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62)
- 2023(7906)
- 2022(6482)
- 2021(6391)
- 2020(4952)
- 2019(11383)
- 2018(11330)
- 2017(20704)
- 2016(11646)
- 2015(13016)
- 2014(13039)
- 2013(12849)
- 2012(12267)
- 2011(11245)
- 2010(11776)
- 2009(10992)
- 2008(11250)
- 2007(10361)
- 2006(9539)
- 2005(8451)
- 学科
- 济(51084)
- 经济(51017)
- 农(50245)
- 业(39459)
- 农业(33985)
- 管理(25331)
- 企(17692)
- 企业(17692)
- 业经(17587)
- 方法(17114)
- 数学(14499)
- 数学方法(14256)
- 中国(13504)
- 农业经济(12444)
- 地方(11621)
- 学(11101)
- 制(11025)
- 发(10892)
- 村(9547)
- 农村(9524)
- 发展(9345)
- 展(9326)
- 财(9292)
- 策(8957)
- 收入(8879)
- 理论(8441)
- 体(8336)
- 贸(8094)
- 贸易(8086)
- 土地(8013)
- 机构
- 学院(172762)
- 大学(168357)
- 济(66538)
- 经济(64972)
- 管理(61433)
- 研究(61037)
- 农(54528)
- 理学(53008)
- 理学院(52358)
- 管理学(51133)
- 管理学院(50860)
- 中国(48100)
- 农业(41505)
- 科学(39457)
- 京(35645)
- 业大(34300)
- 所(32190)
- 研究所(29174)
- 中心(29071)
- 财(28624)
- 江(28582)
- 范(25686)
- 农业大学(25665)
- 师范(25428)
- 州(22562)
- 省(22155)
- 财经(22083)
- 北京(21939)
- 院(20540)
- 业(20506)
- 基金
- 项目(111732)
- 科学(86631)
- 研究(84361)
- 基金(78773)
- 家(69197)
- 国家(68395)
- 科学基金(57076)
- 社会(52224)
- 社会科(48617)
- 社会科学(48604)
- 省(45617)
- 基金项目(41910)
- 教育(38596)
- 划(37013)
- 编号(36609)
- 自然(35484)
- 自然科(34611)
- 自然科学(34599)
- 自然科学基金(33989)
- 农(31243)
- 资助(30953)
- 成果(30545)
- 课题(25228)
- 重点(25094)
- 发(25082)
- 部(24702)
- 创(22811)
- 性(21832)
- 创新(21168)
- 国家社会(21152)
共检索到269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柏振忠 宋玉娥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高度组织化的规模主体,在中国农村科技推广、扶贫攻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分析中国农村科技扶贫现实意义和困难挑战的基础上,认为加快构建合作社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从提高异质化贫困农户科技使用效率、推动政府科技扶贫工程实施、降低农业科技对接交易成本及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剖析合作社科技扶贫动力机制,并探讨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应用情况;最后,提出推进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旭东 杨慧莲 郑风田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价值凸显,对由谁来推进、何以实现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这一问题的回应变得迫切且重要。鉴于此,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新时期的发展实践提炼出“能人型村干部”这一概念,一方面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村干部角色变化分析能人型村干部生成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另一方面对能人型村干部经营村庄的新型治村策略展开分析。进一步借助对全国三个典型村庄案例的长期蹲点调查检验村干部能人化和能人型村干部治村的具体实践。案例村庄发展绩效表明,能人型村干部以经营村庄的方式带动村庄发展,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重塑村庄治理结构、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贡献显著。本文分析认为,未来一方面要破除体制机制的制约,尽可能为能人型村干部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全方位的保障与激励;另一方面尚需通过创新制度设计与引入可行的内外部考核监督机制,有效规制能人型村干部越界行为,保障其带动村庄发展的绩效,严防能人变“村霸”。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鸿波
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乡村振兴实践对农民生计能力的改善机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基于乡村既有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务工资源、政策资源等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以及不同的生计资本,由此型塑出农民不同的生计类型。然而,乡村资源禀赋并不总是直接对农民生计构成正向推动作用,也可能会对农民生计带来潜在性威胁。因而,如果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禀赋的优势来提升农村生计能力,需要以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作为中介机制。通过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规避生计风险,并挖掘利用乡村的优势资源,进而促成农民的生计赋能。由此,研究揭示了生计赋能的内在逻辑在于兼顾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整合内生性资源和外生性资源,融合外源式发展和内源式发展的路径。在具体策略上,要厘清的政策、主体、网络和资源等乡村社会治理要素以助力生计赋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练
驻村干部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既保留了党联系群众、走进群众的传统,又合理地利用了科层制中资源向上分配的逻辑。不同类型的驻村干部——包村干部和联村干部在制度设置、权责分配和运行逻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包村干部制度具有跨层级的特点,它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帮助和扶持,客观上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强制性权力。而联村干部则在不断提升国家的基础性权力,使国家力量不断向基层延伸。两种驻村类型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资源不足、治理能力欠缺的困境。驻村干部制度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在国家或基层的需要下主动介入或退出,这构成了国家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并维持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非常强的制度伸缩性和柔韧性,增加了国家治理的弹性和韧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完善不同驻村干部制度的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两者优势,协力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练
驻村干部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既保留了党联系群众、走进群众的传统,又合理地利用了科层制中资源向上分配的逻辑。不同类型的驻村干部——包村干部和联村干部在制度设置、权责分配和运行逻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包村干部制度具有跨层级的特点,它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帮助和扶持,客观上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强制性权力。而联村干部则在不断提升国家的基础性权力,使国家力量不断向基层延伸。两种驻村类型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资源不足、治理能力欠缺的困境。驻村干部制度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在国家或基层的需要下主动介入或退出,这构成了国家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并维持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非常强的制度伸缩性和柔韧性,增加了国家治理的弹性和韧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完善不同驻村干部制度的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两者优势,协力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精准扶贫要求精准帮扶,驻村帮扶有利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结构-行动"理论框架下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作为贫困村不同治理主体,其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各自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驻村干部"目标差异"的行动逻辑和村干部"工具理性"的行动逻辑,建构起两种不同理想类型的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分别是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和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使得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有效发挥扶贫作用,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则不利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需要发挥村干部的主体性作用,完善驻村干部考核机制,平衡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性,发挥驻村帮扶对于精准扶贫的最大功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选派党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对陕南L村驻村帮扶的案例考察,并将其置于脱贫攻坚战略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制度环境以及乡土场域中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的运行样态兼具并超越了国家治理中常规与动员两种常见的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与行动特征,呈现出超常规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行政嵌入为超常规治理工作机制的生发提供了制度逻辑、场域逻辑和行动逻辑。这一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方式的发现,不仅为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运作提供了一个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还引发了对中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重新思忖。
关键词:
超常规治理 行政嵌入 驻村帮扶 乡村振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洪新
有效贫困治理需要强有力的村社集体,然而,废除农业税之后,乡村基层组织越来越"悬浮"于农民。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大量扶贫资源持续输入农村,软弱涣散的村社集体却失去了与国家资源对接的能力,造成贫困治理的"内卷化"。村社集体的内生活力某种意义上需要外部力量予以激活和再造,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驻村帮扶"是贫困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驻村帮扶本身是连续性的,成员通常由同一单位选派,类似于接力赛,故称之为"接棒治理"。"接棒治理"能够为理解驻村帮扶贫困治理实践提供一种可取视角。在"接棒治理"的框架内,由同一单位选派的驻村帮扶成员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帮扶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多办实事。作为外部嵌入力量,驻村帮扶不可避免地对村庄内部治理秩序产生影响,但由于退出机制的确定和可预期,驻村帮扶下的"接棒治理"不会完全改变村庄内部权力格局,更不会对村庄自治造成破坏,其旨在培育并回归自治,将"接力棒"最终交接给村社集体。
关键词:
驻村帮扶 接棒治理 第一书记 自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选派党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对陕南L村驻村帮扶的案例考察,并将其置于脱贫攻坚战略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制度环境以及乡土场域中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的运行样态兼具并超越了国家治理中常规与动员两种常见的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与行动特征,呈现出超常规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行政嵌入为超常规治理工作机制的生发提供了制度逻辑、场域逻辑和行动逻辑。这一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方式的发现,不仅为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运作提供了一个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还引发了对中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重新思忖。
关键词:
超常规治理 行政嵌入 驻村帮扶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晓峰 邢成举
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具有益贫性的显著特征,这使其能够成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农民合作社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农户无股权,使合作社与普通农户之间难以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国家财政扶贫资源与合作社进行对接,再吸纳贫困农户的自有资源,一方面有助于依托合作社推动建立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合作金融扶贫与农业科技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贫困农户在合作社中的股权份额,改善合作社的产权构成,使贫困农户能够更好地参与合作组织并逐步提升合作自治能力,推动合作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走上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永甫 杨祖德 韦赟
采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分析村干部在农地流转中的经营人角色,探究其行为逻辑。研究表明,作为村庄经营人,村干部是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其农地流转经营人角色主要表现为农地租赁中的"中间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农业资本的合伙人。村干部参与农地流转有利于降低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推动农地流转的有效配置。但是,作为村庄经营人,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村干部行为逻辑受到正式权力压力和经济利益的双重俘获,导致村干部经营行为的自利性。因此,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应规范村干部的经营人角色,强化其公共身份,弱化其私人属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强
本文梳理了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双重逻辑,指出了行政权力嵌入其中的基本路径。研究表明,效率逻辑主导下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实践,尤其是乡村干部报酬管理,是行政权力积极介入的主要领域。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报酬管理的经验考察,文章发现效率逻辑的应用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出现了分化。处于一线的基层政府通过调整报酬构成项目、稳定报酬增长趋势、软化行政考核效力等方式,偏离了根据贡献确定回报的效率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通过持续互动与有效合作,共同分解了集体收益固定板块的分配权。最终,干部报酬异化为基层政府完成多元化治理目标的行政资源和满足乡村精英群体需求的特定利益。作为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重要项目,干部报酬应提高与工作绩效的匹配度、与集体成员的关联度,以保障集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丽霞 冯瑞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及配套资金投入,更需要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既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云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指出引导农民参与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国家组织动员与个体行为选择的匹配与耦合。摆脱了基本生活压力的农民,参与行为不仅受利益逻辑的驱动,也受到认同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理念和人居环境本身的价值认同,重新评估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乡土秩序和伦理关系的情感认同,重建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建立以认同为核心的农民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破解实践中“政府干、农民看”的难题,而且有助于农民主体性的生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