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59)
2023(5357)
2022(4285)
2021(4150)
2020(3324)
2019(7567)
2018(7508)
2017(14310)
2016(7916)
2015(8796)
2014(8836)
2013(8857)
2012(8359)
2011(7674)
2010(7870)
2009(7097)
2008(6986)
2007(6633)
2006(6052)
2005(5426)
作者
(22242)
(19376)
(18857)
(18012)
(11902)
(9380)
(8423)
(7486)
(7336)
(6864)
(6618)
(6443)
(6135)
(5984)
(5916)
(5830)
(5811)
(5617)
(5175)
(5125)
(4857)
(4787)
(4777)
(4685)
(4447)
(4442)
(4383)
(4182)
(3965)
(3941)
学科
(44968)
(35978)
经济(35953)
农业(29902)
(25921)
地方(13421)
管理(13183)
业经(12697)
中国(10485)
农业经济(10251)
(9107)
农村(9094)
(8959)
土地(8192)
(7959)
方法(7713)
发展(7280)
(7272)
数学(6961)
数学方法(6923)
建设(6762)
(6592)
劳动(6592)
收入(6408)
人口(6403)
农业劳动(6314)
及其(6194)
(6003)
分配(5866)
动力(5806)
机构
学院(107448)
大学(100381)
(44705)
经济(43688)
(43461)
研究(40280)
管理(39549)
理学(33333)
理学院(32962)
中国(32697)
农业(32654)
管理学(32379)
管理学院(32204)
业大(25294)
科学(25154)
(22493)
中心(20861)
(20378)
农业大学(19978)
(18987)
研究所(18256)
(17424)
(17417)
(15402)
(15255)
师范(15154)
(14934)
(14817)
经济管理(14561)
科学院(14012)
基金
项目(71827)
研究(56368)
科学(55344)
基金(48956)
(42743)
国家(42216)
科学基金(35263)
社会(34719)
社会科(32225)
社会科学(32216)
(30390)
基金项目(26979)
(26278)
编号(25962)
(24344)
教育(23589)
自然(21229)
自然科(20549)
自然科学(20541)
自然科学基金(20146)
成果(19810)
(18222)
资助(18198)
课题(17440)
重点(15921)
(15553)
发展(15049)
(14814)
(14556)
(14410)
期刊
(63105)
经济(63105)
(50618)
农业(34323)
中国(31797)
研究(30623)
业经(17641)
学报(17610)
科学(16922)
(15591)
大学(14218)
(13952)
金融(13952)
学学(13543)
农业经济(13517)
农村(13235)
(13235)
教育(12816)
(10747)
问题(9919)
技术(9826)
管理(9142)
农村经济(8949)
资源(8537)
(8073)
世界(7799)
经济问题(7732)
社会(6905)
业大(6549)
社会科(6442)
共检索到178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永明  金童生  
常熟地处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前缘。2003年,实现GDP 47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65.66亿元,人均GDP达到5547美元。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9万人,总户数34.18万户。全市有12个镇319个行政村。2003年底,常熟农村自然村落达10588处,其中,10户以下的村子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孟焕民  徐伟荣  陶若伦  卢水生  
农民集中居住区是我国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催生的新型居民社区形态,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又不同于现有的城镇居民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需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该文就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的规划选址、社区规模、建设标准、配套设施、管理体制、配套服务、居民身份转换、社区经济和就业等十个方面的存在问题和破解之道提出了看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叶祥凤  廖功磊  
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在"农民"变"市民"的转化过程中能否实现安居乐业是令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某市A区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力就业调查为基础,分析其就业状况及成因,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云青 张文静 张再生 蔡为民  
农民是中心村建设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农民满意是中心村集中居住工程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基于天津市216位农民的调查数据.首先分析了农民对中心村集中居住的总体满意度及对各方面工作的分项满意度;其次.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对应分析法分析了农民各分项满意度对其总体满意度的敏感性;再次.在把分项满意度及其敏感性放在同一坐标系内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心村集中居住各项工作划分为四类.即“继续努力事项”、“重点改进事项”、“低优先事项”和“不刻意追求事项”; 最后.提出了强化中心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中心村建设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完善中心村治理机制、多渠道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毅鹏  胡东淼  
将当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行动置于21世纪快速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可以发现,这一系列政策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又与土地政策紧密挂钩,同时也关涉到快速城镇化的进展、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形态存续等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故其政策甫一问世便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对该政策起源、发展及模式化进程的考察追索有助于深入理解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同实践类型和模式的形成条件、结构特征和运行特点。近年来,学界所做出的种种模式类型概括,既是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相关政策动态实践的提炼总结,也带有极强的示范性和批判性,通过模式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又进一步反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政策构建,以期形成一个带有总体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指导意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毅鹏  胡东淼  
将当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行动置于21世纪快速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可以发现,这一系列政策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又与土地政策紧密挂钩,同时也关涉到快速城镇化的进展、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形态存续等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故其政策甫一问世便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对该政策起源、发展及模式化进程的考察追索有助于深入理解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同实践类型和模式的形成条件、结构特征和运行特点。近年来,学界所做出的种种模式类型概括,既是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相关政策动态实践的提炼总结,也带有极强的示范性和批判性,通过模式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又进一步反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政策构建,以期形成一个带有总体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指导意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余建华  孙峰  吉云松  王英利  
在农民集中居住建设从试点向全面推开的背景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阐述了农村居民对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意愿,探讨了政府对集中居住建设的实施措施和建议。实施过程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农村居民的理解与支持,保护好他们的建设情感;做好镇村规划,既科学合理、反映时代气息,又注重实用、体现风俗特色;加强制度创新,既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又要落实配套资金和规范土地流转;拓宽就业渠道,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高效、民主的服务管理机制。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民主、人居和谐、科学文明的社区化新型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轶  刘涛  朱锐  陈文宇  程婷婷  蔡跃  
以南京市6个典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分析,建立了就业状况、住房状况、居住环境、社区生活、经济情况、地理位置和配套设施7个方面27个因子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发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居民对社区生活和地理位置较为满意,而对经济情况、配套设施的满意度较低;居民对就业情况、经济情况关注度较高,而对社区生活、住房状况关注度较低。进一步将27个因子分为高关注-低满意、低关注-低满意、高关注-高满意、低关注-高满意4种类型,在对各类型因子进行优先级排序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Wirth-Redfield模型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视作一种乡土—都市连续统的特殊地域社会类型,从公共空间和社区意识两个维度考察该地域社会类型都市性嵌入与乡土性嬗变的实践逻辑。首先,公共空间结构转型,一方面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使得社会交往趋于公共化且打破了基于地缘关系的社会互动模式,实现基于村庄认同社会互动到基于社区认同社会互动的转型;另一方面社会认同转型在改变乡土世界运作规则的同时也使得后乡土中国的农民公私观念发生微妙变化。其次,社区意识悄然崛起,一方面社区环境商品化增强社区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文化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以豫北N社区为例,从乡土文化延续和公共文化嵌入两个维度系统阐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首先,作为自治型自我治理机制的乡土文化延续,通过乡土文化的历史延续和民间信仰的乡土传承,有效应对了社会空间转型和文化空间消失导致的本体性不安和个体化焦虑,从而实现了社会空间的文化自治理;其次,作为他治型行政治理机制的公共文化嵌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构和"文化下乡"实现了社区文化公共领域和社会生活公共空间重构,并基于隐性技术运作的柔性治理再生产出国家—农民关系的施恩回报逻辑,从而促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最终奠定了国家政权合法性的社会基础;最后,社区公共意识匮乏和认同感缺失正是当前社区文化无法有效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唯有通过自治和他治的机制衔接,形成乡土社会本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的功能耦合,才能真正能实现文化治理、政治治理和经济治理的多元善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穆林林   李乃忠  
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农民集中居住区是我国一项惠及农村发展的民生实事工程。本文通过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显著特色及区域内开展物业管理的必要性进行综合分析,深刻探究目前我国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面临的痛点问题,并针对痛点提出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适配性服务措施。旨在改善农村集中居住区综合环境,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从社会空间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转型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及其后乡土性生成逻辑。首先,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从村落到社区进程中的社会空间压缩与集聚;其次,社会结构多元化变迁,其实践样态表现为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过程中家庭结构转型与代际关系嬗变、公共空间转型与社区意识崛起;再次,社会治理公共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公共空间结构转型和国家基层权力下沉引发的治理规则公共化转型和治理逻辑现代化转向;最后,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叶祥凤  
农民集中居住区是位于城市或城市边缘的特殊社区,这里居住着为城市发展贡献出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的农村居民。在"农民"变"市民"的转化过程中,他们的社会保障现状究竟怎样?本文通过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进行了特点概述和成因分析,得出了参保水平较低、续保率较低的结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值得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