B在前3d无明显变化,第6天A降低44.2%,B降低62.6%,第12天A和B分别降低了93.6%和97.4%;20℃下香椿特征香气迅速减少,第6天A和B分别降至3.2%和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有本  金珊  张秀云  肖斌  巩雪峰  
【目的】了解设施栽培环境对绿茶香气的影响,为绿茶设施栽培方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提取设施栽培茶叶和常规栽培茶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GC/MS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及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并采用内标法对香气组分进行定量,采用密码审评法对2种茶样进行感观审评。【结果】共鉴定出57种香气成分,其中设施栽培茶叶51种,常规栽培茶叶43种;常规栽培茶叶的香气指数、香气总量分别是设施栽培茶叶的3倍和1.38倍;设施栽培茶叶含有较多的低沸点物质,但其芳香族化合物及萜烯类风味物质更为丰富和广泛。感观审评结果显示,设施栽培茶叶清香浓郁,常规栽培茶叶带有花香。【结论】2种茶叶香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永安  郑湖南  周冀衡  王瑞强  
以中国18个具代表性烤烟产区K326的C3F烟叶为材料,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和香气前体物及香气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清香与浓香风格烟叶香气前体物含量有差异,而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等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对烤烟香气的影响不显著;清香与中间香型风格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和香气前体物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浓香与中间香型风格的烟叶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而香气前体物含量差异不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秦松  王正银  石俊雄  
【目的】研究不同香气类型烟叶的质量特征,探讨不同香气类型烟叶的化学成分及品质指标特点。【方法】对贵州4个香气类型烟叶366个样品的16个化学成分、4个化学品质指标和6个吸食品质进行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结果】4种香气类型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化学品质指标和吸食品质差异明显,但各烟叶化学成分的第1主成分组成较为相似,反映烟叶质量主要受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及其比值影响;第2至第7主成分组成差异较大,说明烟叶不同香型与其化学成分组成差异关系密切。4种香气类型烟叶的吸食品质分别与不同化学成分呈显著回归关系,清偏中类烟叶与蛋白质、总氮、氯、氮碱比、磷显著负相关,清香类烟叶与氮碱比、硫和锌显著正相关,偏清香...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路翔  高源  王昆  孙思邈  李连文  李海飞  李青山  冯建荣  王大江  
【目的】我国主栽苹果品种根据亲本构成可分为富士族系、元帅族系、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分析不同族系果实的香气特征和遗传特性,为果品品质研究和香气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4个族系的50个苹果品种果实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利用变异系数(CV)和主成分分析(PCA)解析不同族系间香气物质的显著性和特征。【结果】50个品种共检测出146种香气成分,酯类(38种)、醛类(29种)和醇类(19种)为主要香气物质,共占总含量的72.82%,其中酯类在数量和含量上变异系数均大于醛类和醇类。富士族系和元帅族系的总香气成分数量显著多于金冠族系(P<0.05),酯类物质数量显著多于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P<0.05),醛类和醇类物质的数量在不同族系间未达到显著水平。以香气值大于1为标准确定出28种特征性香气成分,其中8种成分在40个品种以上均被检测出,是苹果的典型香气成分。对28种特征性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8个主成分,结合香气成分的嗅感特征将50个不同品种划分为4个代表不同香型的区域,富士族系和元帅族系在4个区域均有分布,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主要分布在青香型和淡香型区域,浓香型区域主要为元帅族系,甜香型区域主要为富士族系。不同的选育方式对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影响更大,表现为杂交品种的相似系数、与对照共有的香气成分占比显著低于芽变品种(P<0.05);在所有族系中,芽变选育品种出现超亲现象的香气数量均多于杂交品种。【结论】富士族系和元帅族系的果实风味更加丰富,富士族系、元帅族系、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的果实风味分别表现为甜香型、浓香型、青香型和淡香型;杂交能够提高后代香气成分的含量,并增加香气构成的复杂性;芽变对后代的香气成分种类影响较小,对香气含量的影响更大,其超亲现象多于杂交后代。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莹  钟应富  袁林颖  邓敏  邬秀宏  唐敏  
选用不同等级永川秀芽市售茶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富集其香气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了永川秀芽特征香气组分。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顺-3-己烯-1-醇、庚醛、甲酸-1-甲基乙基酯、1-辛烯-3-醇、苯乙醇、芳樟醇、壬醛、己酸-顺-3-己烯酯、十六碳酸甲酯等10种物质构成了"永川秀芽"特征香气成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采用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茶汤过柱吸附法 (TL A法 )分析了绿茶提取液的香气 .结果表明 ,HAS法提取的香气在感官上与茶叶香气较一致 .通过 GC检测 ,两种方法提取香精油的组分差异较大 ,在检测时间内相同的香气组分只有 5 4.17%,TL A法未检测到芳樟醇的氧化物和异构产物 ,但检测到一些别的物质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宫长荣  汪耀富  赵铭钦  赵会杰  林学梧  
采用温湿度自动控制电热烤烟箱,研究了烟叶烘烤过程中变黄温度和定色升温速度对其内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35~38℃)变黄条件下,缓慢升温(每小时0.33℃)定色,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各成分间比例协调,叶内主要致香物质数量多,含量高,香气质好,量足;快速升温(每小时1℃)定色时叶内致香物质含量降低,烟叶香气质量变差;在高温(38~42℃)变黄条件下,无论定色升温速度快慢,烤后烟叶的内在质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且,变黄温度比定色升温速度对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更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边金霖  董迹芬  林杰  朱全武  骆耀平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研究了钾肥施用对茶鲜叶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钾肥处理(CK1)相比,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大,茶鲜叶异戊烯二磷酸类中的芳樟醇含量明显增加,施用100(A1处理)、200(A2处理)、400(A3处理)kg.hm-2氯化钾(K2O≥60%)分别增加50.34%、61.72%和81.03%,且相互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CK1相比,A2、A3处理的苯甲醇含量分别增加24.61%、48.60%,β-苯乙醇含量分别增加30.67%、43.25%;钾肥施用后,脂肪酸类中具有青草气味的庚醛含量降低,而具有花香气味的壬醛、辛醇含量增加;施用不同种类钾肥对香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