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33)
- 2023(10557)
- 2022(9281)
- 2021(8761)
- 2020(7336)
- 2019(16903)
- 2018(17001)
- 2017(32189)
- 2016(17598)
- 2015(19942)
- 2014(19887)
- 2013(19683)
- 2012(18105)
- 2011(16162)
- 2010(15958)
- 2009(14172)
- 2008(13661)
- 2007(11654)
- 2006(10077)
- 2005(8601)
- 学科
- 济(67896)
- 经济(67828)
- 管理(50509)
- 业(49345)
- 企(40810)
- 企业(40810)
- 方法(32674)
- 数学(28150)
- 数学方法(27845)
- 农(18740)
- 学(18489)
- 技术(16577)
- 中国(16106)
- 地方(15211)
- 业经(14939)
- 财(14801)
- 农业(13047)
- 贸(12207)
- 贸易(12200)
- 易(11831)
- 环境(11776)
- 和(11683)
- 理论(11677)
- 制(9931)
- 划(9701)
- 务(9699)
- 财务(9635)
- 财务管理(9621)
- 技术管理(9227)
- 教育(9194)
- 机构
- 大学(250143)
- 学院(249098)
- 管理(101217)
- 济(91996)
- 经济(89855)
- 理学(88430)
- 理学院(87437)
- 管理学(85892)
- 管理学院(85464)
- 研究(84430)
- 中国(58954)
- 科学(57518)
- 京(53946)
- 农(46244)
- 业大(43467)
- 所(43219)
- 研究所(40122)
- 财(38261)
- 中心(37537)
- 农业(36495)
- 江(34824)
- 北京(34049)
- 范(33371)
- 师范(33021)
- 财经(31711)
- 院(30974)
- 州(29041)
- 经(28869)
- 技术(28831)
- 师范大学(26880)
- 基金
- 项目(182190)
- 科学(141493)
- 基金(130705)
- 研究(129290)
- 家(116107)
- 国家(115206)
- 科学基金(97757)
- 社会(78235)
- 社会科(74076)
- 社会科学(74056)
- 省(71665)
- 基金项目(71002)
- 自然(66606)
- 自然科(64940)
- 自然科学(64924)
- 自然科学基金(63733)
- 划(61090)
- 教育(58310)
- 资助(53046)
- 编号(52756)
- 重点(41084)
- 成果(41042)
- 部(38904)
- 发(38809)
- 创(38329)
- 课题(35902)
- 创新(35822)
- 科研(34926)
- 计划(34819)
- 大学(33121)
共检索到346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金荣 谢晓蓉 孙吉雄 杜建雄
河西走廊地区非常干旱,并且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多倍,土壤含沙量高,灌水后渗漏严重,保水性差,致使草坪种植用水量增大,成本高,且种植的草坪质量不佳。在该区的干旱荒漠区沙地使用沙地底层衬膜、喷灌等节水技术,进行草坪种植试验,并与传统的大水漫灌进行田间试验比较。结果表明:沙地底层衬膜节水种植草坪的技术,可以明显节约用水(只需传统漫灌的1/3),在此基础上加上喷灌系统,需水量只需传统漫灌的1/4。对3种方法种植的草坪质量进行了观测,观察项目包括成坪性、叶绿素含量、分蘖数、均一性、抗病性、质地等。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度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在沙地底层衬膜技术的基础上加上喷灌系统,种植的草坪质量最佳。沙...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进军 高承兵
石羊河下游是西北荒漠区生态恶化最明显、植被退化最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治理过程最艰难的地区,同时也是当下国内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分析了导致石羊河下游生态恶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得出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频度过高是该地区荒漠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通过不同角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在多年从事荒漠化治理与荒漠植被恢复重建实践研究和数据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石羊河下游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和植被修复重建方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德英 丁国栋 赵媛媛 高广磊 于明含 李蒙蒙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相似优先比聚类分析法,分析影响梭梭引种的主要气候因子,划分梭梭的适宜引种区,为梭梭的引种驯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气压、风和水分是影响梭梭引种的主要气候因子,可代表92.16%的原始数据信息量;2)最适于梭梭引种的气候因子范围为海拔265.00~1 349.30 m、经度106°42'~120°54'E、纬度37°37'~44°34'N、年均降水量142.50~341.92 mm、极端最低气温-11.57~-9.25℃、极端最高气温28.26~29.39℃、平均气压86.585~98.335 k Pa、平均地面温度8.67~11.83℃、平均风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景瑞 王立 徐先英 闫好原 胡生新 高承兵 魏林源
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4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种子进行处理,通过测定种子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分析了种子萌发期耐盐差异性。结果表明:1)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大,种子发芽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蒸馏水中第3天达到了发芽高峰,发芽基本结束,在NaCl溶液中第7天结束发芽。2)随NaCl溶液浓度逐渐增大,4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一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存在显著差异(P 雾冰藜>画眉草>白茎盐生草,根据发芽率、发芽势、幼苗长度等指标综合分析,最适宜萌发NaCl浓度分别为雾冰藜0~0.6%、白茎盐生草0~0.6%、沙米0~0.9%、画眉草0~0.6%。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存世 李进军 李发鸿 高万林 曾新德 王承勋 任巧兰 许明
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白刺育苗试验研究,探讨了干旱荒漠区育苗措施对白刺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白刺播种量为30.0 g·m-2比播种量为37.5g·m-2的苗高生长提高了25.7%,地径生长提高了9.1%。(2)白刺种子经ABT浸种后,出苗数比对照(CK)提高了79.1%,出苗开始期和出苗高峰期分别比CK提前7 d和6 d。(3)当覆土厚度为1 cm时,其出苗数比覆土厚度为3 cm提高331.8%。(4)当施肥量为180 g·m-2比施肥量为120g·m-2的当年苗高生长提高41.1%,地径生长提高55.0%;当浇水次数为6次比浇水次数为4次的当年苗高生长提高47.5%...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白刺 播种育苗 苗木生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宝林 周成虎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 ,为我国荒漠化土地的东缘。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 ,前景令人堪忧。气候因素是荒漠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是我国北方气候条件最好的沙区 ,但目前对于区域荒漠化驱动因子的气候因素影响方面的研究未开展系统的工作。论文系统分析了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影响荒漠化的现代气候因素特点 ,探讨了在较好气候条件下气候变异、人类活动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气候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在自然因素作用下沙地的可能发展趋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荣华 刘玉山 刘志和 宋维嘉 牛月英
自从1994年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的颁布,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已达 174.3万km2,每年沙化面积3 436 km2。因此防治荒漠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荒漠化土地 植物再生沙障 结构配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河清 初红军 曹杰 布兰 胡德夫 张东 李凯
【目的】调查及分析对马胃蝇化蛹场所具有指示作用的宿主粪便空间分布,以期掌握马胃蝇在该地区不同宿主间交叉感染主要场所及特征。【方法】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调查野放区域普氏野马利用率较高的WP1、WP2、WP3和WP4 4个水源地周边及驴道环境马科动物粪便的位置及数量。样带自水源地向外,依照驴道设置,长度为1.5 km;样方在以WP1水源为中心半径200 m范围的圆形区域内设置;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法对水源地粪便密度进行分析,LSD(最小显著差异)法对不同季节水源地马科动物粪便分布进行多重比较,分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琴 杨建英 侯健 谭锦 张明浩
【目的】干旱荒漠区露天矿排土场易产生沙(粉)尘,造成大气污染。基于植物功能性状模型(Community Assembly by Trait Selection模型,CATS模型)模拟,得到研究区排土场优势滞尘植物及物种在恢复群落中的配比,提出植被恢复策略。【方法】于2020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新星煤矿排土场周围进行样方调查,测定物种水平和群落水平的性状值,并计算功能性状目标值,将植物滞尘功能和根体积作为模型的2个因子代入模型计算。【结果】植物种的根体积与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呈反比;群落根体积与土壤含水量呈现“U”型曲线分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各物种相对多度最高的是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和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相对多度的中位数分别为0.41和0.32。【结论】在研究区排土场以猪毛菜和骆驼蓬的相对多度比6∶4的比例播种,可发挥相当的滞尘效益,能够很好地解释植被修复过程中的一些机制性问题,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图2表1参4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兵 孔维华 姜琳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西北干旱荒漠生态区的脆弱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论文在充分考虑研究区生态环境背景特征(沙漠化、盐渍化、风力侵蚀、干旱等灾害严重)的基础上,引入极端气候灾害因子(指示气候变化)和大尺度景观格局指数(指示人类活动对生态景观的干扰),构建了西北干旱荒漠生态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对研究区2000—2013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干旱荒漠生态区的生态脆弱性总体上处于中-重度脆弱状态;其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现自东向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玉福,蔡强国
位于首都圈北部内蒙古高原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威胁京津地区的一个主要风沙源区,近几十年来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但相应的荒漠化研究却很薄弱。目前对该区一些局部地区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荒漠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仍缺乏整个沙地荒漠化状况全面和细致的了解。虽然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被看作是该区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只有揭示人类生产系统与土地系统之间的反馈作用机制,才能深刻认识荒漠化的成因,才有望对防治荒漠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围绕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问题需要开展的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即潜在生态系统空间格局、荒漠化动态与监测、荒漠化机理、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承载力确定。
关键词:
荒漠化 人类活动 防沙治沙 浑善达克沙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昶 韩烈保 常智慧
该研究于2004年9月1日—2005年11月30日在北京林业大学草坪研究所实验站人工水池内进行.在不施肥不灌溉条件下,在再生水水面上利用水培浮板无土栽培高羊茅、草地早熟禾、匍匐翦股颖,3种草坪草均能正常生长.其中,水面栽培条件下高羊茅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干重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土培条件;草地早熟禾和匍匐翦股颖除叶片含水量与盖度大于土培条件外其余指标变化不显著;由于水面栽培的3种草坪草盖度的显著差异,表明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较草地早熟禾更适宜水面浮板无土栽培.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文琼 张峰 郑佳华 李邵宇 何江峰 杨立山 张彬 赵萌莉
生态位特征能够准确反映植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弃耕年限对植物物种生态位特征的影响,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分别选取弃耕5年、弃耕15年、弃耕20年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样地,并以天然草地作为对照,通过对植物种群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分析,探讨弃耕地植物群落组成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弃耕演替阶段重要值较高的物种逐渐由一、二年生植物转为多年生禾草,生态位宽度最大物种也由一年生植物转变为多年生植物,但仍与天然草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不同。弃耕20年和天然草地生态位重叠程度整体高于弃耕5年与弃耕15年;弃耕15年生态位重叠主要集中在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tinata)之间;天然草地和弃耕20年处理下生态位重叠最大的物种对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tinata)。本研究表明,随着弃耕年限增加,弃耕地植物群落特征逐渐向天然草地方向演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论文从植被的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两个方面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科尔沁沙地植物种多样性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在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植物种多样性和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与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基本单位有关。研究结果显示:①依据一年生、多年生和灌木等生活型为划分标准的功能多样性,在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阶段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最密切,关联系数分别为-0.534、-0.574和-0.431。以豆科植物、C3植物和C4植物为划分标准的功能多样性,在半固定沙丘阶段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最密切,关联系数为0.722。②在不同的沙漠化阶段,生活型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呈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晓松 吴波 范文义 王刚 杨洪晓 王妍
采用光谱混合分析(SMA)技术,选取农地、裸沙、沙生植被、水和盐碱地作为基本组分,以位于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的典型地区为例,进行了荒漠化土地混合像元分解和荒漠化信息提取的尝试,并与穗帽变换和监督分类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和NDVI方法进行了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光谱混合分析技术用于荒漠化信息提取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NDVI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