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6)
- 2023(13289)
- 2022(11074)
- 2021(10232)
- 2020(8420)
- 2019(19291)
- 2018(19374)
- 2017(36873)
- 2016(20388)
- 2015(22775)
- 2014(22898)
- 2013(22321)
- 2012(20077)
- 2011(18013)
- 2010(17836)
- 2009(16283)
- 2008(15699)
- 2007(13482)
- 2006(11911)
- 2005(10449)
- 学科
- 济(80723)
- 经济(80635)
- 管理(59797)
- 业(52954)
- 企(43669)
- 企业(43669)
- 方法(34668)
- 数学(29526)
- 数学方法(29196)
- 中国(23534)
- 农(22212)
- 学(19648)
- 环境(19564)
- 业经(18999)
- 地方(18630)
- 财(17906)
- 农业(14931)
- 和(14066)
- 划(14045)
- 理论(13882)
- 制(12932)
- 贸(12650)
- 贸易(12643)
- 技术(12415)
- 易(12198)
- 发(12154)
- 务(11587)
- 财务(11520)
- 财务管理(11500)
- 企业财务(10933)
- 机构
- 大学(286713)
- 学院(285070)
- 管理(114223)
- 济(108352)
- 经济(105789)
- 理学(99509)
- 理学院(98355)
- 研究(96851)
- 管理学(96596)
- 管理学院(96109)
- 中国(69239)
- 科学(63249)
- 京(62321)
- 所(48299)
- 财(47150)
- 农(46542)
- 业大(44678)
- 研究所(44510)
- 中心(43020)
- 江(40497)
- 范(39449)
- 北京(39204)
- 师范(39085)
- 财经(38675)
- 农业(36408)
- 院(36150)
- 经(35223)
- 州(33463)
- 师范大学(31836)
- 经济学(31637)
- 基金
- 项目(203970)
- 科学(160279)
- 基金(147713)
- 研究(147507)
- 家(129300)
- 国家(128240)
- 科学基金(110396)
- 社会(92423)
- 社会科(87488)
- 社会科学(87463)
- 省(79662)
- 基金项目(79591)
- 自然(72838)
- 自然科(71044)
- 自然科学(71028)
- 自然科学基金(69702)
- 划(67369)
- 教育(66295)
- 编号(60067)
- 资助(59143)
- 成果(47659)
- 重点(45548)
- 发(43664)
- 部(43535)
- 创(41917)
- 课题(40991)
- 创新(39064)
- 科研(38907)
- 国家社会(37773)
- 大学(37264)
- 期刊
- 济(117787)
- 经济(117787)
- 研究(81642)
- 中国(50663)
- 学报(47315)
- 科学(43807)
- 农(42197)
- 管理(40309)
- 大学(35139)
- 财(33716)
- 学学(32996)
- 教育(31503)
- 农业(29565)
- 技术(23511)
- 融(20272)
- 金融(20272)
- 业经(19885)
- 经济研究(17932)
- 财经(17755)
- 问题(16994)
- 图书(16691)
- 业(15183)
- 经(15026)
- 资源(14914)
- 科技(14887)
- 理论(13823)
- 现代(13657)
- 版(13395)
- 技术经济(12998)
- 实践(12870)
共检索到403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标 方创琳 李铭
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种种矛盾与胁迫作用,在干旱区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在交互胁迫中相互促进的观点,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国际学者普遍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涌现了一系列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非常重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从城市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扩展等层面分析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从生态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污染等层面探讨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束缚作用:广泛采用“3S”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来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响应过程:逐步加强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对干旱区水资源紧张及生态恶化原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机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EKC模型、双指数模型和耦合度模型等定量分析手段,城市化发展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当前单独研究城市化或生态环境的较多,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较少;实证研究较多,规律总结较少;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胁迫效应研究较多,约束效应研究较少,至今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从发展趋势来看,多学科融合、与实践紧密结合、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与动态模拟化将是今后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
干旱区 城市化 生态环境 研究进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水资源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和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膨胀,导致生产、生活用水不断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严重超过了最大极限,导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甚至难以恢复。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外按照"发生的问题—产生的机理—调控的标准—过程模拟—情景预测—响应对策"这一逻辑思路,围绕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相对薄弱,仍难以精确刻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难以动态模拟和有效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向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多障碍。因此,未来应以机理研究为基础,以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以综合集成的对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不断加强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游韧 邓湘雯 胡彦婷 欧阳帅 陈亮 项文化
树木在干旱胁迫下的死亡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生态过程,不仅可以改变森林的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影响森林管理决策。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树木体内水分代谢与碳代谢会出现失效现象,从而导致树木的死亡。但是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树木死亡的生理机制以及干旱—复水过程中树木各个器官的生理生态响应还未探明,这一科学问题也是当前世界的前沿问题。树木的干旱致死机制至少有3种假说:水力失效、碳饥饿和生物攻击假说。水力失效假说认为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树木木质部栓塞达到阈值后无法恢复水分传导从而使得树木脱水干燥死亡;碳饥饿假说认为树木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气孔紧缩甚至关闭,树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但树木为了维持自身正常的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使得树木自身可利用碳耗竭;生物攻击假说认为干旱胁迫影响生物因子的分布及生长速率等,使得树木易受到昆虫和病原体的攻击,从而导致树木的死亡。3种假说都已经被证实可以解释一部分树木死亡的现象,但是又不足以解释所有树木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死亡的现象,特别是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损耗在死亡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文介绍干旱胁迫下的水分关系,对水力失效假说中木质部栓塞具体的生理过程进行整体阐述。然后,讨论长期干旱胁迫对树木生长发育、蒸腾作用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动态变化,探讨干旱致死过程中树木各个器官生理机制,并总结干旱—复水过程中树木的生理生态变化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水力失效假说仍然是干旱胁迫下树木死亡的主要假说,而树木体内非结构性有机碳的变化对树木死亡的贡献率未确定。干旱后复水能够使植物的生理功能得到恢复,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干旱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对树木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都造成影响。本文还对未来树木死亡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旨在为今后树木的合理种植经营提供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泽红 董锁成 李宇
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关系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多元化研究三个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继承了绿洲城市化与自然环境变迁关系的历史学分析,多角度探讨了绿洲古城国产生、繁荣和衰落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十分重视水资源约束下的流域绿洲城市化研究,基本确立水资源约束和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为研究切入点;非常注重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探究,从中、长时间尺度分析了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及其阶段性特征;广泛采用空间技术、复杂系统分析和数学分析等定量方法评估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过程;普遍关注绿洲城市化对生态环境正负效应的辨析;逐步加强对可持续绿洲城市化模式和对策的探索,并总结了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研究趋势来看,今后在研究的可控性与对实践的指导性、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系统动态性研究等方面将得到加强。
关键词:
绿洲 城市化 生态环境 研究进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越 陈忠清
运用交互胁迫、耦合协调模型,结合主观均方差分析法和客观结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研究2000—2014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的交互胁迫关系和协调类型。结果表明:浙江省生态环境和城市化之间存在交互胁迫关系,演变状态符合双指数函数;前者对后者有显著的约束作用,后者对前者有显著的胁迫作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经济、社会与人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生态环境压力、状态与响应。2000—2014年浙江省综合协调耦合类型分为磨合协调阶段(2000—2003年)、基本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越 陈忠清
运用交互胁迫、耦合协调模型,结合主观均方差分析法和客观结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研究2000—2014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的交互胁迫关系和协调类型。结果表明:浙江省生态环境和城市化之间存在交互胁迫关系,演变状态符合双指数函数;前者对后者有显著的约束作用,后者对前者有显著的胁迫作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经济、社会与人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生态环境压力、状态与响应。2000—2014年浙江省综合协调耦合类型分为磨合协调阶段(2000—2003年)、基本协调阶段(2003—2005年)、拮抗协调阶段(2005—2010年)和良好协调阶段(2010—2014)4个阶段。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宣立锋 魏建国 牛早柱 赵艳卓 陈展 王广海 牛帅科 马振伟
在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面临干旱、盐、热及冷胁迫等非生物胁迫影响。其中,干旱胁迫是抑制葡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尽管葡萄属于较为耐旱的果树作物,但我国主要葡萄栽培区域约一半地区属于干旱及半干旱气候,在这些地区干旱胁迫往往威胁到葡萄的正常生长,是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障我国葡萄的健康发展,目前,针对干旱胁迫对葡萄影响的研究、合理灌溉制度的制定、抗旱品种的选育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介于干旱胁迫对葡萄较为广泛的影响,为了应对干旱胁迫,葡萄进化出了一系列调控机制来平衡干旱胁迫带来的影响,本文首先从葡萄耗水规律分析了葡萄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程度,其次,分析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活性氧调节的影响,从生理角度探讨了干旱胁迫对葡萄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且通过对干旱胁迫下对葡萄果实的品质与产量进行分析,综述了干旱胁迫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对如何合理利用干旱胁迫提升葡萄品质等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葡萄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葡萄 干旱胁迫 理化指标 果实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雪梨 陈英 黄敏仁 朱嵊
转录因子是杨树干旱胁迫应答分子调控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特异性结合干旱响应相关基因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表达,从而参与杨树干旱胁迫响应过程。杨树WRKY、NAC、bZIP、MYB和AP2/ERF是干旱胁迫响应分子机制研究中最主要的五大转录因子家族,每个家族拥有超过80个成员。本文简要介绍了杨树干旱胁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系统总结和概括了杨树这五类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与亚家族分类、调控下游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及其在参与调控干旱信号转导网络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旨在深入了解杨树耐旱分子机理,为培育抗旱型杨树新品种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梁爽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有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在全面把握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引入"PSR"模型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耦合测度模型,对中国30个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值进行量化测度,分析我国2004~2013年各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情况及时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受城市化影响显著,呈现"S"型波动特征,模型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为基本协调,处于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过渡期,我国暂时未实现高水平协调,说明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二者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加强环保治理投资,促进二者向高水平协调方向演进,充分发...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 测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陈青青
探究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对破解长江经济带旅游业转型升级瓶颈制约和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至关重要。在构建系统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交互胁迫模型验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胁迫关系,进而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引力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998年以来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及空间联系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现出增长趋势,区域间非均衡性逐渐减弱;(2)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交互胁迫关系,演变轨迹符合多个"S"型曲线组合的节律性发展特征;(3)长江经济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阶段大致经历了轻度失调(1998~2006年)—濒临失调(2007~2015年)—勉强协调(2016~2017年)的演变历程,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经济滞后型逐渐转变为系统均衡发展型;(4)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联系格局渐趋紧密,联系势能稳步提升,整体呈"东部突出-中部隆起-西部塌陷"的阶梯式递减格局,三大分区内部也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宏茹,刘毅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内部人类活动最为集中、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绿洲城市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回顾绿洲城市研究历程和不同时期研究重点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我国干旱区绿洲城市研究中的代表性论题及其主要结论,对绿洲城市不同空间尺度的组织结构特色、绿洲城市化影响因素和机制、绿洲城市发展扩张的区域环境响应以及在水资源约束下绿洲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概括评述。今后绿洲城市研究面临良好机遇,通过研究内容扩展、学科交叉综合、新技术方法应用等途径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
关键词:
绿洲城市 空间特色 干旱区 水资源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玉芳 陈双林 李迎春 郭子武 杨清平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对逆境会做出生理上的响应和适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竹子形成了相应的保护机制和生态适应对策,其中,生理可塑性是对环境影响反应的最直接表现。环境胁迫包括温度、水分和土壤盐碱、养分、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等。从活性氧代谢、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和光合生理等方面对竹子生理可塑性的环境胁迫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竹子环境胁迫的生理适应与响应机制、基于生理可塑性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抗逆竹种筛选、环境胁迫对竹子分布区域和碳平衡等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竹林适应性经营对策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新生 王世绩
水分亏缺是一制约树木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尤其是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分胁迫的影响表现在树木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阐明在这些表现背后的生理生化、遗传、耐旱机制无疑有助于耐旱性品种选育。本文从DNA转录及表达、光系统Ⅰ、Ⅱ(PSⅠ、PSⅡ)、气孔运动、树木生长适应与响应、水分利用效率、抗旱机制、耐旱性指标筛选及转基因耐旱植物等方面,对近几年来国内外一些试验结果进行了评述和探讨,并对耐旱性指标筛选、耐旱性工程植物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水分胁迫,耐旱性,品种选育,工程植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双成 赵志强 王仰麟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速度过快、地域差异显著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城市化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应,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受到影响或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出现了耕地资源流失、水资源稀缺、能源压力、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城市区域生态占用扩大等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表覆被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城市水土资源等问题,但多侧重单要素、单城市、单学科研究,缺乏多尺度机理性的研究。鉴于此,提出若干未来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方向与议题,归纳为:(1)中国城市化过程多尺度定量模拟与监测研究;(2)阐明城市化影响下地表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3)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可能情景及其风险评估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戴璐 张桂波
当前城市化和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选取环鄱阳湖区作为研究样区,借助GIS技术,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并建立水环境胁迫模型,对这种水环境胁迫下的城市化格局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综合城市化计算显示,环湖区的城市化格局是随着与鄱阳湖体距离的增大,其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表明湖泊对城市化影响总体上显现出与距离相关的非线性分异格局;(2)空间统计结果显示,水资源富集的环湖核心区的空间关联比较显著,其水质对城市化水平的胁迫作用比较明显;(3)水胁迫度比较表明,在环湖边缘区和外围区水环境对城市化的胁迫强度级别有明显差异,随着与鄱阳湖体距离的增大,水环境对城市化的胁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