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0)
- 2023(11825)
- 2022(10534)
- 2021(9934)
- 2020(8578)
- 2019(19495)
- 2018(19535)
- 2017(37137)
- 2016(20482)
- 2015(23314)
- 2014(23372)
- 2013(23105)
- 2012(21235)
- 2011(19126)
- 2010(18953)
- 2009(17249)
- 2008(17024)
- 2007(15034)
- 2006(13058)
- 2005(11567)
- 学科
- 济(78170)
- 经济(78060)
- 管理(62709)
- 业(60145)
- 企(51214)
- 企业(51214)
- 方法(36186)
- 数学(30869)
- 数学方法(30476)
- 财(21371)
- 农(20932)
- 中国(19997)
- 学(19017)
- 业经(17757)
- 技术(17494)
- 制(16113)
- 地方(15289)
- 务(14250)
- 财务(14176)
- 财务管理(14149)
- 贸(14137)
- 贸易(14129)
- 农业(13915)
- 理论(13803)
- 易(13724)
- 企业财务(13454)
- 和(13005)
- 银(12173)
- 银行(12130)
- 环境(12051)
- 机构
- 大学(291467)
- 学院(289192)
- 管理(116158)
- 济(111009)
- 经济(108371)
- 理学(100356)
- 研究(99492)
- 理学院(99235)
- 管理学(97543)
- 管理学院(97003)
- 中国(72702)
- 京(63621)
- 科学(63355)
- 所(51391)
- 财(50433)
- 农(49290)
- 研究所(46914)
- 业大(46489)
- 中心(44915)
- 江(41881)
- 北京(40892)
- 财经(40199)
- 农业(38351)
- 范(38193)
- 师范(37808)
- 院(36757)
- 经(36474)
- 州(34347)
- 技术(32252)
- 经济学(31636)
- 基金
- 项目(201206)
- 科学(156381)
- 研究(146434)
- 基金(143927)
- 家(126872)
- 国家(125827)
- 科学基金(106587)
- 社会(88904)
- 社会科(84053)
- 社会科学(84030)
- 省(78849)
- 基金项目(77293)
- 自然(70876)
- 自然科(69144)
- 自然科学(69131)
- 自然科学基金(67904)
- 划(66930)
- 教育(66610)
- 编号(59963)
- 资助(59307)
- 成果(48838)
- 重点(45398)
- 部(43913)
- 发(42342)
- 创(42147)
- 课题(41438)
- 创新(39318)
- 科研(38776)
- 大学(37133)
- 教育部(37015)
- 期刊
- 济(122319)
- 经济(122319)
- 研究(83839)
- 中国(55473)
- 学报(49027)
- 科学(44865)
- 农(43731)
- 管理(42763)
- 财(38278)
- 大学(36628)
- 学学(34384)
- 教育(33543)
- 农业(30596)
- 技术(26977)
- 融(23025)
- 金融(23025)
- 业经(20071)
- 财经(19109)
- 经济研究(18399)
- 图书(16464)
- 科技(16317)
- 业(16291)
- 经(16156)
- 问题(15838)
- 技术经济(14966)
- 理论(14699)
- 林业(14341)
- 实践(13639)
- 践(13639)
- 版(13517)
共检索到423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玉宝 王百田 乌吉斯古楞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plantation density control techniques based on domestic literature,and discussed the technical issues on plantation density control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Nowadays,more studies focused on modeling study,but with less mechanism;more on the pu...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人工林 密度调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志敏 赵天锡 陈章水
杨树人工林密度是个争论很大的问题。初植密度不同,对林分未来产量和效益影响很大。根据营林目的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和轮伐期是杨树集约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和基本前提,它可以保证林木群体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在单位面积上得到最大的生长量和经济效果。在辽宁西部半干旱区的建平县,用该区广为栽培的优良杂种无性系昭林六号杨(Populus Zhaoling 6′)进行集约栽培下的密度试验,旨在研究密度对杨树人工林生长量、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文斌 王晶莹
针对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的边行优势明显优于湿润区的现象 ,分别在不同气候区对当地的主要造林树种的片林及其边行外侧和行列式林分带间的沙土水分利用特征进行了测定 ,发现树木能使边行外侧 8~ 10m土壤中的含水率降低 ,并形成一个土壤湿度梯度 ,使 8~ 10m及其以外土壤中的水分向树木基部方向的沙土中渗透 ,这些侧渗的水分成为干旱年份边行树木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 ;说明林分边行树木存在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和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 ,进而提出了合理配置的人工林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模式。最后论述了按照该模式构建的行列式林分 ,在同等密度或覆盖度时 ,其防风固沙效益显著高于等株行距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的林分。
关键词:
边行优势 行列式林分 水分利用特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尹光华 陈温福 刘作新 张旭东 张和喜
机械化坐水种已成为中国半干旱区作物抗旱播种的有效措施。本文探讨了机械化坐水种的技术原理,研究了作物出苗的适宜土壤底墒,分析了2BQMS-2型坐水播种机的性能优点,提出了应用机械化坐水种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发展机械化坐水种提供技术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尹准生 孙长忠 赵明扬
利用2008—2011年定位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与林外降雨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研究,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I)与林外降雨量(P)可用非线性模型I=a Pb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方程为I=0.584P0.576;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且拟合方程参数稳定性良好,经检验,方程均达到显著性要求,可在该区域油松人工林应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尹准生 孙长忠 赵明扬
为建立合适的枯落物截留雨量预估模型,利用2008—2011年定位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枯落物对降雨的截留与林外降雨量(P)、林内穿透雨量(TF)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研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截留与林内外降雨量均可用非线性模型Ic=a Pb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方程分别为Ic=0.499P0.627和Ic=0.717TF0.513。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且拟合方程参数稳定性良好,经检验方程均达到显著性要求,可用于预估该区域油松人工林的枯落物截留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树力 刘大兴 仲崇淇
以马尔柯夫过程理论为基础对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进行了模拟密度控制,提出了合理的培育密度和相应的抚育间伐对象。结果表明:马尔柯夫过程理论确能反映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的直径转移过程,这对于定量分析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直径分布的动态规律,从而拟定合理的密度控制措施非常有益;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成林后的密度控制间伐无论从培育森林方面,还是从取得木材、加大林分收益方面考虑,都应该以间伐小径阶的林木为主;20-25龄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的经营密度以0.7为最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在连续状态动态规划方法建立的人工林种群密度决策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应用遗传算法优化人工林林分经营过程的间伐时间和主伐时间的最优组合方案,并阐明其数学模型和具体方法。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的密度最优控制方案优化实例表明,用遗传算法优化能收到良好效果。优化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以间伐两次为最优,第一次在11~12年,第二次在15~18年,而主伐年龄以25年为最优。
关键词:
遗传算法,密度控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占辉 陈云明 杜盛
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于2008年4月26日至5月31日,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安塞县对人工林刺槐展叶期树干液流及其气象、土壤水分等6个指标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刺槐展叶期可分为芽期、展叶初期、中期和全叶期。在芽期,刺槐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无明显昼夜波动;在展叶初期至全叶期日变化呈现出从微弱波动逐渐增大到趋于平稳的剧烈波动;在展叶中期以后液流速率表现为上升快、下降缓慢的单峰曲线;在全叶期平均峰值约为0.0027cm.s-1;树干液流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大气温度、水蒸气压亏缺和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程度依次为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大气温度>水蒸气压亏缺>相对湿度>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新生 王彦辉 李振华 王艳兵 于澎涛 熊伟
【目的】在半干旱的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日蒸散变化特征,分析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以期为准确计算和预测森林蒸散、实现森林精细化管理和缓解林水矛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样地,在2013年8—10月,监测林内外气象条件,并选取能代表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潜在蒸散作为影响林下蒸散的气象指标;在样地内代表性地点布设11个微型蒸渗仪,其中5个保持自然状态,6个进行防雨处理,以加大土壤湿度变化范围和利于分析土壤湿度对林下蒸散的影响;逐日监测林下蒸散量和蒸渗仪内土壤湿度;分析林下蒸散对土壤湿度和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二者综合影响的林下日蒸散模型。【结果】研究期间的林下日蒸散波动幅度较大,但随气温、太阳辐射、降雨量逐渐降低而逐渐减小;林下蒸散明显受到诸多气象因子影响,但主要气象因子存在月份和天气类型差异,从8月份的饱和水汽压差变为9月份的太阳辐射和10月份的日最高气温,多云天为潜在蒸散和太阳辐射,晴天为温度,阴雨天为潜在蒸散;除潜在蒸散这个体现多个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气象指标外,土壤湿度也是影响林下蒸散的重要因素,且其影响在防雨和自然处理下表现一致;林下日蒸散随潜在蒸散和土壤湿度增加均呈先快速升高、后缓慢升高、在达某个阈值(日潜在蒸散4.5 mm·d~(-1),土壤体积含水量35%或相对含水量0.56)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建立了耦合日潜在蒸散(PET,mm·d~(-1))和土壤体积含水量(VSM,%)影响的林下日蒸散(ET_U,mm·d~(-1))模型,并基于实测数据拟合了模型参数:ET_U=(-0.045PET~2+1.392PET)[1-EXP(-1.292VSM)],精度较高(R~2=0.80)。【结论】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日蒸散量随潜在蒸散和土壤湿度增加而升高,后增速渐缓并在超过阈值后趋于平稳,综合考虑这二者影响的林下蒸散模型能准确计算和预测林地蒸散。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永斌 郭鑫炜 魏亚伟 王茜 李吉 李志远 郑卓然
辽西北半干旱区作为我国三北防护林边界防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但对于阻挡科尔沁沙地南缘扩大和在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明确其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本研究在辽宁西北部的昌图县付家林场,分别选择当地典型的人工防护林——樟子松纯林、杨树纯林、樟子松-杨树混交林,并对其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6~9.04g·kg-1和0.35~0.78g·kg-1,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以樟子松林最高,樟子松-杨树混交林最低;土壤全磷含量仅为1.14~4.50mg·kg-1,樟子松-杨树混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忠升 邵明安
为了解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采用中子水分仪同步定位观测多年撂荒地转变为人工柠条锦鸡儿林地前后2种覆被类型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并对测定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荒地造林后,除丰水年林地剖面土壤含水量和储水量增加,表现为对土壤水分的正效应外,其他年份均表现为对土壤水分的负效应。随林龄增加,柠条锦鸡儿林对土壤水分影响程度逐渐增强,林地土壤含水量和储水量下降幅度加大。由于林地土壤水分主要依靠穿过林冠的天然降水来补充,为了实现森林植被和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防止深层土壤干层形成,造林后第5年就需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柠条锦鸡儿生长,以减少土壤水分消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慧敏 韩海荣 程小琴 蔡锰柯 刘旭军 刘莉 张文雯 刘铭波
【目的】探究不同密度调控强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及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密度、含水率、养分含量、酶活性等18项土壤指标,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法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对不同密度调控强度的(对照,2 096株/hm2,CK;低强度处理,1 850株/hm2,LT;中强度处理,1 402株/hm2,MT;高强度处理,1 106株/hm2,HT)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对照相比,LT、MT和HT样地土壤含水率呈增加趋势;从密度调控对土壤养分影响而言,MT处理下C、N和P等养分含量均较高。此外,土壤生物学性状也对不同调控强度存在显著响应,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在MT显著高于CK;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MT最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在LT最高,蔗糖酶活性在CK最高,而纤维素酶活性随密度调控强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有机质、含水率、微生物生物量氮、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构成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不同密度调控强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指数大小为MT(0.598)> HT(0.510)> LT(0.432)> CK(0.339)。【结论】密度调控可有效改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状况,中等林分密度下土壤质量指数最高。建议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适度密度调控处理,以提高人工林地土壤质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英男 田松岩 刘延坤 李云红 陈瑶 孙志虎
为探明密度调控对北温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林分密度P1(300350株/hm2)、P2(500550株/hm2)、P3(600650株/hm2)和P4(850900株/hm2),使用LI-6400便携式土壤呼吸测定仪对其生长季(5—10月)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林分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末,最低值出现在10月中旬;不同密度林分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累积CO2排放量均随林分密度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