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27)
2023(17855)
2022(15538)
2021(14299)
2020(12144)
2019(27410)
2018(27038)
2017(51423)
2016(28494)
2015(31799)
2014(31138)
2013(30479)
2012(27974)
2011(25347)
2010(25235)
2009(23629)
2008(22988)
2007(20103)
2006(17783)
2005(15693)
作者
(85393)
(70856)
(70795)
(66985)
(45248)
(34079)
(31869)
(27656)
(27137)
(25295)
(24178)
(24134)
(22764)
(22353)
(22252)
(21809)
(21580)
(21037)
(20496)
(20362)
(18008)
(17384)
(17191)
(16362)
(15896)
(15877)
(15835)
(15570)
(14399)
(14144)
学科
(104934)
经济(104781)
管理(82597)
(77000)
(63698)
企业(63698)
方法(47592)
数学(40732)
数学方法(40212)
(30408)
(29776)
中国(28270)
(27008)
业经(24908)
(23599)
农业(20395)
(20175)
贸易(20166)
地方(19641)
(19587)
理论(18674)
(18462)
财务(18387)
财务管理(18347)
环境(18154)
企业财务(17363)
(17149)
(17112)
银行(17026)
技术(16952)
机构
大学(406038)
学院(402936)
(153589)
管理(152511)
经济(150178)
研究(139836)
理学(132448)
理学院(130855)
管理学(128203)
管理学院(127500)
中国(101439)
科学(91744)
(86898)
(76869)
(72761)
(71938)
业大(67222)
研究所(66837)
中心(61884)
农业(61048)
(59691)
财经(57379)
北京(54215)
(53439)
师范(52716)
(52114)
(50700)
(47570)
经济学(46245)
技术(43943)
基金
项目(281326)
科学(219139)
基金(203237)
研究(198321)
(181388)
国家(179922)
科学基金(151866)
社会(123501)
社会科(116793)
社会科学(116762)
(110568)
基金项目(107774)
自然(101770)
自然科(99359)
自然科学(99323)
自然科学基金(97532)
(94513)
教育(91417)
资助(83391)
编号(79674)
成果(64700)
重点(64127)
(60986)
(59424)
(58634)
课题(55727)
创新(54844)
科研(54680)
计划(53858)
大学(51553)
期刊
(167730)
经济(167730)
研究(115450)
中国(77704)
学报(76466)
(69952)
科学(66261)
大学(56275)
管理(55273)
(54855)
学学(53297)
农业(47858)
教育(45158)
技术(32173)
(32169)
金融(32169)
业经(28003)
财经(27975)
经济研究(27055)
(24379)
(23913)
(21754)
问题(21698)
业大(20818)
科技(20814)
图书(19998)
理论(18189)
技术经济(17933)
资源(17191)
现代(17189)
共检索到584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娇   吴波   赵佩   王苑博  
以长株潭城市群3个城市(长沙、株洲和湘潭)干旱期间(2022年7月1日-12月31日)和非干旱期间(2020年和2021年同期) PM_(2.5)和O_(3)小时平均浓度序列为研究对象,探究干旱事件对PM_(2.5)-O_(3)复合污染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对研究期间3个城市PM_(2.5)和O_(3)浓度的日变化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M_(2.5)浓度均呈现出M型的日变化规律,但干旱期间PM_(2.5)浓度下降,且波峰和波谷时段发生显著变化。O_(3)浓度日变化均呈现出“昼高夜低”单峰型模式,干旱期间O_(3)浓度上升。接下来,应用多重分形去趋势互相关分析法(MF-DCCA)研究PM_(2.5)-O_(3)互相关性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各年各城市PM_(2.5) -O_(3 )互相关关系均呈现出显著地长期持续性特征和多重分形结构,且干旱期间各城市长期持续性指数均降低,多重分形强度增强。进而,应用滑移窗口方法、MF-DCCA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PM_(2.5)-O_(3)互相关长期持续性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干旱期间各城市PM_(2.5)-O_(3)互相关的长期持续性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压,而非干旱期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风速。最后,基于自组织临界理论(SOC)探讨非干旱期间和干旱期间PM_(2.5)-O_(3)互相关关系的内在动力机制。结果发现,长期持续性特征主要受SOC机制所主导,即SOC机制是驱动PM_(2.5)-O_(3)复合污染演化的主要非线性动力机制,但干旱事件使得主要影响因素由气温和风速变成气压。文章拓展了复合污染的内在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深入推进全球变暖背景下复合污染防控提供了新的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光勤  秦佳虹  何仁伟  
采用ArcGIS技术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地级行政区1998—2015年PM_(2.5)污染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PM_(2.5)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影响PM_(2.5)污染的因素进行经验识别。结果表明:(1)1998—2013年PM_(2.5)年均值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且呈阶段性波动特征,但2013年之后有下降趋势;(2)PM_(2.5)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3)基于IPAT模型的PM_(2.5)污染影响因素分析显示,PM_(2.5)污染不仅受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邻近地区的PM_(2.5)影响;(4)在地级市层面上,PM_(2.5)污染满足EKC假说,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地区污染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特征。最后,在时空演变和空间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PM_(2.5)污染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晓红  江可申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浩  丁镭  
运用全局Geary指数C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表现为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集聚态势并不断增强.热点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分布为主,数量和范围呈现出缩小态势,次热点区显著减少但仅围绕在热点区周围,次冷点区由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向中游和下游地区移动趋势明显,冷点区范围呈现出显著扩张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上游仅甘孜州外其他地区都转变为冷点区.此外,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保持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距离为867 km,在此范围内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状态.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影响因素分析中得出,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最大影响因素,其次为经济发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产生的影响由长江经济带下游和中游逐渐向部分上游地区扩展,交通运输状况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较大.结合各区域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长江经济带更应注重联防联控基础上,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治理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美娟  李在军  宋伟轩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城市环境规制与PM_(2.5)污染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灰色关联、空间计量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的时空关联影响、直接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与PM_(2.5)污染具有显著为负的时空关联性,其时序关联强度均值为负,呈"W"型波动变化,且空间关联强度负值城市占比较高。(2)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邻近城市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并未发挥促降本地PM_(2.5)污染的积极作用。(3)环境规制促降PM_(2.5)污染的重要中介变量分别是工业生态效率和技术水平,环境规制通过提升工业生态效率降低PM_(2.5)污染的间接效应占比达55.69%,而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PM_(2.5)污染的间接效应占比为4.85%。(4)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的影响呈现空间异质性,其并不能有效降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的PM_(2.5)污染,而对西部城市PM_(2.5)污染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立建  
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在改善我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因其剧烈人为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近年来以细颗粒物(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城市与区域空气污染问题凸显。而传统的研究更注重孤立地开展空气污染或城市化的研究,缺乏对二者相互耦合关系的综合研究。本文以中国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城市空气污染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在城市化与PM_(2.5)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框架、主要方法和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等。指明该领域的研究已从空间格局分析逐步深入到健康影响、社会经济驱动等相关方向,并已延伸至复合主题的研究。未来,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拓展城市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了解城市化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关系,解析不同城市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江  张凤青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中的PM_(2.5)污染日益严重。为从污染源头探讨现阶段中国PM_(2.5)污染的经济因素,文章基于环境科学实验证据将PM_(2.5)的主要污染源转换为经济变量,并在控制其他污染因素的情况下,利用2000~2010年中国省级层面PM_(2.5)年均浓度数据分析煤炭消费对中国PM_(2.5)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各种污染源中,煤炭消费量和以煤碳比重体现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各省市PM_(2.5)年均浓度的影响贡献最大,是PM_(2.5)污染的最主要来源;而建筑业扬尘对PM_(2.5)污染在省级层面不明显,但在直辖市层面较为显著。因此,治理中国现阶...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孙敏  陈健  林鑫涛  杨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苗欣然  曾晨  程轶皎  吕天宇  
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探究不同用地形态下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证意义。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采用空间回归模型,以林地覆盖率作为划分研究区域的基准因子,以林地景观格局作为挖掘PM_(2.5)变化驱动的关键因子,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状况,从PM_(2.5)的来源、扩散和清除3个方面选取影响因子,探索不同林地覆盖率下PM_(2.5)的综合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覆盖率下的影响因素对于PM_(2.5)在影响模式上类似,但在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上有所不同;(2)PM_(2.5)的空间异质性明显,随着林地覆盖率的提高,PM_(2.5)浓度明显减低;(3)降低林地斑块分离度有利于降低PM_(2.5)浓度;(4)DEM是影响PM_(2.5)的主要因素,其对PM_(2.5)的削弱作用随着林地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根据不同等级林地覆盖区的特点,加强长江中游地区大气污染的精细化治理,结合PM_(2.5)的空间外溢性特征,强化地区之间的联防联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海霞  孙壮珍  
对城市居民PM_(2.5)减排行为的正确引导可有效缓解我国雾霾污染。基于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建立雾霾治理视角下城市居民PM_(2.5)减排行为意愿模型,并借助结构方程建模方法(SEM)对川渝地区城市居民个人层面的PM_(2.5)减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居民的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道德规范都显著正向影响居民的PM_(2.5)减排行为意愿,而且在雾霾治理背景下,居民道德规范的影响力度明显加大;环境后果和环境责任感分别从两个角度显著影响居民的道德规范和减排意愿,环境责任感在道德规范的培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最后,为管理部门针对性的调控6个影响因素以引导居民PM_(2.5)减排行为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柏玲  姜磊  陈忠升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18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_(2.5)逐时监测数据,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_(2.5)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年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明显的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特征,该区PM_(2.5)浓度年均值为55.28μg/m~3,其中湖北省PM_(2.5)的年均值为三省市最高,为68.17μg/m~3;其次为湖南省,年均值为53.66μg/m~3;江西省PM_(2.5)的年均值较小,为44.01μg/m~3。(2)在季节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浓度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现势性,这与区域内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3)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1月份PM_(2.5)浓度最高,1~6月份,PM_(2.5)浓度呈逐步下降趋势,6~8月份,区域PM_(2.5)浓度处于"U"字的谷底。(4)NO2、CO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项主控大气污染物,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则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鹏  刘雅婷  刘兰君  刘超群  林奕晨  
选取2009—2018年大气PM_(2.5)遥感反演数据集,综合运用GIS时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城市PM_(2.5)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PM_(2.5)低浓度城市数量增加,而高浓度城市数量减少,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有所改善。(2)中国PM_(2.5)时空集聚效应明显,呈“东—热、西—冷”的集聚格局,2009—2018年高值聚集区向东北扩张后向中部收缩,沿海城市始终保持高值聚集区;低值聚集区集中在西部,且范围逐渐缩小。(3)人口与城市化、产业与能耗、交通因素对PM_(2.5)时空分布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人口与城市化指标层中的人口密度因子为强相关因素。在区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年末实有城市道路、城市建成区占比与城市绿地率对内陆地区PM_(2.5)年平均浓度影响较大;而沿海地区仅人口密度、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与人均GDP对其影响,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鹏  刘雅婷  刘兰君  刘超群  林奕晨  
选取2009—2018年大气PM_(2.5)遥感反演数据集,综合运用GIS时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城市PM_(2.5)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PM_(2.5)低浓度城市数量增加,而高浓度城市数量减少,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有所改善。(2)中国PM_(2.5)时空集聚效应明显,呈“东—热、西—冷”的集聚格局,2009—2018年高值聚集区向东北扩张后向中部收缩,沿海城市始终保持高值聚集区;低值聚集区集中在西部,且范围逐渐缩小。(3)人口与城市化、产业与能耗、交通因素对PM_(2.5)时空分布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人口与城市化指标层中的人口密度因子为强相关因素。在区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年末实有城市道路、城市建成区占比与城市绿地率对内陆地区PM_(2.5)年平均浓度影响较大;而沿海地区仅人口密度、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与人均GDP对其影响,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洁  徐建斌  刘佳  仇方道  
PM_(2.5)对区域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淮海经济区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的重要支撑部分,剖析其PM_(2.5)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开展区域空气污染的联防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对研究区PM_(2.5)浓度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淮海经济区PM_(2.5)时空特征,最后基于淮海经济区PM_(2.5)空间自相关特征,进一步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PM_(2.5)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逐日PM_(2.5)浓度值呈现出周期性的脉冲型起伏变化规律,整体呈现出冬秋季高、春夏低的"U"型趋势。逐日PM_(2.5)浓度振荡周期短周期为2~3 d,长周期为6~7 d。(2)淮海经济区PM_(2.5)浓度的空间局部相关性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全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北的菏泽市和西南的徐州市,冷点区则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3)淮海经济区PM_(2.5)浓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平均气温、平均降水、平均风速、林地比例和路网密度等因素,不同因素对PM_(2.5)浓度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殷俊  陈曦  谢高地  张建辉  张昌顺  史宇  王帅  
为全面掌握中国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现状水平及空间分布格局,本文运用统计学、空气质量评价规范、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74个城市2013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PM2.5污染程度整体较重,74个城市中仅有拉萨、海口和舟山3个城市达到年均值二级标准,邢台、邯郸和石家庄3个城市PM2.5的超标天数比例超过70%;2PM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大体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重度及以上污染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3从浓度水平来看,沿海城市总体优于中部内陆地区,污染最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地区;4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气候、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全国PM2.5污染状况区域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