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28)
2023(3891)
2022(3295)
2021(3062)
2020(2589)
2019(5529)
2018(5634)
2017(9594)
2016(5839)
2015(6572)
2014(6780)
2013(6224)
2012(5961)
2011(5450)
2010(5467)
2009(4977)
2008(4874)
2007(4464)
2006(3867)
2005(3530)
作者
(20719)
(17315)
(17079)
(16325)
(11036)
(8417)
(7838)
(6897)
(6676)
(6289)
(5963)
(5842)
(5826)
(5712)
(5612)
(5361)
(5293)
(5236)
(5166)
(4931)
(4576)
(4566)
(4418)
(3978)
(3955)
(3921)
(3872)
(3799)
(3648)
(3648)
学科
(14809)
经济(14779)
管理(13002)
(9352)
(8864)
(7267)
企业(7267)
中国(5682)
(5482)
(5466)
(5368)
方法(4606)
(4524)
及其(4289)
理论(4140)
环境(3947)
地方(3840)
(3629)
(3628)
金融(3622)
银行(3601)
数学(3599)
数学方法(3519)
(3508)
教育(3501)
业经(3413)
(3250)
农业(3196)
(3094)
防治(3039)
机构
大学(80672)
学院(80647)
研究(35421)
科学(27033)
(25800)
中国(24360)
(23528)
经济(22761)
管理(22118)
(21028)
农业(20713)
研究所(19617)
(18770)
业大(18634)
理学(18471)
理学院(18102)
管理学(17363)
管理学院(17239)
中心(14917)
(14263)
(14162)
(13840)
(13588)
农业大学(13225)
技术(13048)
实验(12430)
(12126)
实验室(11998)
(11550)
北京(11460)
基金
项目(58453)
科学(42777)
基金(39555)
(38261)
国家(37962)
研究(36893)
科学基金(29523)
(24931)
自然(21373)
(21163)
自然科(20824)
自然科学(20806)
自然科学基金(20403)
基金项目(20345)
社会(19964)
社会科(18691)
社会科学(18685)
教育(17104)
资助(16730)
编号(14391)
重点(14312)
计划(14099)
科技(13995)
(12670)
成果(12661)
课题(11979)
科研(11925)
(11580)
(11357)
(11336)
期刊
(28837)
经济(28837)
学报(25938)
(23964)
研究(21585)
中国(20992)
科学(18879)
大学(17994)
学学(17323)
农业(16076)
教育(11972)
(9673)
业大(8540)
管理(8426)
(8018)
农业大学(7269)
(6842)
技术(6347)
林业(6054)
(5791)
金融(5791)
科技(5060)
业经(4938)
经济研究(4469)
财经(4456)
自然(4430)
中国农业(4328)
图书(4056)
自然科(3989)
自然科学(3989)
共检索到127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庆杰  迟德富  宇佳  冉亚丽  
为了解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的侵染过程,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研究了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体壁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12 h后,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杨干象幼虫体壁不同区域,如气孔、感器周围与节间膜部位;接种24 h后,最早观察到布氏白僵菌以芽管或菌丝的形式穿透杨干象幼虫体壁,无附着孢产生;接种90、96 h后,由虫体内穿出的菌丝在虫体表面开始大量繁殖。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菌丝在穿透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压力与组织溶解现象。接种第24 h时,菌丝穿入表皮;到第36 h时,大量菌丝侵入到皮细胞层中;到第48 h时,菌丝侵入皮细胞层后使皮细胞层发生变形,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芦俊佳  徐荣  李永和  
【目的】了解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为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侵染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表过程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幼虫体壁的气门、节间膜等部位;接种14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萌发出芽管,并侵入体壁;接种26 h后,孢子和菌丝穿透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壁,且菌丝迅速生长;接种72 h后,菌丝穿出虫体表面,并长出产孢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菌丝在穿透幼虫体壁过程中,会伴随酶的参与和组织溶解现象;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附着于幼虫体壁的两个节间褶间的部位;接种14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进入表皮细胞层分泌物中;接种26 h后,菌丝侵入表皮并扩展蔓延,且在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接种38 h后,皮细胞层细胞排列松弛变成空泡;接种48 h后,菌丝充满虫体,表皮层出现大量菌丝。【结论】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及菌丝能寄生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并可致其死亡。观察结果准确反映了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并证实了侵染过程中酶与代谢产物的存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达  袁芳芳  黄大庄  刘春延  毕华明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并研究光肩星天牛幼虫感染绿僵菌后体壁和中肠发生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后16h,寄主表皮层中观察到少量菌丝段,至24h菌丝已普遍侵入,芽管在穿透过程中表现了机械压力和酶活性。36~48h菌丝即可穿透体壁进入血腔。菌丝和菌丝段经血淋巴循环侵入各器官组织。48~72h,随着菌丝和菌丝段在肠壁细胞中迅速大量增殖,肠壁组织逐渐被破坏,中肠微绒毛脱落,肠壁细胞形成空泡,围食膜被分解消失,最终中肠组织崩溃、解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彩萍  闫喜中  刘红霞  郝赤  骆有庆  
应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法研究球孢白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壁的过程以及寄主中肠发生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后48h,芽管平均长度达到3.08μm时即可侵入幼虫体表。随着侵染时间延长,芽管伸长形成菌丝,逐渐萌发生成新的分生孢子,在后期菌丝间出现丝状物和网状结构,这2种现象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分生孢子多数以芽管方式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染。组织切片显示:侵染3天的幼虫腹部体腔中脂肪体组织变得模糊,细胞核不明显,马氏管出现空泡并变形。中肠围食膜被分解消失,肠壁肌肉层向内皱褶,排列紊乱,出现破裂,肠腔内变浑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艳琼  李友莲  
为了明确黄绿绿僵菌的致病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绿绿僵菌分生孢子在马铃薯瓢虫幼虫体表的侵染及穿透过程。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对马铃薯瓢虫的侵染要经历孢子的附着、萌发、入侵和菌丝的延伸与增殖等阶段;黄绿绿僵菌接种12h后附着于虫体表面的分生孢子萌发,24h后体积膨大并从一侧伸出芽管,之后逐渐生长成菌丝,沿体壁蔓延,若遇到合适的侵入部位,前端即产生附着胞向体壁穿透,并在体内繁殖,最终伸出虫体表面,使其布满白色菌丝。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亚波  吴小双  叶碧欢  吴盼盼  舒金平  
金针虫是叩甲(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幼虫的通称,广布于世界各地,危害农作物、林木及牧草等,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地下害虫。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是浙江笋用林内的优势种群,其幼虫(即金针虫)是笋期主要害虫之一,在湖州地区德清和安吉、杭州地区余杭和临安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光友  沙国润  
台湾次睾吸虫15日龄成虫经扫描电镜观察:虫体整个背面和腹面前4/5的体表皮层着生有鱼鳞状的簇生体棘,簇生体棘在虫体前端分布较密集,由前向后渐变稀疏。每一簇生体棘中含3~6个尖刀形棘。口吸盘上有15~18个无纤毛圆丘状乳突,腹吸盘唇部光滑无乳突分布,但在其周围可见到10余个花蕾状乳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会忠  董钧锋  宋月芹  林克剑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温室粉虱雌雄成虫的体形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雄成虫具有1对单眼和1对复眼,分别位于头部两侧,复眼呈哑铃型,单个复眼约有110个单眼组成;刺吸式口器具3个口针,下唇特化为喙,喙的尾端1/3处耳状膨大;线状触角共7节;翅前缘具有乳头状缘齿,缘齿上簇生鬃毛;跳跃足前跗节的2个侧爪之间具有1个发达的爪间突。产卵器具3个产卵瓣,阳茎长椎状;肛门下面的舌状突在雌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超微结构特征丰富了温室粉虱及其外类群的生物学和分类学资料。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嫣  朱锦天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文昌鱼 (BranchiostomabelcheritsingtauenseTchangetKoo)鳃骨条的结构。发现其鳃条骨条横切面的外部 ,有时可见两个相连的细胞密集区 ,细胞排列紧密 ,核质比大。除此之外的基质区 ,由平均直径 2 8 3nm的粗纤维构成。在该区域的外围 ,粗纤维与边缘平行排列成薄层。在内部 ,粗纤维交错排列。而鳃条骨条横切面内部及整个舌条骨条则是由平均直径分别为 13 8nm和 13 9nm的细纤维构成的。细纤维排列规则 ,与鳃骨条的长轴平行。且彼此间由横向的细丝状交联连接成为直角的方格结构。两种纤维在形态上与胶原纤维不同。显示文昌鱼的鳃骨条是一...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静香  李加儿  区又君  王刚  
采用HE、Mallory氏三色法、Heidenhain氏Azan染色,PAS反应,组织块银浸染方法,对组织切片染色处理,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驼背鲈肝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驼背鲈肝组织中肝细胞界限不明显,不存在双核现象,有暗细胞和亮细胞之分,胞质中细胞器丰富,有大量的线粒体、内质网和溶酶体,高尔基体很难观察到,仅在胆小管和狄氏间隙的附近发现。此外,在肝血窦的附近观察到成纤维细胞、枯否氏细胞和贮脂细胞。肝组织中胆管数量众多包括肝叶中央胆管、支胆管、小叶间胆管和小叶内胆管,并且在中央静脉附近偶见辐射状排列的肝细胞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苏小燕  陈晓  邱峙嵩  许原  杨振德  钟铭隆  梁晨  胡平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幼虫为试验材料,将其头部切下,清洗、脱水、干燥制备成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桉蝙蛾幼虫下颚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轴节和茎节分别具有2对和1对刺形感器;外颚叶具有2对锥形感器、2对栓锥形感器和5对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均分为2个亚型;下颚须具有1对指形感器、1对柱形感器和3对锥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为2个亚型。位于茎节和轴节的刺形感器(C)、外颚叶的锥形感器Ⅱ亚型(BⅡ)和下颚须的锥形感器Ⅰ亚型(BⅠ)的长度和宽度均随虫龄的增长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余感器的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桉蝙蛾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基本不变,但长度会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宽度也会有小范围的增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宇彤  杨云朝  陈汝婷  罗雨昕  迟德富  
【目的】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结论】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曲秋芝  孙大江  马国军  邱岭泉  王丙乾  
The observation indicates the head length of sperm 6.5μm,the top of broad-head 1μm,the lower part of head 1μm,neck 0.5μm and tail length 16μm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The sperm's tail has axle and two wings. There are 6-9 micropyles on the animal pole of the mature egg of Acipenser s...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向明  丁雪娟  
扫描电镜观察平微杯虫(Microcotyle sebastisciYamaguti,1958)显示:该虫中型个体,具口吸盘1对,口吸盘之间可见口孔,具横隔。口孔正下方为一圆形生殖孔,卵纺锤形具双极丝。后吸器鸡冠状,上面对称排列着两行无柄微杯型吸铗,吸铗形状、大小相近。体表具横向皱褶,背面体表具乳头状乳突,腹面体表密披杆状纤毛。[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11-516]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洪晓月  王荫长  尤子平  
朱砂叶螨雌成螨表皮肤纹突起,在第I对背中毛之间为三角状,密度为8.6个/10μm;第Ⅱ、Ⅲ对背中毛之间的为串珠状.密度为3.35个/10μm;第Ⅲ、Ⅳ对背毛之间的也是串珠状,密度为7.66个/10μm;第Ⅳ对背毛之间区域为三角状,密度为7.9个/10μm.腹部和足上无任何效突.生殖区肤绽放射状,上部区域有粒点,无纹突.眼背侧区域肤纹纵向,纹突三角状,密度为8.1个/10μm.腹部区域肤纹斜向,无纹突.雄成螨末端尖,体背有3~4条深凹陷,体背腹表皮均无肤纹突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