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9)
- 2023(895)
- 2022(774)
- 2021(757)
- 2020(685)
- 2019(1427)
- 2018(1343)
- 2017(2357)
- 2016(1386)
- 2015(1446)
- 2014(1275)
- 2013(1229)
- 2012(1175)
- 2011(1095)
- 2010(1116)
- 2009(1062)
- 2008(990)
- 2007(971)
- 2006(833)
- 2005(675)
- 学科
- 学(3059)
- 济(2939)
- 经济(2934)
- 管理(2908)
- 森(2829)
- 森林(2829)
- 林(2802)
- 业(2450)
- 企(1962)
- 企业(1962)
- 生态(1651)
- 生态学(1162)
- 农(1110)
- 土壤(983)
- 壤(983)
- 地方(971)
- 环境(918)
- 技术(879)
- 方法(866)
- 农业(825)
- 业经(805)
- 财(800)
- 人事(730)
- 人事管理(730)
- 中国(705)
- 数学(673)
- 森林土壤(669)
- 数学方法(650)
- 技术管理(636)
- 划(608)
- 机构
- 大学(19484)
- 学院(19073)
- 研究(8649)
- 科学(7648)
- 农(6752)
- 业大(6586)
- 管理(6428)
- 林业(6073)
- 中国(6005)
- 理学(5570)
- 京(5486)
- 理学院(5447)
- 济(5361)
- 管理学(5283)
- 所(5261)
- 管理学院(5254)
- 经济(5238)
- 研究所(5056)
- 农业(4805)
- 林(4518)
- 院(4026)
- 省(4013)
- 室(3946)
- 北京(3920)
- 实验(3839)
- 实验室(3636)
- 中心(3482)
- 重点(3467)
- 农业大学(3381)
- 研究院(3197)
共检索到27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金叶 王艺林 金博文 车克钧
处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山地森林以独特的水文作用成为山前平原及川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稳定发展的基础。以典型山地森林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要群落青海云杉林为例 ,通过长期定位观测研究森林调节小气候的水文规律及功能 ,揭示了森林对降水的分配调节作用。森林通过林冠层截留降水使到达林内的降水量减少、强度降低、雨滴对地面的冲击减弱 ,避免林内发生地表径流引起水土流失 ;森林通过林冠层遮蔽减弱太阳辐射降低了林内土壤蒸发 ,保持林内湿度较高、土壤含有较多水分 ,为喜湿耐荫植物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阴湿环境 ,并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 ;森林的蒸腾发散使同一高度林区上空的湿度比草地或裸地高 ,改变了局地大气环流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王静 雍绍萍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采用工程整地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柠条灌木林建设与土壤水分消耗及调控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区柠条生长前 6年为幼龄期 ,6~ 14年为中龄期 ,14年后进入老龄期。幼龄期 0~ 80 0cm土壤中未形成干层 ,中龄期土壤干层厚度为 2 4 0~ 2 6 0cm ,老龄期干层为 70 0cm。水平阶整地丰水年土壤水分盈余 4 4 82mm ,对照亏缺 5 1 5~ 79 6mm ;平水年亏缺 5 3 91mm ,对照亏缺 10 3 6 4mm ;干旱年亏缺 10 2 87mm ,对照亏缺 15 3 32mm。不同降水年份土壤水分的补偿深度为 80~ 180c...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党汉瑾 党宏忠 王玉魁 周泽福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6年生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带间、带前、带内、带后)土壤水分的2年监测,对比分析了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探讨了柠条植物篱对降水的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带状柠条植物篱内不同部位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带内部位土壤密度(0.99 g·cm-3)、非毛管孔隙度(8.77%)、毛管持水量(58.89%)等均优于带间、带前、带后,土壤更为疏松,透水保水性能更良,而带前更加黏性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部位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逐层降低的趋势,依次为0~20 cm(25.51%±2.28%)>40~60 cm(12.96%±1.34%)>60~8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文斌 王晶莹
针对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的边行优势明显优于湿润区的现象 ,分别在不同气候区对当地的主要造林树种的片林及其边行外侧和行列式林分带间的沙土水分利用特征进行了测定 ,发现树木能使边行外侧 8~ 10m土壤中的含水率降低 ,并形成一个土壤湿度梯度 ,使 8~ 10m及其以外土壤中的水分向树木基部方向的沙土中渗透 ,这些侧渗的水分成为干旱年份边行树木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 ;说明林分边行树木存在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和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 ,进而提出了合理配置的人工林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模式。最后论述了按照该模式构建的行列式林分 ,在同等密度或覆盖度时 ,其防风固沙效益显著高于等株行距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的林分。
关键词:
边行优势 行列式林分 水分利用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忠升 邵明安
为了解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采用中子水分仪同步定位观测多年撂荒地转变为人工柠条锦鸡儿林地前后2种覆被类型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并对测定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荒地造林后,除丰水年林地剖面土壤含水量和储水量增加,表现为对土壤水分的正效应外,其他年份均表现为对土壤水分的负效应。随林龄增加,柠条锦鸡儿林对土壤水分影响程度逐渐增强,林地土壤含水量和储水量下降幅度加大。由于林地土壤水分主要依靠穿过林冠的天然降水来补充,为了实现森林植被和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防止深层土壤干层形成,造林后第5年就需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柠条锦鸡儿生长,以减少土壤水分消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艾宁 强大宏 刘长海 李阳 罗梦娇 陈宗礼
为明确半干旱黄土区山地枣林土壤水分特征,本文对陕西延川县齐家山红枣试验基地春季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存在差异,阴坡土壤水分最高,其次为半阳坡,而阳坡最低,且不同坡向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坡向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趋势相似。2)坡位对枣树林地0~60 cm土层的水分影响较大,且随着土层的增加,坡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逐渐减小直到差异不显著。3)山地枣林0~60 cm土层内,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影响较大,且差异显著;但显著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存在差异。0~40 cm土层,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且与苹果园、草地土壤水分差异显著;40~100 cm土层,苹果园土壤含水量最大,且与枣园、草地显著差异。5)研究区3种植被类型0~1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表现为红枣(153.03 mm)>苹果园(149.26 mm)>草地(98.76 mm),说明林地土壤水分涵蓄能力强,而撂荒草地土壤蓄水能力较弱。因此,研究表明半干旱黄土区进行水平阶整地和合理的经济林营造有助于土壤水分的利用且不会造成土壤水分亏缺,相反进行撂荒则反而会使土壤水分含量降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谈存峰 王生林
采用替代法、收入法、支出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法对兰州农业多能价值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得出2008年兰州农业多功能价值为189.97×108元,其非经济功能价值是经济功能价值的2.87倍,表明当地农业系统不仅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材料,还具有生态、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建立健全多功能农业运行、激励和补偿机制,推动农业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功能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农业多功能价值 兰州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炳南 朱凤文 杨威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在乾安和前郭县选用15hm2耕地采用滴灌灌溉、地膜覆盖、大垄双行、高产品种、合理施肥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变雨养农业为雨养农业和设施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达到了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晶会 贺康宁 王百田 郭红 张卫强 尹婧
利用Li 6 2 0 0便携式气体分析系统 ,对黄土半干旱区山西省方山县试验地自然条件下 ,侧柏的气体交换、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应环境因子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 ,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呈凹型 ,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 ,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值出现在上午较早时分 .根据Farquhar和Sharkey提出关于区分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的两个标准 ,分析表明侧柏在上午 (1 0 :0 0— 1 2 :0 0 )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气孔因素的气孔导度决定的 ,而午间 (1 2 :0 0— 1 4 :0 0 )的光合午休和午后 (1 6 :0 0— 1 8:...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贺康宁 张光灿 田阳 史常青 宋吉红
20 0 0年在山西方山 ,采用LI-62 0 0光合测定系统和LI-1 60 0稳态气孔仪 ,对不同集水措施试验地的刺槐、侧柏和苹果的生理指标进行了实地观测 ,并辅以相同树种实地盆栽苗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林木生理指标观测 ,研究了林木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 :维持刺槐、侧柏和苹果净光合作用的最佳土壤含水量分别为 1 7 1 3 %、1 5 9%和 1 6 1 1 % ,三树种维持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土壤含水量依次为 1 3 2 3 %、1 0 66%和 1 2 3 8% ;羧化效率最高时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依次为 1 5 7%、1 5 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军红 柴强 李玲玲 张仁陟 牛伊宁 罗珠珠 蔡立群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玉米连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量化连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关系、产量稳定性;以持续高产和收获期不发生土壤干燥化为依据,确定适用于不同覆膜方式的玉米连作年限。【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利于协调关键生育时期土壤-作物的水分供需关系,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与半膜平作处理相比,全膜双垄沟播...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宜霖 张藤子 李亚楠 宋紫怡 董立军 马云波 张淞著
为进一步阐明半干旱地区杨树-沙棘混交促进杨树生长的机理,以辽西地区杨树-沙棘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用杨树纯林为对照,研究杨树叶片、凋落物和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再吸收效率,并对能提高树木抗旱性的重要养分钙(Ca)的吸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在纯林和混交林中叶片N∶P分别为21.14和22.03,均大于16,表明杨树生长受到磷限制,混交未改变P对杨树的限制作用;混交林与纯林相比,杨树叶片C∶N和C∶P分别极显著低34.94%和32.82%,杨树叶片枯落物C∶N显著低40.16%,C∶P显著低41%;混交林中杨树叶片N和P的再吸收效率低于纯林,N再吸收效率较纯林低12.53%、P再吸收效率较纯林低22.08%;混交林土壤N和P含量比纯林分别显著提高27.54%和47.83%,但混交林土壤C∶N、C∶P和N∶P与纯林土壤无显著差异;混交林杨树叶片钙浓度显著高于纯林。杨树与沙棘混交后,虽然杨树仍受P限制,但是杨树在混交林中有更高比例的养分进入到养分循环,且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更快,土壤养分含量也更高,使杨树获得更多的养分供应,提高杨树生产力。同时,混交林提高了杨树Ca的吸收,使其在干旱环境下获得生长优势。
关键词:
纯林 钙 半干旱区 化学计量 养分再吸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玉宝 王百田 乌吉斯古楞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plantation density control techniques based on domestic literature,and discussed the technical issues on plantation density control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Nowadays,more studies focused on modeling study,but with less mechanism;more on the pu...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人工林 密度调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淑勤 宫渊波 郑子成 王玲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表层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率为27.58%。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结构破坏率(SPBR)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湿筛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负相关。土壤侵蚀率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构破坏率、湿筛后团聚体MWD和GMW、>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俊 杨新军 刘文兆
频繁发生的旱灾已成为限制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扰动因子。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可以加深人们对干旱环境中的社会学与生态学交互过程与机理的理解,提高当地系统抵御旱灾的能力。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是指系统能够承受且可以保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以及对结构、功能的反馈在本质上不发生改变的干扰大小。目前,恢复力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定性的、概念上的描述,缺乏对恢复力可操作性的实证案例研究模式。本文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角度选择水分敏感因子,构建社会—生态系统,建立了恢复力测定的定量模型,计算了过去15年来榆中县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变化,并分析了影响恢复力变化的因素。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恢复力 干旱 榆中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