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41)
- 2023(13962)
- 2022(12252)
- 2021(11442)
- 2020(9675)
- 2019(21974)
- 2018(21936)
- 2017(41843)
- 2016(23021)
- 2015(25607)
- 2014(25313)
- 2013(24991)
- 2012(22686)
- 2011(20423)
- 2010(20066)
- 2009(18226)
- 2008(17329)
- 2007(14899)
- 2006(12903)
- 2005(10903)
- 学科
- 济(85664)
- 经济(85577)
- 管理(66401)
- 业(59824)
- 企(48972)
- 企业(48972)
- 方法(40316)
- 数学(34827)
- 数学方法(34444)
- 农(24972)
- 学(21846)
- 财(21232)
- 中国(21107)
- 地方(20421)
- 环境(20308)
- 业经(19474)
- 农业(16987)
- 贸(15866)
- 贸易(15858)
- 易(15356)
- 和(14938)
- 划(14603)
- 技术(14263)
- 理论(14179)
- 制(13969)
- 务(13558)
- 财务(13493)
- 财务管理(13474)
- 企业财务(12685)
- 银(11757)
- 机构
- 大学(319508)
- 学院(318224)
- 管理(126469)
- 济(117935)
- 经济(115227)
- 理学(111005)
- 理学院(109711)
- 管理学(107624)
- 管理学院(107091)
- 研究(106071)
- 中国(76937)
- 科学(72094)
- 京(68506)
- 农(60688)
- 业大(55717)
- 所(53892)
- 财(51076)
- 研究所(50099)
- 中心(48750)
- 农业(48084)
- 江(45300)
- 北京(42680)
- 范(42321)
- 财经(42010)
- 师范(41785)
- 院(38969)
- 经(38234)
- 州(37104)
- 技术(34370)
- 经济学(33951)
- 基金
- 项目(232590)
- 科学(180290)
- 基金(167418)
- 研究(162826)
- 家(149128)
- 国家(147902)
- 科学基金(125499)
- 社会(100676)
- 社会科(95217)
- 社会科学(95189)
- 省(91869)
- 基金项目(90881)
- 自然(85350)
- 自然科(83210)
- 自然科学(83185)
- 自然科学基金(81662)
- 划(77987)
- 教育(73510)
- 资助(67690)
- 编号(65783)
- 重点(52149)
- 成果(50939)
- 发(49471)
- 部(49268)
- 创(48127)
- 科研(45209)
- 创新(44882)
- 计划(44833)
- 课题(44692)
- 大学(42260)
- 期刊
- 济(123905)
- 经济(123905)
- 研究(85063)
- 学报(60287)
- 中国(56573)
- 农(53978)
- 科学(52099)
- 大学(43952)
- 管理(42686)
- 学学(41618)
- 农业(37450)
- 财(37437)
- 教育(31637)
- 技术(26013)
- 融(22303)
- 金融(22303)
- 业经(21946)
- 业(19314)
- 经济研究(19091)
- 财经(18835)
- 图书(18285)
- 科技(17779)
- 资源(17283)
- 版(16933)
- 业大(16634)
- 问题(16563)
- 经(15926)
- 理论(14752)
- 林业(14383)
- 技术经济(14356)
共检索到4430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黑钢 周哲 马晓钰 韩茜
从可持续度模型的特点出发,分析影响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对原先较适用于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大中型城市的区域PRED系统模式进行了改进。针对西部干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将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因子引入可持续度模型。结合干旱区的实际情况和已有模型,选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发展阶段、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这五大因子建立新的模型。将其应用于新疆和田民丰县,根据其波动规律将民丰县可持续发展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关键词:
区域PRED系统 新模型 干旱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玉芬
本文在简单回顾与述评有关定量研究人口在生态环境中作用程度所采用的方法的基础上 ,认为无论是通常采用的统计学模型或是其他固定函数模型等 ,都有较大的弊端。而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这类问题 ,具有较好的优势与可行性。为此 ,本文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建立了该流域人口变动与生态环境退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 ,演示了该流域近 2 0年来源流段、上中游段和下游段各种不同人口变动条件下下游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后果 ,并与实际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
人口 干旱区 生态环境 定量模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朝辉 王太祥
生态退化与经济贫困是荒漠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与主要矛盾。通过对新疆和田地区的考察,建立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与EVM方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设计了和田地区县级尺度的生态脆弱性与社会经济贫困耦合协调模型,显现了和田荒漠干旱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生态脆弱区与经济贫困区高度重叠,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显著负向耦合,和田地区生态治理与贫困消除陷入厄运循环;(2)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态势揭示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的现实价值与实践依据,为和田地区精准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经济贫困 耦合协调 生态扶贫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俊 杨新军 刘文兆
频繁发生的旱灾已成为限制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扰动因子。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可以加深人们对干旱环境中的社会学与生态学交互过程与机理的理解,提高当地系统抵御旱灾的能力。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是指系统能够承受且可以保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以及对结构、功能的反馈在本质上不发生改变的干扰大小。目前,恢复力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定性的、概念上的描述,缺乏对恢复力可操作性的实证案例研究模式。本文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角度选择水分敏感因子,构建社会—生态系统,建立了恢复力测定的定量模型,计算了过去15年来榆中县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变化,并分析了影响恢复力变化的因素。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恢复力 干旱 榆中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水资源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和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膨胀,导致生产、生活用水不断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严重超过了最大极限,导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甚至难以恢复。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外按照"发生的问题—产生的机理—调控的标准—过程模拟—情景预测—响应对策"这一逻辑思路,围绕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相对薄弱,仍难以精确刻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难以动态模拟和有效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向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多障碍。因此,未来应以机理研究为基础,以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以综合集成的对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不断加强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茹燕 刘连友 张宏
通过对新疆和田河中游地区1959年及2000年景观格局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基本维持了原宏观景观格局。但在小尺度上,人类通过调控水资源在空间分布的格局,影响了水在景观格局发展中的生态作用,进而影响了区域景观格局。人工渠、水库、居民地、农耕区等人为景观的出现及增多越来越影响着区域内的景观格局。这说明人类活动虽不是区域内景观格局发展的主导因素,但它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力度与影响范围却越来越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效莉 王成璋 王野
“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真实概括。为了治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党中央于1999年6月确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能源开发同生态环境治理相并举。6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向西部地区4 600亿元,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5000多亿元。国家计划在10年间退耕还林2.2亿亩,投资3600亿元。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是一个漫长的量变累积过程,通过确定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四大特征,建立“常态、一般、差”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做出客观评价,有利于坚定人们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信心。
关键词: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建设绩效 评价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榴艳 杨改河 冯永忠
分析干旱区生态和经济关系,对促进干旱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用重大。研究通过对干旱区生态要素与经济要素耦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评判模型、标准和指标体系,并以新疆为例,分析了当前新疆15个地(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状况及耦合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新疆生态环境整体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15个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生态与经济耦合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并呈现出协调发展经济主导型、低水平协调发展生态滞后型、低水平协调发展同步型、轻度失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中度失调发展经济损益型、严重失调发展经济损益型6种生态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
干旱区 生态经济系统 耦合发展模式 新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柳文华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短缺的水资源条件约束下,促进水资源农转非是适应西北干旱区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针对张掖市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低、第二三产业用水比重低、用水经济效益低、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受限等问题,设计了城乡用水联动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生态环境约束下干旱区城乡用水联动的5种主要模式,即:退耕稳粮给水模式、农业科技进步供水模式、农业产业化促水流转模式、城市中水农用模式、水资源农转非补偿模式。通过5种模式的联合运用,旨在为张掖市及西北干旱区创新水资源管理并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耿焕侠 张小林 李红波
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缓冲区法、空间叠置分析法以及景观格局分析法,分析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驻地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丰县的景观基质,聚落(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是丰县主要的景观类型。与行政中心的距离越近,人为景观的面积比重就越高,大于各景观类型的现状比重,表现出较强烈的空间吸引特性;相反,自然景观所占比重远远低于现状比重,反映出较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与镇政府的距离变大,土地利用景观的破碎程度、聚集程度、斑块形状的规则程度均先减弱后增强;与县政府驻地的距离变大,景观的破碎程度呈现"减弱-增强-稳定"模...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行政中心 江苏省丰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新才 斯丽娟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主要包括以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管理决策、社会文化等以人为中心的非物质形态要素。张掖地处西部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本文从培育公民思想意识、构筑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以及营造生态城市社会文化氛围等五个层面对张掖生态城市软环境建设进行逐一分析研究。
关键词:
干旱区 生态城市 软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祝宏辉 尹小君
本文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从成本收益比较、农业结构变动、景观生态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双重的。在利用订单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地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之内实现订单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玛纳斯县 订单农业 生态环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建平 邓爱珍 赵小敏 郭万春 郭熙
研究目的:分析和评价江西省广丰县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9年来的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等社会影响度。研究方法:问卷法调查。研究结果: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程度公众的认知度及获取规划信息渠道有所不同;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社会参与成份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只是事后的、被动的参与;公众对广丰县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满意度达89.9%。研究结论:针对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影响度的因素,采取相关措施,以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实施 社会影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林峰 朱德举 刘黎明 付海英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的支持下,以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斑块多样性(斑块大小和数量、斑块形状)、景观类型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景观格局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等指标,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景观多样性的变化:项目区以耕地(水田和旱地)为基质的状况进一步加强,斑块类型和数目明显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降低,土地集中连片,优势度和聚集度增加,项目区总体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多样性变化的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整理区域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效益的下降,以耕地数量增...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清 丁登山 黄巧华
文章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生态学等学科原理和方法,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等,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探讨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