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8)
- 2023(2136)
- 2022(1855)
- 2021(1674)
- 2020(1538)
- 2019(3254)
- 2018(3283)
- 2017(5842)
- 2016(3486)
- 2015(3925)
- 2014(3785)
- 2013(3724)
- 2012(3495)
- 2011(3223)
- 2010(3205)
- 2009(2797)
- 2008(2848)
- 2007(2494)
- 2006(2222)
- 2005(2031)
- 学科
- 济(10496)
- 经济(10489)
- 业(6877)
- 管理(6406)
- 企(5133)
- 企业(5133)
- 学(4923)
- 方法(4692)
- 数学(4127)
- 数学方法(4063)
- 农(3471)
- 中国(3246)
- 税(2766)
- 财(2732)
- 税收(2573)
- 收(2536)
- 地方(2480)
- 贸(2252)
- 业经(2251)
- 贸易(2251)
- 制(2240)
- 农业(2221)
- 易(2160)
- 和(1998)
- 银(1890)
- 银行(1879)
- 行(1843)
- 环境(1794)
- 融(1793)
- 金融(1791)
- 机构
- 大学(47677)
- 学院(47656)
- 研究(20818)
- 济(15924)
- 科学(15710)
- 经济(15417)
- 管理(15372)
- 中国(15058)
- 农(13125)
- 理学(13011)
- 理学院(12779)
- 管理学(12404)
- 所(12347)
- 管理学院(12328)
- 研究所(11641)
- 京(11018)
- 农业(10418)
- 业大(9989)
- 中心(9616)
- 省(8227)
- 江(8139)
- 院(7938)
- 财(7439)
- 室(7433)
- 范(7160)
- 北京(7095)
- 师范(7038)
- 实验(6900)
- 科学院(6849)
- 实验室(6617)
共检索到71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亚雄 范少辉 周潇 张璇 官凤英
【目的】研究带状采伐毛竹林中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为伐后竹林的养分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 m带宽采伐样地(SC)及其保留样地(RB)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经营毛竹林(CK)为对照,调查伐后5年内不同处理样地毛竹生物量、林下灌草生物量、凋落物产量及各组分相应的养分含量,量化养分流通量,计算不同处理样地的养分循环系数,比较不同处理样地的养分流动及循环特征的差异。【结果】(1)伐后第1年,不同处理样地内毛竹氮、磷、钾的留存量无显著差异;采伐样地中氮、磷的归还量减少;(2)伐后3年,保留样地中氮、磷、钾的留存量小于采伐样地和对照样地;采伐样地和保留样地中氮的归还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3)伐后5年,保留样地中氮的留存量小于采伐样地和对照样地;采伐样地中氮、磷、钾的归还量、养分贮量均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4)带状采伐显著增加了氮、磷的利用系数(P <0.05),随着样地的恢复各养分的利用系数逐渐下降,与对照无差异;采伐对氮、磷、钾的循环系数无显著影响。【结论】伐后5年氮、磷、钾养分贮量达到伐前和现期对照样地水平,从养分循环的角度证明伐后5年带状采伐样地能够恢复到对照样地水平。保留样地养分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从伐后第二个大年开始逐渐降低,需要进行密度调控,从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毛竹林 带状采伐 自然恢复 养分循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蔡宗明 邓智文 李秉钧 李士坤 温伟庆 荣俊冬 郑郁善 陈礼光
【目的】研究不同宽度带状采伐下毛竹地下竹鞭结构和数量特征的差异,旨在探究毛竹鞭根生长对带状采伐的适应机制,为毛竹林经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立地条件和竹龄结构一致、坡向相同的毛竹纯林,在2016年11月进行带状采伐,采伐带宽分别为6、8、10 m,设置3种采伐带宽的长度为30 m的采伐带样地,并在采伐带样地之间设置同样标准的保留带;在2019年10月对不同宽度采伐带和保留带样地的竹鞭生长指标进行调查分析,测定不同土层、不同鞭龄的竹鞭的总鞭长、鞭节数、平均鞭径、平均节间长、鞭干质量等指标,分析其对不同采伐带宽的响应差异。【结果】1)在8 m采伐带的竹鞭的总鞭长和鞭干质量显著高于6 m采伐带(P
关键词:
毛竹 带状采伐 竹鞭 数量特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昌明 范少辉 冯云 申景昕 刘广路
【目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不同的植被类型、气候类型、经营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地形梯度等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新的采伐模式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进行带状采伐(采伐宽度为3、6、9、12 m,长20 m的采伐带),探究带状采伐措施对毛竹林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学特征的影响,以评估毛竹林带状采伐经营技术的适用性与合理配置方式。【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采用16S rRNA的V3-V4区段引物对土壤细菌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毛竹林带状采伐后,土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3 m采伐带显著增加(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志勤 傅懋毅
This paper dealt with a study on the nutrient status of litter collected in different phases from 2002 to 2003 in winter or summer in reclamation and non-reclamation pure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stands or mixed P.pubescens stands with broadleaved trees by means of fixed monitoring in Luxi and Jiansh...
关键词:
毛竹林 凋落物 垦复 养分含量 养分贮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蔡宗明 邓智文 李东宝 李士坤 陈礼光 温伟庆 郑郁善 荣俊冬
【目的】探究不同宽度带状采伐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各器官生物量和地下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影响,研究毛竹地下部分在不同带宽采伐后的恢复潜力,为将来毛竹林带状采伐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毛竹纯林进行带状采伐,设置横向6、8、10 m的3种带状采伐宽度标准地,垂直长度为30 m,相邻标准地之间设置同样标准的保留带,对不同宽度采伐带和保留带的毛竹各器官进行取样,测定毛竹各器官生物量和地下部分各构件NSC含量,分析不同采伐带宽下毛竹生物量和地下构件NSC的差异。【结果】与保留带相比,8和10 m采伐带竹秆生物量均增加,其中8 m采伐带增幅达11.38%,3种宽度采伐带竹秆生物量大小均为8 m> 10 m> 6 m。8 m采伐带竹枝生物量显著高于6和10 m采伐带(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旭 刘宗悦 徐钧杰 祁祥斌 余树全
【目的】近年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不断扩张已经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毛竹林的更新管理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对天目山毛竹林进行皆伐处理,研究分析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树种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旨在促进天目山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方法】基于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2018—2020年的定位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科属种组成、优势种的变化、树种功能特征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恢复特征。【结果】(1)物种组成丰富且变化剧烈:乔木层有45科、86属、131种,灌木层有65科、137属、224种,草本层有45科、99属、135种;2020年与2018年相比,乔木层变化不大,但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数快速下降,分别下降了54.1%和65.5%。(2)乔木层优势种均为落叶树种,并且大部分优势种的年均种群大小变化率的绝对值都高于10%;灌木层优势种主要为山茶科The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植物;草本层的优势种主要为莎草科Cyper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3)毛竹皆伐后群落以落叶树种为主,其种数与株数在群落中的占比分别约为80%和90%;不同生长型及光耐受性树种的种数占比变化不大,但中性与阴性树种的株数大幅增加,增长率分别为88.1%、56.2%;(4)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随时间变化无显著差异并且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灌木层的Shann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ielou均匀度显著增高(P<0.05);草本层的Shannon多样性、Simps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ielou均匀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的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丰富,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明显,因此,毛竹林皆伐是恢复和保护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可行方法,同时也可用于提高亚热带毛竹林蔓延扩张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表10参35
关键词:
毛竹林 皆伐 自然恢复 物种组成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柳丽娜 金爱武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初步分析了浙江省安吉县河干村经过20 a集约经营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土壤养分变异情况。结果表明:①安吉县河干村毛竹林土壤中pH值、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属于中等变异。②在本研究采样尺度下,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变异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全氮和有机质的变异受到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③土壤养分的分数维值(D)大小排列顺序为碱解氮(D=1.969)>速效钾(D=1.958)>有机质(D=1.798)>全氮(D=1.787)。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高志勤 傅懋毅
应用定位研究法探明位于浙江省富阳市春建乡不同结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土壤0~10,10~30和30~50 cm等3个层次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垦复毛竹纯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季节变化(12.9~38.9 g.kg-1)秋冬高于春夏,而未垦复毛竹纯林却与之相反,即春夏高于秋冬季节,变幅为7.5~31.2 g.kg-1;毛竹与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7.5~40.2 g.kg-1)冬季最高春季最低,表现出与毛竹纯林不同的变化特征。垦复毛竹纯林土壤全氮质量分数(0.8~2.4 g.kg-1)夏季最高春季最低,未...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献义 陈金林 叶长青 梁文焰 张碧松 李启鹏
毛竹林4年定位(定点、定株、定时)的试验研究表明,竹叶、竹根和根间土的N、P、K浓度均存在季节、年度的变化,并与竹林生长特点和产量有密切关系。叶和根中的养分随其年龄增加而减少,叶龄相同者养分浓度基本相似。孕笋期土壤和竹叶中磷的作用大于氮,出笋期土壤水解氮的含量与出笋、成竹数的关系密切。从而,为营养诊断和合理施肥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关键词:
毛竹,养分动态,产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晓鹿 范少辉 漆良华 刘广路 官凤英 杜满义 许庆标
利用LI-COR-8100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测定了湖北赤壁幕布山区采伐毛竹林土壤表面CO2通量及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湿度,研究了采伐对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并用壕沟法区分各组分呼吸。结果表明:采伐显著增加了毛竹林的土壤温度,但对土壤湿度无显著影响;采伐能增加土壤呼吸、凋落物呼吸与矿质呼吸,但降低了根系呼吸;土壤总呼吸及组分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R2=32.63%84.50%),与土壤湿度呈线性相关(R2=40.60%93.50%),运用土壤温度、湿度复合模型能提高预测土壤呼吸的准确性(R2=41.40%96.20%)。采伐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增加主要因为采伐后土壤温度升高所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广路 范少辉 郭宝华 杜满义
应用典型样方法对不同经营方式和经营持续时间的毛竹林碳氮贮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降低毛竹林系统碳氮贮量,垦复增加毛竹林系统碳氮贮量。两种经营模式毛竹林系统碳氮贮量的分布格局均以土壤层最大,植被层次之。其中,碳贮量土壤层占63.25%~86.32%,植被层占13.17%~35.15%;氮贮量土壤层占94.44%~98.15%,植被层占1.62%~5.12%。施肥、垦复对竹林系统碳氮贮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土壤层碳氮贮量的改变来实现。不同经营时间毛竹林土壤碳氮贮量排列顺序不同,施肥毛竹林土壤碳贮量的排列顺序为对照>施肥13 a>施肥5 a,氮贮量的排列顺序为对照>施肥5 a>施肥13 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恩斌 施拥军 李永夫 周国模 杨东
利用2004与2009年浙江省两期森林连续清查毛竹样地数据,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及核密度估计方法,采用7个指标(样地生物量,样地株数,林分平均胸径,1,2,3和≥4度竹所占比例)描述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的主导因素依次为年龄结构因子、样地生物量因子、林分平均胸径因子;浙江现有毛竹林老龄化问题较突出,林分中各龄级所占比极不合理,现有经营措施存在较大缺陷,从而使林分生产力衰退;样地株数较少时,林分平均胸径与样地株数几乎没有相关性,但随着样地毛竹株数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负指数关系;影响毛竹林分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样地株数与林分平均胸径;7...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玉友 陈双林 郭子武 张玮 汪舍平
为探明毛竹由集约经营转为弃管后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以不同弃管年限(0、8、20 a)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立竹叶片功能性状及其关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弃管年限的延长,毛竹林立竹叶片形态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面积和叶干重及比叶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叶组织密度则相反,叶长宽比、叶厚呈倒"V"形变化;叶片形态性状总体上变化并不显著.(2)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总叶绿素[Chl(a+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随弃管年限的延长先降后升,弃管20 a毛竹林显著高于弃管8 a毛竹林;而花青素(Ant)和色素比值总体上变化不明显.说明随着群落正向演替的进行,毛竹叶光合色素功能与水平得到恢复和增强.(3)毛竹林立竹叶片Chla、Chlb、Chl(a+b)、Car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光合色素各组分具有较好的协同性,而Ant与叶形、光合色素性状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弃管年限延长提高了竹叶光合色素含量,同时叶形性状与光合色素间的相关关系总体上也随之增强.表明光合色素是反映毛竹适应生境变化的主要叶性状指标,随着弃管年限的延长,毛竹林立竹叶片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及生存策略会发生适应性调节,碳同化及营养存储能力增强,以适应不断加剧的种间竞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聂道平
根据1985—1991年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的连续定位调查资料,分析总结了毛竹林结构的一般性特点及动态变化规律。竹高、竹枝下高、冠长、竹全重与竹胸径存在幂函数关系:H(HL、L、W)=aDb,参数a随立竹度(N)变化,即a=a’Nb;随立竹度提高,竹林生产力逐渐提高,竹株按年龄分布大致均匀化。竹株按径阶分布大多遵从威布尔分布,其中有一部分高生产力林分逐渐过渡为正态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兵 王燕 郭浩 赵广东 白秀兰
采用收获法研究了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毛竹各器官碳密度波动在0.4630~0.4917g/g,其大小顺序为竹枝>竹秆>蔸根>竹蔸>竹叶。随着毛竹年龄的增长,碳密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毛竹林植被层中,碳密度依次为:竹枝>竹秆>竹鞭>蔸根>鞭根>竹蔸>竹叶>林下植被>枯落物。毛竹林生态系统土壤层碳密度以0~20cm层最高,且各层次之间碳密度差异极显著。毛竹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43.22t/hm2,其中土壤层碳贮量占84.03%,植被层占15.97%。毛竹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12.15t/(hm2.a)。其中植被层年固碳量为11.36t/(hm2.a),土壤层年固碳...
关键词:
毛竹林生态系统 碳贮量 江西大岗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