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71)
2023(13089)
2022(11506)
2021(10601)
2020(8932)
2019(20561)
2018(20569)
2017(39828)
2016(21626)
2015(24302)
2014(24522)
2013(24374)
2012(22662)
2011(20550)
2010(20621)
2009(18774)
2008(17833)
2007(15529)
2006(13841)
2005(12188)
作者
(62394)
(51906)
(51551)
(49392)
(33487)
(24982)
(23470)
(20472)
(19814)
(18450)
(17726)
(17569)
(16583)
(16337)
(16129)
(15759)
(15362)
(15294)
(14807)
(14650)
(12790)
(12771)
(12412)
(11904)
(11695)
(11534)
(11445)
(11390)
(10478)
(10168)
学科
(105597)
经济(105494)
管理(59285)
(52996)
(42692)
企业(42692)
方法(40669)
数学(35513)
数学方法(35160)
地方(26567)
中国(25945)
(23582)
(21328)
业经(20512)
(19954)
农业(16274)
环境(15212)
(15116)
地方经济(15093)
理论(14726)
(14659)
(14482)
贸易(14472)
(13858)
(12512)
金融(12509)
(12150)
技术(12137)
银行(12115)
(12099)
机构
大学(310040)
学院(308337)
(129150)
经济(126203)
管理(121808)
研究(107045)
理学(105393)
理学院(104157)
管理学(102453)
管理学院(101897)
中国(77535)
(66665)
科学(66023)
(55283)
(53651)
研究所(48975)
中心(47693)
(46745)
财经(44837)
业大(44659)
(44350)
北京(42429)
(42112)
师范(41789)
(40623)
经济学(39166)
(38929)
农业(36468)
(36388)
经济学院(34968)
基金
项目(211140)
科学(165381)
研究(155307)
基金(152066)
(131629)
国家(130509)
科学基金(112132)
社会(98064)
社会科(92787)
社会科学(92758)
(82104)
基金项目(81680)
自然(72267)
自然科(70515)
自然科学(70503)
教育(70167)
自然科学基金(69195)
(68922)
编号(63592)
资助(62312)
成果(51296)
重点(46670)
(46126)
(46015)
课题(43830)
(43066)
创新(40186)
国家社会(39839)
科研(39596)
教育部(39573)
期刊
(147728)
经济(147728)
研究(95330)
中国(55182)
学报(46114)
管理(44214)
科学(43724)
(41914)
(40225)
大学(34591)
学学(32413)
教育(32087)
农业(29301)
技术(27283)
(24171)
金融(24171)
经济研究(23898)
业经(22235)
财经(21776)
问题(20353)
(18690)
图书(17135)
技术经济(16099)
理论(15032)
现代(14703)
(14656)
资源(14626)
科技(14142)
(13622)
实践(13563)
共检索到453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璐  徐红  
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居民通勤调查分析居民通勤特征,重点剖析带状形态影响下的居民通勤流动、职住密度圈层及职住平衡状况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东西狭长的带状城市东西向通勤居多,其通勤距离、时间更长,满意度更低;通勤流量密度呈现东西拉长的椭圆状分层结构;带状城市居民职住密度由中心区域向外围降低,依据职住密度划分三大椭圆圈层:核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离核心区越近、就业密度越高职住平衡状况越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雯雯  吕学昌  孔德智  
文章针对"房价"热点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首先,利用地统计学分析工具得出济南市中心城区房价空间分布三维立体图:然后,根据结果归纳总结房价空间分布规律,借助空间分析工具以实证方法分析济南市中心城区各规划要素对房价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作用于房价空间分布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城市规划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应把房价空间分布作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姜军  段进  陈沧杰  曹国华  
利用居民出行调查采集的职住关系数据和通勤行为数据,以交通中区为单位,分析了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统计特征以及两者的函数关系;并研究了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内部通勤比例两个反映职住关系的指标对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通勤时间更加适合用来表示通勤成本,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之间为幂函数关系。大规模集中的居住导致的职住不平衡状态将会造成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迅速增加;而大规模集中的就业造成的影响较小。本文研究可以为调整职住平衡关系、加强就业地与居住地之间交通联系等措施的制定,以有效缩短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提高通勤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新奇  王筱明  王爱萍  张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在城市存量土地的基础上,对现状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测算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在增加面积。城市土地利用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微观评价。本文在济南市城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理想值修正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合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合理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用地功能区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工业区的评价结果出入较大,大部分宗地评价结果修正后提高,即其潜力增加;商业区的结果大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袁玉娟  刘清春  马寒卿  
住房价格能够影响居民的居住决策,进而影响其通勤碳排放。为研究住房价格与通勤碳排放的内在关系,构建住房价格影响个体通勤碳排放的理论模型,并利用"个体—街道"两水平线性模型,对济南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通勤碳排放呈现出"中心低碳化、外围高碳化",且外围趋于分化的空间格局。(2)住房价格通过虹吸效应影响居民的碳排放。具体表现为住房价格与碳排放负相关,外围低房价吸引居住者,而居住者的远程机动通勤导致外围高值碳排放;但住房价格的边际增碳程度随着远离市中心而先缓(距市中心5 km)后增(距市中心5 km及以上)。(3)外围工资收入对虹吸效应起调节作用。工资水平较高的外围区域有利于实现职住平衡,抑制了虹吸效应,进而分化为碳排放的冷点区,工资水平较低的外围区域则分化为碳排放的热点区。研究认为,应通过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提高居民的就业可达性、优化针对公租房的公共交通供给等措施,引导居民低碳通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昭佩  宋德香  
近年来海绵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将城市雨水有效地收集、蓄存、利用,因而能够起到防治城市内涝和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的双重作用。但是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用地紧张、水体污染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结合山地城市济南市的地貌、水文特点,提出了山地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合理对策。具体对策包括:结合城市化过程的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注意灵活多样的雨水收集、蓄存方式相结合以降低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本;科学设计集、蓄水设施以防止城市雨水污染;充分利用城郊空间以破解海绵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美  张丽娜  
在分析水资源价值的基础上,重点阐明合理的水资源价格应由水资源价值、供水成本、外部成本和机会成本四部分构成;进而针对目前济南市水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按地表水水资源费、地下水水资源费和引黄水水资源费分别制定,以使水资源费全面体现水资源价值;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应提高到包括工程费、服务费和资本费在内的水平,以补偿污水处理成本;改革现行的计划定价法和成本定价法这两种不合理的水价制定方法;实行季节水价、两部制水价和阶梯式计量水价,使水价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和条件的变化,以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艳  宋振柏  吴佩林  
作为空间数据挖掘的一种重要手段,空间聚类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它是城市功能分区中的关键性步骤。根据空间-属性一体化的概念模型,把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空间坐标、空间关系和属性特征纳入到统一的空间计算模型,分别运用K-平均算法、神经网络方法,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充分挖掘空间坐标和空间关系数据中隐含的空间聚集信息。实例分析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空间聚类结果可以为城市功能分区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虎   孟赛赛   王晓彤   董铭慧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战略对郊区(县)的职住组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在系统归纳双战略作用下的郊区(县)职住空间组织导向基础上,以济南大都市区的郊区长清区为例,依托一线问卷调查数据和官方统计数据,围绕职住空间要素分布状态和职住组织效率两个方面,从区域、城乡和城区3个层次立体分析该区职住空间组织特征,并从目标设定和结构调整两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宇宁  杨安娜  
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日益成为居民日常通勤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通过构建"时间—距离"模型,基于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及规划线网,分别开展主要职住节点的通勤时距仿真模拟,分析轨道交通通勤圈构建的可行性及城市职住功能空间组织架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至2020年,中心城区的城市轨道交通难以满足外围居住组团的45 min通勤要求,但60 min内可基本实现环外居住组团与城市主要就业中心的便捷联系。建议进一步提升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的线网密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城市核心的触媒带动作用;增加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的换乘节点,设立快慢不同的列车运行层级,提高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的连通效率;简化换乘流线设计,配备丰富的接驳方式,提升站点内外的换乘效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犁帆  张纯  李赫  王烨  王子甲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在提高居民通勤效率的同时也对其职住平衡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论文以北京市206个轨道站点为例,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和一卡通刷卡数据将轨道站点按职住功能进行分类,利用腾讯"宜出行"定位数据考察轨道站点周边的动态人口分布并计算就业居住比。研究发现:①中心城区的职住状况明显优于中心城区以外区域;②轨道交通线网末端区域的职住平衡程度较差,仅有少数成规模的高端服务产业集中分布的轨道站点周边形成了区域性就业中心;③部分就业-居住较为均衡的城郊地区仍存在一定的职住不匹配现象。随后,通过计算一卡通出进站比和"宜出行"职住比得到出进站均衡度和职住平衡度,利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GARCH)模型对轨道交通通勤和职住平衡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出进站均衡度与职住平衡度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即站点进出站人数越接近,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状况越好;②典型就业地站点与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平衡程度显著正相关,而典型居住地站点与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状况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表明,人口稠密的聚居区无法带动同样数量就业岗位的产生,而完善的就业中心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口在附近居住;③轨道站点的区位条件与职住平衡状况存在一定正向关系;④GMM能够对属性复杂模糊的轨道站点进行有效的聚类分析;⑤具有实时性强、精确度高、覆盖度广、获取难度低等优点的"宜出行"数据能够在微观空间尺度下弥补其他捕捉和分析实时人口时空分布特征方法的局限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史新宇  
计算机、智能通信及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的普及运用造就了城市的大数据环境。收集、提取和分析城市中的各种时空数据,并进行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对研究城市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多源轨迹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城市居民的通勤行为特征,并基于此进一步研究城市居民的职住空间平衡和分离现象。主要采用移动轨迹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轨迹数据分析模型,从语义聚合的角度分析,针对城市居民通勤的轨迹数据进行计算。并以上海市出租车和社交网络的轨迹数据为对象,分析上海市居民当前的职住空间整体特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成新  王明苹  王格芳  姚士谋  
21世纪的中国进入新城市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剧烈。本文以济南市为例,探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重构规律,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呈周期性涨落,各街区的人口变动较为明显且已出现逆城市化态势,人口分布不平衡且在空间上存在突变和周期性变动;中心城区的经济空间重构极为明显,第一产业空间压缩,非农产业空间转换剧烈,第三产业空间整合提升。研究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新时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东旭  陈有川  孙博  
在分析住宅区用地规模控制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各个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用地规模控制思路,并从物业管理的经济性、公建规模的合理性、绿地系统的功能性、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和城市更新的整体性等方面探讨了住宅区用地最小规模控制的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华斌  安淇  盛硕  
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城市土地利用、功能活力和交通系统组织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厘清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评建结合"思想跟踪对比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情况,从城市规划方案和规划建成后两方面选取可量化的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特征为指标,评价并对比城市规划方案及建成后碳排放潜力。在新数据环境背景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空间分析及网络分析手段实现评价结果空间化直观表达。以济南市西部新城为例,综合评价并可视化表达其概念规划方案及建成实施后碳排放潜力变化情况,评价结果显示,济南市西部新城概念规划方案基本实现规划理念提出的低碳生态目标,但部分片区建设实施尚未满足低碳城市需求,主要表现为公交线路密度、城市功能密度及功能混合度不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