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1)
- 2023(1828)
- 2022(1640)
- 2021(1658)
- 2020(1368)
- 2019(3042)
- 2018(3150)
- 2017(5631)
- 2016(3500)
- 2015(4123)
- 2014(4144)
- 2013(4062)
- 2012(4172)
- 2011(3709)
- 2010(3808)
- 2009(3698)
- 2008(3818)
- 2007(3624)
- 2006(3315)
- 2005(3018)
- 学科
- 济(13351)
- 经济(13331)
- 管理(8895)
- 业(7766)
- 企(6152)
- 企业(6152)
- 地方(4917)
- 学(4627)
- 方法(4622)
- 农(4578)
- 数学(3598)
- 中国(3516)
- 数学方法(3453)
- 农业(3012)
- 制(2973)
- 财(2951)
- 业经(2831)
- 理论(2651)
- 贸(2165)
- 贸易(2161)
- 体(2151)
- 地方经济(2121)
- 和(2118)
- 环境(2072)
- 教育(2065)
- 易(2044)
- 融(1997)
- 金融(1997)
- 教学(1959)
- 银(1910)
- 机构
- 学院(50565)
- 大学(50102)
- 研究(19202)
- 管理(15435)
- 济(15073)
- 中国(15068)
- 经济(14548)
- 科学(14310)
- 理学(12434)
- 理学院(12216)
- 管理学(11756)
- 管理学院(11669)
- 州(11502)
- 京(11330)
- 所(11042)
- 农(10838)
- 研究所(10018)
- 中心(9223)
- 江(8824)
- 农业(8575)
- 业大(8355)
- 范(8354)
- 省(8283)
- 师范(8246)
- 财(7953)
- 北京(7337)
- 河(7163)
- 院(6758)
- 技术(6602)
- 师范大学(6416)
共检索到85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傅燕婷 俞明钢
毗陵驿在明清时期是江南运河第一大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船只穿梭于南北。历代文人士子途径毗陵驿留下了不少诗文墨宝,或抒发羁旅之思,或感悟而歌,不少壮丽诗篇应运而生。毗陵驿在文学中最大放异彩的一次莫过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贾宝玉与父亲的诀别设于毗陵驿。诗文丰富着毗陵驿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关键词:
毗陵驿 常州运河 运河文学 遗存书写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继宗
"好脉息"、尤氏吃探春饭、赵姨娘的银子、桃花夫人、贾政冬底回、王熙凤的"衣锦还乡"、王熙凤的"散花寺、凤求鸾"、"三春去后诸芳尽"八大确凿实例,证明《红楼梦》后40回与前80回是一个细节上完全照应、密不可分的艺术整体,为后40回是曹雪芹所著提供有力证据。从而证实圆满结束于常州运河畔毗陵驿的全书是曹雪芹原著。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金涛
常州古运河孕育了常州城市文明,当下常州古运河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人文生态失衡。常州古运河与英国泰晤士河在见证历史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相似性。英国诗人斯宾塞、华兹华斯、艾略特等书写泰晤士河的经典诗篇"以诗证地",具有给城市赋能的文学功能。英国文学中有关泰晤士河岸的书写对常州古运河景观文化开发的启示是:要重视发掘与古运河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将其经典化,重视新时代运河诗歌创作与传播,让运河与城市在诗篇中获得永生。
关键词:
常州 古运河 泰晤士河 “以诗证地”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毅飞
从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切入,以超级IP的视角进行观察,通过与周边城市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常州运河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在超级IP的视角下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塑造策略。认为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进一步厘清运河文化的内涵,保护和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处理好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寻找运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凸显常州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下打造超级IP,进而促进中国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建设。
关键词:
超级IP 常州 运河文化 品牌塑造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丽莉
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的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文化与科技的交叉融合,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和网络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数字化保护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的视角,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和挖掘民间音乐的图片、声音及图像等,形成计算机数据,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储存、展示和传播,以期实现对常州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彤
大运河常州段有2 5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促进了常州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滋养了常州独特的区域文化。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较于周边城市,还存在着品牌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开发导向单一等问题,文章提出应发挥创意常州的城市优势,不断赋予运河文化时代内涵,走一条"科技+""创意+""文艺+"新运河文化挖掘阐释之路。
关键词:
常州 大运河 资源开发 文化 旅游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沈建钢 蒋英慧
申遗成功后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进入了新常态,应站在保护世界遗产的高度更加重视大运河的保护。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运河常州段保护的有利条件及与先进城市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出好三张牌、布好两盘棋、打好一套组合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 常州段 保护管理 遗产利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晶晶
大运河文化遗存中的廉政文化资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其中所蕴藏的反腐倡廉教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重视和加强大运河廉政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大运河廉政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执政环境,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运河 常州段 廉政文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晨 黄海波
常州是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其中,奔牛段是大运河常州段的源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章对奔牛段现有公共艺术及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奔牛运河文化与公共艺术更好结合的思路。
关键词:
奔牛运河 公共艺术 文化传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燕
常州作为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致力于以大运河为核心,探索演艺新空间和新模式,引导观众深入体验位于运河沿岸的特色小剧场,并沉浸式感受常州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文旅部门可以从精准定位常州的地域特色、数字赋能打造常州旅游演艺品牌、拓展相关产业链等方面入手,建设大运河沿岸小剧场,促进高品质文旅融合。
关键词:
大运河常州段 小剧场 文旅融合 旅游演艺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晓东
中国大运河从2006年开始的漫长申遗之路十分艰难曲折。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做了大量扎实而细致的遗产保护、环境整治工作,经历了繁复的价值研究、编制规划、文本编写、实地考察、大会陈述……历时8年,大运河终于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条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活态大运河,具有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和遗产形态的完整性,对全人类有着突出的普遍价值。研究大运河常州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条件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条件 大运河常州段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岳芬
京杭大运河流经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的常州,运河的沿岸分布着极为丰富的工业遗产,如何保护和活化这些工业遗产,对于传承和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彰显区域经济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常州陈家弄酱品厂遗址为例,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活化方案是将常州陈家弄酱品厂遗址活化为高档小区中的工业主题博物馆及文化展示中心,遗址活化的主要用途是使其成为中小学体验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活化目标设定为高档小区中的酱品主题博物馆,和运河五号相呼应。活化工业遗产资源并不是最终目标,重塑城市的美好形象和人居环境才是最终目的。常州目前正在由传统的工业城市向综合的工业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城市转变,工业遗址的活化对于这一转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 工业遗产 保护与活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罗迪英
影像文本是解读城市文化的一种新方式,目前,通过媒介影像文本进行城市形象的传播是较为常见也较为直观便捷的方式。文章梳理了常州的城市宣传片,以城市名人纪录片、城市风情纪录片和城市人物纪录片为主的城市纪实片,以及以城市为背景的影视剧,对常州城市的影像文本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综述,分析了这些影像文本所呈现的常州作为"古韵之城""名人之城""现代之城""尚德之城"的城市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地缘文化优势、寻求多元化植入、尝试个性化创新以及借助多平台推广等影像传播策略,希望能有助于常州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有效传播。
关键词:
常州 城市形象 影像 传播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滕珊珊 吴晓 王承慧
本文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以城河关系的演化剖析为主线,同时从运河水系、聚落形态、文化特色三方面展开并联式研究,叠合和映射不同阶段、不同特色文化的衍生与演化轨迹,并由此将其大致划分为运河创建期、运河完善期、运河发展期和运河转型期四个阶段,在解析古镇历史演化的基础上,从运河古镇和整体格局两方面得到其价值特色的研判。
关键词:
文化空间 运河古镇 历史演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晓 王艳红 高军军 吴友奇
在申遗背景下,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是一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需要众多专业协作的繁复工程。其中,遗产价值特色的评估作为规划的重点环节,实质上为遗产的合理划分层级、编制保护区划、制定多元策略和管控要求提供了核心依据与前提保障。为把握"价值判研"的科学合理性,本文结合常州段的河道类遗产保护,尝试着采取"横向+纵向"、时空维度相结合的判研策略,一方面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针对其地理状况做出横向比较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以时间为纵轴,针对河道本体的变迁做出历史性推演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推进和完成大运河及相关河道的待评筛查、评估分级和价值判定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