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3)
2023(9142)
2022(7729)
2021(7066)
2020(5879)
2019(13024)
2018(12576)
2017(23218)
2016(12963)
2015(14443)
2014(13981)
2013(13518)
2012(12975)
2011(11703)
2010(11592)
2009(10637)
2008(10698)
2007(9506)
2006(8509)
2005(7497)
作者
(43686)
(36424)
(36394)
(34249)
(23180)
(18120)
(16230)
(14479)
(13951)
(12801)
(12516)
(12447)
(12041)
(11674)
(11546)
(11283)
(11207)
(10829)
(10750)
(10395)
(9534)
(8996)
(8851)
(8340)
(8273)
(8067)
(8034)
(7987)
(7580)
(7425)
学科
(50623)
经济(50553)
管理(34189)
(32482)
(24999)
企业(24999)
方法(22810)
数学(20077)
数学方法(19768)
(16100)
(14793)
中国(13092)
(12448)
(11414)
贸易(11404)
(11080)
业经(10516)
地方(10477)
农业(10245)
(9124)
环境(8441)
技术(7695)
(7307)
财务(7294)
财务管理(7274)
(7182)
(7178)
金融(7177)
银行(7127)
(6970)
机构
大学(191817)
学院(188588)
研究(74345)
(72199)
经济(70733)
管理(66010)
理学(57410)
理学院(56590)
管理学(55087)
管理学院(54792)
中国(54435)
科学(52724)
(48913)
(42848)
(41122)
农业(39231)
业大(39157)
研究所(38227)
中心(32687)
(30773)
(28748)
(27659)
北京(26874)
农业大学(26043)
(25339)
财经(24881)
(24695)
师范(24217)
科学院(23883)
(23153)
基金
项目(136712)
科学(105352)
基金(100612)
(95324)
国家(94597)
研究(85555)
科学基金(77427)
自然(55790)
自然科(54458)
自然科学(54436)
社会(54024)
自然科学基金(53496)
基金项目(53350)
(51946)
社会科(51090)
社会科学(51074)
(46410)
资助(41445)
教育(38114)
重点(32135)
编号(30641)
计划(30254)
(29058)
(28972)
(27613)
科技(27582)
科研(27545)
创新(26103)
(23948)
大学(23768)
期刊
(76452)
经济(76452)
研究(50940)
学报(47303)
(42841)
科学(39860)
中国(39144)
大学(33798)
学学(32601)
农业(28793)
管理(23267)
(22557)
(16186)
教育(15607)
(14663)
金融(14663)
业大(14348)
经济研究(12975)
技术(12923)
(12342)
财经(12230)
业经(11844)
林业(11602)
农业大学(11513)
资源(11500)
科技(10684)
(10599)
问题(10353)
(8958)
技术经济(8537)
共检索到2784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雪  宋娅丽  王克勤  赵洋毅  张华渝  
以滇中昆明市北郊松华坝迤者小流域为研究区,研究等高反坡阶对坡耕地不同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较于原状坡耕地,布设等高反坡阶使各土层粉粒含量分别增加了5.76%、16.52%、22.66%、19.64%、12.90%和1.73%.(2)布设等高反坡阶后土壤容重逐渐降低,除表层土壤外,其余各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5.65%、12.12%、5.80%、4.11%和6.67%;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增加,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增加了17.34%、14.63%、29.41%、18.64%、29.90%和31.72%.(3)等高反坡阶措施使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提高,平均饱和导水率约是原状坡耕地的4倍;土壤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容重、粉粒含量、砂粒含量和毛管孔隙度的关系显著,其中土壤容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371,对土壤饱和导水率产生的直接负效应最强;粉粒含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398,对土壤饱和导水率产生的直接正效应最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华锦欣  王克勤  张香群  翟子宁  朱晓婷  
昆明松华坝水源区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也是面源污染来源地。针对昆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坡耕地磷素的流失,本研究在水源区迤者小流域内坡耕地布设等高反坡阶,通过1a的野外标准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研究等高反坡阶减缓土壤磷含量流失的规律。结果表明:(1)等高反坡阶通过减少径流泥沙输出从而降低坡耕地土壤磷素的减少速率,其对地表径流的调控率在6.08%~63.35%,产沙调控率在20.10%~66.46%;(2)等高反坡阶措施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应,使其较原状坡面全磷含量提高了22.22%,磷素含量与侵蚀量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3)等高反坡阶处理对土壤速效磷的流失具有调控作用,雨季开始前两小区速效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洋  王克勤  段旭  刘晓微  赵露杨  赵洋毅  
[目的]探明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为云南坡耕地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2019-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等高反坡阶措施(2个不同坡度布设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样地)与原状坡耕地无处理(1个未扰动的对照样地)两种处理方式,通过野外定位监测方法,分别在玉米播种前及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使用时域反射仪(TDR-300)在坡上、坡中、坡下3个坡位随机选点测定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并分析作物群体光合势(LAD)、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的相关响应。[结果]等高反坡阶措施下玉米群体光合势(LAD)高于对照样地,其中以坡中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平均增幅为19.3%,且在生长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LAD并持续较长时间;等高反坡阶样地玉米蒸腾速率(T_r)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但净光合速率(P_n)、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高于原状坡耕地样地;等高反坡阶样地土壤水分表现为坡中>坡下>坡上,布设该措施后土壤水分增高,平均增幅为24.4%,同时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以及中效水和易效水的占比(90%);LWUE与P_n、LA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径分析表明,P_n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对玉米LWUE起主导作用,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P_n和土壤水分,进而获得较高的LWUE。[结论]布设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坡耕地土壤水分,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并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可以提高作物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并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进而为玉米干物质生产奠定生理基础。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润柳   刘欣艺   徐其静   侯磊   王克勤  
【目的】通过分析等高反坡阶整地对退化坡林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揭示该措施生态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迤者小流域的退化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坡林地为对象,设置等高反坡阶整地1 a样地(1 a)和10 a样地(10 a),以原状坡面(ck)为对照,比较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和酶活性在反坡阶的阶上和阶下及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和30~40 cm)的分布差异。【结果】(1)等高反坡阶整地显著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P<0.05),碳、氮、磷等养分提升达15.3%~236.2%,阶下高于阶上,表层土壤(0~10 cm)增加最明显。(2)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10 a样地显著高于ck (P<0.05),4种酶活性提升范围在3.7%~587.5%,阶下仍高于阶上,表层土壤酶活性提升显著(P<0.05)。(3)冗余分析显示:等高反坡阶整地后土壤养分对酶活性的累积解释贡献率升高,ck、1和10 a样地分别为68.0%、88.0%和92.7%;反坡阶整地后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正相关关系提高,相关系数范围和达极显著性组数(P<0.01)由ck的0.26~0.99和1组,增至10 a样地的0.78~1.00和15组。【结论】退化坡林地实施等高反坡阶整地后,可促进土壤养分蓄积,激发土壤酶活性,增加两者在土壤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中的配合度,最终改善土壤质量。图4表1参3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倩  王克勤  宋娅丽  温昌焘  杨小倩  张晓花  
【目的】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滇中坡耕地产流产沙与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肥料合理施用及坡耕地土壤侵蚀状况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红壤烤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施用相同化肥的基础上,设置6种有机肥用量处理,分别为0 kg/m~2(CK)、0.25 kg/m~2(T1)、0.50 kg/m~2(T2)、0.75 kg/m~2(T3)、1.00 kg/m~2(T4)和1.25 kg/m~2(T5),选取4场自然降雨,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条件下坡耕地径流及其泥沙中的氮磷流失特征。【结果】(1)4场降雨条件下,不同处理的径流量和产沙量无显著差异,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径流量和产沙量影响较大。(2)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径流中总氮(TN)、NO_3~--N、NH_4~+-N质量浓度总体降低,表现为CK>T1>T2>T3>T4>T5;溶解态氮是径流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而NO_3~--N又是溶解态氮的主要组成部分。(3)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径流中总磷(TP)及PO_4~(3-)-P质量浓度明显降低,均表现为CK>T1>T2>T3>T4>T5;径流中TP、PO_4~(3-)-P质量浓度随着施肥时间的延长呈明显降低趋势。(4)在4场降雨过程中,泥沙中的TN和TP含量均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5)有机肥用量的增加降低了坡耕地TN、TP流失总量,TN流失以径流输出为主,TP流失以泥沙输出为主。【结论】探明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后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规律,为减少研究区氮磷流失量,雨季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农事活动,暴雨情况下应控制氮磷的输出,并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肥用量和减少化肥用量的方式降低氮磷的输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庆  何翔  杨佩文  王应学  高家卫  施竹凤  徐胜涛  李铭刚  杨群辉  朱红业  
【目的】在滇中典型红壤坡耕地区域设置长期定位试验,考察旱作免耕有机肥培肥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免耕未施有机肥处理(NA)为对照,设置免耕有机肥培肥(NE)长期定位试验,研究2015-2018年连续4年免耕有机肥培肥处理后对土壤质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NE处理在0~20、20~40 cm 2个土层深度的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10.26%~9.46%,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6.32%、9.11%;在0~20、20~40、40~60 cm 3个土层土壤pH分别提高10.80%、7.19%和3.54%,有机质分别提高18.47%、23.02%和30.86%,土壤全氮分别提高11.28%、17.86%和16.22%,土壤碱解氮分别提高7.33%、16.21%和7.36%;提高了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Gemmatimonadetes等3个门类的细菌种群丰度,分别提高23.65%、39.72%和42.08%,而降低了Chloroflexi和Actinobacteria的种群丰度,分别减少53.03%和49.15%;玉米秸秆生物量提高10.86%,玉米产量提高20.09%。【结论】免耕有机肥培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是实现红壤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的有效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岗  刘桂华  范成五  张邦喜  敖明  柴冠群  秦松  
【目的】为摸清氮肥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投入阈值范围,从污染源头控制氮肥的迁移、流失,提高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优化减氮25%、优化施肥、优化增氮125%、优化增氮150%、优化增氮200%等6个处理,研究黄壤坡耕地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溶性氮累积、迁移规律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施氮均能提高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的含量及其累积量;各处理硝态氮、铵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不同,且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分别占总硝态氮含量的37.3%~55.1%、29.3%~45.1%,2种作物可溶性氮的垂直迁移趋势基本一致;与优化施肥相比,优化增氮处理对硝态氮、铵态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影响作用明显,但对土壤可溶性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影响不明显;施肥各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含量及小麦和玉米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均有显著增加。【结论】合理施用氮肥可降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及提高作物产量。优化减氮(OPT-N)措施较其他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显著提高,是值得推荐的施氮措施。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鸿磊  陈菊  沈春颖  张科  姚新梅  冉启华  
黄土高原的大规模退耕还林极大改变了浅层土壤物理性质,在减水减蚀的同时,也影响了山坡-河谷坡体稳定性的水文过程。为阐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背景下土壤饱和导水率纵向异质性对降雨诱发型浅层滑坡的影响,该文采用耦合综合水文模型(integrated hydrology model,InHM)和无限边坡稳定分析(infinite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ISA)模型的方法,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背景下,土壤饱和导水率纵向异质性对降雨引发的浅层滑坡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纵向异质性特征,对黄土高原佘家沟小流域进行基于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草地、灌木覆盖的坡体失稳风险比无植被恢复的坡体更大,且植被恢复期越长,失稳风险越大,水分累积层最先失稳,深度与土壤纵向异质性有关;林地覆盖的坡体因高饱和导水率,表层土壤失稳持续时间较短,稳定性恢复较快,较草地和灌木覆盖的坡体更稳定;由连续暴雨和入渗造成的前期高含水率可显著增大坡体失稳的风险,而林地会放大这种影响,增加入渗深度并增大下一次降雨引发滑坡的风险;饱和导水率层间纵向异质性越大,越有利于层间水分积累,从而增加坡体失稳的风险。该研究结果揭示了植被恢复对浅层坡面稳定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世琦  邢磊  刘宏元  韩瑞芸  杨正礼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松干流域土壤氮磷流失特征,为该流域坡耕地氮磷流失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玉米+秸秆无还田+顺垄(CK)、玉米+秸秆立茬还田+横垄(CSSC)、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横垄(CSC)、大豆+秸秆粉碎还田+横垄(SSC)与苜蓿+粉碎还田+横垄(ASC)5种模式,通过多年(2014-2016年)大田定位试验,采用坡耕地径流实验装置,开展土壤氮磷流失比较研究。【结果】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的差异较大,与玉米(CSC)相比,大豆(SSC)与苜蓿(ASC)水土保持效果更好,土壤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华征  贾燕锋  范昊明  王佳楠  韩文宁  
东北黑土区,尤其是农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壤侵蚀导致耕地质量严重退化,威胁粮食安全。选取克山农场坡长为1020 m的直型坡、凹型坡和凹—直复合型坡耕地,利用~(137)Cs示踪技术估算坡面土壤侵蚀模数,测定土壤有机碳作为耕地土壤质量参数,揭示典型黑土区长缓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沿坡长变化规律及耕地土壤质量参数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坡形长缓坡耕地土壤侵蚀差异显著,直型坡多年平均侵蚀速率(3040 t·km~(-2)·a~(-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云周  涂仕华  刘建香  贾秋鸿  
通过红壤旱坡地铲土覆土微区试验,模拟土壤侵蚀对坡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土厚度与玉米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随着坡耕地表土冲刷损失数量的增加,玉米籽粒和秸秆产量极显著减产。铲除耕作层熟化表土15 cm,玉米减产29.62%;铲除耕作层熟化表土10 cm,玉米减产17.31%;铲除耕作层熟化表土5 cm,玉米减产12.69%;覆土耕作层熟化表土5 cm,玉米增产10.00%;覆土耕作层熟化表土10 cm,玉米增产15.77%;覆土耕作层熟化表土15 cm,玉米增产17.69%。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奇伯  齐实  孙立达  张宇清  柳长顺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 .该文运用模拟侵蚀方法 ,对宁夏西吉县黄土丘陵区坡耕地表层土壤发生不同程度侵蚀后 ,表土养分流失、作物产量和生物量下降的状况进行了定量测试分析 .结果显示 :①耕作层 (0~ 2 0cm)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分别比下层土壤 (2 0~ 6 0cm)高 14 2 % ,12 0 % ,37 3%和 9 2 % ,且流失土壤的养分富集现象明显 .②种植春小麦和豌豆的坡耕地 ,每流失 1cm表土 ,产量分别下降 1 9%~ 3 1%和 2 0 %~ 2 6 % ,而马铃薯和胡麻产量分别降低 0 9%~ 1 0 %和 0 9%~...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倪九派  魏朝富  林超文  
【目的】土壤抗剪强度和抗冲性是反映土壤综合对抗水力侵蚀性能和评价复合农林业模式生态效益的指标。研究植物篱模式对土壤抗剪强度、抗冲性及其坡面分布的影响,为探讨植物篱模式控制水土流失及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原位监测法测定土壤抗剪强度,原状土冲刷法测定土壤抗冲性,剖面挖掘法测定根系参数,简易比重计法、湿筛法、吸管法、环刀法等测定土壤颗粒组成、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微团聚体组成、容重等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紫色土区植物篱模式对坡耕地土壤抗剪强度、抗冲性及其坡面分布的影响。【结果】与横坡农作模式相比,0—10 cm和10—20 cm土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霞  李占斌  李鹏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3.33g·kg-1,4.69mg·kg-1和76.01mg·kg-1。在0~40cm范围土层内,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养分含量越来越小。坡耕地中的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中等,速效磷的含量总体偏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章文  马燕  唐亚  黄成敏  
通过对位于金沙江下游流域的四川省宁南县马桑坪15个坡耕地径流小区采取13 a水土保持措施(植物篱、坡改梯)后的土壤与对照(坡耕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差异分析,研究长期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植物篱措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有机质的提高幅度为12%~20%;全氮提高的幅度为34%~65%;水解性氮提高的幅度为34%~44%。但坡改梯后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较之对照并无显著提高。同时,植物篱处理13a后,植物篱带上、中、下各部位的土壤养分差异不显著,表明植物篱改造后的坡耕地已达到稳定时期。长期试验表明植物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