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5)
2023(914)
2022(854)
2021(816)
2020(610)
2019(1558)
2018(1553)
2017(2808)
2016(1664)
2015(1736)
2014(1763)
2013(1807)
2012(1796)
2011(1691)
2010(1661)
2009(1531)
2008(1495)
2007(1428)
2006(1254)
2005(1183)
作者
(5815)
(5019)
(4940)
(4703)
(3116)
(2511)
(2174)
(1975)
(1910)
(1863)
(1714)
(1642)
(1610)
(1607)
(1606)
(1523)
(1522)
(1480)
(1457)
(1370)
(1346)
(1276)
(1263)
(1178)
(1106)
(1092)
(1089)
(1083)
(1062)
(1038)
学科
(8536)
经济(8532)
地方(4784)
(3190)
(3158)
地方经济(2832)
方法(2548)
管理(2528)
农业(2477)
数学(2298)
数学方法(2274)
(1902)
中国(1748)
业经(1517)
(1481)
企业(1481)
环境(1282)
(1103)
金融(1102)
(1079)
贸易(1078)
(1032)
收入(1011)
(1001)
(989)
(987)
农业经济(936)
资源(920)
(849)
生态(781)
机构
学院(24763)
大学(24539)
研究(11231)
(9495)
经济(9300)
科学(8212)
中国(8047)
管理(7584)
(7128)
(6607)
理学(6471)
理学院(6322)
研究所(6185)
管理学(6150)
管理学院(6106)
(5683)
农业(5677)
业大(4976)
中心(4898)
科学院(4159)
(4051)
(4038)
师范(3978)
(3942)
(3881)
(3625)
农业大学(3511)
北京(3498)
(3394)
(3314)
基金
项目(18819)
科学(14086)
基金(13357)
(13019)
国家(12925)
研究(12188)
科学基金(9976)
基金项目(7449)
社会(7347)
(6978)
自然(6917)
社会科(6873)
社会科学(6872)
自然科(6721)
自然科学(6718)
(6638)
自然科学基金(6586)
资助(5205)
教育(5143)
(4937)
重点(4754)
编号(4587)
计划(4373)
科技(4105)
(3955)
成果(3867)
(3667)
科研(3647)
发展(3598)
(3561)
期刊
(11220)
经济(11220)
(6966)
研究(6918)
学报(6514)
科学(5860)
中国(5111)
农业(4546)
大学(4416)
学学(4294)
(2599)
管理(2356)
(2346)
资源(2292)
(2283)
金融(2283)
业大(1936)
教育(1933)
(1667)
问题(1659)
林业(1617)
业经(1591)
农业大学(1527)
财经(1513)
科技(1441)
经济研究(1430)
技术(1421)
中国农业(1364)
自然(1354)
(1324)
共检索到37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蔺海明  
干旱半干旱地区盐渍土的形成与改良甘肃农业大学蔺海明一、盐渍土的分布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也叫盐碱土。盐渍土遍及世界各国,主要分布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美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土耳其、匈牙利、罗马尼亚、巴基斯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兆普  陈铭达  邓力群  沈其荣  赵耕毛  王建华  王洪军  
在山东莱州进行海水与淡水混合灌溉田间小区试验 ,发现高海水比例灌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海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如下 :(1)在半干旱地区 ,0~ 5 0cm土体土壤含水量主要受灌溉、降雨及蒸发等因素的影响 ,但从表层到下层 ,变化越来越小 ;随着灌溉水中海水比例的增加 ,0~ 5 0cm土体土壤水吸力逐渐降低 ,土壤含水量逐步提高 ,土壤保水能力提高了 4 0 %~ 6 0 %。 (2 )不同比例海淡水混灌 (A 0∶1;B 1∶9;C 1∶3;D 1∶1) ,使不同剖面的土壤水吸力产生明显的变化 :除 30cm土层土壤水吸力以处理B最大外 ,5 ,15和 5 0cm土层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淑芳  冯浩  吴普特  
在径流林业理论的基础上,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中高效集水技术及土壤蓄水保墒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集水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集水造林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瑞  张士锋  
基流是河川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流对于维持水源的稳定性及持续性、确定河流生态需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流分割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以黄河流域上游小流域为研究区,分别使用滑动最小值法和数字滤波法对典型年进行基流分割,然后用数字滤波法对1980-2014年日均径流进行基流分割,并分析基流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数字滤波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滑动最小值法分割的基流结果偏小;在特定研究区的参数难以确定时,应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确定最佳的基流分割方案。研究区1980-2014年的平均基流指数为0.69,高于全国平均值0.26、西北诸河区的0.57及黄河区的0.43;趋势分析显示,研究区的年径流、基流、BFI的增长幅度分别为0.086(m3/s)/10a、0.169(m3/s)/10a、0.038/10a。MK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年径流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增长趋势不明显;基流和BFI分别通过了2.5%和1%的显著性检验,增长趋势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瑞  张士锋  
基流是河川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流对于维持水源的稳定性及持续性、确定河流生态需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流分割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以黄河流域上游小流域为研究区,分别使用滑动最小值法和数字滤波法对典型年进行基流分割,然后用数字滤波法对1980-2014年日均径流进行基流分割,并分析基流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数字滤波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滑动最小值法分割的基流结果偏小;在特定研究区的参数难以确定时,应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确定最佳的基流分割方案。研究区1980-2014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忠辉  莫兴国  
选用黄河上中游地区无定河流域为中心的15个气象站1959~1999年的降水日值资料,对随机天气发生器CLIGEN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再现降水的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CLIGEN模型较好地模拟了该区域的降水发生概率;很好地再现了年、月、日降水总量平均值,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2.4%、2.4%和2.1%;CLIGEN再现了96.4%的日降水变率、95.9%的月降水变率和84.1%的年降水变率。对年降水变率估计稍差,表明CLIGEN在模拟降水变率方面还有改进的必要。从降水极值看,年降水最大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11.1%,偏差最大的是干旱区的临河站(39.1%);年降水最小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20.5%,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沈轲   王春梅   赵春林   豆小敏  
【目的】为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地区生态修复与节水增汇,有必要开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存的灌草植物适宜性研究。【方法】以现场勘察和文献调研当地优势植物为基础,选择10种草本植物和7种灌木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它们的生长性状指标、光合生理指标、生物量和碳储量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草本植物和灌木进行节水增汇的综合评价,以此筛选适生植物种类。【结果】(1)草本植物中,高冰草、沙打旺和早熟禾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灌木中沙地柏、柠条锦鸡儿和紫穗槐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2)草本植物中总碳储量较高的是紫花苜蓿、草木樨和沙打旺,灌木总碳储量较高的是紫穗槐、柠条锦鸡儿和沙棘;(3)节水增汇草本植物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蜀葵、披碱草、沙蒿、高冰草、高羊茅、黑麦草、早熟禾,节水增汇灌木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穗槐、柠条锦鸡儿、沙棘、沙地柏、胡枝子、沙柳、花棒。【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了适宜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存的节水增汇植物种类,为该地区植物配置提供参考,为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地区生态重建和碳汇增加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汪建敏  
中国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是指年平均降水400 mm以下的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新、青、甘、宁、陕、内蒙古和西藏7省区的绝大部分地区。这7省区的土地面积5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57.0%;1990年人口10319万人,占全国9.1%,但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1299.53亿元,只占全国7.4%。如何针对具体实际制定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日异扩大的差距,是区域开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М.И.布狄科  Х.П.帕哥西揚  盧其堯  
现在,很多苏维埃学者在实行了土壤改良的那些广大区域从事气象、气候和水文状况预期变化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已经可以用来描述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气候改造的一般情况。这些结果主要是藉助于我国学者努力研讨出来的先进研究方法而获得的。为了计算土壤改良时所引起的气候和水文状况的预期变化,他们广泛地利用了实验的研究。这种研究以详细的探讨已经局部地实行了自然改造的那些区域的特征为基础。应用这种方法是可能的,由于先进的俄罗斯学者们的努力,——卓越的土壤学家B.B.杜库查耶夫,气候学家А.И.沃耶伊科夫等等——在我国某些地方建立了实验区,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牛岑岑  季欣伦  潘伟健  王佳  苏逍  王一凤  陈慧娥  
为研究无硫木质素对土体分散性的改良效果,以某地区分散性盐渍土为研究对象,以不同配比无硫木质素制备土样。通过碎块试验和针孔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对改性试样的分散性、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微观结构进行测试。研究表明:加入无硫木质素后土体分散性得到明显改善;无硫木质素可以提高盐渍土的强度,但木质素含量达到15%时,会导致土样强度下降;无硫木质素通过填充土样孔隙、降低孔隙度、减少水的渗入以及物理联结作用来降低土的分散性。该试验探究了无硫木质素的改良机理,验证了其对盐渍土分散性改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价格低廉、经济高效的分散土改良新方法探索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建国  崔文山  白瑞兴  李德民  兰显臻  
针对辽西半干旱的自然条件 ,在油松砍伐带内、油松林冠下、油松疏林下等庇荫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栎树直播和植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 ,栎树在 3~ 4年生以前虽以根系生长为主 ,但主要是主根的伸长生长 ,吸收根量极少 ,难以维持地上地下水量平衡 ,荒山造林很难成功。在庇荫条件下 ,在夏季 ,光照强度大大降低 ,蒸腾强度显著减小 ,减少了水分的无益消耗 ,在冬季和冬春之交 ,则避免了因生理干旱失水造成的枯梢甚至枯干死亡 ,从而使栎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大大提高 ,生长状况明显改善。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冠下造林 ,初期成活率、保存率可高达 1 0 0 % ,但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均很小 ,而且随林龄增加 ,表现得越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文  刘娟  迟道才  
中国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多年来旱灾频发,已严重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探索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旱情特征及其发生规律,选取1965~2006年降雨量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方法对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历年干旱的频率、覆盖面积及强度特征进行计算,分析干旱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干旱强度及干旱覆盖范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位于30.95%~42.86%之间,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及临海城市相对较低的分布趋势。夏旱频率略高于春旱频率位于30.95%~45.23%之间,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天锡  陈章水  杨志敏  
我们从1984年开始在辽宁建平县北部老哈河沿岸进行杨树引种与抗寒选择试验。经过半个轮伐期测试,现已筛选出五个可供在本区推广的欧美杨和美洲黑杨耐寒良种无性系。一、试验地区自然概况本项试验设置在辽宁省建平县北部的国营黑水机械化林场。地理位置:东经119°15′—119°38′,北纬41°52′—42°22′。试验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主要气象指标为:年平均气温5.5℃,极端最低气温-31.4℃,≥10℃年积温2810℃,年平均日照2963h,年无霜期128天,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树青  顾卫  袁帅  林叶彬  
以内蒙古赤通高速公路一处进行植被恢复的工程创面为研究对象,在植被恢复的不同时期,利用红外成像测温仪,多次进行表面温度的实地观测;在观测基础上分析了植被恢复在路域小气候中的温度效应。结果表明:对于半干旱地区的工程创面,在南坡(阳坡)使用浆砌片石护坡,会产生比裸露的自然岩石还要高的表面温度,从而加剧夏天公路路域范围的高温;而在南坡恢复植被覆盖可以显著地降低边坡表面温度,有利于局地小气候的改善,可使夏、秋、冬季南北坡之间的表面温度差下降5~10℃,改善两坡热量的不均程度。土壤水分条件对这种改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生广  
喀左县位于辽宁西部地区,现存大面积油松人工纯林,不仅改善地力和水土保持效益差,而且火险性强、虫害蔓延成灾、生长早期衰退。为改善其林分生态条件,提高林木生长量和综合效益,在中三家镇对25年生油松人工纯林进行改造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山杏、刺槐、沙棘等乔、灌木树种,利用林间空地、林缘隙地、侵蚀沟壑和疏林地造林,在大面积油松纯林连片地区进行窄带状或块状砍伐后造林,5年后效益显著,林分相对湿度提高了2.2%,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4%,土壤含水量提高9.8%,减轻土壤容重3%,林分虫害明显下降,油松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22.6%、19.8%。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